(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21世纪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以机场为中心辐射区的航空经济,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领头军。机场的概念早已从传统意义上的人、物运输场所演变为融合全球经济活动的重要节点,不断地吸引着与航空业相关的行业及其附属行业聚集周围,逐步形成临空产业体系,并逐步营造出一个集航空航天、经济全球化、信息数字化和时间价值为一体的新型经济体系。
实践证明,航空港建设对于拉动区域经济发展、增强区域竞争力、形成竞争优势具有特殊意义。此外,随着跨国企业业务合作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区域经济合作体系逐步成熟,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在各国间的流动日益呈现高速化和规模化的趋势,使航空港实验区成为拉动全球经济规模、经济效应递增的新引擎。
促进产业集群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构成航空港经济区发展的核心内容。战略性新兴产业被界定为:一是拥有核心技术和广阔市场前景,同时具有资源消耗低、就业机会多、带动系数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特点;二是以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实现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成果。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以及产业变革的发展方向,是推动经济发展、保持活力的重要力量。产业集群式发展作为航空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特指在一定区域内,大量企业、产业和生产要素在空间上集聚的一种经济现象,其形成与发展对航空港实验区经济发展具有明显推动作用[1]。随着《河南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实施,河南省进入有计划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时期,以航空港实验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为对象进行研究,寻求提高航空港实验区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同时对河南航空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理论意义。
Michael E Porter的产业集群理论指出,通过产业集聚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和生产要素集聚洼地,可以使区域内各经济主体共享经济设施、外部经济和市场环境,形成区域集聚效应、外部效应和区域竞争力,即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对地区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基于产业集聚理论,学者们提出,枢纽机场以其辐射性和外溢效应,正引发一场经济集聚活动,“临空经济”一词应运而生。Weisbrod等(1993)认为产业集聚对临空经济区经济发展具有明显带动作用[2]。Kasarda(1999)研究了临空经济区的土地利用形态,为临空经济区范围的界定奠定了基础[3]。进一步地,Richard(2007)从区域增长极的视角出发,认为临空经济区对于地区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推动作用[4]。
国内关于临空经济区产业集群发展的研究也十分丰富,主要围绕以下两个角度。第一,从产业集群与临空经济区发展的关联性出发,王志清等(2006)揭示了临空经济区与产业集群发展的内在经济关系,认为产业集群发展可以增加航空产业竞争优势[5];葛春景等(2013)从融资渠道、区域规划和产业集聚等方面展开研究,认为国内临空经济区应加快临空产业集群发展[6];张红彩(2014)通过揭示临空经济区产业集群的经济特征,指出临空经济区的建设为临空产业集群的发展创造了条件[7]。第二,从临空经济区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出发,曹允春等(2006)通过比较国内八大机场所在地GDP占整个城市GDP比重的历史情况,认为临空经济正逐渐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新引擎[8];黄建伟等(2011)结合定量和定性的方法,实证检验了临空经济区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9]。
综合已有研究,有关临空经济区产业集群式发展的研究已经十分丰富,但关注航空港经济区产业集群的研究较少,航空港经济区作为临空经济区腹地,具有更强的临空指向,也更有研究价值。本文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的角度,运用SWOT分析法,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为例进行分析,试图为航空港实验区产业集聚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1.航空港实验区总体发展情况
2013年3月获批以来,郑州航空港实验区紧紧围绕航空物流、高端制造和现代服务业三大主导产业,按照“长短结合、引育并重”、产业链创新链服务链一体的产业发展思路,紧扣高质量发展要求和“南动”发展定位,聚焦“枢纽+口岸+物流+制造”,全力推进产业培育工程,初步形成以枢纽经济为特色,以智能终端电子信息先进制造业集群为主导的产业体系,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具体表现为:2019年,航空港实验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980.8亿元,是2012年的4.8倍,2012—2019年年均增长16.9%;特别是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1%,高出郑州市4个百分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46.7亿元,是2012年的6.4倍,2012—2019年年均增长30.5%;外贸进出口完成3663.5亿美元,是2012年的13倍,年均增长44.4%,约占全省比重60%以上(见表1)。2020年航空港实验区初步谋划重点项目585个,总投资3425亿元,年度计划完成投资607亿元,其中申报省市重点项目78个,投资2185.5亿元。
表1 2012—2019年郑州航空港实验区主要经济指标
2.分产业集群发展情况
航空港实验区以智能终端、生物医药、跨境电商、航空物流、电子信息、现代金融服务、精密机械、航空制造维修“八大产业集群”发展为重点,加快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产业带动战略”。
在航空港实验区建设中,智能终端产业集群建设尤为重要,航空港实验区坚持全产业链谋划,推进半导体芯片及新型显示等高端项目引进和建设,郑州合晶、东微电子、华锐光电、光力科技半导体封装划片机等一批填补全省产业空白的项目相继入驻,初步形成从芯片、靶材、模组、面板到整机,从硬件到软件的电子信息全产业链布局。2019年全年累计生产手机21370万台,同比增长3.2%。2020年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突破1000亿元,同比增长6.3%。
以航空物流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快速集聚发展。港区坚持“枢纽+开放”,郑州机场运营航空公司将近100家,其中,基地航司数量增至5家,航线网络覆盖欧亚美三大经济区及全球主要经济体。综保区持续快速发展,药品口岸获批,功能性口岸增至7个,全面实施7×24小时通关保障,初步建成领先内陆地区的对外开放体系。2019年新郑机场客货运量分别完成2913万人次、52.2万吨,连续三年居中部地区“双第一”。2020年上半年,货邮吞吐量完成25.5万吨,增长21.4%。
跨境电商业迅速崛起(见图1)。随着物流企业和电商企业入驻产业园区,跨境电商产业集聚效应凸显,航空港实验区成为国内外知名电商的汇聚地。2019年全年累计完成7290.1万单、货值70.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4.8%、196.8%,单量占比达57.7%。2020年上半年,跨境电商进出口累计完成6094.60万单,实现交易额47.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79.1%和119.4%。生物医药产业稳步发展,2007年,在政府和企业多方合作下,郑州临空生物医药园成型,截至2018年年末,园区内已吸引70余家生物医药企业签约入驻,涵盖化学药物、医药物流和细胞治疗等领域,总产值近5亿元(见图2)。
图1 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
图2 2014—2018年航空港实验区生物医药行业产值
航空产业链核心业务的不断完善,围绕枢纽机场建设的产业园,以航空租赁为主的现代融资租赁服务业和物流业,为现代航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方向。依托河南省航空全产业链骨架网络建设,航空租赁、航空培训等项目相继落户航空港实验区。2020年4月,河南航投与安阳市政府、安阳工学院签署合作协议,在安阳设立民航141部国际飞行学院,此举将为航空港实验区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
现代金融服务业有序推进。在金融信息化、全球化的发展形势下,现代金融服务业的集群式发展,构成当前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截至2018年底,20家银行分支机构、8家保险业金融机构已相继入驻航空港实验区。同时,为适应区内跨国公司离岸金融要求,区域性离岸金融中心也正在加速建设。
机密机械产业集聚效应凸显。2013—2018年,航空港实验区内累计引进精密机械类项目16个,现已有友嘉精密机械产业园项目、瑞弘源蓝宝石、北京科锐等30余家加工制造、装备制造相关企业入驻并开工建设。投资超过600亿元的恒大新能源产业项目快速推进,其设计产值近千亿元,视博电子全网ETC客服中心投入运营,嘉晨物联网新能源产业基地、立讯精密汽车电子等重点项目持续推进,未来将再形成一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航空维修制造业产业集群加速发展。发动机维修业务是国内航空公司的主要业务,截至2018年,已有穆尼飞机、加德直升机运营总部项目、深证极目无人机生产制造项目等7个项目入驻航空港实验区。航空港实验区正加快航投卢森堡航空维修库、南航航空维修中心建设,积极打造航材供应中心和航空设备制造产业园。
1.航空港实验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度
2013年3月7日,国务院正式批准《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2013—2025年)》,标志着航空港实验区的发展正式进入了国家层面和全面实施阶段。本文以航空港实验区数据为例,从简单的集聚现象出发,探讨航空产业集聚规律和动力机制,以及与航空产业竞争力的关系,以便更好地实现航空港实验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群化发展。
关于产业集聚度的衡量,学者经常使用HHI指数、区位熵、区位基尼系数、空间集聚指数、集中度指数等[10]。考虑到数据可得性,本文使用集中度指数衡量航空港实验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集聚水平。从产业聚集的表现来看,具体分为:地理集中度和产业集中度。在实际计算时,地理集中程度采用航空港实验区企业数量集中度指数来衡量,产业集中水平采用航空港实验区产业产值集中度指数来衡量。计算公式如下:
(1)企业数量集中度指数=航空港实验区产业企业数量/河南省企业总数
(2)产值集中度指数=航空港实验区生产总值/河南省生产总值
2.航空港实验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程度分析
关于航空港实验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数量集中度指数,本文用郑州航空港产业集聚区企业总数占河南省企业总数的百分比来表示,反映航空港实验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总数占河南省企业的总数,说明航空港实验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地理集中程度;航空港实验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集中度指数用航空港实验区的生产总值与全省生产总值的百分比来表示,反映航空港实验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生产总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说明航空港实验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集中程度;企业总数采用统计年鉴中的法人单位数来代替。
由表2可知,虽然产业产值集中度指数和产业企业数量集中度指数都比较小,但仍处于上升的趋势,2011—2019年航空港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程度逐渐提高,集聚趋势日益明显。
表2 2011—2019年航空港实验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集中度指数和企业数量集中指数
考虑到目前郑州航空港实验区的发展情况,结合现有文献,本文拟运用SWOT分析对航空港区的发展进行研究[11][12]。
1.大物流产业发展潜力优势
郑州航空港实验区地处中原,腹地开阔,地处国家“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中陆桥通道和京哈京广通道的交会处,具有非常便捷的交通优势,航空港实验区人流、物流的聚集,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效助力。
2.完善的基础设施
截至2020年,郑州航空港实验区已经具备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七通一平”(即道路通、给水通、电通、排水通、热力通、电信通、燃气通及土地平整)已全部实现,区内建设有各类公寓楼、中小学、医院、幼儿园等基础配套设施。
3.良好的战略产业自然资源承接优势
郑州航空港实验区土地平整,北面有大量森林,自然生态环境良好,区内土地可利用空间大。除此之外,河南作为工业大省,赋予新兴产业发展以成本优势,使郑州航空港试验区成为一个成本洼地,吸引周边地区甚至全球范围内的企业入驻,有利于航空港实验区围绕航空物流和航空制造业,打造高端产业链,实现航空港实验区的跨域式发展[13]。
1.产业附加值被低端锁定
郑州航空港实验区周边地区经济实力弱,区内的电子信息企业多数还处在来料加工和组装等初级产品阶段,缺乏关键技术、核心环节,尚未形成高附加值产业链,诸如医药制造、钢铁加工、食品加工等产业,均存在产品附加值低、航空运输利用率低的问题。
2.科技创新资源匮乏
内生的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由于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等优质创新资源匮乏,研发机构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数量较少,研发投入强度不足,缺乏高端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机制,自主创新能力相对薄弱,尚未形成强大的产学研合作链条,严重制约了航空港实验区的创新能力发展。
1.政策利好叠加
2006年,中央在《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三基地一枢纽”。2010年,国家发改委又公布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计划》,提出要将沿长江、沿京广、沿京九、沿陇海四大经济带和包括中原城市群在内的六大城市群作为增长极加以培育[14]。国家政策聚焦中原地区,对郑州航空港实验区的建设发展而言,是难得的一次机遇。国家和河南省在科技研发费用投入、企业投融资、税收优惠、土地利用、产业扶持等方面出台相应政策,为航空港实验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极大的便利。
2.中原城市群一体化
河南省委省政府为贯彻落实中部崛起战略,提出并实施中原城市群战略。中原城市群作为河南经济发展的核心区,覆盖了郑州、开封、洛阳、南阳、安阳、商丘、新乡、平顶山等多个省内城市。通过城市群内快速便捷的交通网络,进一步凸显出新郑机场的区域枢纽机场定位,城市群内各个产业带之间的协调互补发展,为郑州航空港实验区产业发展提供产业配套服务。
3.核心增长极
通过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使航空港实验区融入全球价值链,通过提升分工水平,促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带动区域经济发展[15],并逐步成长为区域经济的核心增长极。
1.国内航空港实验区竞争激烈
北京首都临空经济区构建了以高新技术产业、航空产业、现代物流业和现代制造业为代表的临空产业集群;广州花都空港经济区的高端制造业和电子信息业、生物医药等新兴技术产业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各地航空港区各有竞争优势,使郑州航空港实验区面临融资约束、资源稀缺等难题,如何发挥自身资源优势,成为航空港实验区建设的一大挑战[16]。
2.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挑战
尽管地方产业具备了一定的发展基础,但在产业化进程加快的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将面临重大挑战。在地方经济缺乏内部发展能力的条件下,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目标,形成传统产业与各新兴产业协调发展及新兴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良性互补的新局面,任务相当艰巨。
通过SWOT分析,我们对郑州航空港实验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情况有了更深刻的了解。由于航空港实验区建设时间短,产业基础比较薄弱,仍处在“边建设边引进、边培育边提质”的爬坡过坎阶段,所以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经济增长对智能终端依赖比较大,全区电子信息企业多数还处在来料加工和组装等初级产品阶段,缺乏关键技术、核心环节,尚未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链条。其他产业也多处于起步积累阶段,目前仍以农业、纺织、化工等传统产业居多,短期内难以形成有效的支撑点。第三产业占比偏低,服务链与制造业产业链耦合度不高,部分高端配套服务链比较欠缺。
机场对周边地区的经济辐射能力会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弱,其周边产业布局没有按照圈层结构布局,尚未实现资源在空间上的优化配置[17]。
航空港实验区作为高端产业集聚区,一方面,远离主城区,难以共享主城区城市功能设施,同时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也相对不足,一定程度上抵消了航空港实验区的战略优势,不利于企业、项目、人才、技术等资源向区内集聚;另一方面,产业发展政策保障体系不够健全,缺乏系统的发展规划以及政策支持,发展活力不足、竞争力不强。
郑州航空港实验区在土地利用、资金筹备等方面存在机制不灵活、制约要素过多等突出问题[18],具体体现在:一方面,土地预留意识薄弱、开放利用粗犷等,在高端临空产业体系尚未建立时,其核心区域已被外围产业瓜分,对未来大型企业、核心产业的入驻造成障碍;另一方面,航空港建设资金不足,融资渠道过窄,严重依靠地方财政支持,长此以往会给政府财政带来极大压力。
为推动航空港实验区科技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和产业工作思路应以“围绕一条主线,培育两大系统,突出五个重点”展开,其机制示意图见图3。
图3 航空港实验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式发展机制
围绕“深化供给侧改革,建设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这条主线,瞄准新一轮科技革命发展趋势,紧密联系航空港实验区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需求,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依据消费升级需要,增加有效供给。以创新为目标,大力发展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优化要素资源配置,形成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构建科技、金融、经济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航空港实验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加快创新生态系统和产业生态系统的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制造业为先导,强化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加快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积极吸引国内外知名大学、科研机构入驻航空港实验区,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生态系统。大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式发展,做大支柱产业,积极发展服务性制造业。以企业为创新主体,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使企业创新辐射到产业创新,最终提升区域整体创新能力,形成“人才+金融+平台+研发”的产业生态系统。
1.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以服务性制造业为突破点,以创新生态系统和产业生态系统为支撑,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新局面,推动现代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
2.培育一批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创新排头兵企业。以航空港实验区重点发展产业为基础,遴选和培育一批高技术、高成长、高税利产业,形成高端化、特色化、智能化、绿色化的新型产业体系。加大对龙头企业的引进力度,以龙头企业引领产业集群发展。加大对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等的培育和扶持力度,为航空港实验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后续动力。
3.推进高质量创新平台建设。加大力度推进自主型创新平台、创新创业支撑平台、创新服务平台、技术交流合作平台等平台建设,提升创新平台的层次和质量。通过创新服务平台与航空港实验区产业发展的有效结合,提升企业研发能力,为航空港实验区产业和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4.打造“双创”升级版,推进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将创新作为引领航空港实验区发展的第一动力,以全国首批“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和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契机,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进深度产学研合作,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间互相开放创新资源,发展共享经济、平台经济。落实科技扶持政策,营造良好创新环境,推进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持续培育壮大创新群体,持续引进和培育高层次人才,形成创新创业发展新格局。
5.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形成高质量发展“加速度”。完善相应的创新政策、创新体系,健全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培育企业家精神,形成包容性创新文化,激活各类“双创”主体,吸引各类创新人才和创新资源向航空港实验区集聚。注重培育公平公正的市场机制、注重空间布局管理,加速产城融合,实现资源要素的高效配置,提升创新的质量和效率,形成有利于航空港实验区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
航空港实验区要想充分发挥战略优势和国际国内产业转移主平台作用,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塑机遇,持续完善产业链、拓展创新链、优化服务链,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显得至关重要。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积极贯彻落实《高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年)》,持续推动富士康增量扩容和智能终端(手机)产业园提质升级,加快光力科技、华锐光电、恒大新能源产业项目建设,加快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北斗导航、智能装备、新型显示、数字经济等百亿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积极推进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深化与联邦快递、敦豪、泛亚班拿等国际知名物流企业合作;鼓励菜鸟、苏宁、唯品会、普洛斯等企业拓展货运包机业务,加快千亿级现代商贸会展产业集群与航空物流、跨境电商百亿级产业集群培育。
坚持“落地为王、投产为胜”,加快建立更加科学的项目选址机制,积极推进净地招拍挂,加快推进工程项目审批改革,确保实现“拿地即开工”。加大协调服务和考核力度,全力协调解决项目在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确保项目按节点快速推进。积极谋划更多高水平的产业园区,吸引更多高端项目不断入驻。
持续推进“双创”提质升级,引导创新资源向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鼓励引导骨干企业发展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孵化中心等创新载体,支持科研机构、高校、检验检测机构在港区设立研发中心,推动研发机构链式发展。加大科技创新型企业培育力度,推进创新链赋能产业链,推动产业结构向全球产业价值链中高端跃升。
加快“一网通办、一网统管”改革,进一步优化政务环境;加强制度创新,降低制度交易成本;牢固树立服务理念,当好企业贴心“店小二”,常态化推进“三送一强”活动,提高企业发展预期。加快推进国际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核心片区建设,加快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增强城市综合承载力、吸引力和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