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及模式选择研究

2021-03-18 10:46
统计理论与实践 2021年2期
关键词:河南省城镇化指标

(郑州大学 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进程加快,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2011年全国城镇人口69079万人,农村人口65656万人,城镇化率51.27%,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进入以城市为主体的新时期,然而交通堵塞、土地资源浪费、环境资源压力增大等“城市病”日益显现。2019年河南省生产总值比2018年增长7.0%,达到54259.20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8.5∶43.5∶48.0;从扶贫效果来看,2019年河南省农村贫困人口脱贫68.7万人,14个贫困县脱贫摘帽。探索一条河南省新型城镇化道路能够促进河南省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发展,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

从国内外研究来看,霍华德(1989)提出“田园城市”理论,指出城市占地1/6,永久绿地和农业用地占地5/6,这便是西方最早提出的城乡一体化思想。Giok Ling Ooi(2007)分析了东南亚地区城镇化对生态环境发出的挑战,认为需要在城镇化发展和社会治理与生态环境治理之间寻找平衡[1]。李强等(2012)通过构建“推进模式”这一概念区别于西方国家城市化,认为我国新型城镇化是政府主导型[2]。倪鹏飞(2013)从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生态、税收、监管、国际、人口、经济等多方面提出中国新型城镇化的路径选择和推进对策[3]。丁浩等(2016)通过构建31个省市区的时空耦合协调模型认为城镇化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强有力的互补作用[4]。张红梅等(2017)运用基于相对熵的多指标综合评价模型对贵州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实证研究,表明贵州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呈单极化分布,没有形成两极分化[5]。赵晋琳等(2018)通过因子分析和趋势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认为经济发展水平是江苏省近十年各地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呈现“三级阶梯状”的主要原因[6]。

综合国内外研究发现,“新型城镇化”问题已经成为热点,但是新型城镇化的具体定义尚未明确。从新型城镇化的研究方法角度,国外相对于偏向采用单一指标方法,国内多采用复合指标评价,但指标的选取并未统一,部分学者采用主观评价法,然而主观评价法一定程度上影响数据的准确性。本文通过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来构建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统筹城乡发展6个一级指标,采用熵值法构建综合评价体系,并进行评价水平分类,使结果更客观公正;另外,本文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入国际互联网用户指标,更能说明河南省互联网普及率和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关系。

二、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确定

(一)研究方法

一方面通过所收集的数据运用熵值法进行综合评价模型构建,并对河南省现实情况进行实证分析;另一方面,通过模型从横、纵两个方向对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对比分析。熵值法的具体步骤如下:

1.无量纲化处理

其中:X'ij为无量纲化处理之后的指标值;Xij为第i个区域第j项评价指标的数值;Xmin为第j项指标的最小值;Xmax为第j项指标的最大值。

2.消除负值

X’ij=K+X'ij(K为坐标平移幅度);本文中K=0.0001。

3.计算第j项指标下第i个城市样本值的比重

其中:i=1,2,3,…,m;j=1,2,3,…,n。m 表示河南省省辖市(示范区)数量,即m=18;n表示指标数量,即n=31。

4.计算第j项指标的熵值

5.计算第j项指标的差异性系数

Gj=1-ej

6.确定第j项指标值的权重

7.计算6个一级指标的得分

8.确定18个省辖市(示范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评分

(二)数据来源

本文从2011—2019年《河南统计年鉴》《河南省经济普查年鉴》和18个省辖市(示范区)的《统计年鉴》《社会经济与发展统计公报》选取2010—2018年9年间河南省18个省辖市(示范区)31个指标来分析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

(三)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选取6个层面的31个评价指标构建起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

续表

三、河南省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及分析

(一)综合评价

根据上述内容分别对河南省2010—2018年18个省辖市(示范区)6个一级指标和31个二级指标的数据进行相关处理,计算出每年各指标的权重(见表2),在此基础上测算河南省18个省辖市(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综合水平得分并进行排名(见表3)。

表2 2018年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各指标赋权表

续表

表3 2010—2018年河南省18个省辖市(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综合得分及排名

(二)结果分析

总体来说,郑州一直属于高水平城镇化地区,洛阳、济源、焦作、新乡一直处于中等城镇化水平,商丘、驻马店、周口、濮阳、信阳、南阳一直处于低水平城镇化。综合得分来看,郑州2018年得分是0.2,而周口却是0.02,仅仅是郑州的1/10;豫北、豫西城镇化发展水平比豫南、豫东城镇化发展水平高,说明河南省城镇化发展水平存在着空间上的不均衡问题。

首先分析高水平城镇化地区。郑州得分远远高于其他城市,而且2018年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发展5个一级指标得分均位于首位,但是生态环境建设得分低于许昌、驻马店;2018年郑州污水处理率98.1%,低于洛阳、平顶山、南阳、商丘、驻马店和济源;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40.8%,仅仅高于开封、三门峡、南阳和周口;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3平方米,低于濮阳、许昌、漯河。这说明郑州市虽然在综合得分上远远超于其他城市,但是仍需要提高绿化水平,坚持绿色发展,注重生态保护。

其次分析中等城镇化地区。以2018年为例,中等城镇化地区为洛阳、济源、三门峡、焦作、许昌、新乡、开封、安阳、鹤壁、平顶山、漯河。这些城市综合得分均在0.04以上,但部分城市的个别指标得分并不是很高,例如三门峡和鹤壁基础设施建设得分最低,三门峡、济源、新乡、平顶山、安阳等资源型、工业型地区在生态环境建设指标上偏低,可能存在重视城镇化的发展而忽视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问题。所以中等城镇化地区应坚持绿色发展,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补足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短板。

最后分析低水平城镇化地区。以2018年为例,濮阳、信阳、南阳、商丘、驻马店、周口经济城镇化水平和统筹城乡发展方面相对较弱,城镇化总体水平较低,所以低水平城镇化地区的主要任务还是在于加快经济发展,依托大中型都市圈发展自身特色经济,促进特色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升居民生活水平(见表4)。

四、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选择及推进政策

(一)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选择

1.河南省城镇体系规模结构预判

1996年河南省农村人口增长率为-0.67%,开始进入负增长时期。城镇人口增长率和总人口增长率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处于正增长状态,这说明河南省人口流动主要在城乡之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首先,2014—2018年郑州城镇人口规模远远高于其他地区,说明河南城镇规模结构朝着中心城市尤其是以郑州为核心的都市圈聚集。其次,低水平城镇化地区的商丘、周口、信阳、驻马店等城镇化率的提升却是依靠乡村人口的流出。所以,对于高水平城镇化地区郑州来说,其中心地位及其辐射带动作用可能会形成一个以郑州为中心的“郑汴洛新焦许”经济发展圈层,自身规模扩大的同时可能会带动中等城镇化地区规模的扩大。

表4 2018年河南省18个省辖市(示范区)新型城镇化得分

2.河南省城镇体系空间结构预判

从河南省常住人口数量上看“郑汴洛新焦许”等核心圈城市常住人口增长,郑州也是河南省唯一一个破千万人口的城市,增长最快。河南省城镇化空间结构朝着以郑州为中心的核心圈、规模越来越大的方向演化,人口将继续主要围绕“郑汴洛新焦许”等核心圈进行增长,政府应加强规划,推进郑汴一体化发展,建设郑洛工业走廊。对于低水平城镇化地区而言,人口增长相对较慢,南阳、周口甚至出现常住人口下降的情况,因此低水平城镇化地区应充分发挥各地优势,有条件的地区可以推行本地城镇化。

3.河南省城镇化的合理规划与调节

(1)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河南省可以建立市场型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试点。以河南省鄢陵县陈化店镇东明义村为例,该地在农村社区改造过程中,一方面,合法拆迁,赔偿合理,切实尊重农民意愿;另一方面,利用当地的生态资源吸引民间资本注入,发展温泉旅游等特色产业,其余土地进行复耕,这样解决了农民就业问题,促进了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这种模式既体现了市场化运作,也兼顾了政府参与[7]。

(2)河南省人口主要流向以郑州为中心的都市圈,河南省应该优先发展大中型城市,重点培育以郑州为中心的核心都市圈,提升洛阳副中心城市地位,发挥整体功能,并辐射周边区域,完善核心都市圈周边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实现资源共享。

(二)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推进政策

1.推动科技创新,优化产业结构

河南省作为全国粮食主产区,既需要保证粮食产量,又需要保证粮食质量,河南省要进一步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调整农业运营模式,实现农业播种、收获、加工一体化,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8]。

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构建现代化工业体系。对于高水平城镇化地区,郑州应重点推动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新兴产业,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对于中等城镇化地区,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洛阳副中心城市地位,进一步完善开封新型副中心城市规划,做好承接先进地区产业发展的准备;对于低水平城镇化地区,要加快南阳等老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推动濮阳等地实现资源密集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其他各地也应依靠自身特色发展小镇经济[9]。

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产业集聚。在“大健康、大医养”背景下,河南省可以发展健康产业、社区服务和养老服务的新兴服务业,构建健康生态体系;加强金融创新,加快推进郑东新区金融集聚核心功能区建设,推动保险产品创新性发展,例如进一步发展指数保险等;打造旅游品牌,提高旅游景点之间的交通便利性,实现旅游“一条路”等。

2.以人为本,缩小城乡差距,构建和谐城镇化

首先,河南省甚至全国在城镇化过程中都存在“虚假城镇人口”问题,即部分人口被称为城镇人口,但事实上却享受着非城镇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造成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远远低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所以新型城镇化应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注重人口素质的提升,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其次,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以社区为单位,充分发挥人口的表达权与话语权;适时调整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升务工人员的医疗、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公共服务水平,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大型连锁养老机构。最后,加大“三农”资金投入力度,深入推进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大规模开展技能培训,鼓励城市骨干企业与农村建立对口帮扶长效机制,努力实现更高质量就业[10]。

3.协调发展,因地制宜,构建协调城镇化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存在地区间发展不协调问题,为此,应充分发挥郑州的优势,加快郑东新区建设,加快洛阳老工业基地改造。对于低水平地区或者小型城镇,推动其走符合自身可持续的特色城镇化道路,鼓励其依托自身生态优势发展观光旅游型城镇,鼓励劳动力密集区发展商贸型或者加工型城镇等,使其形成特色产业链,增强经济效益,进而发挥特色小镇的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小镇的发展。对于农村地区,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优化村庄布局,如支持新乡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信阳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提高农村互联网普及率。

4.推动绿色发展,打造绿色城市

新型城镇化更加注重生态宜居,绿色发展。首先,摒除城镇化就是“造城运动”的观念,将节约土地放在突出位置,合理控制建设用地开发强度和投资强度。其次,加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宣传力度,提高各地区居民环保意识和文明程度,例如推广垃圾分类处理、资源循环利用等。最后,对于高水平城镇化地区,郑州应该加强监控城镇污染源,控制污染排放,综合治理各类污染,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提升污水处理率,同时增加建设用地的绿化覆盖面积;对于中水平城镇化地区,应加快引入新能源,运用新兴技术,形成高新技术产业链,同时实现废物再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对于低水平城镇化地区,推广生态园区、生态小镇,发展绿色经济,正确处理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猜你喜欢
河南省城镇化指标
关于“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的批复
一类带临界指标的非自治Kirchhoff型方程非平凡解的存在性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
最新引用指标
莫让指标改变初衷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