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困境公司审计意见购买行为研究
——来自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经验证据

2021-03-18 03:21刘瑶瑶路军伟
财经论丛 2021年3期
关键词:非标审计师动机

刘瑶瑶,路军伟

(山东大学管理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一、引 言

审计意见的决策有用性是资本市场效率的重要支撑因素,而持续经营审计意见是投资者等利益相关者决策最重要的信息之一。从实质上看,非标审计意见可划分为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和非持续经营非标审计意见[1],其中持续经营审计意见是审计师对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而出具的一种非标审计意见(1)根据审计准则,非标审计意见从形式上可分为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无法表示意见和否定意见。,其初衷在于提请投资者对持续经营不确定性事项予以格外关注,以及时有效地传递“红旗”警讯[2]。持续经营审计意见通过投资风险的预警发挥信号传递功能,将直接关系到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

一般而言,被出具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公司往往具有以下特征:资不抵债已被宣告破产、严重的营运资本短缺、连续的经营性亏损、到期的贷款协议无法履行、对外担保数额巨大、诉讼事项尚未判决等[3]。因此,绝大部分的持续经营审计意见都签发给了财务困境公司。对财务困境公司而言,其自身已经面临一系列困境成本,例如经营业绩降低、市场价值缩水、融资约束加剧等[4][5],倘若再被出具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将可能进一步恶化其经营困境。根据资本市场的风险传递机制,持续经营审计意见是企业未来经营重大不确定性的预警信号,相较于标准审计意见、非持续经营非标审计意见将产生更为严重的经济后果,不仅会引发投资者更为消极的反应[6],进而对价值评估产生负面影响[2][7],还将进一步恶化融资约束[8][9],甚至引发监管部门的监管措施等。不难想象,这些消极的经济后果无异于“火上浇油”,会极大地降低财务困境公司的生存几率。那么,值得关注的问题是:财务困境公司是否具备规避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动机?若是,会否为了规避持续经营审计意见而进行审计意见购买?其审计意见购买又会产生何种经济后果?

已有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审计意见购买行为[10][11][12],然而相关研究均笼统地将规避非标审计意见作为审计意见购买的立足点,并未进一步考量非标审计意见的异质性。事实上,不同的非标审计意见其信息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已有学者证实,持续经营审计意见所带来的经济后果往往比非持续经营非标审计意见更为严重[6][9],导致上市公司规避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动机可能更为强烈。另一方面,不同类型公司规避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动机也可能存在差异,实践表明,财务困境公司所面临的持续经营问题更为严重,那么其规避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动机相对于非财务困境公司理应愈加强烈。传统的审计意见购买相关研究未对非标审计意见类型加以区分,也未考虑上市公司的类型,将可能无法全面识别上市公司的审计意见购买行为,并可能产生误导性。

鉴于此,本文从持续经营审计意见角度,对财务困境公司的审计意见购买进行了研究。借鉴Lennox(2000)[13]的模型,研究发现:财务困境公司不仅会为规避非标审计意见而进行审计意见购买,还会进一步为规避持续经营审计意见而进行审计意见购买。相对而言,财务困境公司规避非标审计意见的动机弱于非财务困境公司,而规避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动机强于非财务困境公司,在进行一系列的稳健性和内生性检验之后结论仍然成立。这表明,对财务困境公司而言,能否获得标准审计意见似乎没有那么迫切,迫切的是能否规避持续经营审计意见。进一步研究发现,财务困境公司为规避持续经营审计意见而进行审计意见购买后,股票市场表现变好、可获得贷款增加,但经营业绩会继续恶化,表明该行为将误导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决策,最终将可能降低资本市场效率。

本文可能的贡献包括:(1)从持续经营审计意见角度,拓展和丰富了审计意见购买的文献。已有审计意见购买相关研究大多笼统地围绕非标审计意见展开,并未对非标审计意见进行具体区分。本文发现,财务困境公司不仅会为规避非标审计意见,还会更进一步地为规避持续经营审计意见而进行审计意见购买。可见,财务困境公司的目标可能并非获得“绝对清洁”的审计意见,而是获得“相对清洁”的审计意见。因此,基于不同类型的非标审计意见研究审计意见购买,可能更具现实意义。同时,本研究也可为不同类型公司的审计意见购买行为特征研究提供有益补充。(2)从审计意见购买视角,为财务困境的经济后果提供了增量经验证据。已有研究发现陷入财务困境往往会招致持续经营审计意见[14],本文进一步发现,财务困境公司为了规避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可能会进行审计意见购买。这表明,财务困境公司可能会诱导审计师对年报鉴证错误决策,损害审计意见的决策有用性,降低资本市场效率,这丰富了财务困境经济后果的相关研究。(3)研究结论对于政策制定部门完善持续经营审计准则,监管部门重点关注上市公司尤其财务困境公司的持续经营审计质量,以遏制其审计意见购买等皆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二、文献综述与假设提出

(一)文献综述

在我国,持续经营问题已成为审计师出具非标审计意见的重要原因,统计数据显示,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占非标审计意见的比例高达60%以上。持续经营审计也愈发得到实务部门的重视,财政部对《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24号——持续经营》进行多次修订,不断加强审计报告对持续经营风险的提醒功能(2)第1324号准则于2018年进行修订,要求审计报告在某些情形下增加以“与持续经营相关的重大不确定性”为标题的单独部分,而修订前的审计准则仅要求在审计意见段之后增加强调事项段。。根据第1324号准则,审计师需考虑财务报表运用持续经营假设的适当性,当公司财务状况恶化或发生其他导致持续经营疑虑的事项时,须对其出具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反过来说,一旦公司被出具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往往意味着其持续经营能力涉及重大不确定事项,如资不抵债已被宣告破产、严重的营运资本短缺、连续的经营性亏损、到期的贷款协议无法履行、对外担保数额巨大、诉讼事项尚未判决等[3]。尽管持续经营事项的结果具有不确定性,但是一旦潜在损失变为现实损失,公司将面临退市甚至破产危机[15],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也将因此遭受巨大损失。鉴于此,江伟和李斌(2011)[16]认为,公司规避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动机比其他非标审计意见更加强烈。周冬华等(2015)[17]也发现,发生内部人交易的公司会避免审计师为其出具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因此,上市公司究竟会否为规避持续经营审计意见而进行审计意见购买,便是值得重点关注的问题。

审计意见购买,是指管理层通过一定方式获得低质量审计意见的行为[18]。最早期文献并未发现审计意见购买的证据,例如Chow和Rice(1982)[19]、Krishnan和Stephens(1995)[20]等以审计师变更前一年的审计意见为基准,发现审计师变更之后的审计意见并未显著改善。Lennox(2000)[13]则认为,不同年度的审计意见不可比,同一年度变更或不变更审计师的审计意见才可比。基于此,他证实了审计意见购买的存在性。后续不少学者借鉴Lennox(2000)[13],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审计意见购买进行了研究[10][11][12]。总的来看,这些研究大多笼统地将规避非标审计意见作为审计意见购买的立足点,并未考虑非标审计意见的异质性。然而,非标审计意见的类型不同,信息含量存在显著差异[1][6][19],导致的经济后果也截然不同。也就是说,公司规避不同非标审计意见的动机可能有所差异,关注不同类型的非标审计意见将更可能全面地识别审计意见购买。

研究表明,逾期贷款、累计亏损巨大、营运资本为负、本年度亏损等财务困境问题是招致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最主要原因[14]。统计数据也显示,90%以上的持续经营审计意见都签发给了财务困境公司,这表明财务困境公司所面临的持续经营形势格外严峻。因此,在财务困境情境中,研究公司会否为规避持续经营审计意见而进行审计意见购买将更具现实意义。然而,考虑到非标审计意见的异质性,将审计意见购买细化至不同的非标审计意见的文献却是凤毛麟角。零星的来自国外的相关研究,如Lennox(2000)[21]发现,英国上市公司在经营失败前更加倾向聘请不太可能为其出具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审计师。Choi等(2019)[22]通过全面考量审计意见购买的形式,发现美国的财务困境公司为了规避持续经营审计意见会通过“换审计师”或“换意见”进行审计意见购买。Lennox(2000)[21]和Choi等(2019)[22]的研究结论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一定基础,基于我国资本市场情境的相关研究可为该话题补充进一步的经验证据。

(二)研究假设

本文主要关注的问题是:财务困境公司会否为了规避持续经营审计意见而进行审计意见购买?若该行为存在,则表明在标准审计意见、非持续经营非标审计意见、持续经营审计意见三者之间,财务困境公司更倾向于审计师为其出具前两类意见,而规避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因此,要想回答上述问题,需要考虑两方面内容:其一,其是否具备规避非标审计意见动机;其二,在非标审计意见中,其是否具备规避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动机。

第一个方面,学术界已经充分证实,我国上市公司具有规避非标审计意见的普遍动机[10][11][12]。按照这个逻辑,财务困境公司理应也具备规避非标审计意见的一般性动机。然而,这一动机在某些情形下可能会被削弱。Carmichael(1972)[23]将财务困境定义为企业履行义务时受阻,具体表现为流动性不足、权益不足、债务拖欠及流动资金不足四种形式。根据审计准则,导致非标审计意见的情形为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无法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而实践表明,导致上述情形的事项又包括持续经营能力存疑、内部控制缺陷、关联方交易不确定、未决诉讼、违规担保、大股东资金占用、到期债务无法偿还、证监会立案调查等。显然,流动性不足、债务拖欠、流动资金不足等财务困境特征与部分触发非标审计意见的事项不谋而合。因此,各利益相关者很大程度上可以合理预期财务困境公司获得非标审计意见的概率。这相当于将其置于放大镜之下,为其招致来自投资者、债权人、监管者等利益相关者的严密监督。换言之,尽管财务困境公司具有规避非标审计意见的动机,但考虑到利益相关者对其获得非标审计意见的合理预期,该动机可能会有所削弱。

由此需要考虑第二个方面,当非标审计意见不可避免时,财务困境公司是否具备规避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动机?如果非标审计意见是同质的,那么其理应不会对非标审计意见的类型有所偏好,规避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动机可能就不存在。反之,若非标审计意见是异质的,即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相较于非持续经营非标审计意见,将产生更为消极的后果,那么其便可能会为了规避持续经营审计意见而进行审计意见购买。由此可见,非标审计意见是否存在异质性,是判断财务困境公司是否具有规避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动机并为此进行审计意见购买的落脚点。

首先,从投资者角度,持续经营审计意见是企业未来经营重大不确定性的预警信号,甚至预见了经营失败甚至破产[24],会向资本市场传递出强烈的消极信号并引发投资者的消极反应。对比研究发现,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信息含量显著高于非持续经营非标审计意见[1][6][19],会引发更为严重的连锁反应,不仅会损害公司的盈余价值相关性,还会对其价值评估产生负面影响[2][7]。其次,从债权人角度,被出具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公司大多存在现金流短缺、资产负债率高、无力偿还到期负债等问题,因此信贷机构在信贷决策时可能会调整债务契约以降低信贷风险,加入更多的限制性条款、要求提供更多的担保抵押等[25],甚至会直接将此类公司排除在决策范围之外。周楷唐等(2016)[8]发现,非标审计意见会降低债务规模、提高债务成本,但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对债务规模和债务成本的影响程度分别比非持续经营非标审计意见高约6倍和16.70%。李琰等(2016)[9]还发现,持续经营审计意见显著削弱了机构投资者持股对非国有企业融资约束的缓解作用。显然,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相较于非持续经营非标审计意见,将会进一步加剧财务困境公司的融资约束。再次,从监管者角度,持续经营问题也是监管部门重点关注的内容。根据《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公司股票终止挂牌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挂牌公司若最近两个会计年度均被出具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将被强制摘牌,引发退市危机。尽管主板市场目前尚未执行类似规定,但从监管实践来看,近来交易所因公司持续经营问题而对其问询的比例明显提高(3)2015~2019年期间,交易所对A股上市公司年报问询涉及持续经营的百分比为3.45%、12.70%、16.99%、22.07%、25.52%。。这表明,主板市场公司的持续经营问题也日渐得到监管部门的重视。一旦财务困境公司被出具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将极有可能招致监管部门的问询监管,投资者在作出投资决策时,往往也会对这一消极信号更加敏感。最后,从其他利益相关者角度,他们在与被出具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公司进行合作时,可能也会采取谨慎措施甚至放弃合作,这不仅会降低未来收益,损害盈余持续性[26],还将使企业价值遭受损失[3]。

总而言之,非标审计意见表现出明显异质性,相较而言,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将给财务困境公司带来一系列增量成本。反过来,这些成本又将进一步恶化持续经营能力,使财务困境公司陷入恶性循环,这会极大地降低其生存几率[15],加速其违约、退市甚至破产进程。然而,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属于不可避意见,财务困境公司无法通过调整财报来缓解甚至掩盖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问题的事实[16],因此通过审计意见购买降低被出具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概率,便成为打消持续经营疑虑的有效手段。此外,持续经营审计意见主要是审计师的一种专家判断,投资者往往很难建立关于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判别模型[2],这也为审计意见购买的实施预留了一定空间。

经由上述分析,财务困境公司具备规避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动机,也具备为此进行审计意见购买的动机和空间。然而,进行审计意见购买也将承担一定风险。一旦被监管部门发现,将可能招致行政处罚、引发法律诉讼、导致声誉受损等,更有甚者可能引发退市、破产危机等。那么,财务困境公司是否会基于风险考量而放弃审计意见购买呢?根据前景理论,个体面对得失的风险偏好并不一致,在收益框架下倾向于风险厌恶,而在亏损框架下则倾向于风险追求[27]。试想,如果财务困境公司在持续经营困境中未进行审计意见购买,而被审计师如实出具了持续经营审计意见,那么该意见很可能成为压垮该公司的“最后一根稻草”,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的持续恶化将可能直接导致经营失败,彼时再进行审计意见购买已为时晚矣。这也就是说,财务困境公司在持续经营困境中很可能是处于亏损框架之下的,因而会更加追求风险甚至不计后果地进行审计意见购买以摆脱困境。

综上所述,作为理性经济人,财务困境公司必然能够感知到审计意见购买带来的预期收益与潜在风险是否均衡并相机决策。在面临持续经营困境时,利弊权衡之下进行审计意见购买或许是摆脱财务困境的首要选择(4)统计数据显示,非标审计意见比例逐年上升,而持续经营审计意见(GCO)的比例却逐年下降。由于大部分GCO签发给了财务困境公司,该现象可能有两种解释:财务困境公司数量减少;财务困境公司为规避GCO而进行了审计意见购买。然而,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态势趋缓,财务困境公司数量有增无减。由此可以合理推测,审计意见购买很可能是导致上述现象的原因。。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

H1:为了规避持续经营审计意见,财务困境公司会实施审计意见购买行为。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及数据来源

由于持续经营审计准则于2010年进行了修订,为了避免审计准则对研究结论的影响,本文以我国2011~2018年财务困境公司为初选样本。借鉴厉国威等(2010)[2]、Choi等(2019)[22]的做法,将满足以下特征之一的公司划归为财务困境公司:(1)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为负;(2)净营运资本为负;(3)营业利润为负;(4)留存收益为负。对初选样本进行以下处理:(1)剔除金融行业样本;(2)剔除财务数据缺失样本;最终,共得到12879个公司-年度观测值。为消除异常值的影响,本文对所有连续变量进行1~99%水平的缩尾处理。财务数据主要来自于Wind和CSMAR数据库,持续经营审计意见数据来源于上市公司的审计报告,经手工整理得到。数据处理软件为Stata15.0。

借鉴厉国威等(2010)[2]、江伟和李斌(2011)[16]的做法,若审计报告中明确提及“对持续经营能力表示关注”“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无法判断继续按照持续经营假设编制”“已处于无持续经营能力状态”等“持续经营”相关词语,或者提及“资不抵债”“财务状况严重恶化”“大量逾期债务无法偿还”等表示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问题的情况时,我们认为该审计意见属于持续经营审计意见。

(二)研究变量与研究模型

(1)

(2)

(3)

Sit=β0+β1OP_GCOit+β2Xit+εit

(4)

表1 变量定义

四、实证结果

(一)描述性统计

表2是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S均值为0.148,说明变更审计师的财务困境公司仅占14.80%,审计师变更频率不高。GCO均值为0.056,即5.60%的财务困境公司获得了持续经营审计意见。OP_GCO均值为0.001,说明变更审计师收到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概率要略高于不变更审计师,那么通过“换意见”而向现任审计师进行审计意见购买或许更为普遍,这与S均值较低相契合。控制变量的分布特征与前人研究基本一致,此处不再赘述。

表2 描述性统计

(二)实证结果

1.财务困境与审计意见购买

表3的实证结果用以验证假设。第(1)列是未加控制变量回归的结果,OP_GCO的系数为-3.883,且在1%的水平下显著为负,说明财务困境公司变更与不变更审计师收到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概率之差与审计师变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第(2)列是加入控制变量回归的结果,OP_GCO的系数仍然在5%的水平下显著为负。结果表明,财务困境公司的确会考虑到非标审计意见的异质性,具有规避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并为此进行审计意见购买的动机,本文假设得以验证。

表3 财务困境与审计意见购买

2.规避非标审计意见与规避持续经营审计意见

若前文逻辑成立,则财务困境公司规避非标审计意见的动机将弱于非财务困境公司,而规避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动机将强于非财务困境公司,表4的实证结果验证了这一推测。就规避非标审计意见而言:前三列中,OP_AUDIT(5)OP_AUDIT为变更与不变更审计师收到非标审计意见的概率之差,借鉴Lennox(2000)[13]的模型得到。的系数皆显著为负,表明无论是财务困境公司还是非财务困境公司,都可能会为此进行审计意见购买;但是,财务困境公司的审计意见购买动机显著弱于非财务困境公司(Chow Test:F=47.39,P=0.000)。就规避持续经营审计意见而言:OP_GCO的系数在第(4)列显著为负,而在第(5)列不显著,这是因为非财务困境公司可能并不存在持续经营问题,因而为规避该意见而进行审计意见购买的动机并不强烈;由此,第(4)列全样本表现出的显著性可能是财务困境样本带来的,间接说明表3的实证结果较为稳健。整体而言,该结果符合预期。

表4 审计意见分组检验结果

3.财务困境程度高与财务困境程度低

从审计师角度,其是否纵容财务困境公司进行审计意见购买,也主要取决于对收益和风险的权衡。当财务困境程度越高时,各利益相关者越容易根据财务数据[28]、市场交易数据[29]等推测公司面临持续经营不确定性的程度。此时,放任审计意见购买将给审计师带来极大的审计风险,因而公司成功进行审计意见购买的概率也将随之降低。为此,本文将“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净营运资本、营业利润、留存收益”四项指标皆为负数的公司划为财务困境程度较高组,其他公司为较低组,进行分组检验。表5中OP_GCO的系数仅在第(2)列显著为负,表明财务困境程度的确会削弱公司成功进行审计意见购买的可能性,体现了审计师对审计意见购买的“收益-风险”权衡。

表5 财务困境程度分组检验结果

(三)稳健性检验

1.改变财务困境的度量。借鉴胡宁和靳庆鲁(2018)[30],将被ST和*ST的公司也作为财务困境公司,重复主检验,实证结果未发生显著改变。

2.删除五年强制轮换样本。为排除强制轮换的潜在影响,将在变更会计师事务所之前连续聘任同一家事务所超过五年的样本删除,结果仍然稳健。

3.审计意见购买对财务重述的影响。审计意见购买将损害审计师独立性、降低审计质量[31][32]。借鉴Choi等(2019)[22]度量审计意见购买(OS)(6)根据OP_GCO大小计算十分位数,若“OP_GCO>Q8且S=0”或“OP_GCO

4.审计意见购买对审计费用的影响。在市场机制下,审计意见购买的实现最终会体现在审计费用中[18]。借鉴Choi等(2019)[22]度量审计意见购买(OS),以审计收费绝对值衡量审计费用,回归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该结果也符合预期。

5.倾向得分匹配(PSM)。本文可能存在遗漏变量导致的内生性问题,因此借鉴Choi等(2019)[22]度量审计意见购买(OS),使用PSM将审计意见购买样本与未购买样本进行匹配,匹配变量为公司规模(SIZE)、盈利能力(ROA)、财务杠杆(LEV)、四大审计(BIG4)以及行业年度,匹配方法为1∶1最近邻匹配。结果显示,财务困境与审计意见购买之间的关系仍然较为稳健。由于篇幅限制,未详细列报上述结果。

五、进一步研究:审计意见购买的经济后果

审计意见的决策有用性是资本市场效率的重要支撑因素,财务困境公司的审计意见购买行为会否损害审计意见的决策有用性,进而降低资本市场效率呢?本文分别从投资者决策、债权人决策、经营业绩三个角度,对上述问题进行研究。借鉴Choi等(2019)[22]度量审计意见购买(OS),△RETURNi取值为后一年、后二年与前一年的“股票收益率”之差,△DEBTi取值为后一年、后二年与前一年的“取得借款收到的现金/资产”之差,△ROAi取值为后一年、后二年与前一年的“总资产收益率”之差。△RETURNi、△DEBTi、△ROAi为被解释变量,OS为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实证结果如表6所示。

经分析,OS的系数在前四列中显著为正,而在后两列中却显著为负,说明财务困境公司为规避持续经营审计意见而进行审计意见购买后,股票市场表现变好、可获得贷款增加,但是经营业绩却持续恶化。审计意见购买虽可帮助财务困境公司暂时摆脱持续经营疑虑,但却会误导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决策,损害审计意见的决策有用性,导致资本市场资源发生错配。此外,本文还检验了审计意见购买对各变量第三年的影响,发现OS的系数不再显著,即随着时间推移,审计意见购买的影响逐渐减弱。一定程度上,这也说明各利益相关者对审计意见购买后知后觉,正是他们很难建立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判别模型,为财务困境公司进行审计意见购买预留了空间。这一结果,恰好呼应了前文的逻辑。

表6 审计意见购买的经济后果

六、结论与启示

持续经营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基。近年来,以华晨控股、永煤控股为代表的债务违约现象频发,将财务困境公司的持续经营问题推到了舆论中心。那么,财务困境公司究竟会否为规避持续经营审计意见而进行审计意见购买?本文对上述问题进行研究,结果发现:财务困境公司不仅会为规避非标审计意见而进行审计意见购买,还会为规避持续经营审计意见而进行审计意见购买。相对而言,前者动机弱于非困境公司,而后者动机强于非困境公司。进一步地,财务困境公司为规避持续经营审计意见而进行审计意见购买后,股票表现变好、可获得贷款增加,但经营业绩持续恶化。根据这些发现,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财务困境公司的审计意见购买并非仅为获得“绝对清洁”审计意见,还有可能为获得“相对清洁”审计意见。(2)审计意见购买遮蔽了审计意见的信号传递效应,导致了资本市场的资源错配,极有可能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研究结论具有一定启示:(1)对于资本市场监管者,既应加强对财务困境公司的监督,确保其持续经营信息传递清晰精准;还应积极引导资源合理配置,以帮助暂时陷入困境的相对优质公司顺利摆脱困境,避免他们铤而走险进行审计意见购买而损害资本市场效率。(2)对于审计准则制定者,应继续完善持续经营审计准则,提高审计师对持续经营风险评估的准确性,以遏制审计意见购买行为。(3)作为独立鉴证的第三方,审计师承担着资本市场“看门人”职责,对资本市场效率具有极其重要性。有关部门应督促审计师等中介机构归位尽责,积极引导他们对涉及持续经营疑虑的重大事项进行充分披露,以切实发挥监督作用。(4)对于投资者,应着重关注财务困境公司的持续经营状况,对审计师变更等异常行为也应予以关注,以客观评价公司信息质量并作出投资决策。

猜你喜欢
非标审计师动机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财务重述、董事长更换与审计师变更
提升非标阳极板直接装槽生产工艺
审计师轮换类别与审计结果
——基于“关系”的视角
动机比能力重要
审计师轮换对审计质量的影响研究
商业银行非标理财业务的风险分析
审计师声誉与企业融资约束
审计师声誉与企业融资约束
燃煤烟气脱硫脱硝非标设备的工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