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吉峰,李忠义
(本溪市中心医院骨科,辽宁 本溪 117000)
腘窝囊肿是一种骨外科常见疾病,其主要是由炎性因子引起的膝关节疾病,如膝关节内损伤、滑膜内液增多及骨关节炎等,患者膝关节质地变硬、张力变高、活动性变差,严重影响其正常生活[1]。传统开放切除手术手术创伤较大,且无法彻底清除关节腔病变;而关节镜辅助下内侧入路手术具有创伤小、术后疼痛轻、复发率较低的优 势[2-3]。本研究旨在探讨关节镜辅助下治疗腘窝囊肿对患者膝关节功能及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0 年1 月至2018 年1 月在本溪市中心医院确诊并接受治疗的60 例腘窝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案将所有患者分为传统手术组(36 例)和关节镜辅助组(24 例)。传统手术组患者中男性20 例,女性16 例;年龄40~66 岁,平均(59.13±1.24)岁;腘窝囊肿位置:右膝19 例,左膝17例。关节镜辅助组患者中男性13 例,女性11 例;年龄39~69 岁,平均(59.33±1.19)岁;腘窝囊肿位置:右膝13 例,左膝11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符合《超声对腘窝囊肿的诊断》[4]中关于腘窝囊肿的诊断标准;临床特征表现为腘窝部紧缩、打软腿、酸胀感及活动受限等;无骨折史等。排除标准:存在患肢深静脉血栓者;合并重度骨性关节炎者;合并内科疾病者等。本研究经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传统手术组患者采用传统开放切除手术治疗:实施腰部麻醉后,保持俯卧位,取血后加压处理;于胭窝部位作9 cm 左右的S 形切口,将囊肿完全分离,寻找囊肿部位蒂部,将囊壁完整切除,查明囊肿根部与关节腔之间的关系,将囊肿部位的蒂部缝合;注意避免破坏囊肿部位附近的神经和血管,置入引流管,加强缝合囊肿部位蒂部后用双层无菌棉垫覆盖胭窝部,并使用弹力绷带进行加压包扎处理。关节镜辅助组患者采用关节镜辅助下后内侧入路手术治疗:麻醉措施同上,保持仰卧位,常规铺巾取血后使用无菌纱布和弹力绷带进行加压处理;随后在患者囊肿部位内注射2 mL 亚甲蓝注射液(华润双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1020704,规格:2 mL∶20 mg),将囊中内口明显暴露以便确定囊肿位置,防止误切;手术过程中首先清理皱襞滑膜,使腓肠肌的内侧头肌腱暴露,根据亚甲蓝注射液流出的位置确定囊口通道,清理囊肿部位切口通道处的增生组织,进行更准确的囊肿内口定位,进入囊肿腔后将囊壁等结构完全切除;使用生理盐水冲洗止血,置入引流管后进行加强缝合,并使用弹力绷带进行加压包扎处理;手术后对两组患者进行24 h 冰敷,1 d 后辅助患者进行膝关节运动。两组患者均于术后随访1 年。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包括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②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 年膝关节功能,根据腘窝囊肿分级[4]标准判定:Ⅰ级为患者膝关节功能正常,没有疼痛感,患者正常活动不受限制,膝关节无肿胀、感染等明显症状;Ⅱ级为患者存在轻度的膝关节肿胀,部分活动受到限制,在患者进行剧烈运动后,膝关节胭窝会有紧束感和疼痛感;Ⅲ级为患者膝关节功能受损,虽然患者部分活动基本不受限制,但患者正常行走时膝关节腘窝存在肿胀、疼痛感;Ⅳ级为患者膝关节肿胀、疼痛,存在功能障碍,活动受到限制,即使处于静息状况下,患者膝关节腘窝也存在肿胀和疼痛症状。③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4 d 血清肿瘤坏死因子 -α(TNF-α)、超敏 -C 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 -6(IL-6)水平,采集两组患者空腹静脉血3 mL,以 3 000 r/min 离心5 min,分离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进行检测。④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 年并发症及复发情况,并发症包括切口感染、血管神经受损,复发率=Ⅳ级例数/(Ⅰ级+Ⅱ级+Ⅲ级)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20.0 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计量资料分别以[ 例(%)]、表示,分别采用χ2、 t 检验。以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手术情况 与传统手术组比,关节镜辅助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缩短,且切口长度缩小,术中出血量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
切口长度(cm)组别 手术时间(min)术中出血量(mL)住院时间 (d)传统手术组(n=36) 103.74±25.33 10.45±2.28 103.74±20.33 15.45±0.28关节镜辅助组(n=24) 63.75±10.34 1.76±0.21 43.75±10.34 7.56±0.21 t 值 7.322 18.567 13.326 117.619 P 值 < 0.05 < 0.05 < 0.05 < 0.05
2.2 膝关节功能 与术前比,术后1 年关节镜辅助组患者腘窝囊肿分级Ⅰ、 Ⅱ级患者占比均升高,且高于传统手术组;腘窝囊肿分级Ⅲ、Ⅳ级患者占比均降低,且关节镜辅助组低于传统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血清TNF-α、hs-CRP、IL-6 水平 术后14 d 两组患者血清TNF-α、hs-CRP、IL-6 水平均低于术前,且关节镜辅助组较传统手术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2 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比较[ 例(%)]
2.4 并发症与复发情况 关节镜辅助组患者术后 1 年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传统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组间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3 两组患者血清TNF-α、hs-CRP、IL-6 水平比较
表3 两组患者血清TNF-α、hs-CRP、IL-6 水平比较
注:与术前比,*P<0.05。TNF-α:肿瘤坏死因子 -α;hs-CRP:超敏 -C 反应蛋白;IL-6:白介素 -6。
组别 TNF-α(ng/mL) hs-CRP(mg/L) IL-6(pg/ mL)术前 术后14 d 术前 术后14 d 术前 术后14 d传统手术组(n=36) 3.74±0.33 2.45±0.28* 13.27±3.21 9.22±1.56* 162.52±16.42 121.41±2.11*关节镜辅助组(n=24) 3.75±0.34 1.56±0.21* 13.12±3.23 7.19±1.02* 162.51±16.71 61.21±2.16*t 值 0.114 13.268 0.177 5.617 0.002 107.252 P 值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表4 两组患者并发症与复发情况比较[ 例(%)]
大部分胭窝囊肿患者都出现过以半月板后角为主的半月板损伤,并伴随着不同程度的膝关节退变,而其发病机制主要在于膝关节和囊肿之间的瓣膜开放,且与引起膝关节积液的病损有关。临床上主要采用传统开放切除手术治疗腘窝囊肿,但其手术切口较大,容易导致手术切口感染和瘢痕粘连,无法保证术后的膝关节功能恢复和美观程度。 腘窝内有众多重要的血管神经,位置较深,关节镜下辅助治疗可放大组织结构,操作者可清晰地分辨血管、神经和周围组织,对机体损伤较小[5-6]。本研究结果显示,与传统手术组比,关节镜辅助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缩短,切口长度缩小,术中出血量减少,且术后1 年膝关节功能恢复改善情况优于传统手术组,说明关节镜辅助下后内侧入路手术治疗腘窝囊肿可有效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提升治疗效果。
血清TNF-α、hs-CRP 与其他炎症因子共同作用可导致炎性反应,损伤机体组织,加重病情;hs-CRP 是由肝脏合成的一种全身性炎症反应急性期的非特异性标志物,当患者机体发生损伤时,其血清含量增加,加重损伤程度;IL-6 具有促进黏附因子局部释放的作用,可造成炎症进一步加重[7]。关节镜辅助下后内侧入路手术治疗膝关节 腘窝囊肿对患者创伤较小,其可减轻机体应激反应,进而抑制炎症反应;且其伤口较小,术后恢复较快,从而有效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感[8]。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14 d 关节镜辅助组患者血清TNF-α、hs-CRP、IL-6 水平均低于传统手术组,说明关节镜辅助下后内侧入路手术治疗腘窝囊肿抑制患者机体炎症反应,促进恢复;而且关节镜辅助下后内侧入路手术切除活瓣结构,可以有效解决关节内的病损,和传统的手术方式相比,降低了并发症与复发风险[9]。本研究结果显示,关节镜辅助组患者术后1 年并发症总发生率及复发率均低于传统手术组,组间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关节镜辅助下后内侧入路手术治疗腘窝囊肿可有效降低患者的并发症与复发风险,有利于术后康复。
综上,关节镜辅助下后内侧入路手术治疗腘窝囊肿可有效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提升治疗效果,同时抑制机体炎症反应,降低并发症与复发风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