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公共艺术教育承担着新时代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重要使命。如何深入理解并落实高质量发展理念,推进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时代变革,是完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根本保证。在多年的艺术教学实践中发现,新时代大学生渴望人文艺术滋养,期待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及教学方式变革。通过思考和总结,就如何落实高质量发展理念,推进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建设提出应对策略,以使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更富成效,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 高质量发展理念;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基金项目] 2020年度潍坊学院高等教育研究课题“高质量发展理念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作者简介] 郎月铃(1971—),女,山东潍坊人,教育学硕士,潍坊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音乐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49-0043-04 [收稿日期] 2021-04-25
高校公共藝术教育是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实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构建新时代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推进社会主义人才强国建设的重要路径。加强公共艺术教育,也是我们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我们应进一步提升学校公共艺术教育水平,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更好地实现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教育初心,把高质量发展理念融入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改革创新的全过程。
一、我国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艺术的功利化趋向似有不可遏制之势,教育功能本身具有被形式化和边缘化之忧。纵观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实践的方方面面,对比教育部颁布的规程和规划的相关标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较为突出,尤其在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理念、课程设计、教学实施等方面存在许多共性问题,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一)公共艺术课程设置凌乱,阶段衔接无序
长期以来,由于各地教育发展不平衡,以及对艺术教育的认知程度存在较大落差,艺术教育资源丰富的大中城市尚能按计划推进,但一部分欠发达地区的公共艺术教育难以有序展开,学校的教学存在随意性、简单化的问题[1]。应试教育背景下,在本已有限的时间内,艺术课程的实施只是列在纸上、摆在案头,停留在学生的渴望中。“育苗期”“先天不足”,就难以指望“成果期”“结满枝头”。艺术教育的周期接续要求远高于普通教育,初级阶段的失位使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实施难度和教学压力陡增,往往导致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艺术扫盲”,替初级教育阶段“还欠账”成为无奈的选择。
(二)课程标准与学生接受能力失衡
如上文所述,初级阶段艺术教育的失位和不平衡造成了学生基础弱化和水平的参差,使他们无法在同一起点上接受教育。而高校必须按照教育部门的规划和大纲制定教学计划,将这些课程的教学方向侧重于面对具有一定艺术修养和审美基础的学生,引导他们从艺术与审美的视角进行观察、感受、体验与思考。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同基础的学生对课程的感受和理解存在较大的落差,不同的起点导致了教学效果的较大差异,使得公共艺术教育难以体现公共效用,教学效果更难以呈现,共同提高反而成为小众学习。
(三)课程标准不明确,内容泛化,缺乏结构逻辑
当前,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设置还未能根据生源基础实际设立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教学标准,往往“一张方子治百病”。在对大学生进行审美体验与鉴赏能力的培养,以及引导学生参与艺术实践、追求个性发展、增加社会认同、体验多元文化、弘扬民族文化等方面缺乏深入的研究与思考。在具体的教学中,缺乏立足于实际探索建立科学理性课程架构的思路,也未能对学生群体的艺术认知和实际水平进行综合考量,从而不能有的放矢地制定课程目标和内容。
(四)课程评价体系粗放泛化,缺乏针对性
目前,国内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评价标准和方式一直沿用作业、论文、考试等旧有模式,格式化、套路化、简单化,虽易于操作,便于量化,但不利于学生综合利用所学内容进行个性化表达,也不便于教师全面衡量学生对教学内容学习掌握的客观状态,所赋分值也不能体现学生的真实水平[2]。艺术教育是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所谓的标准答案更是对学生艺术认知和创造性思维的限制和压抑,无法真实反映学生对艺术知识理解驾驭、综合研判、情感变化、实践提升等方面的状态,也无法合理定位学生的阶段性进步程度。
由此可见,当前我国大学公共艺术课程体系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公共艺术教育的社会效用,也难以达到推动艺术教育回归本源,实现全面提升、个性发展的目的。因此,需要在高质量发展的理念下,建构与现代高等教育相适应、操作性强、相对科学合理的大学公共艺术课程体系。
二、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改革趋势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础载体,而公共艺术教育领域内的系列课程,为广大学子用美和审美知识铺设了通向感知艺术、学习艺术、创造美、享受美,实现人生美好的“跑道”。“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进社会全面发展”这一新时代教育的重大使命,更让这条“跑道”承载了改革创新的时代任务。
(一)课程门类不断丰富与兼容
目前,艺术内涵不断丰富,与社会生活的关联更加密切。国内各高校当前普遍设立了以音乐、美术、舞蹈、文学四大类课程为主的课程体系,且主课程不断细化和延伸,涉及领域越来越广,形成了艺术理论、艺术实践、艺术鉴赏、艺术美学等门类。随着地方非物质遗产保护相关举措的实施,非遗项目进校园也为公共艺术教育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和载体,诸如京剧及地方戏欣赏、地方工艺美术赏析及实践等课程也被学生认可和接受,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应引导学生从人文视角关注世界,学会知识的融会贯通,提炼不同学科的共性规律,用多元思维、辩证观点和哲学思辨分析识别眼前的事物,善于用艺术的智慧创新观念、指导实践、完善自我。
(二)课程评价更趋多元
学科的开放和发展及艺术评价视角的多元化推动了公共艺术課程评价体系的丰富和多元。原有课程的单一结果性、数值性评价方式被多维度、多样性替代,可全方位、立体化和用发展的眼光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估,充分了解学生的纵向和横向维度,更好地体现人文关怀;注重人本因素,尊重个体差异和个性特点,科学理性地将以上认知融入具体的方法和流程中,使用更为合理的方法进行衡量,得出全面客观的评价结果。
(三)课程体系更加注重人本性和开放性
随着教育本源的理性回归,国内外艺术教育更加强调以人为本、彰显个性,以达到知识传承与人性教育和谐发展。艺术教育中也更加强调体验的作用,在直觉的基础上,推理、想象及技巧应用能更真实地反映个人体验,从而产生客观的表达认知,积淀人文修养,使人成为一个真实完整的人。在课程设置上,深入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开放包容,融会贯通,以课程为纽带,强化实践探索和经验积累,逐步形成跨越学科规制的新课程体系。教育部门和学术团体应围绕主题,集合资源,创造机会,推动学科、院系间的全领域互动、合作与交流,实现课程资源共享及信息整合。有关部门应出台政策,加强引导,推动大学开放,搭建平台,高质量促进校际合作与交流,实现优势互补。
三、高质量发展理念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策略
(一)建立健全高校艺术教育管理机构
建立规范而健全的管理机构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通过规范管理机构,为高校艺术教育工作搭建良好平台,使其成为公共艺术教育快速和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要求,各高校应该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建立艺术教育管理中心、艺术教育委员会等机构作为全校公共艺术教育的领导机构,以及学校艺术教育的决策部门[3]。其主要职责是制定艺术教育的长期与短期发展规划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协调公共艺术课程的建设、管理和教学组织实施工作;协调制定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教学大纲、教学进程表等教学文件;协调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开展相关课程的教学研究和学术交流,定期召开专题工作会议,进行教学评估与督导,使高校的艺术教育制度化、规范化。另外,学校还可设立教学督导委员会,每学期都对承担我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教师,以随机抽取的方式进行督导听课。各级督导组的听课评价结果作为各院部年度教学工作考核和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
(二)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改革创新和建设的主要内容
1.课程内容的挖掘和丰富。在高质量发展和新发展格局视野及后现代艺术教育观下,不再简单区分高雅和通俗艺术的所谓层次区别和范畴,把视野投向所有人类文明的成果,以美为界、多元认同、尊重创造、尊重人性。在彰显民族文化特性、继承发扬传统艺术精髓的基础上,广泛接纳世界优秀文化,去芜存菁、融合共进。
2.课程结构的优化和调整。按照高质量发展理念的要求,对现有课程体系结构进行审视、梳理和评价,及时剥离无法体现时代要求的课程,补充学生认知度高、有前瞻意义的内容,并对课程体系整体结构中各课程的价值、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进行理顺,着力增强课程整体功能,有效改变结构单一、层次失衡,缺乏综合的非理性状态。
3.优化课程实施路径。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的旧有模式,着重发挥学生自发组织、自主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尊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学习的主体地位,激发创新潜能,促进个性发展。
4.创新课程评价机制。主动顺应变化发展的时代要求,切实贯彻落实高质量发展理念,探索建立科学规范的课程评价机制,把实现全面发展,助力提高学生综合艺术修养,培育审美价值和美学涵养的相关要求贯穿于学习全过程;创新评价体系、具体的模式程序和相应环节;注重提高多种模式相结合评价方式的效果,逐步确立学生评价的主体地位,使其主动参与评价过程。
(三)完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议
1.因地制宜、结合实际,不断拓宽课程领域。巩固以文学诗歌、音乐戏剧、美术雕塑、舞蹈影视等门类为框架的基础课程,不断融入吸收新生艺术及衍生种类,注重将综合性艺术内容引入课程中,形成种类广泛、内涵丰富的艺术课程综合体系。在加强共同科目教学实践的同时,与学校当地文化艺术充分融通,将地域文化特色融入公共艺术教育,形成“特色教学”亮点和品牌[4]。笔者所在的山东潍坊历史悠久、文化兴盛、人文特色突出。在研究探讨地方戏曲非遗项目传承发展的过程中,提出了把临朐周姑戏文化融入高等教育,将“传承地方戏曲文化”作为地方高校公共艺术课、选修课、实践课一体化的本土化课程体系建设的相关思路。通过对临朐周姑戏的系统学习,拉近大学生与地方戏曲的距离,让青年一代感受戏曲中的民族文化之美,培养大学生关注、研究、保护、传承地方传统文化的意识,强化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在艺术实践课选题上也可突出地方特色。潍坊是驰名中外的世界风筝之都,风筝、年画、剪纸等民间工艺美术技艺闻名遐迩,采取“走出去”的方法,组织学生到风筝扎制机构现场体验风筝设计、绘画、扎制和放飞的全过程,通过鲜活的感受和体验,提高对民族艺术的情感认同,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的创新增添别具一格的生命力和色彩。
2.拓展公共艺术教育途径。在高质量发展理念下,公共艺术教育的核心就是最大限度的开放和包容。开放的理念无人不知,但真要付诸实践,则是考验决策者、实施者胆识和智慧的过程。笔者认为课外和社会这个大课堂将是公共艺术教育的主要载体。一方面,课内教学的着力点应放在艺术规律探讨和审美心得交流等方面;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艺术社团的作用,通过制定严格、规整的组织管理和考核评价体系规范各类活动有效开展,根据实际情况组织校际的社团交流和展评活动,同时也可组织社团参加各类社会公益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强化实践效果。另外,充分利用好当今的前沿科技成果和多媒体技术。互联网与多媒体技术可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提供超出想象的便捷和高效途径。
(四)完善公共艺术课程评价机制
针对当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评价体系建构和运行存在的系列問题,我们需要理性分析、科学应对、先易后难、徐图良策。一是建立主体多元化的机制,确保体现多种声源的“共振”。参与评价的人员组成除了教师之外,还可以吸收学生代表、第三方评价机构、地方教育管理机构、院校有关负责人、学生家长,以及其他有关人员组成评价主体,体现多元化价值观。二是确保评价目标多元化。课程的评价不仅用成绩量化,还要涵盖学习态度、创新意识、逻辑思辨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各个层面,并对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社会交往沟通能力等“软能力”水平进行定性评价。三是确保评价标准多元化。针对学生在知识掌握、技能水准、修养程度及应变能力等方面千差万别的实际,设计不同层级的评价标准,分类施策,综合评定,以达到激励学生的效果。四是实现评价方式多元化。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衔接,定量检测与定性认定相依托,以自我评价与相互打分等手段实现载体和形式的多样化,提升科学性和可操作程度。
(五)切实强化教师队伍建设的力度
师资队伍是艺术教育质量的首要基础和根本保障。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鼓励教职人员通过在职进修、专业培训等多种途径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和整体素质。一方面大力提升艺术学养,重点提升文化思辨水平和艺术审美层次;另一方面着力强化教师的教学规划和学科驾驭能力。同时,要加强艺术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提高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驾驭艺术教学的综合能力和教学水平。通过各种有效方式引进高水平的师资力量,政策先行,打破制度壁垒,进一步发挥学科带头人和教师骨干的引领作用,打造一支适应时代要求、敢担当、有本事、能干事的艺术教师队伍。
四、结语
在国家大力倡导立德树人的今天,深刻理解新时代高校教育工作的新内涵,积极完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对于大学生实施审美教育、提升文化自信,培养创新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具有不可撼动的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也是教育工作者肩上的时代责任。推进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广大教育管理者和从业者深刻研究高质量发展理念,不断在教学实践中探索规律,创新方法,使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更富成效,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彭时代.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及其优化[J].云梦学刊,2015,36(4):119-122.
[2]徐乾.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创新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64-66.
[3]于丽燕.推进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对策研究[D].大庆:东北石油大学,2017.
[4]呼宇.大学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探析——以甘肃省部分高校为例[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7.
Construction of Public Art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Concept
LANG Yue-ling
(College of Music, Weifang University, Weifang, Shandong 261041, China)
Abstract: Public art education undertakes the important missions of cultivating people with beauty and culture, and improving students’ aesthetic and humanistic qualities in the new era. How to deeply understand and implement the concept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and promote the times transformation of the public art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is the fundamental guarantee of perfecting public art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uring years of art teaching practice, it is found that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desire for humanistic art nourishment and look forward to the reform of public art education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methods. Through reflecting and summarizing,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coping strategies on how to implement the concept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and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ublic art education curriculum so as to make the public art education curriculum more effective and better promote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concept; public art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3452501908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