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群
摘 要:五年级学生对“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说曹操,曹操到”等俗语已耳熟能详。学习《草船借箭》后,如何激发他們阅读整本《三国演义》,甚至是阅读《三国演义》原版著作的兴趣,使他们深深沉醉于原版著作隽永的语言、深邃的思想和永恒的感情中呢?
在午间阅读课上,我从有关的成语、歇后语、诗词、名言入手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采取跳读的方式,利用情节地图、信息统整、比较阅读等策略增进阅读速度,通过梳理人物关系图,设计名片等途径检测学生的阅读状况,从而进一步了解魏、蜀、吴三国英雄豪杰斗智斗勇的过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进取、忠诚、担当等一生受益的品质。
关键词:跳读 情节地图 信息统整 比较阅读
据初步统计,统编教材选编的有关《三国演义》的故事主要有:二年级《曹冲称象》,五年级古典名著单元的《草船借箭》,阅读链接原版著作第四十六回,七至九年级《三顾茅庐》《出师表》等。课文仅仅是个例子,虽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说曹操,曹操到”等俗语已耳熟能详,诸葛亮、关羽和张飞等形象也深入人心,但使学生有印象的原因可能是他们曾看过《三国演义》相关的电视剧。
“屏幕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得读书”,如何激发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的兴趣呢?我向学生推荐“老字号”商务印书馆的版本,学生购买原著的18人,青少版的25人,师生共同“快乐品读三国”活动就这样开始了。
一、未成曲调,兴趣激人
《三国演义》讲述魏、蜀、吴三国在政治和军事领域中斗智斗勇的过程,全书涉及一千多人,有名有姓的1191人,其中文官451人,武将436人,重点塑造的有爱民如子的刘备,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等人。煮酒论英雄、火烧赤壁、千里走单骑……无论是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还是运筹帷幄的谋略,我们都能从中领略到英雄豪杰的风采。
(一)成语歇后语,揣摩个性
教材《日积月累》栏目中有歇后语如“张飞穿针——粗中有细”“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诸葛亮名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曹植的“捐躯赴国难”等。学生读着读着,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想知道他们在什么背景下说这样的话,发生过什么故事,从而揣摩人物性格。
三国故事的成语也不少,刘备“三顾茅庐”、曹植“才高八斗”、曹操“望梅止渴”、关羽“刮骨疗毒”、吕蒙“手不释卷”、刘禅“乐不思蜀”等故事都能激起学生的兴趣。
(二)古典诗词,了解英雄
关于“火烧赤壁”的故事,多少文人墨客在赤壁怀古咏史。如杜牧《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揭示了事出偶然的道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以“遥想”一词道出周瑜大敌当前谈笑自若,指挥若定的情景。
此外,诸葛亮的《出师表》、曹操的《短歌行》、曹植《七步诗》都是英雄内心独白,而杜甫的《蜀相》又是间接抒发对诸葛亮的钦佩之情。
二、源头活水,引导阅读
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兴趣,想要了解精彩的片段出自哪章哪回。学生初次接触章回体小说,如同看天书一样。于是,我用午读时间和他们一起读,梳理知识点,让学生从原著、电视剧、连环画等不同渠道中感知,有这样几种阅读策略:
(一)情节地图
初读一本书,寻找文本关键信息,用简单的文字、箭头、图示,整体呈现故事的框架结构,通常称之为“情节地图”。例如多次搬上荧幕的《孔明智退司马懿》,学生浏览课文后讨论,把故事浓缩成一幅情节地图:
这种策略适合战争类的文本,或地点变换较多、情节较曲折的故事。之后,让学生找出文中写诸葛亮“智”的语句——表现临危不乱的有“众官尽皆失色,孔明登城望之”“凭栏而坐,焚香操琴且笑容可掬”,表现布局周密的有“教旌旗尽皆隐匿……吾自有计”“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等。
小说第二十七回《汉寿侯五关斩六将》用一张情节地图告知关羽护送嫂子行走的方向,每个关口遇见谁如何对付,都一目了然。
(二)信息统整
所谓统整,是用列表、归纳的方式,把一本书一章节的内容加以概括、归类,提取信息。例如了解诸葛亮这样一个光芒四射、千古流芳的人物,要阅读哪些故事?我和学生统整《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过五关斩六将》《空城计》《草船借箭》《三顾茅庐》《出师表》等故事。学生阅读后用成语来赞美诸葛亮,罗列如下:临危不惊、足智多谋、雄才大略、运筹帷幄、料事如神、神机妙算、出奇制胜、文韬武略、用兵如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关于《桃园三结义》,我通过表格形式引导学生阅读,设计如下:
第五十回《华容道义释曹操》也可以用表格形式概括:
(三)比较阅读
《三国演义》类型化塑造人物,通过夸张、对比、烘托等手法突出人物特点。我将某方面内容比较梳理,或是不同章节角色比较,或是不同人物的比较,或是相关的历史、影视剧、连环画比较,有助于学生细读文本,思维条理化。
1.在章节与角色间来回
学生玩《三国杀》卡牌游戏,模拟游戏描述得头头是道,问及三国英雄谱最佩服谁?排出前三名并说说理由。“理由嘛……”孩子挠挠脑袋,我试着结合三国时代的治国、兴国、安国、丧国等变革主题,让学生深入了解。
如有位英雄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刮骨疗毒,后人敬仰、尊为“武圣”的是——关羽;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前后出师表、忠辅刘禅、新官上任三把火(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火烧赤壁)的是——诸葛亮;操雄才大略,犹如耀眼的明星,高悬政治天宇,但为人奸诈如狐,打着天子的旗号干着算计诸侯勾当的是——曹操。
2.在教材与影视剧中来回
快节奏的生活使学生觉得阅读整本书太费时,喜欢碎片式阅读,大部分时间花在看电视剧和漫画上。王扶林执导的1994年版的《三国演义》堪称经典,有助于学生了解大概内容,但有些原著中的文字描述还是剧中难以表述出来的。
《曹操煮酒论英雄》的视频,对话精彩绝伦,容易打动学生的心,而俩人不同的心态只能看文字细节:“操以手指玄德,然后自指曰,‘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玄德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执匙箸,不觉落于地下。时正值天雨将至,雷声大作。玄德乃从容拾箸曰:‘一震之威,乃至于此!”
两者一比,影视剧是便捷的快餐,书籍则是细嚼慢咽的宴席,让人感受细致隽永的语言美。描写外貌,张飞“圆睁环眼”,关羽“卧蚕眉,丹凤眼”;描写场面,曹军人如潮涌,马似山崩,吴军势如飞马,疾似流星,蜀军饥餐渴饮,夜住晓行等。
3.史实和艺术作品间来回
“七分实事,三分虚构”是史料处理的原则,《三国演义》大体按照史实写,又虚构大量细节,使小说虚实结合,既有真实感,又生动,人物形象丰满。
正史是晋代陈寿的《三国志》和南朝宋裴松之《〈三国志〉注》。陈寿不妄加评论和编写,慎重地选择取材之源,拥有文辞简约的特点;罗贯中综合民间传说和戏曲、话本,结合《三国志》和裴松之《〈三国志〉注》创作了《三国演义》。比如“舌战群儒”“三气周瑜”“六出祁山”等故事也在历史上加以丰富和发展,史无记载。
《草船借箭》周瑜提出限十天造十万支箭,诸葛亮表示“只需要三天”。大雾天,诸葛亮调了几条草船诱敌,借足十万支箭。而《三国志》记载:“孙权乘一艘轻船进入曹操军水寨前。曹操下令军队严加戒备,箭弩不得妄发。孙权走了五六里路返回,向曹军击鼓奏乐。”《魏略》中却是:“孙权坐大船来,曹操下令万箭齐发,射在船上,船向一边倾斜,孙权下令掉头,箭匀船平而返。”
三、绝知此书,温故知新
学生阅读《三国演义》效果如何,我不做常规测试,通过制作角色名片、口述战争故事、理顺人物关系等方式来检测。
(一)理人物关系图
《三国演义》记录从东汉末年黄巾起义至孙吴灭亡的近百年历史,人物繁多,关系复杂,涉及种种战局和计谋。找出重点人物,厘清和其他人物之间的关系,是常用的策略。
魏——曹操、曹丕、司马懿、司马炎、徐晃、张辽等。
蜀——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等。
吴——孙权、周瑜、吕蒙、程普、黄盖等。
(二)制作角色名片
《三国演义》成功地塑造了400多名典型人物形象,性格鲜明、形象生动。参考三国人物扑克牌,让学生设计某人名片,内容涉及身份、生平、故事、性格、名言、成就、作品、世人评价等。
(三)读书交流会
学校“书香读书节”交流活动中,一个个耳熟能详的故事在孩子们娓娓的讲述中灵动起来。有个同学这样说《水浒传》:“疾恶如仇的鲁提辖听了金氏父女的哭诉,不禁义愤填膺,毅然出手,三拳打死镇关西,解救了金氏父女。他真不愧是一位见义勇为的英雄。”我以此为例让学生用三分钟讲述一个《三国演义》故事,说清章节名、人名、有关情节,至少运用两个成语。
(四)演一演剧本
《三顾茅庐》《三气周瑜》《七擒孟获》等故事一波三折,生动有趣,五年级学生可以根据故事情节尝试剧本创作并演一演,在创作和表演中加深理解,增强人际交往的能力。
总之,《三国演义》吸收我国文言文的精华并加以通俗化,形成特殊的语言风格,叙述描写简洁明快,气势充沛,生动活泼,雅俗共赏。三国的政治风云变幻,跌宕起伏;三国的军事金戈铁马,气势壮阔;三国的人物英雄辈出,业绩显著。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书,只有仔細揣摩,才能领略到其中的大智慧。
刚开始,学生觉得读原著吃力,选择青少版、白话版,但感受不到原著的语言魅力。我适当运用些策略,合理开发生活资源,适度借鉴,引导他们进一步阅读原著,感受语言的简洁、对仗之美。读不够三国、品不完三国,语文老师要做个有心人,把目光放长远些,三国的魅力正等着我们去领略!
参考文献:
[1]周步新.小学适性阅读策略的学与教[M].宁波:宁波出版社,2016.
[2]张祖庆,戴一苗.非连续性文本教学与测评[M].杭州: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17.
[3]张学青.《西游记》班级读书会[J].人民教育,2009(9).
[4]张效松.知三国说三国赏三国评三国综合活动设计[J].中学语文教学,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