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昀烨
摘 要:童诗,是最贴近儿童世界的一种文体,它在语言训练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诗眼、诗象、诗脉,是帮助我们提升语言运用品质的抓手。在童诗教学中,将语言训练与学生的生活、想象以及个人体验相互整合,让学生感受到童诗的语言美、意境美和形式美,从而提升学生的童诗读写能力。
关键词:语言训练 童诗 读写
在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明确要求如下:在第一学段,让学生诵读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能够发挥想象,并且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写想象中的事物。因此,在儿童诗歌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语言训练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相结合。这不仅节省了教学资源,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语言素养。为了运用好这一语言练习方式,使学生乐于读诗、写诗,现谈谈如何抓住诗中关键字眼,进而理解、想象、延伸,并形成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训练。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字词,提高他们独立阅读童诗的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练笔的质量和水平。
一、探秘“诗眼”,开启语用生活
古人写诗,讲究炼“字词”,锤炼得当的“字词”,可以让整首诗的意境大开,这就是“词眼”,也可以叫作“诗眼”。所以,在鉴赏古代诗歌时,我们应该抓住诗歌的“诗眼”,细细品味锤炼,真正走进诗歌所创造的意境中。童诗是诗歌家族里的一个分支,当然也可以用这种“抓诗眼”的方法。童诗的创作来自于生活,又远远高于生活,它与成人诗歌最大的区别是诗人很好地利用儿童的身心发展特征,选取了儿童所关注的花草树木、风雨雷电等,在诗歌中展现了儿童的世界。比如《爱读书的风》:坐在山顶上读,躺在海面上读,一边走着,一边读着,彩云这本书啊,风最喜欢读。这首童诗写的就是一个读书郎的日常生活。这种悠闲的读书态度,会激发孩子对童诗的兴趣,引发学生的共鸣。因此,童诗的诠释需要回归童诗产生的源头——生活,在实际生活中寻找与童诗“诗眼”相对应的整合点,为学生的语言训练提供机会。
王崧舟老师在执教《爱读书的风》一课时,首先抓住了童诗中的诗眼“云”,让学生给这个字组词。对于学生而言,其本身就是生活中的常见事物,也就成为他们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当学生的学习内容更接近生活的实际时,学生有意识地接受知识的效果将会大大提高,加之从不同的感官、多种的色彩、各种的形状等方面进行诗意般的语言引导,二年级的学生就能顺利地说出“云朵、彩云、云霞”这些词语,甚至连四字成语“乌云密布”也不在话下。
这样“抓诗眼”的方法,可以让学生结合自身熟悉的生活实际,有兴致地用语言描绘出文本的生活情境,将语言训练和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倾听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验文本。
二、延伸“诗象”,融入语用想象
一首精彩的儿童诗,当然少不了精彩的“诗象”,即意象和形象,所以对于意象的把握十分重要。二年级的孩子,我们能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如果你让他们用“像”进行造句的训练,不外乎两种,要么是“弯弯的月亮像小船”,要么是“红红的太阳像大火球”,甚至可能会一直套用到四五年级。这可能是因为在语言训练的教学中,学生没有完全理解文本,没有打开关于意象的想象思维。童诗的语言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延伸更多的意象,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进行大胆想象,才能更好地理解其形象。在课堂中让低段小朋友选取一个跟“云”有关的词语写一个比喻句,你会发现遍地都是“云像一只小綿羊”,并不是说不对,而是感觉缺少了一点儿创意。但是“彩云像一本书”,大家却不一定想得到,因为这种想象延伸出了一种陌生化的意象,大家很自然地就会问:“彩云为什么要成为一本书呢?”所以在下一环节中,教师通过“谁在读呢?”“怎么读呢?”“喜欢读吗?”三问,让学生在大脑中建立了更多的意象,生成了更广的画面。这一过程,实际上融合了个人理解和感受的想象分享,既延伸了更多的意象,又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风”的形象是爱读书的,乐于读书的。
二年级有让学生发挥想象,仿写具体语句的语言练习,可以结合低段学生爱画画的特点,让孩子用画的方式,融入想象,延伸更多的意象,来进行语言实践。二年级的语言训练不一定要动笔写,会说也一样是达成了教学的目的。像这样,以文本句式为平台,将语言训练与学生的想象进行融合,引领学生将自己的想象体验经过组织,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加以呈现。
三、求索“诗脉”,创造语用体验
在武侠小说中,我们常常能听到“七经八脉”这个词,它交错地循行分布于十二经之间,不仅沟通了全身经脉之间的联系,还可以起到积蓄和渗透的调节功能。所以修炼武功时,必先摸索经脉将其打通,才能习得武功,更有甚者,还能做到自创独门武学。引申到童诗语言训练中来,人体的“经脉”也相当于童诗的“诗脉”。王老师在执教《爱读书的风》一课时,就是采用听、读、想、说等方式循序渐进。第一步,带着学生一起去找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发现这首童诗的“诗脉”就是字词变成了一个比喻句。第二步,当学生触摸到了“诗脉”后,他通过想象让学生产生了兴趣,并且学会发散思维去问。最后,试着去提炼这首童诗的写法——将问题变成诗,让学生在课堂中强化语言训练。写作思路的不断开阔,体验素材的不断累积,最终实现了从读到写的迁移运用。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王老师非常重视两点:一是不回避教创作方法,因为对于小学生来说,读完一首诗后让他们试着创作,是有点儿难度的,所以这堂课允许学生模仿借鉴“彩云像一本书”或者“谁在读呢?”进行创作;二是当学生掌握了创作方法,千万不要去固定学生的思维,而是要启发引导学生融入个人体验,打开思路,力求创意。因为比起“创作”本身,孩子想要分享的自身体验更值得珍视,这才是真正的“童诗”。
当然,每首童诗的诗脉都是不同的,需要有深厚功力发现文本的独特魅力。这也许是我日后所要思考的问题,如何把枯燥的“……像……”的造句练习变成一首首丰富多彩的童诗;如何摸索出不同童诗的“诗脉”,提炼出方法,让童诗语言训练的教学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爱读书的风》这一课,带给我很多的思考。语言训练的练笔,教师可以抓住童诗中的“诗眼”,让学生结合生活化的事物,进行大胆想象,根据已有的意象延伸“意象”,创造一个更为广阔、更为独特的世界。更重要的一点是,创作对于低段学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还要充分把握诗歌的文体特点,将其与学生的生活、想象以及个人体验进行整合,这样才能摸索出“诗脉”,给予学生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此,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从而提升童诗读写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雪野.风忘了回家的路[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8.
[3]洪峰.摭谈读写结合式练笔设计的优化策略[J].教学月刊(语文).2018(4).
[4]牛瑞秀.整合:童诗语言训练的有效抓手——以《走,我们去植树》的教学为例[J].小学教学参考.20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