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在谈“八桂文化”的时候,我们在谈什么?

2021-03-17 04:16本刊编辑部
中国-东盟博览(旅游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刘三姐壮族桂林

本刊编辑部

公元前214年,秦统一岭南,设置桂林、南海、象郡,广西大部分地区属桂林郡。广西称“桂”由此而来。悠久的历史,形成了广西绚丽多姿、独具岭南特色的八桂文化。与此同时,历史上八桂文化并非是完全封闭的,很早就孕育着一种极为可贵的开放与包容的海洋文化基因。

走进广西,你会发现这片热土上散发着它独特的魅力,这独特的神秘气息被称作“八桂文化”,“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神秘的八桂文化养育广西这一方独特的“人杰地灵”。

着力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坐落于桂林市桂湖边的“泰国亭”,是桂林群众艺术馆设立的桂林渔鼓山歌传承基地。每当夜幕降临,这里都能传来阵阵欢快悦耳的说唱声。这是“天天唱”桂林渔鼓队在桂林市级非遗传承人彭承红的带领下,每天开展的渔鼓表演。从2015年起,每晚固定的渔鼓表演,成为两江四湖景区一道美丽的文化景观。彭承红说:“为游客们展示桂林的渔鼓文化,是我退休后实现人生价值的另一种方式。”

铜鼓、桂派戏曲曲艺、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广西拥有种类繁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时代发展,一些非遗项目使用不多,有的甚至濒临灭绝,迫切需要保护。

近年来,广西完成了壮族三声部民歌、壮族歌圩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以及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等数字化记录工作,并正开展更多的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截至2018年10月,共采集图片约1.8万张、视频资料1400小时、文字素材19.2万字,为广西优秀传统民族文化建立起数据库、基因库。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传习所、生产性保护基地、生态保护区“五位一体”保护传承体系正在构建,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区、壮族文化(百色)生态保护区、苗族文化(融水)生态保护区等7个自治区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先后建立起来。共有刘三姐歌谣、侗族大歌等50项国家级非遗项目。

传统戏曲展示桂风壮韵

“唱山歌,这边唱来那边和,山歌好比春江水,不怕滩险弯又多。”广西舞台艺术经典作品彩调剧《刘三姐》于2018年11月在北京上演。

诞生于1958年的彩调剧《刘三姐》取材于壮族歌仙刘三姐的传说故事。60多年来,彩调剧《刘三姐》在国内外演出2000多场次,曾荣获第二届中国优秀保留剧目大奖、第四届中国地方戏(南北片)优秀剧目奖等奖项。

在2018年7月至9月举行的第十届广西戏剧展演上,广西近年创作的25台大型剧目密集上演。壮剧《我家住在铜鼓岭》、桂剧《赤子丹心》、彩调剧《梦圆荷花谷》等作品源自现实生活,富有生活气息,极具桂风壮韵。

在三江侗族自治县,已年逾古稀的吴光祖是侗族大歌国家级传承人,每周他要为匡里小学上8节侗族大歌课程,充实的教学生活让他在晚年有了用武之地。

目前,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非遗进校园、进课堂活动已在广西各地市铺开,非遗传承人和保护单位纷纷参与到非遗课堂教学中。截至2018年9月底,梧州356所中小学校共开展粤剧、牛歌戏、牛娘戏等戏曲进校园活动1270场,戏曲传承人、剧团演员与全市400多名音乐教师共同发力,培养了30多万学生戏迷。

民族文化产业方兴未艾

绣球是广西极具特色的旅游工艺品之一。靖西市新靖镇旧州村有“绣球之乡”的美称,壮族青年男女定情信物绣球成为当地致富的产业。旧州2300多名村民有一半从事绣球制作行业,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当地人身着壮族服饰,坐在家门口缝织绣球的场景成为一道风景。

被称为“民间绘画之乡”的桂林市临桂区五通镇有5000多名“农民画家”,他们农忙时下地劳作,农闲时拿起画笔,为国内外客户绘画,全镇农民绘画年销售收入超过3亿元人民币。

“中国坭兴陶之都”钦州市有60多位国家级、省级坭兴陶工艺美术大师,有坭兴陶制作企业500多家,从业人员超过万人,年产值超过10亿元人民币。坭兴陶产品不仅销售到中国各地,还远销日本、美国、英国、德国和东南亚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国际旅游胜地桂林市阳朔县,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每天晚上都会上演,600多名演员绝大多数是当地村民,自2004年以来每年演出500多场。以《印象·刘三姐》为代表的民族文化产业正在日趋壮大。

南宁市郊的施厚村古岳坡是远近闻名的文化艺术村,节假日期间吸引众多游客观光,广西首批“大国非遗工匠”谭湘光的壮族织锦传习工作坊就设在这里。谭湘光是广西壮族非遗文化符号传统工艺古岳工作站引进的一位非遗传承人。工作站主要通过引进非遗传承人和艺术设计师,共同开发兼具民族风格和实用价值的旅游产品,并在古岳坡进行销售,实现传统工艺和乡村旅游的相互促进和发展。

开放包容的海洋文化基因

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上,人们发现,八桂文化并非是完全封闭的,而是很早就孕育着一种极为可贵的开放与包容的海洋文化基因。

历史上这种海洋文化基因是通过南北与东西两条走向的水路来影响八桂大地的:一条是汉武帝开辟的过灵渠、经合浦出海的中国最早的海上丝绸之路,从此开始了南北方向的中外经济文化大交流,从中国走出去的有丝绸、茶叶、瓷器和珍珠,传进来的有西域的医药、玛瑙和佛教思想等;另一条是近代科学、革命和开放的思想理念顺着珠江、西江直达八桂内地,开始了东西方向的中外经济文化大交流,如沿江两岸涌现众多的会馆、港口码头、工厂、医院和学堂等就是明证。

广西博物馆原馆长蒋廷瑜研究馆员曾表示,汉武帝开辟的中国最早的海上丝绸之路,不仅促进了广西经济文化的发展,而且影响到中国内地,汉代的郡县城市就沿着这条南北水道分布,水道沿岸农业、手工业、商业、交通空前繁荣,苍梧(今梧州)、布山(今贵港)、合浦已成为相当繁华的大都会。自晋以来,不少佛教僧人从合浦港登陆,经此扬帆北去中原,海上丝绸之路也成了佛教北传之路。他认为:“在这条交通线上的合浦、贵港、梧州等地,考古经常发现汉代玛瑙、水晶、琥珀、玻璃珠饰等大量舶来品,并有托钵‘胡人俑和燃香的熏炉,是历史上开放的海洋文化基因的重要物证。”

著名文化学家罗迈德·威廉姆斯有句名言:“文化研究最精彩的片断,将不再是回溯古老洞穴的火把,而是照亮未來选择的光柱。”今天,这种海洋文化因子又一次在八桂大地上萌动着。随着中国—东盟博览会的不断促进开放,泛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风生水起,西江亿吨黄金水道风起潮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广西站在了一个“千年等待、千载难逢、千帆竞发”的起跳基点上,八桂文化的内蕴有了更远的外延。

·综合自新华社以及《八桂文化大观·溯源系列》

猜你喜欢
刘三姐壮族桂林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向往刘三姐的故乡
桂林行
《Cat’s book》
壮族迎客歌
壮族山歌
乐!乘动车,看桂林
刘三姐对歌
注目“刘三姐”的命运
“新”“老”刘三姐之争:歌仙哪能不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