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治理现代化与国外减贫研究的进展和热点

2021-03-17 06:42郑瑞强
江汉学术 2021年2期
关键词:减贫贫困人口聚类

郑瑞强,高 驰

(江西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南昌 330045)

从2011 年末至2018 年末,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由12238 万人降至1660 万人,累计减少10578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2.7%降至1.7%,累计下降11 个百分点。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为全球减贫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②。为服务于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对接全国“十三五”脱贫攻坚的规划要求,要综合考虑精准扶贫过程中面临的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难度大、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不足、稳定脱贫长效机制探索不够等困难,未来的脱贫攻坚工作任重道远,我们应内外兼修,在立足国情的同时要不断汲取全球减贫经验,以提高扶贫开发工作质量,逐步实现扶贫治理的现代化。

较早提出贫困研究的是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T.R.Malthus),其在“人口法则”经典分析中提到“贫困是实现人口增长与生产资料均衡的抑制性手段,贫困自身是贫困的原因”[1],此后经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T.W.Schultz)和缪尔达尔(K.G.Myrdal)从人力资本[2]、贫困循环累积[3]、反贫困等方面进行理论深化,加之“和平与发展”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主题的时代背景,贫困尤其是减贫问题研究逐步为世人瞩目。此后随着人们对于贫困内涵理解的深入,早期注重物质贫困的研究也逐渐向关注能力贫困、权利贫困等领域转移[4],涉及学科领域也由原来的经济学逐步扩展到社会学、政治学及公共管理学等领域。国内系统的贫困研究始于20 世纪80 年代,得益于政府对反贫困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的重视,国内减贫研究成果较多,但在多维减贫理念、生计分析框架、多元主体参与及反贫困实践评价等关键领域的原创性建构短板明显。由此,本文运用信息可视化软件,系统梳理2014—2018 年国外减贫研究的文献,围绕研究进展、热点及领域拓展、未来减贫研究趋势等内容展开探讨,以期能够从中得到启发,从而促进我国减贫理论完善与实践水平提升。

一、文献信息来源与分析内容侧重

着眼于减贫研究文献学科交叉特点和靶向分析国外高质量文献的目标要求,研究数据选自Web of Science 数据库核心合集中的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SCI-EXPANDED)、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SSCI)、Arts &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A&HCI)三大文献检索数据库,Web of Science 数据库是世界范围内最权威的大型综合性、多学科核心期刊引文索引数据库之一,其中 SCI-EXPANDED、SSCI 和 A&HCI 三大核心数据库内容涵盖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社会科学、艺术与人文等诸多领域内的八千五百多种学术期刊,尤其是SSCI 数据库中收集的“发展经济与减贫”类期刊,基本涵盖了World Development和American Economic Review等有关区域开发和贫困人口生计发展研究的主要学术期刊,刊发的文献大多是扶贫开发领域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考虑精准扶贫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始于2013年,为更好地将文献研究与阶段性减贫政策实践有机结合并为未来实践提供决策参考,将研究文献的时间跨度选择为战略实施后5 年,即2014—2018 年。为了尽可能准确、全面检索减贫相关研究成果,借鉴相关研究经验,检索主题选择扶贫(poverty alleviation)、减贫(poverty reduction)、反贫困(anti-poverty)、贫困治理(poverty gover⁃nance)、贫困人口发展(development of the poor)等,共检索文献2651 篇,去掉重复文献3 篇,得到符合条件文献2648 篇。

本文旨在侧重分析2014—2018 年减贫相关文献的研究热点、知识基础与网络结构、未来可能的研究走向等三大内容,故而选择CiteSpace分析工具中的词频分析、文献共被引分析和突现性文献分析为主要分析方法[5]。同时,为了弥补CiteSpace 对于最新文献表达薄弱的不足,特从World Development和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等高被引期刊的检索文献中遴选2018 年出版且关注度较高的文献用于观点论证的补充,以尽可能保障分析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二、2014—2018 年国外减贫研究热点把握

首先针对符合条件的2648 篇文献开展词频分析。检索参数设置如表1 所示。

表1 词频分析的Cite Space 检索参数设置表

经过运算,产生了52 个节点和54 条连线。频次在100 及以上的关键词共18 个,首次出现年份全在2014 年,说明减贫研究具有明显的延续性;频次在40 及以上的关键词30 个,首次出现年份分别分布在 2014 年、2015 年、2016 年、2017年;如将同类词合并及剔除低频词(频次低于40)后,提出频次大于40 的高频关键词19 个,如表2 所示。

综合分析2014—2018 年的文献关键词,除不平等、风险、儿童不是高中心词(中心性小于0.1)外,其他关键词既是高频词又是高中心性词汇。数据结果显示出2014—2018 年的减贫研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减贫研究核心聚焦贫困内涵、减贫政策、贫困人口生计分析、“贫困—经济增长—不平等”关系探讨等贫困本体知识研究;二是在研究样本区域相对集中于贫困人口聚集和减贫任务繁重的非洲(尤其是撒哈拉南部非洲)等发展中国家,但由于国家间减贫经验借鉴、项目援助等关联,美国作为发达地区的代表也受到较多关注;三是研究视角拓展,气候变化、儿童成长、社会福利、食物安全、精神健康等多重领域均有涉及。

从关键词图谱中提取出2014—2018 年间突现值较高的6 个关键词,其中教育(education)、性别(gender)、治理(governance)出现时间较早,文献多着眼于减贫手段的选择,将上述关键词涉及内容用于致贫原因和减贫措施探讨,属于早期热点;中期突现的就业(employment)强调赋能,主张参与式扶贫尤其是贫困人员的行为习惯矫正和形成;后期的精神健康(mental health)、福利(welfare)则突出了区域社会支持政策整合视角下的多维度、全方位、多主体的减贫理念,综合考虑物质贫困与精神贫困、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个体发展与全民福利等内容,应高效衔接贫困人口减贫与社会经济发展,优化资源配置,不断提升社会经济系统运行效率和效益,也从侧面反映出国外减贫研究也越来越趋向于多维减贫和系统减贫。

表2 高频关键词统计表

分析不同时间段的主要关键词,并结合相关文献整体内容,2014—2018 年间各阶段研究进展与研究热点呈现出不同特征:一方面,前期研究主要是基于宏观经济视角,关注如何通过经济增长促进减贫,同时考虑不平等、气候变化等因素对于区域发展减贫、贫困人口生计水平提高和权益保障的影响;此后的研究在关注经济增长、环境优化的同时,对于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供、贫困客体自身能力提升、区域环境尤其是经济发展对居民消费影响、社会支持与福利政策等领域也给予了较多关注,可能的原因是诸多学者考虑到通过经济增长促进减贫的边际效益递减,加之老人、妇女、少数民族和残疾人等弱势人口在世界贫困人口中的占比越来越高,故而需要协调整合多项社会支持政策与资源,通过改善区域整体发展空间和贫困人口生计空间耦合关联水平实现协同减贫。另一方面,随着世界贫困人口空间分布特征变化,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极度贫困人口减贫问题受到较多关注[6],这也是撒哈拉南部非洲、埃塞俄比亚等地区的减贫研究逐步增加的原因之一。

表3 突现高频关键词统计表

表4 不同时间段主要关键词统计表

三、减贫研究的知识基础与网络结构分析

选取“被引文献”作为“节点类型”,“1 年”作为“单个时间分区”,“阈值”选择“各时区前60 个高频节点”,产生427 个节点和673 条连线。依据关键词提取的共被引时间线视图,16 个主要文献共被引聚类③统计信息如表5 所示,为避免内容分析的重复,主要共被引文献将依次在出现较早且持续时间较长的聚类、最新的聚类和突现文献最多的聚类等分类分析中体现。

(一)出现较早且持续时间较长的聚类

分析共被引聚类统计表和共被引时间线视图,可以发现聚类0、聚类1、聚类2、聚类7 和聚类8 开始时间较早,其中聚类2 和聚类7 时间跨度较长,一直持续到2016 年,共被引文献数量较多,且聚类轮廓值均在较高水平的0.9 和0.889(该值越接近于1 越好,反映聚类中共被引文献研究内容关联度较高),表明聚类2、聚类7 一直是国外减贫研究的重点领域,故从上述2 个聚类中提取被引频次前5 的引文文献进行重点分析。

如何理解贫困、衡量贫困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贫困人口生计发展框架是研究减贫的前提和基础。Scoones 介绍了农村发展思想和减贫实践的核心—生计理念:渊源、影响方式及核心挑战,认为生计观点始于不同地区、不同主体的生活方式,差别化生计策略如何影响生计途径或轨迹是生计分析的重要关注点,并提出针对生计分析面临的分析框架复杂、未来生计特征不明等发展挑战,需要反思生计、权力和政治之间的关键关系,在系统思考思想认知、政治框架、发展规模和贫困动态四个主题关联中解决扶贫与发展问题[7]。

随着贫困及反贫困研究的深入,属于经济行为分析范畴的贫困问题研究在致贫原因、过程传导和结果达成等多个领域反映出了非线性关系特征,且影响因素繁多,原来简单的线性回归分析方法越来越不能适应需要。Blundell 考虑到数据可得性和结论科学性要求,认为“利用动态面板数据进行有效估计”的GMM 模型可以作为贫困问题研究的主要工具,并且明确提出了GMM算法中矩条件(moment conditions)和初始值难以确定的约束性因素[8]。Alkire、ME Santos 和 Fos⁃ter 将贫困视为多重剥夺的状态,创新提出多维贫困指数(MPI),涉及健康、教育和生活标准等10 个指标[9],阐明了多维贫困测量的优势、局限和误解,并提供了测量方法的直观描述,包括“双重截止”识别步骤以及基于传统FGT 措施的聚合步骤,同时也讨论了联合分配、临界值选择等易错问题,为贫困衡量增加了一种新的多维测量方法[10]。

经济增长和益贫产业研究一直是贫困研究的重心,Christiaensen 等利用跨国计量经济学测算了产业发展对于减贫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农业在减少贫困人口方面更为有效,尤其是在低收入和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然而,当贫困人口生计状况好转时(绝对贫困基本消除),非农业减贫优势凸显,特别是在资源匮乏的国家[11]。在此基础上,Loayza 等提出两部门理论模型,阐明增长部门的构成和相关劳动强度可对工人工资产生影响进而促进贫困消减。通过分析各种分解水平下部门增长对减贫的不同影响,以及劳动强度在这种不同影响中的作用,发现经济增长的规模及其结构对减贫效果影响明显,尤其是非熟练劳动密集型部门(农业、建筑业和制造业)的贡献最大[12]。当然,也有不同的声音,Steven 等认为政策制定者对农村非农经济减贫抱有很高的期望。鉴于高收益率、不断增长的就业和较低投资要求,他们认为农村非农经济是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潜在途径。为了使穷人从农村非农经济增长中受益,政策制定者必须提高农村区域经济增长质量,促进非农收入增长,而不仅仅是低效率就业。为此,要持续增加贫困人口人力资本积累、降低非农产业进入门槛、顺畅城乡人口流动等,关注农村非农经济不断增长过程中的贫困人口参与和发展收益共享[13]。Spenceley 等学者另辟蹊径,以经济欠发达国家(LEDCs)旅游减贫问题为例,批判性地回顾了该领域基于社区的旅游项目建设过程,以及关注全球参与者和当地社区之间的“结构条件和权力关系”两个早期研究主题,探讨了发展机构可取战略和方法、治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旅游影响评估和价值链分析以及部门间关联等四个主题,并就旅游减贫可持续发展思路展开讨论[14]。有关技术改进对于农民收入影响研究方面,Menale 提出要通过采用农业新技术增加农户收入,加大农业研究投资,同时重视贫困人口采用新技术的政策引导与资金支持,以改善技术推广工作[15]。

表5 共被引聚类统计表

当经济增长减贫取得了一定成绩后,社会的不平等尤其是收入分配的不均衡对于减贫的影响日益受到学者注意。Datt 以20 世纪80 年代巴西和印度等国家的贫困问题为例,介绍了如何利用劳伦兹曲线(Lorenz curve)和贫困FGT(Foster-Greer-Thorbecke)指数等描述工具将贫困指标的变化严格分解为增长和分配的减贫效应,并测算了其对贫困减少(增加)的影响程度[16]。Piketty通过分析18 世纪以来的财富分配数据,认为自由市场经济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财富不平等的加剧,主要原因是被用于生产和分享效益的资本与劳动力两个因素在流通中的不同特征:资本可以在不同主体之间自由流通、无限累积,劳动力则要依附于资本所有者,故而贫富差距问题将在资本主义国家长期存在,需要通过民主制度来进行调节和制约,有效发挥政府规制与市场经济的协同治理才能确保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合理的均衡[17]。Banerjee 提出,即使贫困问题是人类社会面临的“西西弗”问题,我们仍要从人类基本需求、公共服务、发展权益保障等领域积极探索,创新政策,不断突破思维贫困、健康陷阱、贫困代际传承等贫困束缚,实现人类社会健康有序发展[18]。

从该聚类的重点文献上看,文献数量较多,且研究主题较为聚焦,有关“经济增长—减贫—不平等”的三角关系一直是减贫研究的重点,减贫过程中需要兼顾发展效率和社会公平逐步成为共识,但区域经济增长、收入分配等因素对于贫困减少(增加)的影响程度也会因区域发展环境、不同贫困标准设定、不同的消费水平等条件的变化而不同。这为后期减贫政策调整提出了思考空间,比如在减贫措施中侧重生产投资支持还是倾向于消费支出支持、通过何种方式实现贫困人口的参与式发展等,但现有研究并没有告诉读者如何进行分配才能更有效地减少贫困,这也许需要探索更为适当的“增长与分配变化模型”。

(二)最新的聚类

聚类14 在2011 年开始出现,且引文文献的平均年份是2013 年,“健康干预”是该聚类的关键词,也是所有聚类中最新的聚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前沿研究领域所在。

在聚类14 的5 篇被引频次较多的文献中,Jeanne 认为虽然很多研究成果分析了家庭贫困与儿童建康、行为和成就的关联,但是却忽略了儿童在不同成长阶段经历贫困,以及其所经历的贫困程度、贫困持续时间不同会对儿童成长产生何种不同影响等问题的探讨,实证分析了贫困对于不同成长阶段的儿童在身体健康、认知能力、学校成就、情绪和行为结果,以及青少年非婚生子女生育等领域的影响差异,认为贫困影响儿童成长主要经由营养供给、教育环境、父母交流、邻里环境等路径,并提出要在缩小收入差距、改善儿童成长环境等一般性问题解决的前提下,尽早干预、帮扶贫困家庭儿童健康成长,分类施策,采用低成本预防措施消减家庭贫困在儿童身上引发的延续性负面效应[19]。

针对作为重要干预方式的信贷、医疗保险等公共政策减贫研究是减贫治理领域的重要研究组成,Amy Finkelstein 通过开展信贷尤其是所得税抵免政策对婴儿健康影响的研究,认为所得税抵免政策对婴儿健康产生了非常重要的正向影响。尽管其中一些益处是内部的(对家庭而言),但考虑到出生体重较低带来的大量终生成本,实施所得税抵免政策可以获得非常重要的外部收益[20]。然而研究也发现,这些外部收益通常不会被考虑在政策效果之内,并建议类似政策应该在讨论儿童成长社会安全网的价值时加以考虑[21]。Baicker 发现医疗补助覆盖范围内人群的身体健康水平在前两年未发生显著变化,但在受到医疗保健服务政策影响后,糖尿病检测和管理率大大提高,抑郁率降低,人群生计稳定水平显著提高[22]。Jacob Wallace 通过不同年龄层次的样本数据比较分析,认为“平价医疗法”的依赖性覆盖扩展提高了护理的可获得性,改善了青少年健康状况[23]。Hoynes 也认为扩大公共医疗保险范围有助于提高低收入成年人的医疗保健水平,且对其经济压力和健康等具有显著正向影响[24]。

健康干预不仅有助于贫困人群当期受益水平提高和未来发展风险降低,也有利于区域与国家的整体发展。世界银行统计数据显示,发育不良儿童的数量自1990 年稳步下降,从1990 年的2.6 亿人降至2015 年的1.7 亿人,但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发育迟缓儿童的绝对数量却从1990 年的4500 万增加到 2015 年的 5700 万,如果这一趋势不改,该地区将无法达到2025 年将营养不良人口减少40%的全球目标[25]。再者,很大一部分贫困人口是因灾致贫或因病致贫,如据中国2017 年政府公报数据,中国贫困人口因病致贫率达40%以上。对应这一贫困顽疾,诸多学者也在不断思考如何开展广泛学科交叉与综合,探寻不同健康干预方式对于贫困人群(或低收入人群)的发展影响,研究合适的健康干预手段并完善健康干预政策,以尽可能提高贫困人群抵御疾病等风险的能力,保障其发展权益。

(三)突现文献最多的聚类

在所有聚类中,突现文献最多的聚类是聚类1,共有4 篇高突现文献(突现值均值2.26),引文文献的平均年份是2010 年,持续时间在2006—2015 年,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该时期较为活跃的研究领域。

结合2007—2008 年全球粮食危机和金融危机的影响危机对贫困人口发展的影响,如何在危机状态下重新思考贫困问题,走出贫困陷阱,是很多当期减贫研究者关注的问题。Collier 剖析了世界上十亿生活在贫困底层的人(其中70%生活在非洲,营养不良儿童占比36%)的贫困成因,认为导致区域贫困的原因是战乱陷阱、自然资源陷阱、恶邻环绕的内陆陷阱和“小国劣政”陷阱不能有效规避,并提出未来的国家发展需要外力介入,打破当前顽劣制度均衡与社会秩序恶性循环[26]。Fosu 根据 1977—2004 年撒哈拉以南非洲(Sub-Saharan Africa)和非 SSA 国家非均衡发展的面板数据,选择贫困发生率、贫困广度和贫困深度等指标作为因变量,将基尼系数和基于购买力平价调整后收入的增长作为解释变量,较之非SSA 国家,SSA 国家收入分配不平等对收入增长以及对贫困变化率产生的影响,发现减贫过程中的GDP 增长在初期有助于降低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后期反之且会使得贫困加剧。因此,在制定减贫政策时需要了解各区域的收入分配不平等特征,才能设计更有效的减贫战略[27]。

另一方面,Sumner 认为,减贫研究应关注全球贫困人口分布变化。贫困向中等收入国家迈进的空间分布特征有逐步增强之势,减贫过程中贫困区域内部政策偏好和不平等相对于经济增长而言越来越重要[28]。未来全球减贫政策设计过程中可能会对国家间“政策一致性”提出更高的要求(如关于汇款和移民、贸易优惠、气候谈判和融资以及避税设计、制定有利和连贯的发展政策等)。当然,由于2007 年和2008 年的《世界银行年度报告》较多关注发展脆弱性、减贫和社会保障等内容,尤其是世界银行针对发展中国家的支持政策体系建设以及世界不同区域发展中遇到的食品价格提高、年轻人失业、自然灾害等风险[29],提出了知识分享、农业发展、营养提升等资助计划[30],该报告也就成为了减贫研究者参阅较多的文献。

从突现文献的聚类分析中可以看出,世界贫困情势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区域贫困的解决虽然仍需要发展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合理配置和共享,但减贫问题研究重心工作正在从国际分配问题转向国家分配问题,政府治理、国内税收和再分配政策调整正变得愈加重要。

四、突现性分析:研究活跃领域与趋势

突现性分析分为高突现值关键词分析和高突现文献分析,可以较好地解释减贫研究活跃领域与趋势。从关键词图谱中提取突现值最高的10 个关键词,可以发现减贫研究聚焦区域由整体发展减贫与社会治理减贫,逐渐向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就业扶贫等方向转变,同时关注性别差异、社会保障等因素对于减贫的影响,且越来越关注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如表6 所示。

表6 高突现值关键词统计表

一是减贫与贫困认知。Mani 从认知心理学视角分析了贫困对于人类发展的影响,认为贫困不仅意味着应对资金短缺,还要同时应对其他发展资源缺乏和发展能力缺失,并致使贫穷进一步延续[31]。研究人员通过贫困人员财务管理、种植行为等分析,发现贫困会限制人们的认知水平和能力,这是因为与贫困相关的问题会消耗心理资源,导致处理其他任务的精力减少。穷人的能力较弱,不是因为其固有的特征,而是因为贫困的背景会增加心理负担并阻碍认知能力。由此,减贫政策的制定应该关注教育培训、贫困人口减税、强化宣传增加认知资源供给等内容,这也为“如何发现自己是否陷入贫穷”提供了思路。

二是减贫与均衡增长。Reardon 介绍了发展中国家农产品工业转型对于农村小农群体发展的影响[32],认为发展中国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使得公司采购系统由本地采购转向国家采购,当公司需要采购自小农时,也会使用“资源提供合同”的方式。Ravallion 参照中国 1980—2001 年间减贫实践,从国家和省级两级层面分析了经济增长(模式)、不平等加剧与减贫之间的关系,明确了土地改革、农业定价、宏观经济稳定、公共支出和对外贸易开放等经济政策对于减贫的影响,认为该阶段中国减贫成就的获得,主要受益于公共财政支出增加、农村经济增长尤其是农业发展,且其减贫作用远高于城市增长的扩散效应[33]。随着经济增长放缓和减贫增长弹性降低,不平等程度相对较高的区域减贫步伐趋缓,需要调整区域发展格局和经济增长模式,逐步在非均衡发展进程中实现均衡发展,前述Fosu 有关撒哈拉以南非洲减贫研究也做出了与此基本一致的结论。同时Collier 也指出随着世界贫困人口空间分布格局的变化,深度贫困地区的极度贫困人口减贫问题将逐步成为减贫难点。

三是减贫与衡量指标。人类发展指数(HDI)是健康、教育和收入三类指标组成的汇总指数,结合 Klugman、Rodriguez 和 Choi(KRC)等指标提出者的最初设想,Ravallion 认为将多个发展维度聚合成单个综合指数是危险的,没有适当地揭示或者考虑这些维度之间的权衡[34]。HDI设计在发展目标导向(经济增长、可行能力、发展权利等)、权重设计、区域发展水平差别等领域均有进一步讨论的空间。开展社会发展、扶贫开发等发展指数建构,应始终把握人类发展要义,及时根据发展阶段因地制宜设立相应指标与权重,既要效率和公平兼顾,又要突出重心和合乎科学逻辑。只有将这些发展指标赋予民众所接受的时代内涵,才能更好地发挥绩效指标对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引领和调控作用。

四是减贫与社会支持。Esping-Andersen 将福利政策设计分为自由主义(社会福利政策低水平聚焦)、统合主义(合作主义与精算性质)、社会民主(基于民众发展需求)等三种福利国家模式,认为区域劳动力市场就业结构及其相关问题与福利国家政策设计高度相关,影响着后工业化福利国家公民的权益实现。不同发展阶段的福利政策设计不是由市场力量所决定,而是取决于国家性质和国家差异[35]。Kwaw 以保护区建设与社区减贫为分析主题,通过使用全面的国家数据和准实验匹配方法对分属哥斯达黎加和泰国的保护区及周边社区发展水平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尽管保护区附近的社区贫困确实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数据结果并不支持这些差异可归因于保护区建设;相反,结果显示生态系统保护的确实可以通过发展旅游、增加就业、生态补偿等方式减轻贫困[36]。生态保护与区域发展可以并行不悖,关键是选择对接区域资源禀赋并适合区域发展的道路,同时关注当地社区民众的广泛深入参与。Fiszbein 指出条件现金转移(CCT)有助于改善穷人的生活,提出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特定保健和教育服务对人力资本积累的潜在影响,应与其他减贫举措相结合,提供其他支持服务,通过提高卫生和教育等服务供应质量,提高减贫效果[37]。

五是减贫与慈善协同。以上食物银行(Food bank)实质是把即将被浪费而直接目标受益群体又不能完全消费的食品或日用品收集起来,进行专业储运与管理,并邀请社区和公益机构参与,向粮食不安全群体分发和提供,以提高他们食物安全水平,或将节约的食物支出用于满足和提高教育、医疗等其他需求,以为粮食不安全的“症状”群体提供救济、缓解贫穷。Tarasuk利用加拿大三十年的食品银行运转信息以及在此期间收集的粮食安全监测数据,将食品援助计划作为公共援助计划的辅助手段,分析志愿者、政府、慈善食品援助组织等参与主体对于社会援助计划开展的影响,并评估其填补“公共资助项目缺失所造成的差距”的可能性。研究发现,尽管公众积极参与、政府鼓励,但较高的粮食不安全率使得慈善食品援助工作不足以弥补社会救助福利不足,主要原因是很多面临粮食安全问题的家庭与食物银行有对接障碍,食物银行尚不能有效对接这一群体的需求[38]。Lambie 认为,粮食需要和粮食安全应被视为社会正义问题,关乎人权保障,故借鉴食物获得权理念,我们还需关注贫困群体获得食物过程中的人格尊严保障及方式创新等问题[39]。当然,利用“食物银行”等社会力量参与的公益活动弥补政府公共财政援助的做法值得借鉴,但也要创新性解决相应的困难,比如如何调整食物安全管理法规、合理界定食物“保质期”和“最佳赏味期”等。

五、结论与启示

系统分析2014—2018 年国外减贫文献,推进我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未来的减贫研究或可需要关注以下七个领域:

一是认知转变。贫困作为一种发展状态,既是贫困主体前期阶段性行为的终点,也是后期阶段性行为的起点。当前贫困研究更多地倾向于物质贫困、能力贫困,依据人的行为模式分析框架,改变导致贫困的行为,前提应是提升认知水平,转变导致前期阶段性行为的主体意识,同时防止导致贫困的行为对于传统认知的固化影响,以尽可能消除贫困循环的发生。

二是重心转移。当前减贫聚焦于家庭(组织)、现实的贫困,要逐步解除贫困对于人们发展需求得以满足的束缚,未来的减贫工作重心呈现出面向重视个体(特殊)、潜在贫困的趋势,如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等,要求减贫政策要更具有前瞻性、连续性,既要满足当前需要,又要考虑可承受能力和可持续性,体现长久管用。不仅要系统思维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与区域发展战略、社会福利政策体系的衔接,更要从人的成长周期、阶段性发展目标引领及各阶段发展需求侧重等方面优化扶贫开发政策顶层设计,保障扶贫开发政策体系的人本性和科学性。

三是均衡发展。诸多文献围绕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的益贫性展开研究,结论不一,基本形成的共识是经济起飞阶段应重视经济增长益贫(重视效率,即“将蛋糕做大”),后期应关注收入分配益贫(关注公平,即“将蛋糕切好”),切实发挥各阶段减贫措施及扶贫资源益贫带贫的最大效用。对接我国扶贫开发实践,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协调区域发展水平差异和国家阶段性扶贫开发政策统一性的矛盾。

四是产业融合。工业化、市场化背景下的农村小农需要在农业产业转型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积累、组织地位和参与能力,尤其要关注科技利用能力提升以更好融入农业产业发展链条,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取得较高的比较效益。

五是注重参与。农村农业减贫边际效益式微,意味着未来的扶贫开发需要在更高层次、更广领域整合发展资源,继续挖掘农村发展潜力的同时改善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要素交流和等值发展,强化信息供给与社会网络结构,培育和维护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重构贫困人口发展空间,“赋物、赋能、赋权”共进,使之在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过程中逐步脱贫。

六是科学评估。将多个发展维度聚合成单个综合指数是危险的,应该适当地揭示和考虑这些维度之间的权衡;运算方法的有效有助于问题分析深化,但贫困的多向维度往往是相互关联和相互加强的,且不同扶贫开发项目的资源传导路径与效率各异[40]。如何准确测算扶贫开发政策单维影响基础上的共同分配影响是当前仍然面临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以服务于多维减贫政策优化设计与完善。

七是系统思维。减贫是世界追求和平和发展进程中面临的共性问题,依据系统发展的耗散结构理论,区域发展过程的制度依赖和“内卷化”,要求减贫工作需要考虑区域社会经济系统内外要素交流,准确把握各利益相关主体的利益诉求及行为特征,并由此开展针对性的政策调整以及各主体发展行为的关联协同,逐步在系统无序发展中实现有序。同时,未来的减贫研究也需要开放的心态和开阔的全球视野,兼收并蓄,扬弃整合,服务于反贫政策体系优化和减贫模式创新,提升减贫质量。

注释:

① 本文得到了江西省“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支持计划”项目(2019)的支持。

② 2017 年世界银行提出,国际赤贫线为1.9 美元(购买力)/天、中低收入国家贫困线为3.2 美元(购买力)/天,中高收入国家贫困线为5.5 美元(购买力)/天三个贫困标准。

③ 文献共被引聚类是指将共被引(利用引用关系对文档进行语义相似度测量,是文档相似性的前向评价)网络分析与聚类技术相结合,用于分析某一学科或领域的研究热点,以反映彼此亲疏关系。

猜你喜欢
减贫贫困人口聚类
福建省农村金融减贫的路径研究
理解发展和减贫
隐形贫困人口
基于DBSACN聚类算法的XML文档聚类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基于高斯混合聚类的阵列干涉SAR三维成像
要让贫困人口真正受益
关于减贫的可持续性问题的探讨
一种层次初始的聚类个数自适应的聚类方法研究
2013年各省贫困人口数量及贫困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