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玲,江洁,姜莎莎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广东深圳 518000)
新生儿肺炎是造成新生儿病死的重要原因,可发生在宫内、分娩过程中或分娩后。 由于新生儿身体器官组织尚未发育完全,气管较短,管腔内纤毛对尘埃和细菌的清除能力较弱,肺部感染后,分泌物容易在呼吸道堆积导致气管堵塞,最终引起呼吸功能衰竭[1]。止咳平喘、抗感染、机械通气支持是治疗该病的主要措施,但在机械通气插拔管过程中,很可能损伤到呼吸道黏膜,增加呼吸道感染的风险,吸氧采用的仰卧位还可能因口腔低于幽门而造成胃食管返流,增加吸入性肺炎的发生风险,长时间持续该姿势还可能导致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兴奋呼吸中枢,导致呼吸频率加快,所以对新生儿的体位护理对疾病康复有重要作用[2-3]。 有研究报道,新生儿出生后1年内心理运动与智力发育是关键时期,也是完善呼吸系统的重要阶段[4]。在治疗期间,做好患儿安抚工作对保证其成长发育具有积极影响。抚触患儿皮肤可给予神经系统及淋巴系统适宜刺激,促进其发育,增强抵抗力[5]。 该文选择2019年1月—2020年12月该院收治的600 例新生儿肺炎患儿,旨在分析体位转变护理联合抚触护理对新生儿肺炎患儿呼吸频率及肺功能的影响。具体报道如下。
选取该院收治的600 例新生儿肺炎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00 例。对照组男婴172 例,女婴128 例;胎龄34~42周,平均(38.29±4.68)周;出生天数1~17 d,平均(9.06±3.62)d;病程1~6 d,平均(3.69±0.76)d;体质量指数18~25 kg/m2,平均(21.55±1.87)kg/m2; 新 生 儿Apgar 评分8.7~9.5分, 平 均(9.15±2.18)分;病情程度:重症肺炎89 例;伴心功能不全65 例。 研究组男婴167 例, 女婴133 例; 胎龄35~42周,平均(38.50±4.72)周;出生天数1~18 d,平均(9.44±3.81)d;病程1~7 d,平均(4.00±0.90)d;体质量指数18~24 kg/m2,平均(21.16±1.64)kg/m2;新生儿Apgar 评分8.8~9.4分,平均(9.13±2.16)分;病情程度:重症肺炎92 例;伴心功能不全62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该研究为前瞻性研究,并获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均符合新生儿肺炎的诊断标准[6];经X线检查确诊;新生儿出生天数<28 d;患儿伴有肺部湿啰音、气促、呼吸困难等症状;无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及先天性畸形;均为单胎分娩;患儿家属已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合并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自主呼吸功能障碍;合并严重营养不良;伴有严重器质性病变;家属拒不配合该研究。
所有患儿均被置于保温箱,给予抗感染、吸氧、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对症治疗,做好对其意识、体温、肠鸣音等病情的监测,责任护士需合理喂养患儿,在喂奶过程中若患儿出现呛咳则需立即停止,喂奶后要轻叩患儿背部帮助其排气,保持呼吸道湿润。同时做好雾化吸入、排痰等气道护理,排痰可采用密闭式吸痰法,定时对前胸、腋下等部位进行轻轻叩击,松动痰液。
对照组采用传统体位护理。患儿采取传统的仰卧位或侧卧位,暖箱床头摇高15~30°,定时翻身。
研究组采用体位转变护理联合抚触护理。 (1)体位转变护理: 先取头高脚低斜坡卧位, 将头部抬高30°偏向一侧,微屈上举双上肢至头部两侧,再呈蛙式微屈外展下肢,在臀部垫上软枕,30 min 后再改为自由体位或仰卧位,3 h 后再取头低脚高左侧卧位,屈曲四肢中线,臀、背部倾斜30°,并垫上软枕,30 min后再换为自由体位,3 h 后再取头低脚高右侧卧位,操作与左侧位一致,30 min 后更换为自由体位,3 h后再取头低脚高俯卧位,臀、背部倾斜15°,并垫上软枕,30 min 后再换为自由体位。 所有体位转变之前需轻叩后背5 min。 叩背时使用复苏气囊面罩,叩击要沿支气管走向遵循由上而下的原则,80~100 次/min,在护理过程中要多关注患儿的面部颜色及肢体反应。上述操作每天1 次。(2)抚触护理:抚触时间为喂养前2 h 或喂养1 h 后, 操作前要在手上涂抹润肤油预热双手,患儿取卧位,对其臀部、背部进行轻柔地按摩,之后患儿改为侧卧体位,再对其头部、胸部和腹部进行轻柔抚触, 在抚触期间要注意与患儿进行眼神、语言上的互动,密切观察患儿的皮肤反应及面部不适情况。 15~20 min/次,每天早晚各1 次。
(1)临床症状及体征恢复时间、住院时间:记录患儿心率恢复、咳嗽消失、体温恢复、肺部湿啰音消失时间。
(2)生命体征:监测患儿入院第1、5、10 天的心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变化情况。
(3)肺功能:分别于护理前后采用肺功能仪记录患儿第1 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 呼气流量峰值 (peak expiratory flow,PEF)、 第1 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的比值(the ratio of the 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 to the forced vital capacity,FEV1/FVC)水平。
(4)家属满意度:采用纽卡斯尔护理服务满意度量表(Newcastle satisfaction with nursing scales,NSNS)对患儿家属的满意度进行评估,该量表包括护士所提供的帮助、护士的工作能力、工作态度等19 个项目,每个项目均采用1~5 级评分法,总分19~95分,分数越高说明患儿家属满意度越高。
采用SPSS 23.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与组内比较分别采用独立样本与配对样本t 检验,组内多时间段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心率恢复时间、咳嗽消失时间、体温恢复时间、 肺部湿啰音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症状及体征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比较[(±s),d]
表1 两组临床症状及体征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比较[(±s),d]
对照组(n=300)研究组(n=300)t 值P 值组别6.39±1.055.05±0.8517.1800.000心率恢复时间7.30±1.345.59±0.9318.1580.000咳嗽消失时间5.46±0.704.13±0.5126.5980.000体温恢复时间6.85±1.195.17±0.9219.3450.00012.42±1.8911.50±1.207.1180.000肺部湿啰音消失时间 住院时间
两组入院第1 天的心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入院第5、10 天的心率、呼吸频率均低于对照组,血氧饱和度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研究组入院第1、5、10 天的心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入院第1、5、10 天的心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生命体征比较(±s)
表2 两组生命体征比较(±s)
t 值P 值t 值P 值t 值P 值项目对照组(n=300)研究组(n=300)对照组(n=300)研究组(n=300)对照组(n=300)研究组(n=300)组别158.60±12.78156.95±12.421.6040.10954.78±4.6855.16±4.700.9920.32285.65±5.1586.19±5.241.2730.204入院第1 天146.25±11.05130.19±10.2618.4480.00050.09±4.2045.81±4.0912.6450.00090.14±6.4995.48±7.829.1010.000入院第5 天137.62±10.85128.19±10.0811.0290.00046.85±4.1340.82±3.5919.0860.00095.07±7.7998.61±8.155.4390.000入院第10 天248.228642.663252.773922.399154.494242.231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F 值 P 值心率(次/min)呼吸频率(次/min)血氧饱和度(%)
护理前,两组各项肺功能指标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护理后, 研究组FEV1、FEV1/FVC、PEF 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两组肺功能比较(±s)
表3 两组肺功能比较(±s)
注:与同组护理前相比,*P<0.05
对照组(n=300)研究组(n=300)t 值P 值组别1.55±0.421.57±0.440.5690.5701.92±0.62*2.45±0.78*9.2130.00068.15±4.5967.80±4.350.9590.33872.87±5.81*79.89±6.27*14.2240.0004.67±1.114.74±1.150.7590.4485.28±1.39*6.26±1.47*8.3900.000 FEV1(L)护理前 护理后FEV1/FVC(%)护理前 护理后PEF(L/s)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后,研究组家属NSNS 评分为(88.63±3.64)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54±5.2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677,P=0.000)。
新生儿肺炎患儿在发病期间会出现严重的肺部换气功能障碍,加之其呼吸道发育又尚未成熟,自主清除能力较差,支气管平滑肌也较薄弱,所以很容易因气道阻塞而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7]。因此,在新生儿肺炎治疗期间,专业性的护理工作对患儿预后也至关重要。体位管理是促进呼吸道分泌物排出的重要措施,常规的体位多采用仰卧位,其优势主要在于患儿舒适度较高,也便于对患儿进行病情观察和脐部护理[8]。 但仰卧体位的局限性在于该体位会使患儿的口咽部呈漏斗形,容易造成分泌物呛入气道,不利于分泌物排出,且长时间维持仰卧位可能导致痰液聚积在气管内,影响局部血液循环[9]。
该研究采用多方位体位转变, 打破常规仰卧体位,更有利于提高患儿的个体舒适度及排痰率,改善呼吸功能。 许琼[10]的研究指出,转变体位护理能明显改善新生儿肺炎患儿的血氧饱和度、 心率及呼吸频率。 新生儿肺炎的病变部位多在肺后叶或肺底,取头低脚高俯卧位, 可改善肺后叶受压部位的血液循环,减轻充血水肿,增加肺活量;取头低脚高侧卧位可促进下呼吸道分泌物向上排出[11-12]。 但要注意在转变体位护理实践中一定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避免交叉感染;吸痰时间不宜超过15 s,且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呼吸道黏膜;叩背力度和受力面积要均匀,在转变体位时要密切关注患儿的生命体征及皮肤颜色,保持患儿的舒适度;采取头低脚高侧卧位或俯卧位时,将头低至30°即可,不可过低;更换体位后,要在相关部位放置软枕,避免头部两侧及双膝盖长时间受压出现皮肤损伤[13]。 除体位管理外,从情感与心理上给予患儿慰藉对促进疾病恢复也十分必要。 有研究指出,皮肤是机体面积最广泛的感受器,通过抚触给予皮肤合理刺激,可有效促进患儿身心发育,提高其免疫力[14]。
该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临床症状及体征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提示体位转变护理联合抚触护理可有效促进新生儿肺炎患儿临床症状消失,实现早出院。 究其原因为人体皮肤表面分布着各种生理感受器, 用于接受外界的刺激信号,抚触护理能够通过听觉、感觉等运动神经信号的刺激与传递,充分调动其对刺激信号的反应,建立中枢神经与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联系, 增强新生儿的肌张力,提升肺活量,促进脑部、肺部等器官功能发育,从而促进临床症状改善[15]。 刘雯雯等[16]的研究发现,在新生儿肺炎治疗期间予以患儿抚触及体位变换护理,可明显改善患儿的呼吸循环状况及不良临床症状,缩短住院时间,与该研究结果相似。该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入院第5、10 天的心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体位转变护理与抚触护理可有效稳定患儿的生命体征,分析其原因可能为抚触护理通过良性接触给予了患儿更多的安全感和内心满足感,这在一定程度上可有效降低患儿的应激反应。该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护理后的各项肺功能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进一步证实体位转变护理联合抚触护理对提升患儿肺功能有积极影响。分析其原因为抚触新生儿皮肤可增强神经末梢敏感性,并经神经传导途径向中枢神经系统传递信号源,从而提高神经元细胞的发育质量,且神经末梢对外界刺激越敏感,则更容易促进神经细胞发育。同时抚触皮肤可以促使中枢神经释放β-内啡肽,兴奋迷走神经及其张力,完善淋巴系统,进而增强抗病毒能力[17]。 患儿神经系统发育更完善,抗病毒能力更强,则能显著促进呼吸道分泌物排出及改善呼吸功能。 丁晓薇等[17]的研究表明,针对新生儿肺炎患儿实施抚触护理联合体位转变护理可明显改善患儿的肺功能、提高血氧饱和度及降低呼吸频率,促进其心理运动发育,与该研究结果相似。该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研究组家属NSNS 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进一步说明体位转变护理联合抚触护理更能提高护理质量,获取家属对护理工作的认可。
综上所述,体位转变护理联合抚触护理应用于新生儿肺炎患儿中,有助于降低患儿的呼吸频率,改善肺功能,促进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实现早出院,且更易获得家属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