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底响声诱导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

2021-03-17 03:29王敏莉崔文华杨青珊梁红卫马堆贤宋晴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1年16期
关键词:步速响声患侧

王敏莉,崔文华,杨青珊,梁红卫,马堆贤,宋晴

(1.乌鲁木齐市第四人民医院温泉分院康复科,新疆乌鲁木齐 830002;2.乌鲁木齐市第四人民医院康复科,新疆乌鲁木齐830002;3.乌鲁木齐市第四人民医院信息科,新疆乌鲁木齐 830002;4乌鲁木齐市第四人民医院病案室,新疆乌鲁木齐830002)

脑卒中是我国常见病、多发病,在心脑血管疾病中较为常见,该病可由多种因素引起,会导致脑血流减少,脑组织供氧减少,损伤脑组织[1]。脑卒中的常见症状为一侧脸部、手臂或腿部突然感到无力、猝然昏扑、不省人事,还可伴有一侧肢体麻木、说话困难、眩晕、失去平衡能力等[2]。随着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因脑卒中导致死亡的患者明显减少[3]。但患者经抢救存活下来后,常会遗留有轻重不同的神经损伤,使得该病的致残率仍居高不下,脑卒中偏瘫步态为常见后遗症之一,其主要症状包括患侧足下垂、内翻、膝反张,呈现拖拽步态或画圈步态等[4],患者因下肢运动功能障碍,会增加跌倒风险,可能导致引发意外事件[5]。既往,脑卒中偏瘫患者多进行常规康复训练,但训练中患者对动作的感觉不强,难以及时纠正,导致康复效果欠佳。基于此,该次研究中设计并使用了偏瘫患者异常步态足底响声装置,拟借助触觉、听觉增强患者的本体感觉,通过响声刺激诱导其完成足跟负重、全脚掌着地、患侧负重等动作,以改善患者的平衡能力,达到纠正脑卒中偏瘫步态的目的。该研究选取2018年4月—2020年11月该院收治的12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对象,分析足底响声诱导法对其平衡功能、生活质量及步行能力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收治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脑卒中诊断标准[6];均出现偏态,并存在偏瘫步态;均为患侧负重及平衡功能较差;年龄18~75岁;生命体征平稳,病情较为稳定;意识清醒,精神状态尚可;能配合治疗;听觉及视觉功能正常,无单侧空间忽略的表现;能够安全独立行走的距离超过10 m。排除标准:合并严重的心、肝、肺、肾等其他重要脏器疾病;有精神疾病史,意识及语言功能障碍,无法配合该次研究;合并影响运动功能的其他疾病,如骨折、骨关节病、骨质疏松、肢体痉挛或疼痛,甚至无行走能力;听觉或空间感觉功能障碍;卒中病灶位于脑干或小脑者;处于妊娠期、哺乳期女性。

将12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刺激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如性别、年龄、偏瘫侧及脑卒中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研究。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1.2 方法

入院后两组患者均接受基础治疗:脑出血患者治疗包括脱水、降低颅内压等;脑梗死患者治疗包括抗凝、改善血液循环等。

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包括对患者进行早期良肢位摆放、维持感觉活动训练、平衡功能训练(包括坐位和站位)、患侧负重训练、步行训练及上下楼梯训练,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安排训练,每次30 min,每天1~2次,每周5次。

刺激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足底响声诱导法训练:患者穿好响声鞋垫后进行步行训练及上下楼梯训练,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安排训练,每次30 min,每天1~2次,每周5次。

两组患者均治疗8周。

1.3 观察指标

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8周后对患者进行评估。

(1)平衡功能:采用Fugl-Meyer躯体功能量表中的平衡功能评定量表进行评估,平衡功能满分为14分,分数越高说明患者平衡功能越好[7]。

(2)日常生活能力:采用Barthel指数评估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包括控制二便、洗刷、更衣、进食、如厕、修饰、转移床椅、步行、上下楼梯等共10方面,每方面0~10分,满分100分,分数越高告说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越好。Barthel指数评分0~35分提示患者日常生活几乎全部需要辅助,36~80分提示患者部分日常生活需要辅助,81~100分提示患者日常生活大部分可自理[8]

(3)步态分析:足印分析法是一种基于测量足底与地面接触面积及形态的方法,该研究采用足印分析法测定患者的步速及步距。准备11 m×0.4 m长卷纸,两端各留出0.5 m;将卷纸铺开,两端各放一把椅子,将打印台放于患者前方卷纸预留处;协助患者脱掉鞋袜,赤足站上印台;嘱患者从卷纸一端预留处画横线位置,以自然步态行走,直到另一段预留处画横线位置(行走距离为10 m);在患者踏上横线时按动秒表,记录时间和步数,计算步速(步行10 m所需时间,时间越短说明速度越快)及步距[9]。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经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s)表示,同时点不同组间指标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同组间不同时点指标比较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一步采用LSD法进行两两比较;不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中位数(四分位数)表示,同时点不同组间指标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同组间不同时点指标比较采用Friedman检验,进一步采用Nemenyi法进行两两比较。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Fugl-Meyer平衡功能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周后,两组患者的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分均高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的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分均高于治疗4周后,且治疗4、8周后,刺激组的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ugl-Meyer平衡功能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ugl-Meyer平衡功能比较[(±s),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治疗后4周比较,#P<0.05

?

2.2 两组Barthel指数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周后,两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评分均高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评分均高于治疗4周后,且治疗4、8周后,刺激组的Barthel指数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比较[(±s),分]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比较[(±s),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治疗后4周比较,#P<0.05

?

2.3 两组患者不同时点步速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步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周后,两组患者步行的步速均快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的步速快于治疗4周后,且治疗4、8周后,刺激组的步速均快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各时点步速比较[M(Q25,Q75),s]

2.4 两组患者健患侧不同时点步距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健、患侧步距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周后,两组患者的健、患侧步距均长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的健、患侧步距均长于治疗4周后,且治疗4、8周后,刺激组的健、患侧步距均长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各时点步距比较[M(Q25,Q75),cm]

3 讨 论

脑血管病已成为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原因之一,而脑卒中是脑血管疾病中发病率较高的一种,据统计,约75%的脑卒中后遗症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下肢运动功能障碍,以偏瘫步态最为常见[10-11]。偏瘫步态是指患者在行走时,由于膝关节屈曲不充分造成患侧提髋,下肢外旋、外展“划圈”,同时伴有足内翻、跖屈、行走时脚掌前外侧缘先着地或下肢脚掌飘向前方,使患侧下肢不能正常负重的一种步态[12-13]。偏瘫步态可导致肢体肌群间的协调功能紊乱,肌张力异常,步态稳定性差,患侧负重能力差,患者行走时不对称性增加,跌倒风险增大[14-15]。

既往临床多借助矫形鞋、矫形鞋垫、矫形支具等器械帮助患者纠正脑卒中后偏瘫步态[16-17],但这些辅助器械多对患者肢体进行被动控制,且制作复杂、费用高,部分患者难以承受,影响康复[18]。有研究指出[19],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训练中加入有节奏的听觉刺激,可明显改善其下肢行走功能。但仅利用听觉刺激,不能给患者更加直观的足部指示,使其难以将注意力集中于足部[20-21]。该研究中,观察组使用的响声诱导训练鞋垫是一种能够矫正偏瘫患者足下垂,改善患侧负重的训练鞋软垫,响声器直接固定于鞋垫足跟处,制作简单、穿戴方便。通过响声的诱导作用,可提醒患者足底负重,改善其行走时前脚掌外侧先着地的步态,为患者提供正确的助力,减少步行代偿,使姿势更对称,步行更快更轻松,诱发患者正确的主动运动。

在康复训练中使用足底响声诱导鞋垫,可替代治疗师的言语刺激,诱发患者的主动控制运动。通过响声给予患者更加直观的足部指示,有助于患者将身体维持在正确姿势,提高稳定性和方向性;同时,该方法还可提高患者脚掌着地面积,改善平衡功能,并通过感受器增加患者的本体感觉,响声作为刺激被大脑接收后将信号传至中枢系统,产生命令到传出系统,传递到肌肉产生肌肉收缩,可有效提高患者的反射性运动,最终提高其康复进度和生活质量。该研究结果显示:治疗8周后,研究组患者的平衡功能、生活质量、步速及步距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足底响声诱导法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中,可使其注意力更为集中,提高患者对步行训练的兴趣,调整其躯干的中线位置,改善半侧空间忽略情况。该法不受环境、时间等影响,操作简便、经济,可明显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步态患者的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猜你喜欢
步速响声患侧
基于老年人行为特性的行人过街信号优化
更 正
步速与住院高龄老年患者全因死亡的相关性
中风康复治疗:最好发病48小时后就开始
社区高龄老年人步速、握力与跌倒风险的相关性研究
脑卒中康复操患者常做好
随机人群运动荷载作用下大跨度连廊的振动响应
回乡记
流放
风声鹤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