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锐,杨伟,李英杰,白扬,刘晓丹,吴瑾
(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科,云南曲靖 655000)
机械通气是重症患者最常用的辅助呼吸方式,能够帮助患者维持气道通畅,改善氧合指标,避免其因呼吸功能衰竭影响到生命安全。但机械通气可能会导致ICU获得性虚弱、危重病性多发神经病、危重病性肌病等严重并发症,导致患者不能脱机,延长机械通气及住院时间,增加死亡率[1]。相应的改善措施中,以早期被动活动和神经肌肉电刺激二者的效果最好,前者可通过相应的活动方式促进患者的肌肉活性,促使肌肉完成血液循环;后者则是利用电流刺激肌肉恢复活动,从而促使呼吸肌群恢复活动[2]。两种方式均能够帮助患者活动肌肉,改善病症,但对于两种方式的深入研究及对二者联合使用效果的报道较少。基于此,该研究选取该院2018年11月—2019年11月收治的机械通气患者80例为对象,研究早期被动活动与神经肌肉电刺激对其ICU获得性虚弱的影响,报道如下。
选取该院收治的机械通气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活动组、神经肌肉电刺激 (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NMES)组及联合组,每组20例。四组患者的年龄、性别、BMI指数等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四组患者的基础资料比较
纳入标准:(1)已在该院接受机械通气2~7 d者;(2)治疗期间血流稳定、未出现异常紊乱者;(3)无肌肉相关病症及ICU获得性虚弱者[采用医学研究理事会评分(Medical Research Council score,MRC—score)测定患者上、下肢肌群的肌力,得分0~60分,低于48分即可诊断ICU获得性虚弱];(4)以往未接受过呼吸系统手术、无周围活动神经系统病史者;(5)治疗期间病症未出现严重恶化,导致必须停止研究者。
排除标准:(1)合并肢体障碍者;(2)合并恶性肿瘤、多器官衰竭、血液疾病者;(3)中途死亡、无法配合研究,无法准确表达者;(4)同时患有其他影响研究结果疾病者(如颅内高压、心衰等)。
参与该次研究的机械通气患者均符合纳入排除标准,其本人和家属同意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将相关资料上交该院伦理委员会,经审核和批准,该研究符合医学伦理,准许实施。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干预。主要为定时翻身和叩背排痰等,每2小时1次。
活动组患者进行早期被动活动。根据患者耐受情况,按照大关节周围肌肉-大关节近端-活动关节远端顺序为其进行放松和全幅度运动,期间注意松弛患者的肌肉、肌腱、韧带,动作需要轻、慢、稳、柔和,10~15 min/次,1~2次/d;活动关节还包括双侧肩、肘、腕、踝等关节,方式以伸展和屈曲、内翻、外翻为主,每个关节活动10~20次。被动活动期间需要暂停呼吸机,协助患者逐渐将床头抬高,减轻其恐惧感和焦虑感。
NMES组患者接受神经肌肉电刺激。采用XYK-SISS-A型神经肌肉低频电刺激仪(河南翔宇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豫械注准20202091614),在设置好频率(20~50 Hz)、脉宽(200~400μs)、强度(150 V)等参数后,对患者相关的呼吸肌群执行电刺激,各项参数均由最小开始,直至患者的最大耐受度,刺激时间为20~30 min/次,1~2次/d。注意每次的各项参数均应由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进行调整。
联合组患者进行早期被动活动及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方法同上。
四组患者均干预7 d,根据患者干预1、3、7 d的情况,判断干预措施对其的影响,一旦存在干预异常情况,应紧急停止,以保障患者安全。
(1)在干预第1、3、7天,分别由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肌力分级徒手肌力测试,量表将肌力情况划分为5个等级,等级越高证明患者的肌力越好[3]。
(2)由医护人员统计四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ICU室停留时间和住院时间,以此比较患者的病症改善情况[4-5]。
(3)统计四组患者干预时间内ICU获得性虚弱的患病人数,以此计算并比较四组患者的ICU获得性虚弱的患病率[6-7]。诊断为ICU获得性虚弱的患者应接受连续评估,若评分持续低下,应进行电生理学检查和/或肌活检。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包括年龄、BMI指数、肌力等级等)用(±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包括性别、ICU获得性虚弱患病率等)用[n(%)]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干预第1、3、7天,活动组、NMES组及联合组的肌力等级均高于对照组,且NMES组等级高于活动组,联合组等级高于活动组及NMES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四组患者在干预前及干预第1、3、7天的肌力评定[(±s),级]
表2 四组患者在干预前及干预第1、3、7天的肌力评定[(±s),级]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活动组比较,#P<0.05;与NMES组比较,△P<0.05
?
干预后,活动组、NMES组、联合组的机械通气时间、ICU室停留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且NMES组各项时间短于活动组,联合组各项时间短于活动组及NMES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四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ICU室停留时间、住院时间比较[(±s),d]
表3 四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ICU室停留时间、住院时间比较[(±s),d]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活动组比较,#P<0.05;与NMES组比较,△P<0.05
?
干预后,活动组、NMES组及联合组的ICU获得性虚弱患病率均低于对照组,且NMES组的患病率低于活动组,联合组患病率低于活动组及NMES组。见表4。
表4 四组患者的干预期间ICU获得性虚弱患病率比较[n(%)]
ICU获得性虚弱(ICU acquired weakness,ICUAW)在重症机械通气患者中具有极高的发病率,症状较轻者会出现四肢无力、肌肉萎缩,症状严重者会出现脱机困难和轻瘫等症状,根据ZOROWITZ R D[8]、DETTLING-IHNENFELDT D S等[9]的研究显示,该病与患者长期制动、多器官慢性衰竭、炎症、脓毒血症等有着明显的关系,且会因神经阻滞剂和糖皮质激素等治疗药物的使用加重,导致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下降,具体的病理原因是由于以上原因导致患者的肌浆蛋白合成效率降低,无法改善相关肌群萎缩情况,影响其康复效率[10]。
对于ICU获得性虚弱,目前临床多采用神经肌肉电刺激与早期被动活动两种方式进行干预。其中神经肌肉电刺激是近年来被认为具有良好效果的方式之一,通过电流的反复刺激,患者的相关肌群可不断得到刺激,从而帮助其舒缓肌群(骨骼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使肌群得到更丰富的血液灌注量,获得更多的营养,增强肌群活力,降低废用性肌肉萎缩的不利影响,防止其因长期制动发生深静脉血栓[11]。同时,在电流的刺激下,神经细胞也会得到相应的刺激,这有利于患者神经功能的改善。
早期被动活动则具有极强的针对性。患者长期卧床,肌肉弹性、关节活动度均会出现明显下降,而进行早起被动活动,能够尽早对相关的肌群和关节进行活动管理,防止患者出现肌肉萎缩、关节粘连,从而增加患者肌肉感觉及局部血液循环,起到改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放松痉挛肌肉及肌腱的目的,帮助患者增大关节、韧带的活动度[12]。
该研究结果比较显示,活动组、NMES组及联合组的ICU获得性虚弱患病率低于对照组,机械通气时间和入住ICU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其中NMES的效果优于活动组,而联合组效果更加显著,这与陈红等[13]的研究具有一致性。
综上所述,神经肌肉电刺激与早期被动活动均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病症,缩短康复时间,帮助其尽早脱离危险期。两种方式比较来看,神经肌肉电刺激能够更好地降低患者出现ICU获得性虚弱的概率,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而将二者联合使用,可进一步提高患者的干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