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桦荣
(藤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广西藤县 543300)
高血压为临床常见病之一,是以患者体循环动脉血压增高血压水平出现异常升高为主要表现的疾病,该病可诱发多种并发症,而高血压脑出血是其中最为严重的一种,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及致死率,即便患者得到及时医治,其社会转归、预后效果等也普遍欠理想[1]。随着人们工作压力、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加,以及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高血压的发病率逐年升高,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病率也随之增长,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2]。目前临床多采用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常见术式为开颅手术,可在肉眼直视状态下对血肿进行清除,但该术式需建立较大的手术切口,因此更易产生并发症,给患者预后带来不利影响[3]。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微创技术逐渐被应用于临床,脑室镜辅助下颅内血肿清除术也逐渐受到重视,将该术式应用于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治疗中,具有创口小、恢复快等优势[4]。基于此,该文选取2019年6月—2021年3月该院收治的4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脑室镜辅助下颅内血肿清除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选取该院收治的4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签法将其分为两组。其中研究组男11例,女9例;年龄42~77岁,平均年龄(63.84±2.67)岁;发病至入院时间1~6 h,平均时间(3.52±0.58)h。对照组男12例,女8例;年龄43~76岁,平均年龄(63.78±2.72)岁;发病至入院时间1~6 h,平均时间(3.47±0.63)h。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符合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诊断标准;存在运动和(或)意识障碍;临床资料齐全;患者或家属对该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其他因素引发的脑出血,如动脉瘤破裂、颅脑外伤等;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不全;凝血功能、免疫功能异常;恶性肿瘤。该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对照组患者行常规开颅手术。协助患者取侧卧位,全麻后在血肿中心体表投影处建立手术切口,翻转皮瓣,充分暴露颅骨后行颅骨穿孔,扩大骨窗,切开硬脑膜,在颞下回切开皮质造瘘进入血肿腔,于直视状态下通过吸引器清除血肿,对血肿腔进行充分冲洗,常规留置引流管后逐层缝合包扎。
研究组患者行脑室镜辅助下颅内血肿清除术。给予患者气管插管全麻,术前经CT检查确定患者出血量及血肿位置,于出血量最大处建立手术切口,长度3~4 cm,牵开头皮后实施颅骨钻孔,孔径为2.5 cm×2.5 cm,使用骨蜡在骨缘位置进行止血操作,并在电凝后的硬脑膜处建立一小切口,将脑室镜沿着管道置入,清除血肿,术中采用凝胶海绵填塞止血以及电凝止血等,观察血肿清除完毕后,使用生理盐水对血肿腔进行充分清洗,常规留置引流管并逐层缝合。
所有患者术后均接受抗感染等常规对症治疗,1~2 d后拔除引流管。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治疗总有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1)相关临床指标:包括住院时间、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引流量。(2)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治疗前、治疗1周后分别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进行评价,量表分值0~42分,分值越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轻。(3)治疗总有效率:患者治疗后脑出血症状完全消失,无病灶残留,预后病残程度评估结果为0级,为基本痊愈;患者脑出血症状基本治愈,仅有轻微病灶残留,预后病残程度评估结果1~3级,为显效;患者脑出血症状改善辐度48%~68%,为有效;患者脑出血症状改善辐度<48%或加重,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基本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4)并发症发生率:包括电解质功能紊乱、再出血、颅内感染及肺部感染等。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如年龄、各项相关临床指标、NIHSS评分等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如性别、治疗总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等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均少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相关临床指标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相关临床指标对比(±s)
?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对比[(±s),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对比[(±s),分]
?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进行比较,研究组的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5.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高血压脑出血可诱发脑部血肿,对脑组织造成严重损害,继而引发严重脑水肿、颅内压异常升高等,使脑循环出现障碍,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5]。为提高患者预后效果,临床通常会采用手术来清除血肿,并配合降颅压、止血、抗感染等基础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最常用的术式为开颅手术,该术式能够在肉眼直视下清除血肿及大脑坏死组织,但因需要建立较大的手术切口,更容易造成术后并发症[6]。尤其是伴有多种基础病的老年患者,术后生理、心理应激反应均较大,对其预后造成不良影响。
随着医学研究的逐步深入,脑室镜辅助下颅内血肿清除术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该术式仅在颅骨建立小切口及钻孔,对机体的损伤较小,且能够有效清除患者颅内血肿,降低其颅内压,还能防止再出血的发生。与常规开颅手术相比,其优势主要有以下几点:(1)分辨率高,能够清晰分辨血肿及周围组织边界,对正常脑组织造成的伤害相对较小,安全性更高;(2)照明情况良好,可清晰呈现出血点较小的部位,进而充分清除血肿;(3)操作简便、所用时间更短,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轻患者痛苦;(4)定位准确,确保正常脑组织不会受到损害;(5)止血效果好,可显著降低再出血风险;(6)完成手术后,可经塑料管道将脑室镜顺利退出,最大限度避免其对脑组织的损害,具有更高的安全性[7-8]。
该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少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并发症发生率为5.00%,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用脑室镜辅助下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可显著改善各项临床指标,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治疗效果良好且并发症发生率更低,与常规开颅手术治疗相比具有诸多优势,适合推广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