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电影《姜子牙》的“成功”与“败笔”

2021-03-17 03:51JiangTao
电影文学 2021年4期
关键词:封神榜封神姜子牙

江 涛/Jiang Tao

国产动画电影《姜子牙》讲述了主人公在经历封神大战、一将功成万骨枯后,忽然意识到“每个无辜之人都不应该被牺牲”,于是决定拯救无辜之人小九,而在这一过程中却发现了“封神大战”背后酝酿着更大的阴谋,从而上演了一出“逆天改命”的英雄传奇。单看情节,电影只是借用《封神演义》的“外壳”,重新讲述了一个关于反抗与理想的全新故事。面对这样的故事,笔者关注的不仅是它对原著进行了怎样的改写,更关注的是改写的背后究竟体现了一种怎样的价值体系与时代精神的更迭。

一、“封神”IP与核心价值观

古典神魔小说《封神演义》成书于明朝,全书以殷商末年“武王伐纣”的历史为背景,融合了道教文化,建构了一个玄幻的世界。各方人士身怀绝技,在天道的驱使下,纷纷加入王朝更迭、时代变迁的战局中。主角姜子牙42岁上昆仑山学艺,拜元始天尊为师,72岁被派下山执行辅佐周武王伐纣并代理封神的任务,然而在推翻商纣王,奉法旨敕封三百六十五路正神之后,自己却无福成正果,只得享人间富贵名利。可以说,原著中的姜子牙是封神榜的执法者,而封神榜则是一份册封天庭八部三百六十五位正神的名单,由元始天尊命南极仙翁交付于姜子牙,并命其在岐山建造封神台,台上张挂此榜,上榜之人皆是商周战死的将士、仙人以及亡臣魂魄。

《封神演义》的故事是以封神榜的执行告终,主线则由伐纣贯穿始末。有趣的是,这个充满了刀光剑影、马革裹尸、神仙斗法的史诗级故事自成书以来就一直被不同的艺术形式一再演绎,特别是进入当代以来,已经成为一个自带文化底蕴与群众基础的超级IP,衍生出了大量的影视版本。详见如下:

名称年份地区类型导演主要演员封神榜1975中国台湾动画张志辉哪吒闹海1979中国大陆动画严定宪封神榜1981中国香港电视剧甘志辉余子明、林建明封神榜1986中国台湾电视剧梁家树陈慧楼、周丹薇封神榜1989中国大陆电视剧强小陆梁丽、张续成封神榜1990中国大陆电视剧郭信玲傅艺伟、达旗莲花童子哪吒1999新加坡电视剧叶成康曹骏、罗海琼封神榜2001中国香港电视剧刘仕裕陈浩民、温碧霞哪吒传奇2003中国大陆动画蔡志军封神榜之凤鸣岐山2006中国大陆电视剧金国钊范冰冰、周杰封神榜之武王伐纣2009中国大陆电视剧金鳖勋黄维德、林心如封神传奇2016中国大陆电影许安李连杰、范冰冰封神演义2019中国大陆电视剧杨晓明王丽坤、邓伦哪吒之魔童降世2019中国大陆动画饺子姜子牙2020中国大陆动画程腾

综观这些“封神IP”的衍生品,水准与口碑却参差不齐。如《封神榜之凤鸣岐山》与《封神榜之武王伐纣》的豆瓣评分只有6.5和5.5分,而在之前,“封神IP”的作品评分基本维持在7分以上。而2019年的电视剧《封神演义》更是跌至3.3分,这部作品在原本的故事中加入了妲己、杨戬与狐妖子虚的三角恋情,这一“魔改”剧情被观众戏称为“天雷滚滚”。当然,最失败的要属2016年投资5亿并会集了李连杰、黄晓明、范冰冰、梁家辉等众多明星的电影《封神传奇》:诡异的人物造型与毫无逻辑的剧情改编,仅获2.9分,被网友们封为“史诗级烂片”。好在2019年暑期档上映的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及时止住了不断下滑的颓势,不仅在商业成绩上突破50亿元票房位列中国电影票房总榜第二,更是在口碑上力挽狂澜,豆瓣评分高达8.5分,而本文所要讨论的《姜子牙》也正是乘这部作品的东风而推出。

于是问题来了,为什么“封神IP”越用越“差”?

归根结底,还是要回到原著的故事内核来寻找答案。在多数人眼里,它的逻辑线索是:商纣王荒淫无耻朝纲败坏,于是便有了武王顺应天命讨伐殷商,从而各路神仙精怪纷纷加入战局。可以说,大部分影视作品都是遵循这一逻辑完成。所以对于观众而言,无论怎么翻拍,只要故事的核心价值观没有改变,即神仙精怪们天然地划分为正义与邪恶两方势力,正义一方是伐纣大军,邪恶一方则是保商一派,最终正义战胜邪恶并顺利封神,即便后期加入了言情、斗法、权谋、成长等元素,但整体而言只是在不断重复着“正义战胜邪恶”的传统故事,久而久之自然相当无趣。

二、《封神演义》的内核与《姜子牙》的破旧立新

需要注意的是,《封神演义》并不是简单的关于“正邪对立”的神话故事,甚至于它所传达的核心价值观直指陈腐的“天道主义”,即“成汤气数已尽,周室天命当兴”。何为“天命”?不过是掌管三界、拥有最高权力的领导人鸿钧老祖与昊天上帝的主观意志:他们认为宇宙秩序需要来一次彻底重建,于是600年的成汤江山就必须改朝换代,而神界也会随着人界的新陈代谢而重组。所以那些参与商周之战的人仙鬼妖都不过是“完天地之劫数,成气运之迁移”的棋子,阵亡以后皆“一道灵魂进封神台去”,这是他们的宿命,也是所谓的天命。所以归根结底,《封神演义》并不是想表达“善恶到头终有报”的佛家思想与“邪不压正”的朴素道德观,因为哪怕是荒淫无道的纣王最后也被册为天喜星,掌管民间嫁娶,反倒是正义一方的姜子牙最后未被册封真神。《封神演义》真正表达的其实是一种各安其命的无为思想与对等级秩序和绝对权威的臣服,它所精心建构的世界体系实则与马克思·韦伯所提及的“科层制社会”无比近似:“权力依职能和职位进行分工和分层,以规则作为管理主体的组织体系和管理方式。”即天尊是权力拥有者,他制定规则,管理世界,依靠战争与杀戮,将365位封神个体做了精细的等级排序,结构出了一套等级森严的“科层制社会”,而姜子牙便是权力的执行者。

正因如此,《封神演义》所流露的“顺应天命”的思想内核也就并不符合现代普世价值观,而《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成功之处在于:它与一般“换汤不换药”的改编不同,而是彻底打破了大众的一贯认知,传达了“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现代价值观。这种对“自我哲学”的强调,直接破除了原著中的“天道主义”内核。而紧接着推出的《姜子牙》也正是站在这一破旧立新的基础上更近了一步,从电影的整体立意而言,表现出了三个层次的破旧立新。

首先,对“天道主义”的批判。在中国的神话体系中,人各有命、顺势而为的道家思想深入人心,而电影却以姜子牙这个原本作为“天命”执行者的视角,从一开始对小九的恻隐之心,到后来“救一人”与“救苍生”的顿悟,慢慢揭开了这场号称匡扶正义的封神之战背后所隐藏的伪善与虚假:天命所归的真相不过是师尊(权力统治者)一统三界的个人私欲。所谓“天道”,实则是一种圣化的集权主义。

其次,电影在揭露集权主义真相的同时,也提出了新的命题——“每个无辜之人都不该被牺牲,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这是一种理想主义话语的阐发,相较于《哪吒之魔童降世》中“我的哲学”,立意更为深远。“天下”本是由无数平凡个体组成,而每个个体的生命意志都是平等的,都应该被尊重,这是一种“大同”的社会理想。但正如马克思·韦伯指出,“权力意味着在一种社会关系里哪怕是遇到反对也能贯彻自己意志的任何机会”。作为权力掌控者的师尊,因其一己之私发动战争,便将无数以小九为代表的无辜之人卷入其中,他们作为社会关系中的从属一方,只能被迫贯彻权力者的意志,成为其伪善私欲下的牺牲者。可是,这些人就真的命如草芥?世间的公平正义就真的只是亘古传说?有谁为他们鸣冤?有谁去实践那样一个理想化的清明天下?电影中,作为权力执行者的姜子牙成为这一美好祈愿的实践者,从这一角度来说,这部电影其实是姜子牙的精神成长史,他从最开始的权力受惠者的身份,渐渐走向了它的反面——权力的反抗者。

于是电影有了第三个层次,也是最核心的立意——来自英雄的拯救与反抗,即对那些自以为操控一切的集权主义者的反抗,对世间所有不平之事的反抗,对“从来如此”的天道秩序的反抗。最后一幕,姜子牙不仅挽救了苍生,甚至还斩断了师尊留给他的天梯,这是他最后也是最为决绝的反抗。天梯,是通往天庭的晋升之路,象征着天地之差、神人之别。越过天梯,姜子牙便可得道成仙,正式被天庭“收编”,得享正果;斩断它,则意味着彻底地对这一套天地秩序的不认同,也同时意味着一个全新世界的即将重建。此刻的姜子牙,无比伟岸崇高,他是为弱者奋勇反抗的英雄,散发着理想主义的万丈光芒。

三、后启蒙时代下的理想主义与“捏造的宏大叙事”

可以说,《姜子牙》最大的成功在于:以仁同一视的启蒙主义精神与逆天改命的理想主义信念,改写了原著中过于陈腐而空洞的价值观,为银幕前观影的每位受众瞬间燃起了撕裂命运的勇气。但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姜子牙》所传达的理想主义精神是它得以超越其他“封神”类作品的成功因素,却也极有可能成为它的“败笔”。

首先从情节来看,理想主义的生成禁不起逻辑的推敲,因为支撑它的根基太过薄弱。一般而言,所有叙事类作品中的人物行为必然会有一个动机,动机的合理性决定了人物行为的合理与否,甚至成为整个剧情走向的支撑性“地基”,如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哪吒逆天改命的动机是建立在“自我主义”与“亲我主义”的基础上,他不屈服于身为魔丸的命运,在决意以身抗天雷时喊出了那句“若命运不公,就和它斗到底”的响亮口号,他是为自己与最亲的人抗争。但《姜子牙》中逆天改命的动机就显得不合情理——主人公的反抗,与自我无关。须知,所有的绝地反击几乎都是在自身或自身所从属的共同体被逼到绝境后才会迸发出强大的力量,正如导演饺子所说的:“其实哪吒是我们每个人,即便被塌下来的天压歪了头,也能挣扎着生出三头六臂把天扛起来!”这里的前提是自身被“塌下来的天压歪了头”,才会有为自己“挣扎着生出三头六臂把天扛起来”的可能性,但姜子牙从头到尾都未曾遭遇如此困境。故事开篇,他为搭救素不相识的妲己而放弃得道成仙的机会就没有给出合理的解释,当时的他们还未建立起强烈的羁绊关系,妲己也不属于姜子牙“亲我主义”的范畴,他们并不是一个情感的共同体,他对妲己的施救只是出于一种人道主义式的怜悯,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封神榜的执法者对于阶下囚的怜悯,这种怜悯的力量太弱也太过虚假,难以生成以自我牺牲去拯救苍生的大义。

其次,正因为电影中理想主义生成的根基过于薄弱,导致它在遭遇后启蒙时代后变得无比苍白。我们知道,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社会从激烈变革滑入了一个利益至上、秩序固化的经济时代,启蒙理性开始遭到全面质疑而逐渐走向了它的反面,所谓“后启蒙时代”是指“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不会再有某种先验的价值作为导引,事实上这种思维模式已经被丢弃——这是一个存在主义式的时代,相信存在限于本质,认识论取代了本体论”,它等同于齐泽克在《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中提及的“启蒙的绝境”。人们经历了“启蒙的绝境”,整个社会文化语境从积极进攻转为消极防守,成长的经验告诉我们,学习如何适应外部世界才是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人的考核标准,于是久而久之,我们便失去了改变世界的信念与理想,变得自欺欺人,逆来顺受,只求明哲保身,不愿以身犯险,这是绝大部分青年的真实心态。但有趣的是,作为契合年轻人心理的大众文艺却仍不厌其烦地渲染着理想的崇高,并深受大众的喜爱。

或许日本学者东浩纪的理论可以解释这一现象。他在《动物化的后现代》一书中谈到,理想主义实则是宏大叙事的产物,是“有唯一目的、终极价值、连贯性历史进程的完整性大叙事,背后是一种神圣化的、不证自明的统一世界观”。随着后启蒙时代的到来,宏大叙事开始解体,人们不再渴望通过阅读作品来认识世界,继而改造世界,所以犬儒主义的心态构成了中国当代青春文化的症候之一。只是宏大叙事虽已凋零,人们却并未走出宏大叙事的神话,于是便开始“捏造宏大叙事,以创世纪的方式重新虚构世界和完整的故事”,寄托并未失落的梦想与价值,延续惯性心理所追求的终极意义。可以说,“捏造的宏大叙事”在无须尊重现实逻辑的自由中闪耀着启蒙时代最后的光晕,它发挥着福柯式的“异托邦”功能,用以慰藉人心。这也许就是《哪吒之魔童降世》成功的原因,它依靠着“捏造的宏大叙事”(借用传统神话的世界观构架,混入理想主义的价值观),确实慰藉了后启蒙时代人们对于终极意义的惯性心理——天地不仁,我便反之。这与网络文学中“屌丝逆袭”的小说性质雷同,都属于在代入感中意淫着自我价值的实践。反观《姜子牙》,看似它也在依样画葫芦,但作为普通观众却很难与之产生共鸣,这是由于后启蒙时代的社会秩序已然板结,“屌丝逆袭”的戏码只存在于文艺想象而难以落地成为现实,大部分社会人都是陆学艺在《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中所提及的“倒‘丁’字形社会”中的底层,极少数人组成的上层集团掌控着大量的社会资源,同时变相地封锁了底层人的上升渠道。于是对于普通人而言,我们只能通过意淫的方式幻想着“屌丝逆袭”的高光时刻。可是作品中,姜子牙并非社会底层,他是天尊的得意门生,依靠天尊放下的天梯便可一跃而上,成为权力阶层,所以从观众的视野出发,他明明是现有秩序的利益既得者,又何须捣毁天地伦常?就如同对普通人而言,现行的选拔制度下完全可以获得你的所需所求,那还有必要抨击制度本身吗?逻辑的缺失让这部作品原本高远的立意顿时无比苍白而虚弱,以既得利益者的身份反抗秩序本身,这正是《姜子牙》缺少共情因素的关键,无法获取普通观众的代入感,从而导致“拟宏大叙事”的话语失效。

总之,《姜子牙》虽是对《封神演义》的现代改写之作,但它们仍是一体两面。对于后启蒙时代的人们而言,“听天由命”(《封神演义》的价值观)是现实,“逆天改命”(《姜子牙》的价值观)是理想,而人的成长,不过是忘却最初的理想,慢慢妥协,慢慢被现实规训与收编,慢慢开始接受现实给予你的目标并为之努力。所谓目标,便是在承认世间秩序与权威的范畴内符合社会大众公认的成功学,所以,电影《姜子牙》所传递的“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要为天道碾压下、被操控的棋子与蝼蚁们鸣冤”的精神太燃太热血,但也太“中二”。在这个后启蒙时代,这种决绝的反抗精神还有几分可行性?不爱真理只爱鸡汤的大众已不需要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孤傲清冷,集体犬儒才是最真实的写照。更何况,电影本身所宣扬的理想主义,也着实欠缺落地现实的逻辑支撑,以至于它更像是一部美轮美奂的说教片:唯美的画面、先进的动画制作、贴切的配乐都难以掩盖故事本身的硬伤。须知,一部好的影片,故事才是决定其成功的关键。

猜你喜欢
封神榜封神姜子牙
七月,票房“封神”
《姜子牙》中的历史
姜子牙(动漫电影《姜子牙》主题曲)
DEITY DEFYING
连台本戏《封神榜》与特刊
走下神坛的姜子牙
《封神三部曲》开始配音工作 李雪健与乌尔善现身
成语封神榜(第十期)
成语封神榜(第三期)
成语封神榜(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