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君华
摘 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不断发展,互联网也呈高速发展的趋势。中学生在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衍生出各种问题。中学生在面对互联网中大量的垃圾信息、不良诱惑等时,应该学会规范自身行为,抵制不良诱惑,从而培养良好网络行为习惯。良好网络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是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提升。本文将具体阐述如何提升中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关键词:中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信息技术是初中教学体系中一门重要的科目,也可以作为教学辅助工具广泛地应用于其他学科的教学之中,可为中学生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料,将中学生的知识基础打扎实。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中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培育愈加重视,在教授中学生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也应培育中学生形成良好的实践能力,可自主操作计算机,并从网络中搜寻自己所需的教学信息,形成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信息技术核心素养也可提升。
一、提升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
培育中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对中学生将来的成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也可促使中学生快速实现全面发展。首先,信息技术教学可使中学生的信息素养显著提升,同时也可培育中学生信息技术的思维,为中学生提供自我思考的空间,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可提升。中学生能在网络中搜寻自己学习知识所需的资料,并且也可主动去探究计算机是如何操作的,在此基础上创新计算机的操作方法,信息技术的相关思维也得以形成。其次,可以培育中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升中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可强化。提升中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中學生也可娴熟地操作计算机,培养良好网络行为习惯,合理应用各个计算机软件。最后,培育中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有助于塑造中学生良好的品质,中学生便可自觉抵制网络中的各种不良信息,合理利用计算机学习各种知识,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也可形成,最终可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二、现阶段初中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现状
(一)教育教学理念的传统化
信息技术是初中教学中一门基础性课程,因为中考不会考查中学生信息技术知识。所以,教师在具体的信息技术教学之中,对信息技术起不到应用的重视,认为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的成绩达标即可,受这种教学理念的影响,中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兴趣不够积极,长此以往,中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提升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不利于中学生良好信息技术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教育教学模式的单一化
在当前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仍采用传统的“灌输式”以及“填鸭式”的教学手段,在这种教学手段的影响下,中学生只会机械以及被动地接受教师所讲授的信息技术知识,对信息技术这门学科的主观能动性无法调动起来,长此以往,信息技术的教学效率以及教学质量会下降,中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也不会有所提升。
(三)教育教学设备的老旧化
从某个角度来看,教学设备在某种程度上会制约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以及效率,并且这一影响是不能被忽视掉的,由于外界大环境的影响,各个学校的教学设备是不相同的。因此,教师在开展信息技术教学活动时,会使中学生信息技术知识掌握、计算机操作的娴熟度等方面存在显著差距,会制约中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此外,中学生良好网络习惯的养成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三、提升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有效策略
(一)创设任务驱动教学方法
将教学任务确定好可以使中学生知道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中学生学习的方向也可被明确。信息技术教师应创设任务化驱动教学方法,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明确好,将每一个章节中学生需完成的学习任务明确好,中学生可对每章节的学习任务有一个清晰明了的认知,并将自己后续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明确好,并朝着这一学习目标努力,将信息技术操作的重要知识牢固掌握。教师首先合理以及科学地设计信息技术的教学任务,对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要针对性地讲解,继而使每一章节中的重点内容凸显,使中学生能够自主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并指导中学生可以娴熟操作计算机,形成良好的技术实践能力,最终信息技术的教学效率以及教学质量也可提升,中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会得到提升,良好的网络习惯也可养成。例如:在讲解“动画基础”这一教学内容时,教师要将本节内容的教学目标明确好,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了解动画的分类以及基本原理,并能学会从网络上下载动画的常用方法,教师可先利用计算机演示如何下载动画视频,演示结束后,要求中学生根据教学任务,利用计算机搜寻其他方式来下载动画视频,中学生便会娴熟操作计算机,进而中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也可提升。
(二)创设出问题化教学情境
设计相应的教学问题可为中学生们创造比较的机会进行探索,中学生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也会强化。教师应当明白问题的设计对教学是很重要的,创设出问题化教学情境,要精心设计出关于信息技术的问题,要与教学的主题紧紧贴合继而设计出相应的问题。通过问题可激发中学生们的探索欲,中学生们将问题的本质与内涵牢固掌握,带着问题去获取重点的教育信息,在实践中不断找寻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合理操作各类的软件,中学生的信息素养也可提升,同时其解决问题的意识也可提升。譬如:在讲解“网站的制作”时,教师可设计以下问题:“如何应用规则的表格来完成不规则的网页设计布局?”“表格属性里的基本参数有什么意义呢?”“如何在维持原来的设计状态下,来突出对表格宽度控制?”等。中学生们可带着上述的问题对网站的制作方法展开相应的探索,在网站的制作中将上述的问题解决掉,逐步探索出网站的应用领域,中学生可在掌握信息技术知识的同时,信息素养也可得到相应的提升,最终形成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
(三)讲解软件的正确使用方法
目前,网络中的信息是各式各样的,中学生在接触到内容健康的信息同时,也会接触得到一些内容不健康的信息,还会有一些信息存在被诈骗的风险,中学生要认识到这些不良信息的危害。教师应指导中学生正确地应用计算机软件,并向中学生讲解这些软件的正确应用方式,使中学生能正确地认识到网络中不良信息危害性,会有一个高度的自我防范意识,将网络中的各式不良信息自觉抵制掉,也能将这些不良信息从根源上彻底切除掉,中学生也会有一个比较好的网络习惯,可正确地应用计算机的各类软件,并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学习以及生活中的各方各面,将不好的信息带给自身的危害彻彻底底消灭掉,继而可为中学生的学习提供相应的帮助,以此提升中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中学生的责任感也可强化。例如:在讲解“网络是把双刃剑”这一内容时,信息技术教师要向中学生们讲一下互联网的好处以及其弊端,可使中学生对互联网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互联网所带来的影响,提升信息技术教学的效率以及质量,培育中学生们一个健康的网络行为习惯,最终,中学生们的信息素养可显著提升。
(四)磨砺意志,抵制不良诱惑
网络不仅可以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极大的变化,也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一定的便利,但也为中学生带来一些不良影响。比如:中学生们在利用互联网浏览各种网络页面時,可能会面临各种低俗内容、不良诱惑以及垃圾信息等内容,这些不好的网络信息极易使中学生们将自我迷失掉,会被各种不健康的信息所迷惑,甚至还有的中学生会沉迷在各式各样的网络游戏以及信息不能自拔,身心健康极易受到损害,因此,中学生们要提升自身的警惕性,同时磨炼中学生们的意志也很重要。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中学生比较容易深陷其中,抵御诱惑的能力不强。此时,教师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了,要确保中学生们掌握计算机的应用,在感受网络乐趣的同时也要将低俗信息对自己的危害认清,交流与总结抵御不健康信息的方式,明辨是非,提升自制力,不看不谈不良的信息,从而培育良好的网络行为。通过课堂上有意识地进行教学设计,优化教学的方式,让中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加强自身意志的锻炼,能从行为与意识上自动抵御不健康的信息与诱惑,培育正确的价值观,规范网络行为,将互联网好的作用发挥出来。
(五)巧用信息情境激发兴趣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目标是引导中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并使他们在实践锻炼中掌握基本的信息操作技能。因此,教师应激发中学生们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使中学生调动思维能动性,中学生们可凭借信息情境所创设的平台来展示自身的个性,信息技术核心素养也可提升。比如:在讲解《网络改变生活》这一内容时,信息技术教师须正确引导中学生们了解互联网给我们生活所带来的改变,并让中学生们详细说一下互联网是如何改变我们生活的,分清楚互联网带来的改变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信息技术教师就可引入多样化的图片资源,引导中学生们关注这些熟悉且有趣的图片信息,为中学生们带来形象生动的学习体验。首先,教师在讲解网络改变生活时,可应用课件向中学生们展示古代生活、近代生活以及现代化生活的图片,并创设相应的信息情境,激励中学生们积极思考“这些图片是在传递何种信息,又在说明什么,现代化生活又与古代以及近代生活有什么不同,是什么导致这样的差异”等问题;其次,信息技术教师以此为导入,讲授互联网是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的。通过这种创设信息情境的教学方式,中学生们在掌握信息技术相关知识的同时,其信息素养也可有效提升,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也可养成。
结束语
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对中学生的思维以及实践能力提升起着积极作用。教师应当创设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创设出问题化教学情境,讲解计算机软件的正确使用方法,磨砺中学生的意志,巧用信息情境调动中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等,中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也可提升,最终良好的网络习惯也可形成。
参考文献
[1]张军琴.初中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策略与实践[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9(3):171.
[2]李杰.初中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与实践分析[J].考试周刊,2020(75):5-6.
[3]郭穆.浅议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11):112.
3226501908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