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慧 宋红枝
[摘 要]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的融合是物理课程改革和创新的必然。研究者总结了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融合的现状,从教师、学生、信息化设施等角度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加强培训、建立评价机制、开发资源等具体的改进方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物理教学;融合
初中生的思维方式处在经验型抽象思维阶段,在教学中需要将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为此,信息技术可发挥重要作用。例如,采用PPT和视频手段,能够形象直观地展示物理现象,使用flash动画可将难以放大的实验现象的细节以仿真清晰的形式展现等。信息技术使物理教学的形式更加多样化,增大了课堂信息量,增强了教学效果。但是其中也存在信息技术应用过于随意的现象,包括PPT的制作不够细致,内容质量不高(如没有公式推导过程)、只会利用网络直接下载的课件等,使课堂教学缺乏针对性且效果大打折扣。因此,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的融合需要进一步探究。
一、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融合的现状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融合,就是将信息技术有效融入学科教学过程,营造信息化的教学环境,拓宽课程教学的多元化设计范围[1]。这种融合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信息技术应用主要体现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而事实上,很多课堂上的多媒体只作为播放课件或视频的工具;二是信息化教学模式单一,以播放课件为主,而未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此外,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普遍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硬件设施建设不足,且不能充分利用。当前,中小学已基本實现了校园内无线网全覆盖,教师可以通过社交软件实现与同事和学生随时随地沟通交流,但可能网速较慢,无法保证课堂上的及时交流与分享,如课堂反馈答案上传、分享实验操作过程等。教室内通常都安装了多媒体教学设备,课堂上可以应用教学设备播放视频、PPT等简单教学资源[2];学校已有部分网络教育资源平台,但由于教师不太熟悉使用方法或资源收费等原因,导致可供教师使用的物理学科教育资源有限,可用资源使用率也较低。
二是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认识比较片面。在课堂上,教师多会使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一些相关物理现象,而对电子白板等其他信息技术的使用很少。
三是教师对信息技术融入物理教学的认可度偏低。物理学科是一门自然学科,以探究实验为主,并主要以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为背景。因此,有些教师认为在教学中通过语言表达就可以让学生理解的问题,没必要使用复杂的信息技术。很多教师在公开课上使用信息技术也仅仅是为了“公开”,并明确表示自己不习惯在课堂上应用信息技术,认为课上已有探究实验、演示实验,再加入信息技术的应用,会造成教学混乱。
四是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偏低。主要表现为不能熟练应用多媒体创建物理情景;不能快速应用信息技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不会用多媒体设置游戏活动或进行互动;不会使用物理仿真实验室等。因此,这些教师也不愿意使用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
二、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融合存在的问题
1.教师对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融合的意识不够
很多习惯于传统教学方式的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的优势,仅把其理解为课件制作、各类辅助教学软件的使用等。同时,由于在物理教学中常常存在实验不易操作、实验现象不明显、实验测量有误差等问题,导致教学往往停留在教师讲实验、讲规律,学生背实验步骤、背规律的阶段,违背了素质教育的实质。有些教师虽然能够在公开课上应用信息技术,但也只是把多媒体作为演示工具,教学仍停留在讲授水平。
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融合能有效克服传统物理教学内容缺乏鲜活时代气息、脱离现实生活的弊端[3]。物理是一门重探究、重思维的学科,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建构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环境,有利于学生成为课堂的重要参与者,进而乐于探究并善于思考。
2.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有待提升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强调“注重科学探究”“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这就要求学生参与探究、参与生活。在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融合的课堂里,可能会要求学生自己操作平板电脑,完成预习、仿真实验操作等。但有的学生因自控力不足,常常沉迷网络游戏或其他有趣的项目,偏离了学习任务;还有的学生缺乏计算机与网络应用的知识和技能,不能自主利用教育资源平台或使用相关学习软件。因此,应当培养学生正确的信息技术应用意识,引导学生合理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
三、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融合的对策
1.调整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认识,改变其教学观念
人的观念意识指导人的行为活动。有些教师在课堂上之所以较少应用信息技术,其根本原因是没有意识到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便捷。例如,“物体所受压力”、“电热实验产生的热量”等不易测量的问题,利用传感器很容易解决;“测量大气压强”的演示实验很难测出准确数值,而用多媒体技术的模拟实验,能使学生在虚拟环境中经历并完成实验。这些应用可通过公开课的形式呈现给教师,使教师切身体会到信息技术的优势及便捷,激发教师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
部分教师没有熟知或领会素质教育的理念,不明白素质教育的发展需营造信息化的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方式[4],仍以传统方式指导学生。为此,可通过思想意识教育,使教师明白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信息技术的应用是促进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形成这一素养的重要手段,教师需进一步学习和理解素质教育的本质,深刻认识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意义。
2.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培训
必备的信息技术能力是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基本前提。应对教师进行专业的信息技术能力培训,使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信息化教学和管理,提高教学信息素养和管理的效率[5]。对教师的培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培训内容多元化。培训内容应符合教师的现状与需求,包括课件、微视频、flash动画制作、图像与声音处理、物理模拟实验操作等,还应包含硬件设备故障解决、教育资源平台的合理使用、网络检索与资源下载等。
二是培训方式多样化。培训方式可以是校本培训,也可以是网络研修。事实上,虽然网络研修很方便,但效果却较差。其原因一方面是教师忙于工作和家庭,身心疲惫,不能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另一方面是缺少相应的评价体系加以督促和引导,教师容易懈怠。但无论是校本培训还是网络研修,都需要给教师提供充足的时间和专门的学习空间,积极的学习环境,使他们能全身心地投入;还应制订有效的评价或奖励机制,如培训后考试,获得合格等级证书等,使教师重视培训并真正能够从中学到必备的技能。
3.建立合理的评价、奖励机制
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提升重在实践,思想意识也需在实践中深化。对此,学校或相关教育部门应为教师提供实践平台,并建立合理的評价和奖励机制以激励教师。需要注意的是,评价和奖励机制不能给教师施加太大的压力,以免矫枉过正,导致教师过于注重信息技术而忽视学科本质,走向另一个极端。为此,可以通过定期组织达标课、赛课,及时给予专业评价和指导,给予适当奖励等方式,激发教师积极参与,体会信息技术的优势,深化其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并养成合理应用的习惯。
4.培养学生信息技术能力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为提高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要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的意识,帮助其树立正确使用信息技术的观念,可通过学校集体教育和个别指导相结合,教师引导和家长监督相结合等多种方式;二是向学生普及信息技术应用的相关理论知识,可以学校集体讲座或班会形式完成;三是增加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机会,通过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课前预习、线上检测、模拟实验操作、画图、设计实验方案等)、家校互动、师生互动(布置任务、交流问题等)、生生互动(线上讨论等)等活动,使学生在高效学习之余,善于应用信息技术做更有意义的事,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5.加强硬件设施的投入
必要的硬件保障是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整合的前提。为此,学校应适当在以下方面加强投入。一是实现教室网络全覆盖;二是提高网速;三是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设备,如电脑,以便实现在线互动和模拟实验等自主探究活动的开展。
6.共享资源的建设,研制开发更多便利的优质教学资源
好的网络资源对信息化教学非常重要,但很多网站实行收费共享,阻碍了教师和学生对相关资源的利用。为此,教育主管部门应当为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提供经费支持。此外,教师在制作信息化教学资源时费时费力,需要教育部门组织研发更多便利的优质教学资源,减轻一线教师的负担。如丰富教材中配置的光盘内容,提升所提供视频、PPT等资源的可编辑性,以方便教师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调整或改变内容。
参考文献
[1]赵呈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35-36.
[2]裴云翔.银川市兴庆区农村初中物理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8.
[3]张彩霞,刘升.现代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8(2):20-22.
[4]何克抗.对美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的分析思考和新整合理论的建构[J].中国电化教育,2008(7):1-10.
[5]陈娟.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研究[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7:21.
(责任编辑 郭向和)
3566500316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