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玲玲
【摘要】本文探讨了单元练习作业设计的定位、目标、内容、意图、建议,提出要通过单元内容的回顾与拓展、阅读要素的落实与推进、习作要素的实践与提升,让学生自主建构,在积极的语言实践中整合运用语言,提高整体素养。同时,提出了作业使用应“灵活安排时间”“科学实施评改”“优化改进设计”的策略。
【关键词】“双减”,单元练习作业,阅读要素,习作要素
单元练习作业是以评估学生对一个单元语文学习的总体情况为核心,以指导学生有效开展下一阶段的语文学习为导向,以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学力发展为目标的综合性、实践性作业。单元练习作业以诊断、改进、发展为目的,强调综合性、实践性,致力于让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中习得与运用语言。
以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为例,通过单元练习作业,学生可以积累本单元的词语、诗句、课文片段,并在情境中综合运用;拓展阅读关于鲁迅的文章,积累鲁迅的名言,感受其精神品质;能借助文章和相关资料,运用恰当的方法理解主要内容,初步感受人物形象;在此基础上,选择一个人,表达自己对这个人的情感,还能通过对印象深刻场景的描述,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在完成练习作业的过程中,让学生自我管理完成作业的进程,从而树立学习责任心,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科学设计,呈现作业内容
1.单元内容的回顾与拓展——“鲁迅印象谈”
同学们,经过这一单元的学习,你一定对鲁迅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让我们走进“名人馆”,去回顾鲁迅眼中的人和事,重温他人眼中的鲁迅,书写我们眼中的鲁迅。
(1)鲁迅眼中的人和事
鲁迅眼中的少年闰土是美好的。因为
鲁迅眼中“好的故事”是美丽、幽雅又有趣的,因为
在鲁迅眼中:“其实地上本没有路,。”“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再写一句你查到的鲁迅的名言)
(2)他人眼中的鲁迅
侄女周晔认为,伯父鲁迅先生
(写对人物的印象),因为
诗人臧克家认为,从未谋面的鲁迅先生
(写对人物的印象),因为
作家周作人认为,鲁迅先生
(写对人物的印象),因为(结合“阅读链接”的材料来回答)
阅读链接:
鲁迅与《山海经》的关系可以说很是不浅。第一是这引开了他买书的门,第二是使他了解神话传说,扎下创作的根。这第二点可以拿《故事新编》来做例子,那些故事的成分不一样,结果归到讽刺,中间滑稽与神话那么地调和在一起,那是众所周知的事了。嫦娥奔月已经有人编为连环图画,后羿的太太老是请吃乌鸦炸酱面,逼得她只好吞了仙丹,逃往冰冷的月宫去,看惯了不以为奇,其实如不是把汉魏的神怪故事和现代的科学精神合了起来,是做不成功的。可惜他没有直接利用《山海经》材料,写出夸父逐日来。在他的一路上,遇见那些奇奇怪怪的事物,不但是一脚的牛,形似布袋的帝江,就是贰负之尸,和人首蛇身衣紫衣的山神(虽然蛇身怎么穿紫衣,曾为王崇庆在《山海经释义》中所笑)也都可以收入,好像连戏中的街坊小景,那当成为一册好玩的书,像《天问图》似的,这在他死后就再也没有人能做或肯做的了。
——周作人《鲁迅的故家》
(3)我眼中的鲁迅
名人馆需要人物名片,如果请你设计一张关于鲁迅的人物名片,你最想在上面写什么呢?请结合本单元的课文和你查找到的资料来写一写。
2.阅读要素的落实与推进——“中国脊梁故事会”
鲁迅先生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请大家閱读两则“中国脊梁”的故事,写下自己的阅读思考。
第一则苍生守护人(熊育群,选文有删改)
一生与病人在一起,钟南山心里装的全是病人,哪怕出差在外,他也不忘给病人打电话,询问他们的身体状态。抗击“非典”时,钟南山病倒了,肺部出现阴影,他以家为病房进行自我治疗。第三天高烧刚退,他就出现在病房里。现在,在他家门框一角还有一颗长铁钉,那是他给自己打吊针留下的纪念。如今85岁高龄了,他仍然天天工作到很晚。
钟南山在病房查房时,喜欢坐在病人身边,细心听病人说话,拉着病人的手询问病情。有的病人身上散发出异味,有的病人病得很重,他都不在意。在他看来,病人并无贵贱。开专家门诊,他总是提前半个小时到,一直看到晚上七八点,常常是妻子送饭来。冬天的时侯,他会先搓暖自己的手,怕冷手让病人不舒服。他的细心还表现在巡房时给病人送上生日祝福。钟南山到哪里,哪里的病人就对自己充满了信心,哪里就变得轻松愉快。病人治愈出院,是他最开心的时刻。他从病人的喜悦中找到了自己人生的价值和快乐。
钟南山的家是一栋外墙用水泥粉刷的旧房改房,连电梯都是后来加装的。室内是老式家具,天花板悬挂着吊扇,墙上挂满镜框。屋主对物质生活的淡泊可见一斑。
钟南山的家有两大特点:一是健身器材多,有跑步机、单车、拉力器、单杠、哑铃;二是书多。这充分体现了钟南山的两大爱好——医学和体育。这二者也成了他的家庭引以为豪之处。一是医生世家。父亲是儿科专家,母亲是高级护理师,他们都曾赴美深造。儿子子承父业,当上了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二是体育之家。妻子曾是篮球明星,担任过中国篮球协会副主席。在1963年第一届新兴力量运动会上,她作为中国女篮副队长,随中国队出征。女儿是优秀的蝶泳运动员,曾打破过短池游泳的世界纪录,获得世界短池锦标赛100米蝶泳冠军。儿子也是医院篮球队的“中流砥柱”。钟南山本人则在首届全运会上以54.4秒的成绩打破了400米栏的全国纪录,一举夺冠!1961年,他还获得了北京市十项全能亚军。钟南山高龄之下抗疫的毅力与体力,都能从这里找到答案。他奔走各地,仍然两脚生风。
钟家墙壁上挂着一幅字——“敢医敢言”。这是五年前别人送他的。这四个字无疑道出了主人的风骨。他的敢医敢言就是天性,是钟南山用一生践行的家风。
(1)用较快的速度默读,想想文中写了关于钟南山哪两个方面的内容,给每个内容加一个小标题(写在下面的方框里)。完成后思考:文中的钟南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钟南山给我留下的印象是
(2)联系上下文想一想:文中第2段的动作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3)同样写“钟南山的家”,第3段写得简略,第4段写得详细。下面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为了突出钟南山的家的特点。
B.为了说明钟南山对物质生活很淡泊。
C.为了强调钟南山心里装的全是病人。
D.为了找到钟南山高龄之下抗疫的毅力与体力的答案。
(4)读下面的词语,你想到了什么?选择一个词语,把你想到的用一段话写下来。
苍生守护人中流砥柱奔走各地两脚生风敢医敢言
作业整理站:
完成了《苍生守护人》的练习作业,让我们来理一理:你有没有遇到过难题?如果遇到过,有没有解决?是怎么解决的?你最满意的回答是什么?为什么?
第二则当代神农氏(刘建祥、李振湘,选文有删改)
20世纪60年代初,饥饿,像蒙蒙的雨雾,笼罩在炎黄子孙赖以生存的中华大地上。袁隆平看到,在公共食堂的灶台上,堆堆野菜,大锅清汤,岌岌可危的村民住房里,躺着一个个因饥饿患水肿病的大人和孩子……
粮食,粮食,有什么办法能增加粮食产量呢?袁隆平,这个普通的湖南省安江农校教师,忧心忡忡,心急如焚。他的脑海里突然萌发出一个惊人的念头:培育杂交水稻,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在一个黄色的小笔记本上,袁隆平记下了这个奇妙构想。他决计要像传说中的神农氏那样,制造一根“神鞭”,驱走在中华大地肆虐的饥荒恶魔。
然而,水稻杂交是一项世界性大课题,难度非常大。外国许多有过这种设想的研究人员经过努力都放弃或中断了研究。不少西方学者断言:“搞杂交水稻是对遗传学的无知。”
但是,神农氏的子孙袁隆平,偏偏要啃这块“硬骨头”。袁隆平认为,经典理论没有实验根据,因为他自己就曾经发现过一株天然的杂交水稻。
1964年6月20日,袁隆平在理论论证和研究的基础上,迈出了杂交水稻实验的第一步:寻找雄性不育的水稻植株。
要找到一株这样的稻苗犹如大海捞针。这时水稻扬花了,馥郁的稻香沁人心脾,袁隆平的心沉浸在无边无际的稻海之中。他卷起裤腿,脚踩污泥,头顶烈日,手持放大镜,在稻田里逐株逐穗地寻找。灼人的阳光晒黑了他的皮肤;小刀似的稻叶刮得他脸上、手上、腿上发痒发痛;汗水如注,一行行、一滴滴地透过稻叶,滴进水中。他找啊,找啊!
第一天,没找到。
第二天,没找到。
第三天,还是没找到。
十多天过去了,雄性不育植株无影无踪。连续十几天烈日的烤晒,袁隆平的皮肤更黑了。
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六年过去了。袁隆平跑遍了半个中国。最后,他带着科研小组来到了“天涯海角”——海南岛的南江农场。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助手李必湖在一条杂草丛生的水沟里,终于发现了一株雄蕊花粉败育的野生稻。袁隆平和助手们跳进水沟,小心翼翼地把稻株连根带泥挖了出来。
袁隆平和他的助手们,把这株稻子取名为“野败”。国际上叫它“WA”。袁隆平,终于跨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在研究杂交水稻的十多个春秋里,袁隆平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熬过了一次又一次的挫折,经受了一次又一次的打击。
命运,总是朝敢于向他挑战的人微笑。经过百劫千难,最后的成功,属于不懈的追求者。1975年,袁隆平科研小组培育的一批早熟高产稻破土而出。
(5)以下两段文字分别添加在文中哪一段后面合适?
“十年动乱”几乎断送了他的全部实验成果。那是一个阴沉沉的黄昏,所有搞实验的坛坛钵钵都被砸烂。幸亏他的助手李必湖和尹华奇知道要出事,事先藏了四钵稻苗。
郁郁葱葱的杂交稻,开始在中华大地上生长。从1976年到1989年,累计推广杂交稻7.6亿多亩,增产稻谷2亿吨。在当今的中国,有60%的水稻产量,源于袁隆平及其助手培育出来的杂交水稻品种。
(6)用较快的速度默读,想想本文主要写了袁隆平的什么事?通过这件事,袁隆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7)文中第5段到第12段具体写了袁隆平的一次成功,第13段简略写了袁隆平的无数次失败。请联系上下文思考这样写的目的,写下来。
(8)神農氏,一般认为是炎帝。传说神农氏教民众农作,改变了祖先只食禽兽的习惯,又尝百草,发明了医药,是中华民族文明之祖。为什么称袁隆平为“当代神农氏”?请联系本文内容写出至少两条理由。
(9)读《苍生守护人》《当代神农氏》这两个题目,你有什么发现?如果请你给本文再取一个合适的题目,你会取什么呢?
作业整理站:
在完成《当代神农氏》练习作业的过程中,你又产生了什么不懂的问题?你还想了解关于袁隆平的哪些信息呢?
3.习作要素的实践与提升——“寻找身边的名人”
在名人馆,我们了解了鲁迅、袁隆平、钟南山。让我们走向身边的名人,记录他们的感人事迹。请以《身边的名人》为题写一段话,把浮现在你脑海中让你感动的一幕写下来。要求选择一个身边的名人,表达自己对这个人的情感,要通过对印象深刻场景的描述,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写好后认真读一读,用修改符号修改不满意的地方。注意语句通顺、意思清楚、情感真挚。
作业评价站:
如果请你给自己的单元练习作业评分,你打几颗星(满分是五颗星)?为什么?
二、阐述意图,明晰设计理念
1.整合运用,整体提高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通过事情写一个人,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单元练习作业设计了“鲁迅印象谈”“中国脊梁故事会”“寻找身边的名人”三個板块。“鲁迅印象谈”,让学生通过回顾整个单元的课文以及相关内容,梳理鲁迅眼中的人和事,重温他人眼中的鲁迅,书写学生眼中的鲁迅,从课内到课外,对鲁迅的形象形成了一个整体的把握。从“鲁迅印象谈”中借助资料谈对鲁迅的印象,到“中国脊梁故事会”中借助资料感受袁隆平、钟南山的人物形象,再到“寻找身边的名人”中通过记事来写身边的人,从阅读到生活,学生整合运用习得的阅读方法,促进了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2.自主建构,整理反思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是其自我体验、自我反思、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以获得自主建构、自主发展的过程。“中国脊梁故事会”板块中的“作业整理站”和“寻找身边的名人”板块后的“作业评价站”,指向的就是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的自我体验、自我反思、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让学生自主建构,整理反思,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责任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自主的学习品质,以促进其综合发展。
3.凸显实践,开放多元
在“双减”政策实施的背景下,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多样的实践活动来丰富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本单元练习作业设置了参观名人馆的情境,三个板块的作业都需要学生通过语言实践来整理回顾、体验表达。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努力体现“开放多元”的设计理念。比如,“鲁迅印象谈”板块中的“名人馆”需要设计人物名片,就有较大的开放空间,答案也是多元的。“寻找身边的名人”板块则空间更大,链接的是身边的人和事,指向的是更为广阔的生活大舞台。这样的实践作业,引导学生在“行”中做,在“做”中得。
三、提出建议,合理使用作业
1.灵活安排作业时间
单元练习作业一般安排在单元学习结束之后,比如,“鲁迅印象谈”板块可以对学生从整体上回顾与梳理单元学习所得进行评估,“中国脊梁故事会”板块可以对学生语文要素“借助文章和相关资料,运用恰当的方法理解主要内容,初步感受人物形象”的落实情况进行评估。当然,练习作业还可以安排在单元学习的过程中,学思结合、学用融通,从而更好地落实语文要素,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2.科学实施作业评改
为更好地达到单元练习作业诊断、改进、发展的目的,科学实施作业评改就显得至关重要。第一,评改指向“问题诊断”。在评改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练习作业中的典型问题,通过整理分析,思考问题形成的原因。第二,评改指向“修正改进”。在评改过程中,建议教师根据原因分析,采用比较、聚焦的方法实施讲评,让学生通过比较分析、聚焦探究,寻求解决的办法,有针对性地进行修正改进。第三,评改指向“发展提升”。单元练习作业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人的发展,如何基于“发展”科学实施作业评改?建议教师通过“分层面批”“多元评价”“个性化评改”“同伴互批”“多样化评比”等方式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3.优化改进作业设计
为使本单元练习作业发挥更大的作用,建议教师在使用时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作业的精选、重组、改进和创新,从而优化作业设计,提升作业品质。比如,在“鲁迅印象谈”板块中,可以增加关于鲁迅的相关名著的推荐赏读;“中国脊梁故事会”板块可以适当减少对选文谋篇布局的关注,增加口语交际活动,使作业的形式更加灵活、语文要素的落实更加到位;在“寻找身边的名人”板块中,可以创设更加真实、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实践体验、发展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