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斌
2010年,我在上海大自然野生昆虫馆看到了一只锹甲,一下就被迷住了。回家后,我买了自己的第一批甲虫幼虫——5只独角仙、一对黑金刚姬兜、一对鸡冠环锹甲。那段时间,我每天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看自己的虫子,直到第一只雌性的鸡冠环锹甲化蛹并或功羽化。由此起步,我开始饲养越来越多的甲虫。
很多人喜爱金龟、锹甲、花金龟,因为这些甲虫都非常威武,又大、又有漂亮的颜色,我也不例外。但随着对昆虫认识的深入,我发现了许多其他昆虫的美丽奇特之处。比如“伪装大师”竹节虫,它们身体细长,完美模拟植物枝条,白天几乎静伏在树枝上,活动极其迟缓,晚上出来活动,吃叶片充饥。竹节虫是为了要躲避天敌而与外界环境融为一体,这种行为被研究者称为“拟态”。而螳螂表面上与竹节虫类似,但实际上却有很大差别,它是为了捕食需要与环境融为一体,虽同为拟态,但作用不同。蝴蝶与甲虫一样也是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小时候是毛毛虫吃着叶子,长大后变成翩翩飞舞、吸食花蜜的蝴蝶。而中国传统文化里的鸣虫文化则更有趣。蟋蟀、油葫芦和蝈蝈号称“中国三大鸣虫”。其中最有文化韵味的当数蟋蟀。中国古人玩蟋蟀玩出了三种境界,最高那种叫“寓意于物”,无数文人雅士都乐此不疲。
随着我对昆虫的痴迷一发不可收拾,家里的昆虫与标本数量也越来越多,没多久,已经霸占了整个二楼的空间。如此快速的“膨胀”规模,与生物的生殖策略有关:有些动物会选择“K策略”,维持稳定的出生率,有完善的后代保护机制,寿命偏长;而另一些动物会选择“R策略”,尽可能多生,亲代缺乏保护后代的机制,子代寿命短,死亡率高。如果选择饲养采取“R策略”的动物,只要环境符合它的繁殖方式,个体数量就会越来越多。那时候,我同时饲养甲虫、蝴蝶、螳螂、竹节虫、蟑螂等种类,数量达到近万只,上海的昆虫圈也渐渐流传出我“与上万只虫子同居”的说法。
上海的气候,春、秋季非常短,而夏、冬季又很长,因此饲养昆虫的房间几乎整年整年都要开着空调。当时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养个虫子还要保持温度,不是说,天冷了虫子会休眠,第二年又会出来吗?”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很多外来昆虫未必能接受新的生存条件,而人工饲养的环境要尽可能调整到适宜的温度,才能更好保障昆虫的存活和生长。另一方面,其实打理昆虫也并没有像很多人想象得那么复杂,除了关注昆虫本身的体质特性,只要给予充足的食物,保持适宜的温湿度就可以了。
当然,饲养昆虫时也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有一次,我在香樟树的叶片上采集樟青凤蝶的卵,不知不觉触碰到了褐边绿刺蛾的幼虫,也就是人们俗称的“洋辣子”。顿时一阵剧痛袭来,手被蜇伤的地方迅速肿胀,最终只得去医院接受治疗。这种看起来毛茸茸、圆嘟嘟的“软萌怪”属于鳞翅目,身体颜色非常艳丽,体表有许多的毒刺。大多数毛毛虫都会有专属的寄主植物,比如蚕宝宝只吃桑叶,给它别的植物叶片是不会吃的,可洋辣子不一样,它们有非常多的寄主植物,幼虫不光进食各种果树叶片,景观树、香樟树的叶片也会进食。事后我了解到,因为洋辣子拥有特殊的毒刺“武器”,就算是鸟类也不愿意去吃它。
我还饲养过一种亚克提恩犀金龟,这是象兜虫属里所有已知种类中公虫体型最大的,号称地表最有分量、力气最大的兜虫。对于饲养者来说,这种昆虫极其花费心血——它的幼虫从一颗小小的卵长到一两百克通常要3年之久。幼虫生活在腐殖土里,所以饲养者要精准地把控土壤的数量、温度和湿度。不过,哪怕在幼虫时期饲养得很好,一旦在化蛹或羽化过程中出现问题,三年的努力还是会白费。我的亚克提恩犀金龟成功羽化后有着非常宽大的身形、哑光黑的颜色,虽然成虫的寿命与幼虫相比短了不少,但我至今都还记得获得虫卯时的那种兴奋。我还饲养过大王花金龟。这是地球上最大的花金龟,属于非洲热带雨林和亚热带稀树大草原的原住民,除了帅气的花纹,体型“大”是它最大的特点。我们通常都认为甲虫幼蟲都会吃发酵木屑,但大王花金龟的幼虫则不然,它们都是直接进食含有蛋白质的食物。因投喂了猫粮及狗粮,大王花金龟的不少幼虫相继死亡。过后才知道,这是因为猫狗粮中过多的油性成分造成的。于是我换用了锦鲤鱼粮,才成功地将繁殖出来的幼虫饲养至成虫。
渐渐地,普通的饲养很难满足我的好奇心,而野外无比丰富的昆虫种类吸引着我在“寻虫”旅途上越走越远。许多人认为蝴蝶很漂亮,却不知山野里有些蛾子的美丽不亚于蝴蝶。比如宁波尾天蚕蛾,这种峨子的分布非常广泛,绿色的大翅膀特别像风筝,长长的尾突如同飘带,飞起来婀娜多姿,自带仙气……
我走访了浙江临安、江苏常州、福建厦门、海南三亚、云南西双版纳等地,其中临安已连续去了好几年,专为寻找阿锹甲。这个物种是近十几年才被发现的,除了生活在浙江与四川外,另两个产地竟然远在越南及我们的邻国锡金。同为阿锹甲为何分布如此扩散,生活的环境又大不相同?正是这类充满神秘色彩的探索,吸引着我一次次踏上旅途。我时常都想着能再去一次西双版纳寻找兰花螳螂,它们的步肢演化出类似花瓣的构造和颜色,有着最完美的伪装,而且能随着花色的深浅调整自己身体的颜色,是螳螂目中最漂亮的物种。在野外并不是很好寻找到它们,因为它们都喜欢躲在叶片下捕食飞行路过的昆虫。
每次出远门,我都会携带一些设备。对我来说观察昆虫的最佳时间是夜晚,每当此时,我会用灯诱的方式吸引昆虫:架起一块白布,挂一个高压汞灯,昆虫就会飞上白布,而捕虫网能够帮助我捕捉飞行迅速、善于跳跃昆虫,因此也是必不可少的随身器具。
在我们的印象中,昆虫应该都不属于保护动物,其实这个观点是错的。比如被誉为“国蝶”的金斑喙凤蝶就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此外,生活在吉林长白山海拔2000米潮湿环境的中华蛩蠊也极为稀少,濒于灭绝,因此在1988年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近年来媒体时常报道有人携带昆虫标本或动物制品出入境被海关发现的事例,这是典型的违法行为,不仅违反了检疫法规,还有可能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如今,我在家饲养的昆虫数量也开始慢慢减少,因为饲养昆虫是需要全身心投入的,而我现在成立了自己的小工作室,很多时间是在带领家长与孩子认识昆虫。我希望更多人能够平等看待世界上的各种生命,而不是单从人类的需求来评判生物的优劣——你好看,我就要拔你的牙,砍你的角,挖你的鳞片,这是不对的。
由于人们主观、片面的认知,许多昆虫也蒙受了误解。比如白蚁,我们都知道这是一种“害虫”,会蛀空木质结构的房屋,导致房屋的倒塌,可是大家不知道的是白蚁对生态环境有非常大的贡献。自然界中一棵大树死亡、倒下后,势必会限制其他植物的生存空间,还有什么动物能够快速有效地将其“清理”呢?包括总被人们嫌弃的蜣螂也一样,各种动物的排泄物需要尽快处理分解,所谓的生命循环便是如此。
随着我不断加深对昆虫的了解,我越发觉得地球离不开昆虫,人类也离不开昆虫。这与许多不喜欢虫子的人的想法是背道而驰的,或许有些极端者甚至会觉得昆虫全部死光才好。殊不知,若是昆虫全部消失,地球就会失去生态平衡,很多物种——包括人类本身——也会陷于危机之中。别忘了,昆虫是许多动物的食物,如果昆虫消失了,许多鸟类,蛙类,蜥蜴都将会失去赖以生存的食物来源,导致食物链的断裂,后果将不堪设想。昆虫从距今4.05亿年前的泥盆纪就已经出现在地球上了,到距今3.55亿年至2.95亿年的石炭纪时最为繁盛,而人类出现在地球上的历史相比之下要短许多。我们常说要“保护环境,爱护环境”,其实这也是昆虫所需要的。由于昆虫在繁衍时大多采用“R策略”,因此它们的生存并不依赖个体,而完全依赖栖息地。可以想象一下,当我们把森林变成钢筋水泥、高楼大厦,还会有多少昆虫呢?
近些年,科学家对黄粉虫(面包虫)消化塑料的研究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我们知道,不少废弃的塑料制品无法自主降解,会对环境造成巨大污染。而黄粉虫的幼虫可将聚苯乙烯这类最难降解的塑料同化为虫体脂肪,为解决全球性的塑料污染问题提供了思路。除此之外,昆虫对于人类的贡献还有许多,比如刑侦与医疗上都会用到苍蝇的幼虫——蛆。法医可以从蛆虫的大小上判断出案件发生的时间;医生会用蛆虫帮助患者清理伤口感染处的坏死组织,从而加速痊愈。讲了这么多昆虫故事,我只想说,如果人类能耐心地破解自然的密码,哪怕是一只苍蝇都可能给人類的生命带来更多礼物。如果你也与我一样喜爱大自然的话,可以从了解昆虫开始。但是千万记住,爱亦有道,一定不要饲养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哦!
《超个体:昆虫社会的美丽、优雅和奇妙》
作者:伯特·荷尔多布勒
爱德华·O·威尔逊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
推荐理由:关于社会性昆虫的科普读物。社会性昆虫是一种非常奇妙的存在,与独立个体活动的昆虫不同,社会性昆虫中间存在着利他主义的合作、复杂的沟通和劳动分工机制。
《学研图鉴:昆虫》
作者:日本学研教育出版
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14年
推荐理由:图鉴类书籍,很好地描绘了蝴蝶幼虫、蛹、成虫的外观,后半部分介绍了多种昆虫的生存环境。
《中国昆虫生态大图鉴》
作者:张巍巍/李元胜
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年
推荐理由:昆虫爱好者人手一本的图鉴类书籍,可查阅到大多数昆虫的物种信息。有什么不认识的昆虫打开这本书就可以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