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路径

2021-03-16 08:26罗笑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21年2期
关键词:小学生

罗笑

[摘 要]针对全媒体视域下小学生道德教育的需求,结合学校德育课程进行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媒体德育教育,从受众和传播者双维度引导小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理性利用媒体参与社会公共生活,培养积极的媒介舆论参与观,树立网络规则和遵纪守法的意识,传递主流价值观,实现媒体德育的量变到质变。

[关键词]媒体德育;双维度;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 G4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06-0089-02

全媒体时代,各种媒体已如空气一样完全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小学生也是受网络影响最深的群体之一,未成年人价值观尚未健全,对信息筛选辨析的能力尚弱,容易被不良信息混淆价值判断,甚至误入歧途。因此,对当下小学生媒体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与应对就显得至关重要。

一般来说,媒介素养包括两个维度:受众的媒介素养和传者的媒介素养。要养成学生良好的媒介素养。有的教师可能会认为学生只是媒介的受众者,提高学生的受众媒介素养即可。其实不然,在现代媒体技术发达的时代,任何人在媒介面前,都既是受众,也是传播者。下面将以实例谈谈如何从受众和传播者双维度引导小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理性利用媒体参与社会公共生活,培养积极的媒介舆论参与观,树立网络规则和遵纪守法的意识,传递主流价值观,进行高效的媒介素养教育,切实提高小学生的媒介素养。

一、媒介素养教育要“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全媒体环境下的学校媒介素养教育教学要铸魂育人,不断增强思政课堂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除了渗透国家意识,培育孩子的家国情怀,培养责任与担当,还应培育作为社会主义未来接班人的小学生双维度媒介素养,为培养网络强国的公民素养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逐步树立为实现中国梦做贡献的志向。

新编的部编版《道德與法治》教材设置有不少留白空间,教师可以充分挖掘中小学教材,将课本知识和媒体资源相融,凸显品德课的价值取向,不断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接受核心价值观的熏陶。本人在广东省“道德与法治教研员培训活动”中承担展示任务,执教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的《战胜困难更快乐》,备课时,发现原教材设计仅仅停留在学生个人学习、生活层面的小困难,有一定的局限性。于是在实际教学中我创新丰富了原有教材内容,紧扣时代脉搏,在课堂教学课件中融入了“女排精神”“长征精神”“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等内容,注入红色基因,让学生感受到战胜困难不仅可以给个人、团体、社会带来快乐,还能让国家和民族感到自豪和骄傲,“长征精神”乃至今天依然激励我们永葆初心、不断前进。在学生层面,学生们充分利用手机的“学习强国平台”APP,把 “学习强国平台”丰富的思政资源引入课堂,以小组研讨的方式,筛选平台中的《党史》长征、解放战争、改革建设等相关的视频进行拓展学习,革命先辈们不怕困难、勇于开拓的精神深深地鼓舞、引领着学生,课堂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充分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现媒体德育的量变到质变,以“个人——社会——国家”为课堂情感价值观轴线,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民族自信心,促进儿童的道德成长。

综观整个课堂,教材外辅助的手机变量成为传播主流思想的增量,教师课程的设计使学生从媒体接受者的维度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生以小组学习的方式将手机的“学习强国平台”APP研讨筛选的有效素材助力课堂学习;整个课堂以人的素质为核心,从受众和传播者的双维角度出发,培养未成年人在面对不良信息时的辨析与筛选能力,在具备正确使用媒介和有效利用媒介的能力的基础上,建立获得正确媒介信息和独立判断信息价值的知识结构,传递主流价值观,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对民族英雄的热爱,实现媒介素养教育的量变到质变。

二、媒介素养教育要“融”法治意识

作为一线德育教师,要密切注意班级学生舆论在媒体传播环境中的变化,因势利导,正向引导,培养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让学生知法、守法、用法,在全媒体时代积极担当新使命,从受众和传播者双维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舆论支持。

近期,班上有个爱画画的女孩子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发表自己的漫画作品。这样的新鲜事物在班上可是炸开了锅,闹得沸沸扬扬,成了班上的热点事件。有的学生用自己的手机留言、点赞,有个别的孩子在微信用零花钱给该同学打赏、发红包,还有极个别捣蛋的小男孩子则在公众号的留言区写了一些诋毁的评价,甚至还有样学样,自己在朋友圈链接转发一些不良的漫画内容,一时间,班上风起云涌。

学生们用手机发布图片和进行评论,已不自觉成为信息的制造和发布者。小学生对媒体营造的虚拟社会空间认知有限,以为现实的生活中违反法规法律才要负责任,而用手机在微信发布的言论是无人追究责任的。什么信息可发,什么信息不可发,这已成为一种媒体道德素养需求亟待解决。对于学生这一盲区,我觉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让学生了解国家关于网络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树立网络规则和遵纪守法的意识。

根据上述情况,我召开一个主题班会《我是媒体时代文明网络人》,以类似热点事件引发学生们思考:“我们需要对自己网络空间的行为负责吗?”问题一抛出,引发学生们的热议,大家各抒己见、互不相让。教师顺势引导班级分析近期出现转发不良信息链接的问题,引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让学生明白,利用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在微信、QQ、抖音等平台发布有关黄赌毒等链接是要负相应的法律责任的;接着,教师播放《媒体文明DO RE MI》的微课,让学生从受众的媒介素养和传播者的双维角度思考自己的网络言行;最后,共同讨论制定《媒体文明公约》,从树立规则意识开始,培养学生媒体舆论道德意识,使学生学会安全、文明上网,共同遵守《媒体文明公约》,形成初步的道德法治观念,从而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课后,我还利用家长会的契机,与家庭教育结合,提倡家庭成员在日常使用媒体时共建“媒体文明家庭”,让学生参与制定的《媒体文明公约》从学校、伙伴、家庭三方面,多方式、多渠道进行延伸,落实,使学生更好地养成正确使用手机等媒体的良好习惯,初步养成积极的媒介舆论参与观,树立网络规则和遵纪守法的意识 ,理性利用媒体参与社会公共生活,为培养思想上合格、政治上可靠、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烙下思想印记。

三、媒介素养教育要“融”民主意识

我校通过开发互联网+校本课程(培正校史)教学、建立信息化环境下的素质教育物联网,微信公众号、APP、德育展播、红蓝学生电视台、电子屏宣传、电子班牌等新媒体,整合各类媒体资源全方位育人,培养善爱互助、正行乐道、善学自信、勤思端正的善正学子。尤其是在评优方面,更是注重利用智慧校园全面的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公开化环境,培养学生的民主参与意识,凝聚人心,让各项评比有更多的民主性和监督性,使主流价值观引领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媒体融合新方式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传得更深入,吸引更多新生力量立下新的奮斗目标。

如 “最美南粤少年”的评选活动,影响大、级别高,是全校师生、家长都非常关注的评优项目,我们主动结合省、市少工委的项目推动计划,结合学校大队部的相关活动,在微信公众号向家长和学生介绍相关活动的概况和程序。在班级微信群鼓励本班优秀的孩子准备材料,积极参与活动的评选;思品课、晨会、班会,组织集体观看红蓝电视台播放的优秀学生代表的事例,学习他们的优秀精神和品质,不断开发资源,提升孩子们向榜样学习的内动力。学生递交材料网上报名成功后,在班上召开班会进行手机上的民主投票,推选班级代表参加学校评选。学校大队部汇总各班所有代表,开始在全校范围进行投票,最终选出校级代表参加区、市级别评比的人选。

围绕评选“最美南粤少年”的一系列教学活动设置,其实就是利用网络热点事件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做大做强主流舆论,让“我们都是追梦人”飞进每个学生的脑海,引导自觉参与、相互启迪,让学生借助手机这一媒体工具参与进来、深入进来、运用起来,使学生在观点沟通、思想碰撞中提升政治觉悟,形成正确的政治取向,让其学会多角度地审视评优投票活动和自身,使之对评比活动有初步的认识,让手机使用融合主流价值观,不断提升他们的信息独立判断能力,形成民主主体意识和民主权利意识,进行民主投票与监督,学会理性利用手机参与社会公共生活,提高思想道德认知水平,形成正确的社会价值观。

在全媒体时代,媒介素养教育应从娃娃抓起,从接触手机生活开始就引导他们养成积极的媒体评判和使用的能力,重视培养形成良好的媒体道德认知正确和使用媒体的良好习惯,以形成良好的媒体舆论观,立德铸魂,逐步学会理性利用现代媒体参与社会公共生活,这对提高全民的媒体道德事半功倍。结合学校德育课程从小学阶段开始普及媒介素养教育,使媒介素养教育更具依附和活力。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时疏导不良言论,能较好地培养他们筛选和发布网络信息的能力,从自我保护的网络安全意识的角度从小确立既要当一名理性的受众,也成为文明守法的媒体传播者的观念,这有利于整个社会的正面舆论,有利于增强学生建设网络强国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责编 韦淑红)

猜你喜欢
小学生
多元整合,加强小学生写话练习
小学生迪克比
如果,我能再做一次小学生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小学生如何进行暑假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