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华
(同济大学,上海 200092)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土地资源短缺成为限制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为此,大量的吹填工程应运而生[1-2]。为便于满足现场管道运输,吹填土大多为超软土(指淤泥性土中的流泥(85%<ω<150%)和浮泥(ω>150%)),该土体虽有利于吹填作业,但是自身工程性质不良,表现为压缩性高、含水率高、承载力低、渗透性差[3-4]。现场处置方法多为真空预压处理,但是由于超软土颗粒较细、渗透性能差等原因,在真空预压过程中,往往会在竖向排水板周围形成致密的“土柱”,造成排水板淤堵,影响周围土体继续排水固结,导致最终的处理效果达不到预期设计目标[5]。针对这一问题,国内外众多学者采取不同方法处理,例如电渗—真空预压[6]、交替式真空预压[7]、防淤堵排水板[8]、絮凝—真空预压[9]等方法,从现场施工工艺、施工材料、土体性质等多方面出发。其中较为显著的就是絮凝—真空预压,通过改善土体性质,从而从根本上解决淤堵问题[10]。
絮凝—真空预压就是通过往土体中加入外加剂,例如石灰、氢氧化钙、聚丙烯酰胺等[11-12],使细小的土体颗粒在水解、水化、离子交换等复杂反应下絮凝成团,形成大颗粒,从而达到增加土体大孔隙,构建稳定土体骨架结构,提高渗透性能,预防淤堵的目的。
常用的絮凝剂多为石灰和高分子聚合物,而工程应用最广泛的水泥作为絮凝剂研究较少,前人多研究水泥作为固化剂,较低土体的渗透性能[13],通常水泥掺量都大于10%,因为所研究主题大多为传统软土水泥搅拌桩的抗渗特性,而不是超软土排水固结的渗透特性。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不同水泥掺量对超软土的渗透特性研究。
根据斯托克斯沉降定律,土颗粒的沉降速度与粒径成正比,而吹填超软土的粒径通常小于0.1mm,研究超软土的泌水特性,能够有效反应不同水泥掺量对超软土的絮凝效果。
试验所用土体为上海第四层软土,液限为40.2。通过自然风干、粉碎,过0.01mm 筛,然后根据目标含水率120.6%(3 倍液限),配置试验所需超软土。泌水试验所用量筒容积为1000mL,水泥掺量(水泥重量与土样干重比值)分别为0%、0.5%、1%、2%、5%,每24h 读数一次,记录泌水高度。
图1 水泥掺量条件下超软土的泌水曲线
通过图1 可知,随着超软土水泥掺量越高,泌水稳定速率越快。其中,5%水泥第一天就泌水完毕,从配置过程成也能发现,随着5%水泥加入,搅拌时越来越黏稠,只有最开始有2mm 泌水,泌水3d 针刺表面不愈合,说明已基本达到固化状态。除此之外,2%和1%水泥掺量在7d 时基本泌水稳定,1%水泥掺量泌水效果最为显著,初期快速泌水,随后在5d 左右趋于稳定。而0.5%和0%水泥掺量的泌水缓慢,0%水泥掺量在21d 时还未完全稳定,但是其泌水高度最高。综上所述,从泌水试验可以看出1%和2%水泥掺量超软土泌水效果表现较好。
传统固结试验的环刀只有20mm 高,雷华阳等[14]研究过尺寸效应,为更好通过室内试验反应现场施工情况,本文将环刀尺寸改为100mm 高。试验土样为泌水结束后量筒内同一高度的土样,分7 级加载,初始荷载6.5kPa,最高荷载400kPa。通过一维固结理论反算渗透系数。
图2 不同水泥掺量超软土固结系数曲线
图3 不同水泥掺量超软土渗透系数曲线
通过图2 和图3 可知随着水泥掺量增加,超软土的固结系数和渗透系数越高。因为荷载在100kPa 以下时,5%水泥掺量的超软土基本无固结沉降,所以没有数据,虽然其后期的固结系数与渗透系数较好,但是真空预压的真空度不会超过100kPa,因此与预期目标不符。综上所述,2%水泥掺量效果最好。
本文通过开展不同水泥掺量条件下,超软土的泌水和固结试验,研究水泥作为絮凝剂,通过半固化超软土,从而改善超软土渗透性,达到预防淤堵的效果。结论如下:
原状超软土泌水缓慢,添加1%水泥能有效改善超软土的泌水特性,初期泌水速率快,并且能在7d 内稳定。水泥掺量达到5%的时候,土体基本无泌水,已达到固化状态。
2%水泥掺量超软土的固结特性最佳,低荷载状态下渗透系数比原状土高2 个数量级,并且在400kPa 状态下,仍然具有很好的渗透性能,完全能满足真空预压100kPa 的需求。
综合工程需求和经济效益,现场施工水泥掺量可在1%~2%范围内选择。
本文只是基于室内单元试验,后续可开展室内模型试验,从而能更好地反映现场的实际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