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陆春莉 副教授 西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
兰州地区的婚俗是本地区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内容,它承载了本地区生活的人民群众在历史的长河中生存的状态以及价值追求。民俗图像通常都是以影像或是文字的方式记录在各类地方志中,最早的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西周。据记载,在西周时期已经出现了缔结婚姻的六个程序步骤,也就是“六礼”的出现。即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这个六个程序在《礼记.昏义》中的具体记录为:“是以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证、请期,皆主人筵几于庙,而拜迎于门外。”[1]
兰州地区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农耕与游牧两种生存方式在这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民族文化的融合和积淀使得这一地区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婚俗文化。这些具有特定意义文化形式的流传正是印证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2]。
兰州地区的婚俗(注:兰州地区有着汉族、回族、土家族等多民族,本文中的婚俗图像研究是以本地区汉族婚俗为研究对象和目标的。)既在传统基础上延续了六礼的基本步骤,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本地的特色。
六礼中的步骤是由纳采开始的 ,纳采也可以称为纳彩。这个步骤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期还被称作议婚或提亲,即男方请媒人到女方家说媒。媒人也就是“介绍人”,带着男方以及备好的四色礼去女方家说亲。兰州地区长久以来传统的四色礼通常是两条烟、两瓶酒、两色糖、两色茶。 若是女方家不同意,会采取当场拒绝收礼的方式;相反,若是女方家有意结亲,就会收下礼物,主动打听男方家的情况,主要是男方的年龄、属相、人品、健康状况、家庭人际关系、为人及口碑等。传统婚姻中主要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以在兰州地区汉族婚俗中,说媒是第一位的,如果不以媒人为中介,就会被认为于礼不合。诗经里就有“匪我愆期,子无良媒”,说的就是因为男子没有好的媒人导致女子无法与其成婚。由此可以得知媒人这一行业已经存在了几千年了。在《周礼》中就记载有祭祀高楳时的情景,楳是掌管着婚姻和生育的神,相传女娲即高楳神,从某种意义上讲女娲称得上是第一位媒人了。历史上对于媒人的称呼各有不同,例如,唐代时媒人被称之为“月老”,元代时被称为“红娘”,而被大众广泛接受的“媒婆”这一称谓是从明清时开始盛行的。其余的称呼还有“伐柯”“冰人”“宝山”等。(“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我觏之子,笾豆有见。”——《诗经·豳风·伐柯》[3])
兰州地区婚俗《纳彩》这幅画中,是以概括的手法通过线描和工笔的形式绘制出了媒人到女方家里的情景。正屋中堂墙上的山水画与对联、屋中的桌椅都是本地区家中常见的情景摆设。而人物的衣着则是以19世纪30——50年代左右的服饰为参考,力求还原本地区婚俗的传统面貌。将一家三口与媒人分别置于画面的上下两部分,既起到了人物的互动,也构成了画面疏密的对比。
纳采速写稿
问名,是指在纳采的程序完成以后,在女方同意的基础上,男方便可以再次备好四色礼,请媒人去女方家索要女方的生辰八字、属相等,并用红纸写好去宗庙或者找人占卜合婚,如果八字相合,男方以银饰为礼,将这个消息告知女方。“以银饰为仪,将子平家合定庚命复于女氏。”这一习俗称为“回小八字”。若是八字不合就会将礼物退回去,婚事即作罢。
这一步骤在兰州地区婚俗《问名》中是通过将两个程序并置在同一幅画中来表现的,在本地区的老人心目中宗祠是非常重要的场所,画中的宗祠描绘的是明清时期的古建筑,这幅画以男方为主角人物,通过人物动作与神态表现出这一场景的正式性。这一系列的图像都是通过资料图片的搜集整合而最终定稿,这样做一方面可以避免历史图像资料中主题不够突出、人物情景繁杂的弊端,删繁就简;另一方面又可以增加民俗传统文化中的绘画趣味性,增强了观者的艺术体验,有利于民俗艺术这种具有传承性的艺术形态的推广。
问名速写稿
纳彩色彩稿
纳吉,也叫订婚或送小酒。传统的兰州地区汉族通常会在占卜得到吉兆后男方家会挑选双日子,由媒人领着男方亲友团带上成对的礼物,通常是衣服、布料、点心、连瓶酒等。连瓶酒是将两瓶酒用红头绳连在一起,上面贴着写有“天地良缘,百年好合”的红纸。这时女方家会邀请至亲盛情款待,筵席上喝连瓶酒是必不可少的步骤,喝完后就表示男女双方已经订婚了,当男方回去的时候,由女方家在空酒瓶中盛满米、麦子、发面、红枣等,寓意着米面夫妻、发财致富、五谷丰登。纳吉是六礼中的第三个步骤,宋代吴自牧《梦粱录·嫁娶》中记载:“既已插钗,则伐柯人通好议定礼往女家报定。若丰厚之家,以珠翠首饰金器销金裙及缎匹茶饼,加以双羊牵送,以金瓶酒四樽,或八樽,装以大花银方胜,红绿销金酒衣,簇盖酒上,或以罗帛贴套花为酒衣,酒担以红彩缴之,男家用销金色纸四幅为三启,一礼物状,其两封名曰双缄,仍以红绿销金书袋盛之……”[4]由此可以看出兰州地区汉族婚俗中的纳吉与历史记载中的纳吉既有着密切的联系,也有着与众不同的地方特色。其实由于地域文化的不同,不同地区的纳吉也不同。例如《陕西礼仪》中高陵之:“卜吉纳吉,县俗第一,成礼似之。加金币羊豕,主人觉亦往,同女主人谒其庙,而后燕。明日,女主人复礼于男氏,有羊酒。”[5]
问名色彩稿
纳吉速写稿
兰州地区婚俗《纳吉》这幅画,在最初的线描稿中人物众多,物品繁杂,整个场面火热,新郎新娘穿着西装类正装,后考虑到整个婚俗流程的时代背景的连贯性和持续性,最终改为传统盘扣的中式服饰。画面人物也做了删减,突出主要人物和主题。
纳征是指男方家将聘礼送给女方家,也叫“送大酒”。男方带衣物、喜酒、糕点、糖果、核桃、红枣、红鸡蛋、鲜肉,外加彩礼等十多种物品,这些礼物一般都用红色的纸条将其包好,贴上喜字抬送至女方家。女方在院中放置方桌,将物品放在上面,子侄辈的亲友祭祀天地祖宗,被称为“扣盒子”。女方设宴款待宾客,筵席的标准比订婚时更加丰富。筵席中会盛一碗鲜汤,让男方宾客品尝, 称为“尝汤”,男方要给厨师零钱,称为“尝汤钱”。这种习俗随着社会的发展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不少家庭为了省事,将订婚与下彩礼合在一起,叫“大酒小酒一起送”。
纳征色彩稿
纳吉色彩稿
兰州地区婚俗《纳征》的画面中绘制了六个并行交错的人物,通过平行构图的形式突出表达了人物行进途中的动态。这一系列画作都采用了仿古绢的材质,仿古绢沉着而稳定的颜色能够较好地融合红色与蓝色等较为鲜艳的对比色,突出了画面的喜庆气氛。传统的配色习惯上红色、绿色、蓝色都是比较常见的颜色,这些饱和度较高的颜色具有较强的活力和活跃气氛的感召力。
请期是男方根据双方的生辰八字选择出结婚日子,然后请媒人到女方家商定。女方同意后,大约在结婚的前十天,将婚事的议程与女方家商量妥当,也叫“通话”。
请期色彩稿
在本地区婚俗中最为热闹也是最盛大的场景就是结婚典礼的这一天,而与之对应的就是六礼中的迎亲,这一步骤也叫娶亲。男方到女方家亲自迎娶,这也是正式婚礼的开始。女方在结婚前一日宴请亲友贺喜,俗称“添箱”,多送首饰、衣物等。娶亲去的人是单数,讲究去单来双,其中需要一名合属相,父母、丈夫、儿女都齐全的妇女,谓之“娶亲奶奶”,到女方娶亲还要带上“报恩索”,即给女方父母送的礼物、布料,还有十二个长花馍馍、肉方子,四根猪肋骨肉及四色礼。这个肉方子在新娘被接走时必须从中间一分为二,留下一半,另一半交给接亲的带回男方家。在当地有这样的说法:男方带肉方子(整块的肉)意在新娘是娘身上掉下来的肉,娶走了娘的肉,必须要补上一块;女方家返回一半的意思是:让新娘不要忘了根;也希望男方能善待新娘,所以这块肉方子也称为“离娘肉”。
旧时娶亲新郎通常是头戴小帽,身穿长袍马褂,肩挎红绣球;新娘身穿红绸衣裤,脚穿绣花鞋,胸前佩戴铜镜,盖红方巾盖头。现在新人大多身穿西服,女穿婚纱。娶亲人到女方家门前,会受到女方家人的故意刁难,多为女方亲朋及小孩把守住大门,叫做“顶门”,新郎将提前准备的红包从门缝塞入后,方可进入。然后堂内陈设礼品,以酒祭祀天地、祖宗,新郎向女方长辈敬酒,也称“看盅儿”。随即招呼宾客就宴,新娘梳妆打扮后头顶盖头。出娘家门前,新娘手拿一把筷子,转身抛在地上,表示不带走娘家钱财,有的地方也寓意不再料理娘家之事。新娘上下轿要由合属相的亲人抱,最好是舅舅,俗叫“抱轿”。也有的地方是由兄长或贵人背新娘上马或上轿。新娘离开娘家时要哭,称为“哭嫁”,传说哭得越凶越好,否则会被人耻笑。在娶亲途中,沿路遇到井、桥、树等要贴上红纸条,若逢他人娶亲,两位新娘要默然不语,相互交换小件物品,以防“冲婚”。(这次的图像研究是以旧时习俗为主要研究对象,所以兰州地区婚俗系列作品的内容也与之相符。)
新娘的花轿到男方家门口时,鞭炮、锣声响起,众亲友会将花轿围住,新娘的弟弟或者侄子则坐在陪送的箱盖上,在获得“压箱钱”或者“下马钱”后,新娘才可出轿或下马。然后用盐、五谷杂粮打身,以示驱邪,不合属相的人要暂时回避。之后,新郎、新娘在香案前共拜天地,也就是现在的举行婚礼仪式。
拜天地父母速写稿
迎亲色彩稿
综合来看,对于兰州地区民俗的研究,学者们从历史、政治、经济等不同角度做了较多的研究工作,而关于本地区民俗图像研究,因为涉及绘画专业知识与技能,同时必须深入民间认真观察具体的细节、动态及操作流程,并将不同的操作流程按照先后顺序一一对照绘制成具体白描画稿,因此这类研究成果相对较少,研究的空间还很大。这些富有本地区民族性的民俗文化艺术成果既丰富了兰州传统文化的内涵,又对促进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众多有着本地特色、本民族特色的文化形式汇聚在一起,才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注释
[1]戴圣.礼记[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13:416.
[2]李翔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发展繁荣——学习习近平同志在山东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J].求是.2013:24.
[3]沐言非.诗经[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335.
[4]吴自牧.梦梁录[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78
[5]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1: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