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文
(中山市文化馆,广东中山 528400)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志愿服务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中国志愿服务网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实名志愿者总数为1.92亿,志愿者团体总数为78万,志愿项目总数471.2万,服务时间总数26.45亿。2016年,原国家文化部制定《文化志愿服务管理办法》,对文化志愿者、文化志愿服务组织单位和文化志愿服务组织等概念进行明确。文化志愿者指利用自己的时间、知识、技能等,自愿、无偿为社会或他人提供公益性文化服务的个人。
文旅志愿者作为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具有鲜明的特点。一方面,志愿者专业性强,大多数是文艺爱好者或文艺工作者,热爱文化艺术且具备某一方面特长,能为他人提供专业的艺术指导。另一方面,服务内容和场所相对固定。其中服务内容包括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方面的文化讲座、文化交流等,而服务地方大多在文化场馆或文化活动开展之地,如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等。
随着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不断增强和公共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单一地依靠政府文化事业单位的力量已不可能全面的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文旅志愿者作为一支具有文艺特长的志愿者队伍,改变了群众文化过度依靠政府的单一化发展格局,也为热爱公益文化活动的人士搭建奉献社会的平台。他们能有效支援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弥补基层文化队伍的人员和体制内资源的不足。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自我的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能够得到实现。
中山市是伟人孙中山先生的故乡,这里名人辈出,经济基础雄厚,博爱慈善的文化底蕴深厚。自1988年中山市民间文艺工作者组织“慈善万人行”(原敬老万人行)以来,中山文旅志愿精神薪火相传30余年,走出了一条“管理规范化、培训常态化、组织信息化、参与社会化、质量品牌化”的发展之路,为宣传和弘扬“博爱、创新、包容、和谐”的新时期中山精神,高质量建设全国文明城市,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目前,中山市共有注册志愿者约84.5万,完成公益时间2225万小时。中山市文旅志愿服务起源于1988年。在开展志愿活动21年后,中山市正式成立了公共文化志愿服务总队。随着队伍的壮大和日常工作的规范化,2015年更名为中山市文化志愿者总队,2016年设立中山市文化志愿者学院,让全市各镇区、各场馆分散的文旅志愿者组织,拥有了一个互相交流的窗口和展示志愿者风采的阵地。在机构改革后,文化与旅游部门合并,原文化志愿者的人员和服务内容向旅游延伸。原文化志愿者成为文化和旅游志愿者。在市主管部门的领导下,中山市文化志愿者总队设在市文化馆,市图书馆和市博物馆等7个局属文化事业单位和24个镇区综合文化站建立了分队,再加上17个社会机构现全市共有48支文旅馆志愿服务分队。中山市文化志愿者总队在全市文化和旅游行业不断吸收专业人员和各类文旅社会组织加入,文旅志愿者总数突破2.7万人,具有文艺专长的文化志愿者为1.9万人。形成了“总分队”组织架构,走出了一条“规范化管理、常态化服务、专业化提升、项目化拉动、信息化支撑、社会化运作、品牌化引领”的发展之路。
近年来,中山文化志愿服务在大力发展行政村(社区)文化志愿服务队,加大对农村文化志愿服务队伍建设力度的基础上,以尚未脱贫摘帽的贫困地区为重点服务区域,以老年人、未成年人、农民工、外来务工子女、特殊儿童等特殊群体为重点服务对象,利用数字化手段开展贴合实际、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提高志愿服务项目的精准化、志愿服务资源多元化、志愿服务形式的多样化,志愿服务成效显著提高、志愿服务的覆盖面大幅提升,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2016年-2020年,中山市文旅志愿者累计开展23万多个志愿活动,参与活动人数120万人次,受益人次600多万人次。
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是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对文旅志愿服务的要求。作为珠三角城市,中山市在发展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以此为遵循,率先出台了一系列的工作制度,包括志愿服务管理办法,志愿服务工作准则,志愿服务嘉许回馈办法等,让文化旅游志愿服务工作者“学有教材、做有借鉴、行有规范、务有标准”。建立起一套系统的培训机制。通过岗前、专业和通用等三个方面的培训,将文化志愿者培训工作与全民修身文艺课堂、“绿色暑假”公益艺术培训、基层文艺骨干培训和社区艺术团培训等有机结合,每年统一组织文化志愿者参加培训活动。不断提升志愿者的服务意识、能力和水平,更好地胜任志愿工作。
在文旅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志愿服务内容多元化、志愿活动精细化的情况下,持续、高效地推动志愿服务的开展显得更为重要。为此,中山市充分依托数字化的信息技术,设计开发了一系列强大功能的移动综合服务平台,推动文旅志愿者、服务对象、活动项目有效匹配,实现文旅志愿服务供给予需求的无缝对接。其中,2015年6月开发的“志愿中山”移动综合服务平台系统,集志愿服务活动发布、现场签到和签离、志愿服务时数统计、志愿服务互动交流等多种动能于一体。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因应时代潮流,中山市主动求新求变,通过中山文旅云、社区文化O2O平台、文化惠民通等平台,推动志愿服务工作向下延伸,在发布各类活动信息的同时搜集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实现服务与需求的有效对接。2019年起,进一步发挥互联网平台的资源整合、需求反馈、服务精准等优势利用数字文化、艺术在线、文化慕课、文化e家等数字资源对接全市各镇区和昭通文化网络平台,实现网络资源和经验共享。把文旅志愿服务与线上直播相结合,与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相结合,把优质文艺演出培训与直播带货、推动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相结合,展现出文旅志愿服务插上互联网“翅膀”后所带来的效能与质量,成为文旅志愿服务创新实践的样本。
中山市改变志愿服务的策略,在利用自身资源的基础上,注重依靠社会力量,牵手社会组织,建设文化志愿服务社会组织矩阵。中山市大力吸纳优秀机构把中山市家报业传媒、中山博雅书店、中山市CGS街舞团、中山火炬歌舞团、中山市手机摄影协会等17家社会机构加入到文化志愿者队伍,并依托这些组织打造各种群众喜爱的文旅志愿服务项目,如“72小时书店”“旧城文化保育”“书香集市”“遇见童年”等。通过引入社会力量,文化志愿服务工作实现了多方共赢,“大文化、大家做”的理念深入人心。截至2020年,全市所有行政村目前都有志愿者服务团队,常态化开展包括文艺演出在内的志愿服务,基本上形成了以市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总队为龙头,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分队为骨干,企事业单位为补充,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新格局。
创办全国首家文化和旅游志愿者学院,内设拓展部对各分队处于青苗阶段的文化志愿项目进行孵化提质,打造出“成长的美好”“乌蒙山的文化慕课”“书香中山”文化志愿者在行动、星期二艺术沙龙、艺术之门等十多个志愿服务品牌活动。其中“书香中山”文化志愿者在行动每年都组织全市文旅志愿者分队推出100多项主题活动,该活动被评为广东省“十大文化志愿服务示范项目”。“成长的美好”中山文化和志愿者昭通行活动不仅是发挥文化和旅游志愿者摄影特长关爱昭通学子的暖心,也是中山积极落实文化精准扶贫,文化助力昭通脱贫攻坚的创新举措,被评为2020年“春雨工程”全国示范性项目。“山与海的对唱”乌蒙山的文化慕课,通过组织中山市专家型与指导型文旅志愿者到昭通市开展文化帮扶实践交流活动,送去优秀文化资源,并利用信息化手段创新扶贫思路,以“数字+扶贫”的理念,“公益+商业”“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深入开展扶贫工作。该项目感染了一批社会热心人士参与到公益扶贫中来,荣获2020年全国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项目线上大赛一等奖。
中山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连续六年蝉联国家文明城市,志愿者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综观中山的文旅志愿者发展过程,有四个方面值得关注。一是制度化,让工作有据可依。从创设之初就有配套的规范和办法,引领文旅志愿服务队伍的建设和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在全市范围内形成规范、统一的发展模式。二是与时俱进,充分利用数字化的手段开展志愿服务。依托数字化的信息技术,打破时间、空间的壁垒让志愿者和被服务者快速有效地获取信息,并参与服务是提高文旅志愿服务效能的重要内容。在有效沟通和对接的过程中,能更好地激发文旅志愿者继续参与服务的意愿,同时也能提高被服务者的满意度。三是建立孵化机制,培育“青苗项目”开花结果。中山市文化和旅游志愿者学院对各分队的文化志愿服务项目从策划、执行、培训、管理、推广、经费筹措方面给予扶持和指导,还通过政府购买、公益创投、对接推荐等方式,推动文化志愿项目有效实施。四是跨界融合,发动社会力量共建共享。积极吸纳不同类型的社会组织,与他们互联互通,盘活社会资源存量,丰富志愿服务项目,提升志愿服务水平。五是提升服务技能,志愿服务文化日趋形成。志愿者在参加服务的过程中服务意识、技能、才艺都得到提升,成为志愿服务的得力干将,不断壮大志愿者队伍建设,从而形成利人惠己的现代文明风尚促进志愿服务工作的良性发展,推动社会和谐高效发展。
中山市打造出一批“群众需、有特色、质量高”的志愿服务项目,为群众提供更优质、更广泛的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着力提升文旅志愿服务项目的覆盖面、影响力,努力营造全社会向上向善、互帮互助的良好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