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采薇》中使臣与将帅的礼乐沟通

2021-03-16 12:48
大众文艺 2021年3期
关键词:豌豆苗歌咏使臣

孙 鹏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江苏南京 210023)

《采薇》是《小雅》中的重要篇章,出自《诗经·小雅·鹿鸣之什》,全诗共六章,每章八句。从创作此诗的目的、作者、形式出发,《小雅·采薇》可以理解为殷周时期宴劳仪式上的歌咏之作。其作者非止一人,是几人的唱和。诗歌描述卿大夫等根据天子之令在遣送将士戍边所举行的聘礼宴饮仪式上相互歌咏、对唱,表达慰劳之情与感念之恩,印证了殷周时人以礼乐宴饮表达人治关怀和温情、作为社会维系和人事沟通的方式。重新阐释这首诗可以增进今人对中华礼乐文明的理解。

一、前代学者对《小雅·采薇》解读的开放性与合理性

学者对《小雅·采薇》一诗的解读多种多样,具有极大的开放性。这符合 “中国古代的诗学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开放性诗学。”的传统。

学者对《采薇》的解读主要有两种:1.沿袭汉代经学家毛亨的理解思路从此诗的目的、作者、形式出发进行解读。如唐代陆德明;2.从诗歌内容出发,“从文学的角度对《诗经》进行解释”,探究《采薇》诗的作者,思想感情。如姚际恒曰:“此戍役还归之诗。”陈子展曰:“《采薇》,描写边防军士服役思归,爱国恋家,情绪矛盾苦闷之作。”用第二种方式解读《采薇》诗的较多。

从《采薇》诗的内容入手,根据文学的视角,则此诗抒发思归恋家的情感主题凸显,历史背景、真实场景则被后置,使得此诗的作者、目的,作诗的场合等多有令人费解之处。边防军士服役思归,恋家与爱国形成强烈的矛盾。军士内心的伤悲成了不被君子理解的情感,军士与君子关系对立,此诗变成反讽的怨恨之诗,成为变风、变雅。

从此诗的作者、创作目的和场合出发探究诗歌内容,很多费解之处就迎刃而解,还此诗雅正的本来面貌。诗歌表达卿大夫等使臣根据天子之令在遣送将士戍边所举行的聘礼宴饮仪式上相互歌咏、对唱,表达慰劳感念之情,与殷周时人以礼乐宴饮作为社会维系和人事沟通的方式相吻合,也使得诗歌内容更合情合理。

二、军队聘礼中使臣与将帅的歌咏之作

根据《采薇》在《诗经》中的从属位置、汉唐经学家对此诗创造目的的介绍、诗歌创作背景和商周时期的礼节仪式看出此诗是使臣与戍边将士在聘礼中的歌咏唱和之作。诗歌创作的时代是商周时期,这时周文王尚未称王,还是地方诸侯。文王派使臣传达天子命令遣送将士戍边征战。

《采薇》在《诗经》中的从属宴饮之诗。毛诗序载《小雅·采薇》属于《小雅·鹿鸣之什》,而《鹿鸣之什》是王者施教,统有四海的歌咏之作,亦是宴饮之作。宴饮群臣嘉宾的目的是“给以礼貌和物质奖励,借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汉代毛亨在《毛诗正义》中把《诗经·小雅》中的《采薇》《出车》《杕杜》放在一起叙述说:“文王之时,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玁狁之难,以天子之命,命将率遣戍役以守卫中国,故歌《采薇》以遣之,《出车》以劳还,《杕杜》以勤归”认为此诗是文王之时,以天子之命遣送将帅戍边的歌咏之作。而军队的这种遣送将士戍边征战的场合多为隆重的宴饮场合或重大的典礼仪式。王者正是通过隆重的仪式传达军事的重要和上下同心的情感。

《采薇》一诗创作于商周时期,这时周文王尚未称王,仍为商王朝的诸侯。文王根据商王的命令派遣使臣到边疆传达令将士征战的指令。使臣在传达命令时与将帅之间对唱的唱词记录下来即是《采薇》。唐代陆德明认为,《采薇》是《小雅·鹿鸣之什》中一篇记叙圣人事迹的正诗,这里所说的圣人之迹应是周文王的事迹。历史上有周文王被纣王拘于羑里的记载。文王在这种情势下尚能以国家大局为重,派遣使臣命令将帅与戎狄作战,确有宽阔的胸怀和肚量。

使臣在遣送戍边将帅宴饮时,极有可能在欣赏歌舞的同时唱和表达感情。即使在今天,我国北方游牧民族在宴饮时也常以歌咏、舞蹈作点缀。如包江宁女士《从墓葬壁画艺术看北方游牧民族的饮食文化》中所说:“北方游牧民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宴饮往往与歌舞结合,有的歌舞甚至直接表现饮食行为。”

三、使节与边疆将士的聘礼

先秦时期聘礼主要实行于天子与诸侯、诸侯与诸侯之间。他们主要通过聘礼交流信息、情感,当时的聘礼非常频繁,往往使者冠盖聘问相属于道。《采薇》中描述的聘礼是诸侯遣使节与边疆将士在宴饮礼仪中举行,既是“同邦国”的军礼,也是“亲万民”的嘉礼。聘礼使使臣与将帅上下一心、同仇敌忾。

《小雅·采薇》中将帅久戍边关,不得回家。使臣与将帅在聘礼仪式中,谈到家乡的薇菜,也就是现在我们常见到的豌豆苗。豌豆苗在冬季十一月左右种植发芽,春季长大。薇“亦为野豌豆苗,多年生草本。冬季发芽,春季二三月长大。”而冬季正是上古时期军队出兵的季节。也就是诗中战士离家的时期,这时豌豆苗刚刚种植,开始发芽。季节更替,豌豆苗经历了发芽、柔嫩、坚硬的阶段,也即诗中所说的作止、柔止、刚止的阶段。但是,将士却一直没有接到回家的命令。他们不禁想起家乡的豌豆苗。这里的豌豆苗具有指称、想象和信物的作用,反映着军中将士对故乡一草一木的怀念,也是将士们记录自己戍边和归期的信物。豌豆苗现在也是在南方比较多见,在寒冷的北方极难种植,也很难在北方的宴饮场合见到。在诗中豌豆苗是出使北方,远在千里之外的使节和将帅在宴饮场合的共同怀恋之物。在北方,将士们想吃到牛羊肉也许比较容易,想品尝家乡的豌豆苗却比较困难。

在聘礼仪式中,使臣还带了礼物——棠棣之花。在《诗经·小雅·鹿鸣之什》中,以棠棣之花寓兄弟情义。这里说明君主派使臣向边疆战士传达了如同兄弟般的情谊。戍边将士虽有恋家思乡的情感,但是使臣和将帅结成了兄弟般的情谊,将靡室靡家、不遑启居的苦痛化为对玁狁入侵的共同仇恨。使臣在聘礼仪式上慰问军队的车马礼物使得将帅精神为之一振,继续履行保家卫国的职责。

综上所述,《采薇》一诗是商周时期,周文王尚为诸侯,派使臣传达天子命令,使臣与戍边将士在聘礼中的歌咏唱和之作。

四、使臣与戍边将士的多人唱和

《采薇》一诗是聘礼仪式上使臣与众戍边将士的多人唱和,有多人合唱,也有对唱。众人通过对唱、合唱表达使臣对戍边将士的体恤、慰问,戍边将士对使臣和天子的感恩与忠心,反映了上下一心,共御外辱的爱国情感,符合《小雅》雅正的基调和《诗经》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

前代已有学者论及此诗叙事者为君子之间的酬唱之作。古《诗序》认为,此诗是“以天子之命命将,率遣戍役,以守卫中国。”此处以天子之命命将帅的人应是周文王。是周文王根据殷王的命令,令将士出征。诗歌唱和的主体是使臣与众将帅。唐代陆德明也认为此诗作者不是一个人,是文王、武王宴劳嘉宾,亲睦九族,在隆重场合的歌唱。这里隆重的场合应为慰劳众人的宴饮场合。《采薇》是使臣与众将帅之间的酬唱。如现代学者朱自清先生所说:“古代多合唱,春秋赋诗才多独唱。”当代山东大学的廖群先生认为周代仪式用乐已出现分角色歌唱。《诗经》中许多篇章如 《小雅·采薇》《出车》《杕杜》都分别有将帅、士卒、思妇等不同之“我”的歌唱。因此,《采薇》一诗是聘礼仪式上使臣与众戍边将士的多人合唱或对唱。

也有学者认为《采薇》一诗的作者是戍边士兵,还有认为是“小人”,或以为叙述主体是小人、君子交替出现。这些理解直接导致诗歌末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的伤感基调,诗歌主题变成抒发战争之苦和归家之难,充满了对自己和战争的悲悯。这与《诗经》“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雅正中和审美原则相悖。

《小雅·采薇》一诗是殷周时期军队聘礼宴饮仪式上使臣与众戍边将士为表达同仇敌忾的爱国情怀的多人唱和。这种对唱模式说明殷周时人以礼乐宴饮表达人治关怀和温情,作为社会维系和君臣沟通的方式。今天,重新阐释这首诗可以促进我们对中华礼乐文明的理解和继承发扬。

猜你喜欢
豌豆苗歌咏使臣
豌豆苗无公害高效栽培技术
高理红
灵渠胡人俑与贡道的外国使臣
没有土,我也可队活得很好
张全枝
浅论越南使臣与花山岩画
唯一的要求……
「滇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