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中娟
摘 要:幼儿时期是一个人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尤其是3-6岁这一阶段,幼儿的个性特质和品质道德逐渐开始形成。因此,在这个阶段,应当格外重视对幼儿个性品质的培养,引导其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本文以培养幼儿的分享品质为方向做出研究。
关键词:幼儿教育;分享品质;品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G610
分享,一般来说是指一种与他人在物质或者情感上的共享,从大的层面来说,是一种亲社会行为[1]。然而当今时代下,生活环境的不断私化和家庭教育的匮乏,使得幼儿的分享意识不断淡化。实际上,分享品质在幼儿的成长道路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旦缺失了这一部分的教育,将会导致幼儿在未来的成长道路上逐渐表现得自私冷漠,最终成长为一个缺乏同理心和爱心的人,甚至是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2]。因此,培养和建立幼儿的分享意识和分享品质,是教师和家长当下应当重视的事情。
一、现阶段幼儿分享教育的不足
1.所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
3-6岁是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下,幼儿的个性特征和道德品质渐渐开始形成。但由于这一阶段的幼儿年龄较小,无论是认知理解能力还是道德品质意识都十分薄弱,自我意识较强,大多数行为都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很好地理解“分享”这一具体动作的含义[3]。即便幼儿偶尔会在父母的要求下做出分享的动作,也大多与自我意识无关。
2.家长过于溺爱
如今幼儿所处的家庭环境大多以独生子女家庭为主,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缺少同龄的兄弟或姐妹的陪伴,也完全没有分享的意识。在此背景之下,家庭内部成员往往会竭尽全力满足幼儿的要求,尽可能地满足幼儿物质层面上的要求,反而忽视了幼儿精神层面所需要的教育和引导。正处在关键时期的幼儿如果长期处在这样溺爱的家庭环境当中,将会对其身心成长造成不利影响,并形成不愿与他人进行分享的恶性循环。
3.教师教学方法
教师的引导对于幼儿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有着重要的作用。而由于幼儿所处成长阶段的特殊性,在日常学习生活当中极易对身边人的行为进行模仿。因此,教师应当在日常的教学过程当中以身作则的为幼儿树立榜样,引导幼儿养成正确、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但在日常的实际教学中,仍旧有部分教师对自身的不良习惯不加以控制和改正,给幼儿做出了错误的示范。
二、培养幼儿分享品质的措施
1.建立幼兒的分享意识
幼儿因为年龄较小,自身的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还未发育完善,自我意识较为强烈,无法主观意识到分享这一具体动作。因此,教师应当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当中,注意对幼儿进行引导和启发,通过身边的点滴小事对幼儿进行启发,引导幼儿自主思考什么是分享,为什么要分享,并使幼儿感受到分享的快乐。
比如,教师可以通过“孔融让梨”这一历史故事对幼儿进行教育和启发。教师在讲述完整个故事之后,不妨对幼儿进行启发性的提问,让幼儿对故事当中孔融的行为进行评价,并说出自己的理由。针对这一问题,幼儿大致会分为两种回答阵营,即一部分幼儿认为这是孔融喜爱家人的表现,另一部分幼儿则会认为孔融不喜欢吃梨或者孔融的行为不太聪明。对于幼儿的这些想法,教师应当耐心地予以纠正和解释,让幼儿思考“如果家里只有一只梨,你很想吃,你的爸爸妈妈会不会让给你呢?”幼儿通过联系父母和自己之间的感情,能够一定程度上的理解分享的意义,进而得出分享是因为喜爱这一结论。
2.丰富幼儿的分享活动
简单的说教并不能让幼儿对分享这件事情形成真实客观的认知和理解。因此,教师应当通过丰富多彩的趣味活动引导幼儿学会分享,感知分享过程当中的愉悦和快乐。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之间也可以建立起深厚的友谊,有利于幼儿未来的成长发展。
比如,在幼儿初步得出了“分享是因为喜爱”这一结论之后,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开展午餐分享活动,鼓励幼儿将自己喜爱的食物带到班级当中,进行彼此之间的相互分享。通过分享彼此之间喜爱的食物,幼儿不但体会到了分享的快乐,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情感,还能够吃到不同种类的食物,能够一定程度上减轻幼儿挑食的症状。
幼儿由于所处年龄阶段的特殊性,可塑性和模仿能力较强。教师应当通过适当的手段对幼儿进行引导和鼓励,启发幼儿自主进行分享。同时教师应当尽量避免通过强硬的教学手段让幼儿“主动”分享,以免对幼儿的身心成长造成无法挽回和逆转的伤害。
3.巩固幼儿的分享意识
除了教师的影响之外,家庭教育对幼儿的身心成长发育也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之余,有责任也有义务督促家长重视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引导家长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分享能力。
比如,教师可以通过家校合作的方式,让家长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加强对幼儿分享意识的培养。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开展亲子活动的形式,如家庭厨艺大赛或是图书分享活动等,促进家长参与到幼儿的分享活动中去。在巩固了幼儿分享意识的同时,还促进了亲子默契和亲子感情,为幼儿的身心成长提供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三、结语
幼儿分享意识的培养受到方方面面的影响,其中起到关键性作用的除了家长的影响之外,更多的还是教师的引导。因此,教师应当负起责任,充分调动起幼儿的兴趣和潜能,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比如通过对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幼儿产生共鸣,或是开展分享活动等形式,让幼儿认知和理解分享实际上是一种更为高级愉悦行为,并由此产生分享的习惯和兴趣,全方位地建立幼儿的分享意识和道德品质,让幼儿能够更加健康茁壮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张燕.幼儿分享意识的培养策略探研[J].成才之路,2019(19).21-21
[2]杨晓娟.浅谈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9,000(001):296-296.
[3]马秋亚.家园合作如何培养幼儿园幼儿的分享行为[J].文渊(小学版),2019,000(008):727.
3642501908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