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燕 徐建洪
摘要:目的:研究应用依达拉奉和巴曲酶治疗急诊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方法:抽取本院2020年01月-2020年12月份收治的80例急诊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使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应用依达拉奉联合巴曲酶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结论:在急诊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使用依达拉奉和巴曲酶,能够提高治疗有效率,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急诊缺铁性脑卒中;依达拉奉;巴曲酶;临床价值
中图分类号:R743.3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又称脑梗死,是常见的脑部疾病,是由于局部脑组织因血流循环障碍导致脑部缺血、缺氧而发生的脑组织软化、坏死,临床上致残率很高。急性缺血性卒中以后,会出现口角歪斜,语言不清,偏瘫,如果梗塞的面积比较大,可以出现意识丧失,引起昏迷,甚至危及生命。尽快的恢复脑部供血,恢复脑组织功能和代谢是治疗的关键,在临床上,用依达拉奉和巴曲酶进行溶栓、降纤、抗凝,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抽取本院2020年01月-2020年12月份收治的80例急诊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40例,其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46-75岁,平均年龄(63.42±2.27)岁,应用常规治疗。实验组患者40例,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54-71岁,平均年龄(61.45±2.42)岁,使用依达拉奉和巴曲酶进行治疗。排除方法:(1)脑出血患者;(2)精神疾病患者;(3)心脏功能不全患者。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值>0.05。
2.方法
常规组:使用阿匹斯林、尼莫地平等进行常规治疗。
对照组:在使用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依达拉奉和巴曲酶进行治疗
(1)静脉注射依达拉奉+生理盐水,每天两次,疗程为半个月。
(2)依达拉奉注射完毕后,采用巴曲酶静脉滴注,间隔一天再次滴注巴曲酶,总计两次。检查血浆纤维蛋白原,根据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确定注射巴曲酶时间,以血浆纤维蛋白原1g/L为标准,大于1时滴注,小于1时延迟滴注。
3.观察指标
1.治疗效果评价:分为基本治愈,显著进步,进步,无效果。
2.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含量
4.统计学方法
此次调查病人所涉及到的资料均输入SPSS17.0版本的统计学软件进行调查,文中以P<0.05表示时,说明差异较大,具备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治疗效果评价
两组数据对比,效果明显,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含量
常规组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含量:治疗前4.14±1.38,治疗后3.85±0.78,对照组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含量:治疗前4.09±1.42,治疗后1.74±0.54,两组数据对比,效果明显,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三、讨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神经科最常见的脑血管病,由于不健康的饮食及生活习惯的影响,逐渐成为日趋严重的流行病,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以及高复发率,它可以导致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在我国,有75%以上的患者丧失劳动能力,给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关键是时间的掌握,时间越早越好,科学报道,最佳的抢救时间为8小时,最长不超过24小时,时间越长,大脑损伤越大,在临床上,通常采取溶栓治疗,及时阻止脑细胞的损伤,有助于患者的恢复。
依达拉奉是一种脑保护剂,可以改善脑部的血液循环,阻止脑水肿和脑梗塞的进程,缓解缺血性脑卒中所伴随的神经症状,抑制迟发性的神经元死亡。依达拉奉能够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从而抑制脑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神经细胞的氧化损伤,从而起到保护大脑的作用,也可以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功能性障碍。巴曲酶又称为蛇毒凝血酶,通过分解血纤维蛋白酶来抑制血栓的形成,通过改善体内的微循环过程,加速溶解血栓,使缺血部位得到快速的恢复,达到治疗血栓和防止血栓复发的作用。本研究中,利用依达拉奉和巴曲酶进行溶栓治疗,常规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实验组,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含量的降低明显优于实验组。
综上所述,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使用依达拉奉和巴曲酶进行治疗,其治疗有效率明显提高,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下降,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參考文献:
[1]张彤,刘萍,张菁.巴曲酶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C]//中国转化医学和整合医学研讨会.
[2]廖华豪.依达拉奉注射液在缺血性脑卒中中的应用[J].家庭医药,2019,000(005):191.
[3]张鹏.依达拉奉联合巴曲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9,57(06):46-48.
[4]王月,王峰,王雷.巴曲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20,030(006):270.
[5]何建丽,宣仙君,蒋敏海.依达拉奉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有效性及安全性的荟萃分析[J].浙江医学,2020,042(002):164-170.
266550118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