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姝媛
摘要:路德维希·凡·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作曲家、演奏家和指挥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重要代表。他的作品时而忧郁,时而浪漫,时而优雅,时而狂躁。其中《悲怆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早期重要的作品之一,共三个乐章。本文分析的是第一乐章,将从结构、调性、和声、旋律进行等方面浅析。
关键词:贝多芬;奏鸣曲;调性;分析
一、文字分析
(一)引子(1-10)
引子为c小调,主副部元素及调性先现,采用了极缓板(Grave),在中低音区开始,最后由K46与D7结束,是一个准平行开放乐段。第一小节柱式的减七和弦重重的敲击仿佛在描写一幅沉痛压抑的场景,由强到弱的力度变化更是戏剧性地描写了两种不同的音乐性格。
(二)呈示部(11-132/134)
呈示部分为主部、连接部、副部、结束部四部分。
1.主部:
(1)主题材料与性格:主题由单一性的主题构成,由c小调开始展开乐思,速度采用
极快板,与引子庄重的级缓板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激昂的情绪特征。伴奏声部为八度分解的震音贯穿主部主题。前半句由主音持续,后半句连续的低音以上行音阶式进行,旋律声部双音跳进的旋律声部和第二小节切分节奏以持续音音型为基础的低音进行。
(2)曲式结构:主部由两个乐句构成,从主题材料来看,两乐句头部材料相同,为平行乐段;从小节数来看,为8+8的方整性乐段;从调性布局来看,主部始终在主调c小调上进行;从终止式的运用来看,最后结束在D7和弦上,所以为开放乐段。
2.连接部:
(1)主题材料及性格:连接部为24个小节,在材料上有主部主题材料的影子,同时也有主部主题材料的发展。
(2)调性及和声进行:35小节开始出现了大量升f,音乐转入G大调,接着降d的到来将音乐转入到降A大调并伴有K46与D的小半终止、最后转到降B大调,并且低音结束在主音上。前期以插入的新材料强调进入,后转为主部材料动机式引申变化。个人认为调性变化模糊不清,都为很短暂的转调,但连续的调性模进以不同的调性色彩都巩固了主题。
(3)曲式结构:连接部属于主部与副部的过渡部分,所以一般无完整的曲式结构。根据其旋律进行、调性布局及和声序进,可将其分为8+16的两个乐句。
3.副部:
(1)主题材料及性格:
①第一乐段的材料是主部主题材料的变化发展首先在左手低音长音保持以及音程式简单重复的伴奏织体上平稳进行,右手穿插在高低音声部中,跳音及长音进行演奏出优美的旋律,二者的结合更像是一种主部和连接部材料的巩固。。
②第二段中,材料发生了一些变化,中低声部和高声部都为八分音符锯齿形态的进行,仿佛主人公在沉思。这一部分的写法更像是真正副部的开始。在第93小節,低声部和高声部又出现了对抗的旋律:高声部的连续上行和低声部的连续下行的对抗,更是强调了对抗性的主题。
(2)调性及和声进行:副部音乐的发展开始有一些模糊短暂的在转调。由连接部降B大调先转入到降e小调,第一乐句结束在D7上,后又转入到降D大调,并且以D7—T结束,丰富了和声织体。接着平稳的进入到降E大调上,在第一乐段结束时,以K46—D结束乐思。第二乐段中仍在降E大调进行,半终止改为了S—D7,迎来结束部。
(3)曲式结构:副部由两个乐段构成,从主题材料来看,两个乐段的乐句材料类似,分别为平行乐段;从小节数来看,两个乐段分别为8+8+8+14、12+12的非方整性乐段。
4.结束部
结束部开始的和声为主和弦的进行。高声部旋律为流动灵活的两个乐句,接着高低声部作反向进行的线条运动,并且按此原样重复一遍,四个声部同时,两个外声部为旋律声部,两个内声部为填充声部,音响饱满,且为隐性的旋律向相反的方向拉开。
(三)连接:
连接部为展开部的序奏,这首钢琴奏鸣曲用了引子的素材谱写这个连接部,但是调性变为属调g小调。
(四)展开部分(135-194):
展开部分分为引入、中心、和准备再现三个部分。
1.引入部分:引入部分由主部材料写成,调高声部一开始就出现了不断上行有冲击力的主部主题。手法上运用了模进,强拍转移的记谱法也使得乐思有了新的色彩。以旋律进行和和声序进为依据,可以粗略的分为6+6两个乐句,调性多变、和声丰富。
2.中心部分:中心部分的材料多为主部主题以及新材料构成,调性趋于凌乱,没用固定的调性,调性转到降b小调,经历了短暂且不太明显的f小调再次转回到c小调,和声构造为二线条进行,线条和声典型。根据旋律走向,我将它分为4+4+4+6的四个乐句。
3.准备再现:这部分的材料主要是呈示部中副部II和主部材料的综合运用,以主部主题材料为主要,属音持续低音进行一直到达乐曲的黄金分割点结束,使得再现部的出现成为必然,给人一种迫在眉睫,一触即发的感觉。
(五)再现部(195-294):
再现部与呈示部比较分析来看,发生了如下变化:
1.这首奏鸣曲的再现部扩充了主部而省略了连接部,第二乐句扩充了10个小节,代替了原来连接部的功能,乐曲往下属方向转调,使其连接部省略。
2.副部材料与呈示部相似,其主题基本上保留了呈示部的原来的形态,但调性有延迟回归的现象,且省略了一部分模进。但调性上调性由f小调转到c小调上进行,并且有D7—t连续终止,巩固全曲主调,也体现了奏鸣曲式再现部副部回归主调的特点。
3.结束部的最后并没有停止到主和弦上,属于开放型结束,并且此处并没有离调,正因如此也引出了尾声的到来。
4.由此得出,该再现部为动力再现。
(六)尾声(295-310):
尾声在漫长的休止中再次出现了级缓板引子,出现了引子部分的材料,调性为c小调,其材料形态与小连接的形态也十分相像只不过开始的减七和弦被省略,少了些沉重的气息。接着是由主部主题材料构的11小节,无论旋律发展还是和声都比较简单。随后在第303-304小节出现了阻碍终止,和弦停留在附属和弦上,经历了两个小节以后,出现了完满终止。
二、总结:
综上所述,全曲结构为典型的奏鸣曲式。其中呈示部为主、连、副、结四个部分构成;展开部分由引入部分、中心部分、准备再现三个部分构成;再现部分为动力再现。音乐材料集中、统一,调性和声分布合理、典型,结构清晰明了。
(新疆艺术学院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 83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