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与现代的交相辉映处

2021-03-15 07:06张世奇
阳光 2021年3期
关键词:邹城蘑菇

对于生长于胶东的人来说,鲁西南是遥远而神秘的。在前往邹城采风之前,就听说过济宁的“四大怪”:小北湖不在济宁北,在南边;微山湖不在微山县,在滕州;曲阜机场不在曲阜,在嘉祥;兖矿集团不在兖州,在邹城。这或许与行政区划的频繁调整有关,却也从侧面说明了此地人口密集,县城之间距离较小。事实上,因为孔、孟、颜、曾、子思五圣贤的声名远播,受儒家文化浸润至深的这片土地,早已从文化上融为“邹鲁圣地”一个整体。长期以来,作为“亚圣”故里的邹城无疑掩映在同为县级市的曲阜恢宏夺目的光影之下,鲜为世人瞩目。九月二十二日,山东省自然资源作家采风团我们一行十余人,在邹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领导的陪同下,开始了为期三天的采风之旅,探寻邹城在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方面的经验,见识了邹城的儒润古风与时代风采。

孔孟之道:一面是铁锚,一面是风帆

邹城是孟子的故里,邹城是孟子的邹城。长期以来,有人认为以孔孟之道为主要思想的儒家文化,在宣扬“仁爱”的同时,强调等级尊卑秩序,后来发展为历代帝王治理国家的“大一统”思想,为维护国家统一作出了贡献,但同时也是奴性文化、明哲保身思想的渊薮,限制了人们的创造性思维和敢为人先的个性发挥。弘扬传统文化,不是简单的传承,是取其精华,除其糟粕的“扬弃”,就像饮用一服中药,赖其药性,以辅助药物抵消其副作用。在孟府、孟庙、孟母三迁处参观,听导游的讲解,看当地出版的与孟子有关的书籍,明显感觉到邹城人以孔孟为自豪的心态,也能体会到孔孟思想的差别和他们宣传上的刻意取舍。孟子继承了孔子“仁”的学说,但他面对战国时期诸侯混战、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以愤世嫉俗的“入世”姿态,提出了“仁政”的思想,甚至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其实也是“哀民生之多艰”,与后世的“大一统”思想有着某种程度上的偏差,或者可以在一定意义上说是民主思想的萌芽。“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为读书人树立了人格圭臬;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的故事,在独生子女逐渐走上社会舞台中央的今天,其励志意义不亚于孟子所处的时代。孟子鼓励发展经济,教人勤于农事:“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无夺其时,十口之家可以无饥矣。”邹城以“三孟”古建筑群和儒家文化为主体,依托道教遗迹、峄山等六大山系一百九十余座山峰、四十余条河流这些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打造文化品牌、绿色品牌,强劲发展,跻身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在淮海经济带异军突起,堪称是一个奇迹。

在解释这种现象时,邹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王永文说,孔孟圣地,儒润深厚,邹城人底气足,有定力,倡学之风使我们心中有激情,身上有风帆,敢为天下先,这就是文化的魅力。孟子思想的圣哲光辉,数千年来竟能穿越时空,让邹城一千六百一十六平方公里的大地,厚重历史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在看似冲突的悖论实践中发出令人惊叹的智慧之光。

盘龙山矿:一半是园林,一半是矿山

位于大束镇的盘龙山,是一座巨大的石灰岩宝库,山东港利矿业股份有限公司就坐落在山下。远望盘龙山,稀疏的绿树散布在山巅,像是绿色大军营地的旗帜;山体的上半身是裸露的“梯田”。这让我想起受凌迟之刑的犯人被割尽肌肉的上身,恐怖而悲凉;山的下部则是满眼的绿色缠绕,像是一条精心修剪的围裙。荒凉与生机,在同一个山体竟形成如此大的反差。山下开阔地带,是一排排贯通的厂房,声音虽然不很震耳,但依然能听到机器的轰鸣。

站在厂区的水泥平地上,港利集团领导手指着山上向我们介绍,盘龙山矿区面积零点二三六八平方公里,矿产资源储量达两千六百七十万吨,设计年产量三百三十五万吨。企业践行生态文明理念,走绿色发展道路,实际上是矿業生产和绿色建设、矿业收入和绿化投入两条生产线同时开展。矿石的开采爆破雇佣专业队伍,把飞石、粉尘、噪声控制在最低,矿区覆盖防尘网,采矿区到加工厂区的道路全部硬化。我们看到,在山半坡蜿蜒的盘山路上,有大货车来往,流动的雾炮车在巡回喷雾,山路旁,坡地里,十几个固定的雾炮机在昂头喷洒,低坡的绿地上空笼罩着雨雾一般,而脚下的地面一片濡湿,看不到一点儿浮尘。难以想象的是,那些载重四五十吨的货车,居然都是新能源矿用自卸车,依靠先进的电驱动系统,可以在运行中自行回馈部分电能,每次只要充电十五分钟,就可满足二十四小时运营。山体上一些陡坡像是挂上了一块块绿毯,那是在矿坑换上新土后栽植的地被植物,有的面积较大的地块,采用了先进的喷播复绿技术;那些裸露的“梯田”就是矿坑整理后的“剖面”,待覆盖新土后就可以喷播了。项目完成后,矿区内的裸露地面将全部绿化,种植适应当地自然条件、具有经济价值的果树、苗木,打造矿山生态家园。

港利矿业生产五种石料产品,整个生产车间各环节都是封闭运行,我们绕厂参观,只能看见运转的机器和穿梭的管线。在智能化控制中心,两名工人在控制台值班,大屏幕上数十个小窗口在实时播放,从原料入口、各个环节的转接,到不同产品的下线,都清晰可见。值班人员告诉我,他们除了监督生产过程是否正常,还要检测噪声和空气质量,一切可能的污染源都在掌控之中。

看矿区规划,随着矿山的掘进,一个绿色的港利建材小镇也在成形。为推广这种绿色发展模式,在全省绿色矿山建设推进工作现场会上,邹城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曾作了典型发言。同行的媒体朋友说,参观了盘龙山矿,颠覆了他对矿山的传统印象。然而更令我们震撼的却是下一站参观的蘑菇小镇。

蘑菇小镇:房里是机器,瓶里是田园

作为北方城市,邹城没有云贵川和东北三省绵延不绝的深山密林,也没有南方高温多雨的湿润气候,野生菌菇屈指可数。然而,邹城局的领导却说当地的菌菇生产全国闻名,还建起了“蘑菇小镇”。我猜想,“蘑菇小镇”一定是一个藏在山前洼地里的小村,天上枝柯遮盖,地上疏影斑驳,街上石阶磊磊,门前流水潺潺,家家户户建暖棚种蘑菇,村里肯定有一个蘑菇合作社,负责提供菌种、技术指导、线上线下统一销售,这是当下很时尚的现代农业模式。然而,当车停在一块刻有“蘑菇小镇”的巨石前的时候,我傻眼了。

眼前是一块平坦的开阔地,一片占地二百多亩的崭新建筑群,街面上行人稀少。步入蘑菇主题馆,才知道已进入蘑菇小镇的核心区,这里包括蘑菇展览馆、食用菌研究院、食用菌大数据平台三大板块。从食用菌研究院的标本瓶里和展览馆展出的蘑菇照片上,我们认识了菌菇家族的三十多个成员,除了熟悉的平菇、香菇、鸡腿菇、黑木耳、银耳、灵芝、金针菇,还有竹荪、金耳、猴头菇等珍贵品种。标本瓶里的标本虽然很小,但那是一株沉睡的生命。在蘑菇展览馆,利用现代光电技术,还原了一株蘑菇从在树干上滋生到逐渐长大的过程,动感的展示,把大自然的奥秘惟妙惟肖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科技让大自然的隐私尽显。

走进友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一排排车间,一套套流水线,生产的产品却是蘑菇。一组组培育瓶乘坐全自动流水线,装上配置好的“营养料”,经过消毒温控,再用喷水的办法播撒菌种,经过搔菌处理,通过“地铁”“高架桥”转送到街道对面的“产房”,十六个瓶子分四排排在一个托盘上,几十个托盘一层层地摞放着,就像同年同月同日的受精卵,在同一个大子宫里孕育,等待着奇迹的发生。通过智能化手段,八位工人监控着二百零一个“产房”,原来在这片土地上耕作的五百个农民培训后变为厂里的工人。工作人员取出一个孕育了十二天的瓶子,刚刚能看到毛茸茸的金针菇萌发,又取出一个二十四天的瓶子,雪白的金针菇挤满了瓶口,已有四五指高,向上舒展着,工作人员示意我们掐棵尝尝。面对晶莹剔透得如天使一般的精灵,我们不忍心动手,在工作人员的一再鼓励下,我们品尝了一下,微甜,一种至纯的味道,别无杂味,在场的采风团成员都承认是第一次生吃蘑菇。工作人员介绍,这个企业日装瓶三十二万瓶,日产菌菇一百六十吨,是国内单产最大的工厂化食用菌生产企业,产品质量达到恒定保障。

什么是农业?什么是工业?在这里我们已经找不到分界,如果真要分开,只能说厂房里是机器,只有那些小瓶子里才是神奇的田園。

山村老屋:以前是民居,现在是景点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农村人口在不断减少,尤其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较差的小山村,房屋空置的比例更高。而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古建筑、独有的民俗文化,却往往因为藏在“偏远”和“落后”的外壳里,才得以存活延续。人们在一味标新立异的路上走得太快太远,总感觉有一样东西忘了随身带走,回头一看,灵魂还在故乡的老屋前徘徊,怀抱着老祖宗留下的旧家什儿。乡村振兴战略、绿色生态发展、乡村记忆工程、精准扶贫项目、节约集约用地,这些夺目的“新经”,需要融会贯通,融合成一套组合拳,才能为古村、山村找到最好的出路,绝不是简单的迁村并点、拆旧建新。

邹城市石墙镇上九山村,是个典型的石墙、石路、石屋村,不知石墙镇的名字是否由此而来。上九山村因为周围有九个山头而得名,按照过去的行政区划,曾经是凫县、邹县、鱼台三县交界之地,商贾往来不绝。沿着石头铺就的小路向上,在村口看到毛驴拉磨的情景,这是在电影里才能看到的镜头。我问站在石磨旁边的主人,他和毛驴是不是演员,他会意地笑笑说:“看到有人来参观,就吆喝着驴转几圈儿。”路边的高坡上不时出现一些高大的门楼和房屋,墙面都是方块白石,顶部都是灰瓦,这样明清风格的房屋足有三百多套。沿街的高大房屋通常是传统的店铺,有茶坊、药房、酒坊、旅店,还有柳编铺。一家药店大门上的对联仍清晰可辨:“秋桂金成液,香桔玉作丸。”可以想象几百年来各色行人在此停留、交易的情景。街道两边没有房子的地方,将近一人高的石墙,蜿蜒着通往村外,这应该是一道安全防护的屏障。沿着山坡走进一条条胡同,能够看到山水汇流的痕迹,为旅游开发而建的瀑布,一股细流哗哗直下,调皮地在胡同之间的石板上跳跃,若是月光朗照的夜晚,该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意境吧?两扇破旧的门前,摆着一张桌面开裂的木桌,桌上竖立的纸板上有二维码和“微信支付”四个字,只是布满了灰尘,主人搬迁之前做过什么生意?卖水果、干货、中草药,还是什么手工艺品?不得而知。

走进一处大院子,后院是标准的北方庭院,前院则是江南式的袖珍园林,除了白石灰瓦的正房,院内假山凉亭、水池睡莲锦鲤、花园竹篱、小石甬路、石桌石凳、石板戏台。一位八十四岁的民间艺人守候在那里,随时为游客弹奏古琴,古琴铮铮作响,老人嗓音高亢,尽管我们听不懂歌词,他还是自我陶醉在他的故事里。一曲唱罢,老人意犹未尽,主动提出再唱一首,由于天色已晚,我们谢绝而去。经过“萧进士院”“老学堂”“老古井”等古迹,都遗憾地未能细观。

据介绍,拥有一千多年历史的上九山村,现在是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中国最美原生态古村落、山东省乡村记忆工程试点单位。上九山村,犹如一部厚重的古书,幸运地得以修整翻印。

与上九山村不同,凤凰山下的上磨石岭村,仍然有大批的村民居住,连位于高处的闲置宅基地也搞起了农家乐,游人可餐饮、可居住、可游玩、可采摘,可以长期租住写作、写生、康养休闲,村里不只是道路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就连指示牌也“文艺范儿”了,“石来运转”“响水巷”“凤阳苑”“聚贤居”取代了“店”、“点”“室”与“铺”的招牌,“小桥流水接平沙,何处行云不在家”“渠道通幽不见山,白云深处有人家”,赫然写在街岔口醒目的原木柱上,全然不见直白的广告用语。泉水从山上流进村里,时尚之风也接着地气升腾起来。

邹城几日走马观花,却也收获颇多、反思颇多,要真正了解邹城,了解邹城人,就应该来邹城走走看看,就应该再去翻阅《孟子》,参悟人生。

张世奇: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会员、第三届签约作家,鲁迅文学院首届自然资源系统作家研修班学员,《中国自然资源报》特约记者,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昌邑市作家协会原副主席兼秘书长。现供职于山东省昌邑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猜你喜欢
邹城蘑菇
山东民间器乐发展现状调查
创新体制机制 增强内生动力加快打造新生小城市
秀逗蘑菇村
邹城汉画像中的乐舞百戏
蘑菇
邹城成为全省首个提出乡村旅游品牌的县市
蘑菇伞
农村财务管理问题与对策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