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唐代的宫廷乐舞将外来音乐的新鲜元素注入其中,消除了中原音乐陈旧的缺点,使中原音乐重启新机,从而开创了唐代宫廷音乐的空前繁荣景象。唐代乐舞以浓郁的异域特色为显著特点,异域乐舞的传入使唐代乐舞在乐曲、舞蹈、乐器、舞服等方面都带有明显的异域化倾向,这对当时的民间乐舞和宫廷乐舞发展及唐代诗词的创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代的宫廷音乐以其辉煌和繁荣而闻名。其中西凉音乐就是一种不容忽视的重要音乐形式。它也是魏晋以来中国古代中原与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典范,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内涵。通过对唐代乐舞的研究,不仅能够了解异域文化交流下的唐代乐舞风貌,对当代音乐吸取外来文化精华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唐代 《功成庆善乐》 雅乐 乐舞 异域元素
乐舞跟唐代人生活关系更为密切,是人们消遣娱乐的主要方式,也是文人墨客抒情的途径。其促进了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异域文化的交流,提高了诗人的艺术鉴赏力与表现力,丰富了唐诗的内容。《功成庆善乐》又名《九功舞》,是唐代宫廷音乐中最重要的一首,也是乐舞中立部伎的一种,吸取了异域音乐西凉乐的特点。是唐朝时期重要的三大乐舞之一和具有影响力的燕乐大曲之一。每个朝代的雅颂审美不同,反映的礼乐追求也各不相同。唐太宗时期把《功成庆善乐》列为雅乐。唐代雅乐是在贞观年间定制的,反映了唐代的礼乐制度。贞观年间对雅乐的形式、内容、曲目等进行了改革。《功成庆善乐》的内容是唐太宗为了纪念自己的诞生地——庆善宫而作的,通过研究其起源、异域音域的影响可以发现,由于当时的“安史之乱”使一些重要的乐谱、舞谱资料遗失,《功成庆善乐》失传,但是通过史料记载却不难看出,《功成庆善乐》在唐代宫廷乐舞中的地位是很重要的。
一、《功成庆善乐》的来源与发展
唐代是中国古代宫廷乐舞的鼎盛时期。它不仅有严谨有序的雅乐祭祀乐舞,而且构建了完整的燕乐体系。其乐舞构建是接受和借鉴了大量的佛教、道教文化元素,如《紫极舞》《菩萨蛮》《上元乐》等。关于道教对唐代宫廷乐舞的影响,学界多集中在《霓裳羽衣舞》上。唐代音乐是在隋朝宫廷音乐的基础上,融入西域和外来民族的音乐而组成的,成就了唐朝宫廷音乐的空前繁荣局面。其中《功成庆善乐》是唐代重要宫廷音乐之一,在唐朝初期杰出的音乐家张文收所创作的《景云河清歌》中就有《庆善乐》,此书共分成四个部分,其余三部分为《景云乐》《破阵乐》《承天乐》。虽然此书中有《庆善乐》《破阵乐》,但是与《功成庆善乐》有很大的区别。
《功成庆善乐》是贞观元年唐太宗所作,唐太宗生于陕西高祖的旧宅,在公元618年10月,这个旧宅被改名为武功宫,公元623年12月,武功宫又被改为庆善宫。而在《景云河清乐》中的《庆善乐》是赞颂皇帝、歌颂唐代歌舞升平的乐曲。
《功成庆善乐》实质是宫廷宴飨和朝廷游宴时所表演的音乐,属于燕乐一类,具有仪式性和娱乐性。在《旧唐书》中记载,《破阵乐》是唐代的“国乐”和“国歌”,主要代表着唐朝的武功。《功成庆善乐》则是代表唐朝的文治,两首乐曲经常在宴会上表演,代表着文武并重,无所偏颇。但是《功成庆善乐》在燕乐中所表现出来的形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通过记载可以看出,《功成庆善乐》有很多版本。
二、《功成庆善乐》的立部伎及外来音乐元素
(一)立部伎元素
《功成庆善乐》属于宫廷燕乐中立部伎的一种,立部伎保持各民族各地区的原有特色风貌,唐代燕乐是当时宫廷乐舞中最高的乐舞艺术代表,也是燕舞的典范。随着历史的发展,坐部伎和立部伎音乐和舞蹈也发生了变化。唐代经济文化高度繁荣,与许多国家进行经济文化交流,成为各个领域交流的中心。立部伎的表演是用锣鼓等乐器伴奏,人数众多,有时可达百人。
(二)外来音乐元素
《功成庆善乐》中所采取的音乐形式是西凉乐,西凉乐起源于秦朝,是古代流传最广泛、时间最久远的乐舞之一,是基于龟兹乐声调的转变而形成的音乐形式,保留了汉族乐舞的风格,同时又吸收了西域和周边各民族的乐舞成分,充分体现了民族融合的音乐形式。在音乐理论上,《功成庆善乐》是借鉴龟兹苏祗婆调式音阶理论而创立的燕乐调式音阶体系,并且根据西域的“艳、趋、乱”三大乐章的大曲形式进行创作。三大乐章中,第一部分为散序,由器乐独奏或合奏来表演。二为中序、拍序,或者称歌头。有固定节拍的慢板,以歌为主,乐器为伴奏。中间穿插着器乐间奏曲,这部分称之为“趋”。三为破,或称舞遍。有时此部分还从简短的散板开始,逐渐进入固定节拍的歌曲,主要以舞蹈为主,但有时只有舞并没有歌曲伴奏,与现在的维吾尔族十二木卡姆的“穷乃额麦”结构一致。
三、异域音乐元素给唐代乐舞带来的变化
(一)丰富了燕乐的内容
唐代大量引进外来音乐后,使得宫廷燕乐体系更加多元化,内容更加丰富饱满。立部伎、十部乐、坐部伎是用于唐朝时期宴飨的燕乐,这其中异域音乐元素表现非常多,在十部乐中有八部是域外音乐。在引进域外音乐舞蹈的同时,还引进了域外的散乐百戏表演,其中包括天竺幻术、西域倒舞伎、吞剑伎等多种表演形式,这些表演形式不仅提高了乐舞的娱乐性和观赏性,也丰富了宫廷燕乐的表演内容。这些内容受到统治者的重视与喜爱。
(二)促进了民间音乐的发展
唐朝皇帝对域外音乐的热爱和倡导不仅使域外音乐舞蹈在宫廷中流行,也使其在民间流行。许多来自域外的民间艺人和舞蹈演员在长安的街道和酒楼里载歌载舞。他们独特的音乐表演和旋转跳跃吸引了长安百姓。其音乐和舞蹈所表现出来的热情和快乐符合唐朝的开放性特点。域外音乐的繁荣也涌现出一些优秀的民间艺术家,如善舞剑器的公孙大娘等,这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当时民间音乐的发展程度。
(三)推动了诗词的创作和繁荣
唐代的异域乐舞极大地促进了诗歌的繁荣发展。由于民族与地区的不同,每个民族和地区都有不同的音乐和舞蹈,并且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这也成为当时最受诗人欢迎的诗歌素材。在唐诗中出现很多描写西域艺术家、舞蹈家、乐器、音乐和舞蹈的诗句。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诗人的诗句中就常常有所体现。他们从不一样的角度来描述西域的音乐和舞蹈,体现出独特的民族特色,也显示出他们高超的写作技巧。
据史料记载,不同地域的音乐传入时,都是只有音乐,没有歌词。由于乐舞的流行和唐诗的繁荣,人们在唐代开始将乐、舞、诗结合起来,并开始创新,将诗融入歌词。这样一来,使外来乐舞更加生动动人,同时也促进了唐诗的创作和发展。由于唐代诗歌无法满足节拍的需要,诗人创作了易于歌唱的长短句,这些诗歌创作发展迅速,推动了诗歌走向繁荣。
四、唐代乐舞的兴衰
唐代的乐舞形式颇多,在大乐署、教坊、梨园设立专管人员,对宫廷各种仪式和其他场合演出情况、乐队编制、演奏的曲目等,都加以详细记载并且妥善保管,充分利用当时的条件来印刷和出版。这些音乐歌舞资料非常珍贵,对后世的研究工作,特别是对后世音乐歌舞艺术的继承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功成庆善乐》在公元651年,被禁止在宫廷宴飨上奏演,其乐谱、舞谱和资料等也在“安史之乱”中不知去向。
五、結语
通过对《功成庆善乐》的研究发现,《功成庆善乐》的创作和演奏场合有着非常明显的政治目的。唐太宗把《功成庆善乐》推上了至高的地位,武则天时期则把雅乐中的《功成庆善乐》给废止了。但从吕才创作《庆善乐》的最初版本可以看出,唐代音乐家对音乐的创作、探索和尝试。正是由于他们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让人们领略到了唐代宫廷音乐的美。
参考文献:
[1] [晋]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董莹莹.唐代雅乐曲目变化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5(02):15-16.
[3]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4]彭定求.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
[5]张倩.浅析大唐乐舞中的西域风情[J].美与时代,2007(09):33.
[6]王溥.唐会要[M].北京:中华书局,1955.
(作者简介:张晓璐,女,硕士研究生在读,沈阳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研究方向:中国音乐史)
(责任编辑 月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