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聪
[摘 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陈云不断强调要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包括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着力开展思想战线上的正本清源,服务于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稳定大局。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陈云则坚持以宣传工作为先导,以加强载体建设为关键,以坚持全党动手为保障,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丰富思想。这些思想也对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下,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具有重要启迪。
[关键词]陈云;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方法;现实启示
[中图分类号] D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21)01-0036-06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所指出的:“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陈云虽并未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这一概念,但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中,饱含着他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思考与理解。
一、陈云关于社会主义
意识形态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
改革开放后,我国进入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面对不断变化的新情况、新问题,陈云不仅在经济、政治等方面敢于突破,而且在思想战线领域不断思考、积极探索,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丰富思想。
(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要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无论革命时期,还是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建设,强调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意义。对此,陈云也曾指出,“领导革命的共产党,它之所以能在变化的、复杂的环境中把握一切伟大的革命运动,并且指导各个运动使之走向胜利,是因为有革命理论的指导。”
对于如何加强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陈云强调首先要坚守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20世纪80年代中期,邓小平将时代主题概括为和平与发展。然而,社会上关于共产主义理想已经过时的言论也越来越多。对此,陈云就“共产主义遥遥无期”的观点指出:“这个观点不对的,应当说,共产主义遥遥有期。”而对社会上有人鼓吹中国不如外国,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的现象,陈云则在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上发言提出,资本主义必然要被共产主义所代替,这是无可改变的法则。他还说,现在世界上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这就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然要代替资本主义的铁证。我们可以充满信心,高呼:“社会主义万岁!共产主义万岁!”可以说,陈云始终把坚守共产主义精神,作为共产党员安身立命的根本。
其次,要加强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的教育。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是我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精神动力,是振奋民族精神、增强国家凝聚力的重要手段。对此,陈云认为“在加强共产主义思想教育的同时”,有必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他号召青年人学历史,尤其是中国革命史和中共党史,提出对于青年人学历史这件事“现在要抓,以后也要抓,要一直抓下去”。他提出要引导人们正确认识我们国家的历史和现状,通过学习了解近现代史,使群众更加热爱社会主义的今天,增强对党的信赖。为此,在平津战役纪念馆拟投建期间,陈云专门批示:“平津战役纪念馆一定要建。”
最后,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陈云更是对这一问题有深刻的认识。在他看来,“共产党员有了革命的理论,才能从复杂万分的事情中弄出一个头绪,从不断变化的运动中找出个方向来,才能把革命的工作做好。”为此,1981年3月,陈云在同邓力群的谈话中,在谈到领导干部在思想上、工作上等存在的问题时,就提出要把《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战争和战略问题》等著作选编一下,还要选一些马恩列斯的著作。1991年5月12日,陈云又专门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著作大辞典》题词:“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
(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要着力开展思想战线上的正本清源。掌握意识形态方面的话语权,对于清除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能出现的的思想障碍尤为重要。尤其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种资产阶级思想和封建残余思想暗流涌动,因此,正本清源、统一思想至关紧要。
一是要积极开展对党内“左”的思潮的抨擊。这一方面体现在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恢复上。“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党和国家各项工作有所推进,一些领域的拨乱反正已经开始,经济建设、社会各项事业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恢复和发展,但党内“左”的指导思想并未得到根本纠正,党和国家工作出现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对此,陈云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先站出,强调要恢复和发扬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陈云在1977年9月28日发表的《坚持实事求是的革命作风》文章中,强调指出:“实事求是,这不是一个普通的作风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的根本思想路线问题。”因此,“我们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坚持毛泽东思想,就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另一方面,关于如何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陈云坚持要以唯物史观整体的、全面的、动态的方法,大力支持邓小平关于科学评价毛泽东的主张。他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起草过程中,反复强调毛泽东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毛泽东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并对决议起草工作提出了重要建议。1979年3月,陈云在会见马来西亚共产党总书记陈平的时候,再次中肯地谈了自己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以及如何评价毛泽东等问题的看法。他认为,正确评价毛泽东不仅是中国的问题,也是世界的问题,不能像赫鲁晓夫对斯大林那样,要平心静气,掌握分寸。
二是要着力消除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推行,不可避免地带来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作风的侵入,社会上一些“一切向钱看”的不正之风逐渐显现。对此,陈云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十分警惕,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对于一些不法外商相互勾结、互相利用,钻改革空子、买空卖空、走私贩私、敲诈勒索等现象,陈云大声疾呼:“我们搞社会主义,一定要抵制和消除这些丑恶的思想和行为,动员和组织全党和社会的力量,以除恶务尽的精神同这种现象进行坚决斗争。”对于这些现象所带来的危害,邓小平也曾专门在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上一针见血地指出,“散布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和其他剥削阶级腐朽没落的思想,散布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和对于共产党领导的不信任情绪”,“这实际上只会引导人们去批评、怀疑和否定社会主义,使人们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前途失去信心,认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一样没有希望。”陈云非常赞同邓小平的讲话,为此,他提醒全党,有些人看见外国的摩天大厦、高速公路等,就认为中国不如外国、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马克思主义不灵了,“对于这些人,我们要进行批评教育,对其中做意识形态工作的同志,经过教育不改的,要调动他们的工作”。
(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要服务于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稳定大局。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而意识形态工作则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它作为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该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所决定的,并且为表现这种政治、经济所服务。对此,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陈云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始终强调这一思想,认为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围绕党的中心工作来开展。
首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要为经济政治社会发展提供正确的方向。早在20世纪50年代,陈云就在商业部党组会议上指出,“只有重视政治,才有可能保证在发展经济的工作中不犯大错误”,“否则,十分有九分会变成‘斗争对象。”改革开放后,为了应对思想战线涣散软弱等现象,陈云再次尖锐指出经济工作搞不好,宣传工作搞不好,会翻船的。这实际是警示全党,要重视意识形态工作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对此,邓小平也表示赞同,他在1980年12月16日的中央工作会议上,专门提到,要让党内的意识形态工作能够“适应经济形势和政治形势的要求,能够有助于而不是有碍于调整工作的顺利进行。”即做好意识形态的引导工作,才能使各项建设牢固地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体系之中。
其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要为经济政治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任务艰巨,不仅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较高的文化水平,还需要有高尚的思想政治素养,对此,陈云在发言中就多次强调:“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既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也要有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是我们永远要坚持的奋斗方向。”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才能凝聚民心,培养广大干部群众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献身精神,使其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建设中去,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步伐。
最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要为经济政治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改革开放后,随着大规模城市建设的进行,对外开放的程度也不断提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所用,是完全正确,也是要坚持的。但随之出现的大吃大喝、为谋取个人利益而损害国家的消极现象,严重危害着社会主义建设,危害着党风及社会风气。对此,陈云在中纪委的会议上提出:“我们党处于全国执政的地位,再加上目前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客观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必须重视执政条件下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和党风建设,着力发挥意识形态的教育功能。
二、改革开放新时期陈云关于社会主义
意识形态建设的主要方法
(一)以宣传工作为先导。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处在意识形态斗争的最前沿,历来是党的工作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革命战争年代如此,党执政以后更是如此。
如何做好党的舆论宣传工作,加强党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应把握舆论、加强中央权威、注重宣传实效等。首先,要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在党的意识形态建设中,舆论阵地的占领是重要部分,宣传思想工作必须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陈云也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几十年来,他始终关注中共中央的机关报《人民日报》,新华社编印的《参考消息》《参考要闻》和其他报刊资料等。他常说,对于这些发行量大、覆盖面广的报纸,一定要特别注意“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尽可能的发表一些积极向上的、催人奋进的文章”。后来,针对一些期刊、广告大量使用女人、美人像等现象,陈云又请秘书转告中央宣传部,“我们国家应该是宣传英雄主义的,要特别严格地掌握这个问题。”根据陈云的建议,1981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当前报刊新闻广播宣传方针的决定》,要求对报刊、新闻、广播、电视等工作必须加强集中统一领导,严格按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进行宣传,无条件地同党中央保持政治上的一致。
其次,要加强宣传主体的权威。为了把宣传阵地牢牢掌握在党的手里,确保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陈云还注重加强宣传主体的权威。改革开放以来,对于日益增长的报纸、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陈云专门指出:“我看现在有点乱,主要是报纸、电台、电视台宣传有点乱。”为此,“中央宣传部要主动地管一下,要一个一个地管才好,不管不行。”同年3月,针对一些小报上对于男女关系等问题的报道,陈云再次强调,这些会“腐蚀干部,腐蚀青年”,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树立中央宣传部的权威,中央宣传部要管电台、电视台、报纸和文艺”。
最后,要注重宣传效果。舆论宣传的作用是为了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因此,在具体宣传中既要符合实际,更要注重宣传效果。1983年4月发布的《关于新闻宣传要考虑内外影响注意社会效果的通知》指出,对于有的报道在揭发社会上存在的违法犯罪行为和落后现象时,由于考虑不周,产生不好的社会效果的,“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要讲究分寸,注意效果,达到以正压邪,增强信心的目的”。1985年,上海纺织系统的几位厂长,心怀国家利益,在经济体制改革中讲原则、守纪律,顶住了社会上不正之风的冲击。这个事件被新华社报道出来,陈云看到后,十分高兴,立即作出批示:“此件核实后应公开发表。我们的宣传机器应当大力宣扬这样的人,大力扶持正气。”
(二)以加强载体建设为关键。正如邓小平所说,正确的主张必须与良好的工作方法结合起来,才能实现。任何理论、思想的传播必须依靠一定的载体。为此,在新时期更好地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必须重视载体建设。
首先,意识形态的载体建设要有生动活泼的形式。一方面要求宣传手段的生动活泼。报纸、电台、电视台的宣传,都是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手段,要将它们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为社会主义事业,为四化建设服务。除此之外,评弹等曲艺形式,也是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要强调宣传内容的生动活泼。对此,陈云指出,我们在开展意识形态建设时,在内容上要用辩证的观点处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不能片面强调政治性,忽略娱乐性。他还以曲艺演出为例,认为“曲艺是一种群众性的文化娱乐。人们在劳动之后,喜欢听一些轻松愉快的东西”。因此,曲艺演员“要懂得听众的心理。他们来听曲艺,首先是为了文化娱乐的需要,不是来上政治课”,想要达到的目的,也“要通過艺术手段来达到”。
其次,意识形态的载体建设要面向人民群众。一方面我们党作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要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为这些国家的精华、国家的力量、国家的未来服务”。陈云清醒地认识到这个问题。他常说要用人民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宣传,只有这样才能深入人心。另一方面,意识形态载体形式的丰富、创作内容的丰富更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陈云还要求评弹艺人看到农村的广大市场,并实事求是地指出:“面向农村,到农村说书,对艺人来说要有个适应过程,这也是一个学习、改造、锻炼的过程。”只有经过这个过程,才能创作出更符合群众要求的作品,才能真正为人民服务。
(三)以坚持全党动手为保障。改革开放新时期,面对“左”的思潮的遗毒、右的思潮的滋长以及改革开放的新形势,陈云反复强调要加强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引导。
首先,对于党和国家高级领导干部,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增强党对意识形态领域重要问题的分析和指导能力。陈云一贯认为,中国共产党员牢固地确立共产主义世界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是需要经过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和训练的。而且这种训练主要是学习和掌握其立场、观点和方法。因此,学习和掌握在他看来,“一个人无论从事什么工作,有还是没有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思想方法,工作起来会大不一样。”直到晚年,陈云还在思考这个问题,提议组织中顾委常委和在京委员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把党和国家领导好,最要紧的是把领导干部的思想方法搞对头,这就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
其次,对于党政领导骨干,要以适应四化建设需要为重要任务,增强党对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领导力。关于这一方面,陈云将重点放在党校的建设上,1983年,他在致信中共中央党校校长王震等人的信中就指出:“很好地培训适应四化建设需要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党政领导骨干,是党校的迫切任务。”他的意见很快被中央采纳。5月3日,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实现党校教育正规化的决定》指出,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理论,用党的方针政策和必要的现代化科学知识、业务知识武装党的干部,为党培训具有共产主义思想觉悟、党性强、作风好又有现代化建设知识的领导骨干”。
最后,对于更广泛的党员干部和基层人民群众,要进一步加强思想建设,树立大宣传的工作理念,强化意识形态建设的主体责任。改革开放初期,国际局势深刻变化,我国社会也发生深刻的变革,人民的思想也呈选择性、独立性、多变性等特征,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尖锐复杂,一些党员干部信仰缺失、党性弱化,是非观念淡薄、原则性不强。对此,陈云强调,党要管党,首先是要管好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因此,“纪检工作部门和全党各级党的组织,必须重视执政党条件下党员政治思想教育和党性教育”。不仅如此,针对文艺战线,陈云也提出:“党的文艺工作者,应该首先把自己看成一个普通党员,而不应该首先把自己看成是一个文化人。”要求广大党员干部真正把握意识形态斗争的主动权,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导和激励广大干部群众,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三、陈云关于社会主义
意识形态建设思想的现实启示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陈云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思考和探索,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对引领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的发展和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
第一,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和人类精神生活领域的发展规律,是迄今为止人类文明最伟大的成果之一。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并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等趋势的不断增强,加之西方和平演变策略,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首先要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增强党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导力,引导、教育广大党员干部树立起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次,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意识,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水平,推动意识形态建设的新发展。最后,要把握舆论引导方向。在舆论管理方面,在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基础上,增强主流媒体宣传内容与形式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第二,必须旗帜鲜明地开展意识形态领域的批判和斗争。意识形态领域历来是社会各阶级争夺的重要阵地。尤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内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呈多元化并存的状态。这一方面是由于经济全球化使国际意识形态斗争出现新情况而造成的,另一方面则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因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发生的巨大变化,而引起的整个社会思想观念多元化造成的。因此,面对多元化的意识形态格局,一方面要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多元化意识形态的分析和辨别,深入探讨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的现实基础、历史依据,以及它们的正负效应等,积极做好主流意识形态的整合引导工作,形成一元主导、多元并存的意识形态格局。
第三,必须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革命战争年代,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宣传教育在动员和增强党内凝聚力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新中国成立以后,意识形态宣传教育不仅可以凝聚人心和力量,而且还能为经济建设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为了更好地适应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新任务,首先要明确意识形态工作的地位。要把意识形态建设工作放到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高度上去认识: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其次,要准确把握意识形态宣传教育对象。由于意识形态工作所面对的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因此,在进行意识形态建设过程中,第一,要把握层次,因人而异,根据不同人群的社会地位、文化水平、思想认知、价值观念等,有针对性地开展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工作;第二,宣传教育的内容要符合对象需要,贴近人民群众,结合现实,密切关注各层次人群的现实问题和利益诉求,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进行宣传教育。最后,要不断创新意识形态宣传教育的方式方法。一方面合理利用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创作出主题鲜明、生动活泼的反映广大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优秀作品,增强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自觉投身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另一方面,要注意利用、引导基于网络和信息技术而发展起来的新型传播媒介,如微信、微博、网上论坛等,培育出一批适应新型传播媒介的写作队伍,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加快构建意识形态宣传教育新格局,把握教育引导的时效性,充分利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打造新型傳播媒介的舆论生态。
总之,一个缺乏精神支撑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个没有思想共识的国家难以凝聚力量。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新时期,我们更要正确地把握意识形态建设规律,凝心聚力、与时俱进,进一步做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工作,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保驾护航!
作者系陈云纪念馆馆员
(责任编辑:赵 菲)
《陈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87页。
《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53页。
《陈云文选》第3卷,第285页。
《陈云文选》第1卷,第142页。
《陈云年谱》(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第267页。
《陈云传》(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1740页。
《鄧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40页。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42页。《陈云文选》第3卷,第322页。《陈云文选》第3卷,第45页。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63页。
《陈云年谱》(下卷),第417页。
《陈云年谱》(下卷),第307页。
《陈云年谱》(下卷),第334页。
《陈云文选》第3卷,第345—346页。
《陈云文集》第3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541—542页。
中央宣传部办公厅《党的宣传工作文件选编》第2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第1170—1171页。
《陈云传》(下),第1736页。
《陈云与评弹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2年,第26页。
《陈云同志关于评弹的谈话和通信(增订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第49页。
《列宁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96页。
张凤翱:《陈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306页。
《陈云年谱》(下卷),第398页。
《陈云年谱》(下卷),第404页。
《陈云年谱》(下卷),第369页。
《陈云年谱》(下卷),第449页。
《陈云年谱》(下卷),第34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