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画纸的心理属性

2021-03-15 06:01左宏梅王子琨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1年6期
关键词:象征

左宏梅 王子琨

〔摘要〕从绘画心理治疗的常见形式、融合样式以及本人绘画治疗的应用实践出发,综述一张画纸的心理属性,提炼“画纸”这一基本创作媒材在治疗中独特且不可忽略的贡献,以协助广大实务工作者理解画纸不同形式的象征内涵和治疗意义。这对于一线工作者增加技术选择和实际操作的准确性,以及正确解读来访者作品、掌握咨询进程中的重要信息、推进咨询取得实效等,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

〔关键词〕心理属性;绘画心理治疗;象征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06-0008-07

一、绘画心理治疗的一般概念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精神病学、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的研究者开始关注绘画的心理象征意义。20世纪30年代,一些专业的诊断工具被开发出来,包括罗夏墨迹测验、画人测验、主题统觉测验等。“从患者自发的绘画作品中,我们能看出他们的原型”,“绘画时,患者会退行,他们的思路会跟着潜意识走”,伴随着集体无意识、原型等概念的提出,荣格开始在心理治疗中将绘画发展成为一种和来访者工作的手段,并结合个人的体验提出对绘画作品的心理意义及应用的诸多分析,奠定了理解意象中象征意义的基础,因此,荣格成了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绘画心理治疗实践的先驱。随着对心理治疗中来访者的绘画作品的临床价值的认同,人们也越发相信绘画艺术创作的过程能促进恢复、改变和成长,对意象作为潜意识的表征以及创作过程的治疗潜力也越来越感兴趣。20世纪40年代,玛格丽特·南伯格开始把艺术作为一种治疗形式,她认为艺术作品是表达潜意识的意象呈现。20世纪50年代,伊迪斯·克拉玛指出艺术创作活动本身具备激活某种心理活动的治疗潜力,所以她认为创作艺术作品的行为包含了创作者个体对内在体验的引导、归纳和转化,是一种升华、整合和合成的行为。20世纪60年代,把绘画引入心理治疗的实践在美国和法国流行开来。之后,从注重对来访者绘画作品本身的象征分析,到关注来访者绘画创作的过程到底激活了来访者怎样的心理历程,绘画艺术治疗深具魅力的工作形式被广泛承认——借艺术的形式走心理治疗之路,密切关注来访者在“非语言表达”过程中的体验,而咨询师则把对这一过程以及最终的“作品”的观察作为促进来访者表现或表达、展露自我、探讨自我并最终深入其心灵深处的秘密的一个窗口。

绘画心理治疗在其灵活丰富的临床实践中演变出很多种操作形式,这些形式无论其治疗取向和焦点如何变化,也无论其与何种治疗技术整合使用,总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都需要一张“画纸”。除了不同的治疗师会使用不同规格、材质、颜色的画纸这一点区别之外,在画纸中所作的各种形式的框格或区隔也是操作形式变化上不可忽视的方面。治疗师们在追求这些变化时,当然不仅仅是为了将自己的技术区别于他人或者只是为了追求形式的新颖。其实,所有的变化都循着绘画心理治疗实践者们深信的那些治疗因子,即治疗关系、形式象征和过程意义而展开,而其目的也不外乎是想通过这些变化引发治疗因子更深刻和广泛的治疗价值的实现。因此,发现和比较这些变化中的不同与相似,以寻找他们各自看重的部分和共同重视的价值,对我们后来的绘画心理治疗实践者们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常规画纸的基本应用形式

(一)涂鸦法

它是由美国玛格丽特·南伯格首创的一种绘画艺术治疗形式,因此南伯格也被认为是最早使用“艺术治疗”这个词的人之一[1]。它的具体实施方法是:让来访者用铅笔或者是蜡笔、签字笔在大张的画纸上涂鸦绘画。指导语也很简单:“不用仔细思考要画什么,试试看,就在纸上随便画画。”涂鸦完成之后,咨询师邀请来访者观察线条的规律,试着从涂鸦中找出图案、形状、物体、人、动物或风景,然后在能够看出这些图形的地方涂上颜色。这些都完成之后,围绕这幅画,和来访者进行具有治疗性质的谈话。受过精神分析的训练、擅长使用自由联想和对自发性艺术作品进行分析的南伯格,认为艺术治疗的主要价值在于真实的表达和沟通。所以她坚信涂鸦法是协助来访者从潜意识中释放出自发的意象、激发自由联想的方法,而那些被创作出来的形象就是一种象征性的语言。这一技法被日本的中井在实践时加上了画框,就是咨询师先在画纸上打一个画框,然后再让来访者涂鸦。涂鸦法使用的画纸都是常见的A4或者A3画纸。

(二)交互画线条法

它是英国儿童精神分析治疗师温尼科特创立的一种交替式涂鸦法[2]。使用八开或A4白纸,咨询师先随意把一张画纸撕成两半,给来访的儿童一半。然后咨询师闭上眼睛随意用铅笔在纸上涂鸦,之后睁开眼睛,询问儿童在这些线条里可以看到什么或者想把它改变成什么。然后由儿童在另一半画纸上也如此涂鸦,咨询师也尝试从对方的涂鸦中发现图像,然后完成自由联想式的涂鸦绘画。这个过程交替进行,温尼科特使用这个游戏的意图在于在短期咨询中快速地与儿童接近,引导儿童用非威胁的方法表达出内心的问题或者冲突而免受其他因素的干扰。

(三)乱画游戏

这是加德纳和克瑞斯伯格在温尼科特的交互画线条法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一种更精彩的系统性和隐喻性的技术[3]。具体操作的方法是:咨询师和来访儿童各有一张A4画纸和一支笔。咨询师先在自己的纸上随意画下一段曲线,邀请儿童在这段曲线的基础上想象并画出一个图形,然后儿童在他的画纸上画下一条曲线,咨询师来接着完成一个图形。之后,可以各自就完成的图形来编一个故事,并相互就故事问问题。这个游戏在治疗中可以使用一轮或多轮。这个绘画游戏中画的技巧和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咨询师和儿童之间的交互作用和对他们所投射的主题材料的分享。

我在實践中,则将乱画游戏和编故事相结合,形成一种可以在小学生班级团体中操作的平行团体游戏[4]。即每个学生准备一张A4画纸,并将画纸通过横竖对折后分成四个区域。与同桌搭档,每个人先在自己的第一个区域画下一段曲线,然后与同桌相互交换画纸,在对方的曲线上完成一幅图画,然后交换回来。如此依次在四个区域都交替画上图画。最后,在相互分享了图画的想象内容之后,各自为自己的四幅图画编一个合成故事。我保留了乱画游戏的基本操作,但把一张纸分成四格,增加了乱画的次数,丰富了创作的意象,而且将交互游戏的对象变成了团体中的成员,使之成为一种很具功能的平行团体游戏。

(四)MSSM交替描绘编故事法

这是由日本心理学家山中康裕[2]提出的一种绘画技法。通常使用八开或者A4大小的画纸,治疗师当着来访者的面,用签字笔在画纸四周加上一个画框,然后让来访者自己或者和咨询师一起把画纸分成六到八个格子,就像漫画书中的格子一样。接着,双方猜拳决定谁先来画。先画的一方随意挑选一格在其中涂鸦,然后另一方仔细观察对方刚才画出来的线条像什么,并用彩笔为其着色,以求描绘出这个图形。双方如此来回操作,逐渐填满其他的格子。最后,让来访者用线条把这些格子里的图案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连接起来,并编一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山中康裕的这一方法,是在涂鸦法和交互画线条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融合这两种技术的优势的同时加入了编故事的环节。

(五)拼贴画疗法

它是日本的森谷宽之[5]发展出来的一种绘画心理治疗技术。这一技术的操作要点就是在一张底纸上用事先准备好的或者现场剪下来的图案或者文字进行自由的、有主题的拼贴,形成一幅来访者觉得有意义的图画,即“贴近心灵”的意象展现。最后,咨询师和来访者就拼贴的作品进行工作。森谷本人从应用拼贴画初始,一直使用B4画纸,这是基于工作时间、应用便利性以及来访者的心理动力等因素的考虑。

以上提到的几种绘画心理治疗的技术,对画纸的规格、材质没有特殊的要求,基本上创立者都是基于取材的便利而选择常见的画纸尺寸。在画纸的应用形态上,也没有更多的变形。这些技术的创立者和应用者把治疗中的重点聚焦于以绘画游戏的方式吸引儿童的加入,借助绘画寻找来访者内心的象征性投射,即潜意识的信息,以绘画为媒介增加与来访者的互动机会等。随着绘画心理治疗技术的发展,其他的技术必然也会与其有融合应用的机会。因此,一张画纸的变形应用而增加出来的表达与创作的机会以及因此带来的更多潜意识和意识的讯息,必定会吸引咨询师开发出更丰富的临床应用形式以求展现出各有千秋的治疗魅力。

三、在画纸中做区隔的应用形式

(一)横向二分

将一张长方形(A4或者A3)画纸的长边二等分然后左右对折,从而形成两个创作区域。然后咨询师可以引导来访者在这两个区域中分别进行绘画。一般我们会把这样的操作称为结构性绘画。因此对画纸做出区隔,也就是为了结构化地表达接下来来访者要探索的主题。横向二分的画纸用来探索的两个主题一般来说是相对的。例如,时间维度上的过去和现在、现在和将来、之前和之后等;空间维度上内在的和外在的、自己眼中的和别人眼中的、工作之中的和工作之外的等;情感维度上好的和不好的、积极的和消极的、满意的和不满意的、感觉成功的和感觉失败的,等等。有时候这几个维度也可以相互融合在一起,以协助来访者从问题的不同阶段、不同视角去重新给问题一个被审视的机会。因为是关于某一个主题相对的两个方面在同一张画纸上的先后展现,所以这种绘画形式能够给来访者提供一个对比,让来访者借助对不同经验的探索来增加自我觉察,从而增进来访者对自我的了解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有力支撑和有效资源。

比如,如果你的来访者是一位因为换了新的环境而变得不适应的高中学生,你可以使用二分的画纸,让他画一画之前环境中的自己和自己的感觉,以及之后环境中的自己和自己的处境。这个主题就是将时间维度和情感维度融合在一起的一种操作,目的在于协助来访者清楚地看到问题到底是什么、从哪里来、造成的影响何在,从而为解决问题寻找突破不良认知和建构有效行为的契机。

(二)横向三分

将一张长方形(A4或者A3)画纸的长边三等分然后对折两次,从而形成左中右三个创作区域,如图1所示。横向的画纸给人带来并列的心理感受,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探索同一个主题的三个不同方面。比如,我曾经带领小学生用这种区隔法执行“我的三连拍”团体活动,即学生分别用一种植物、一种动物、一种景物来代表自己,然后画在三个区域,形成一个三连拍的“自画像”。通过这样的想象绘画,学生就可以同时看到自己至少三个方面的特质,从而增进自我了解和自我悦纳的程度。

(三)纵向三分

将一张长方形(A4或者A3)画纸竖着使用,然后将长边三等分后对折两次,从而形成上中下三个创作区域,如图2所示。被竖着使用的画纸首先提供出一种视觉上上下延展的心理感受,即一个主题如果是被以这样的区隔来探索,一般我们习惯把最下面的那个区域作为发展的基础、从哪里来、小的时候、最初的状态等起始象征来使用,把最上方的那个区域作為更精彩的、更具前景的、更多可能性的、更大的、更完满的、更具指引性的等指向未来的或者是精神性的象征,中间的那个部分就承担着过渡的、承上启下的作用。纵向探索的主题可以是同一个问题的三个不同方面,也可以是三个相似主题的渐次深入。例如,我曾经开发的一个结构式绘画主题是“致敬我的童年”。在最下面一格绘画“回味童年”,探索自己的童年时光,包括出生地、原生家庭、师长朋友,还有难忘的经历以及重要的事件。在中间格绘画“致敬童年”,回顾和整理童年对自己成长的影响,包括童年的梦想、童年的尝试、童年的特质等,以及给后来的自己带来了怎样的鼓舞、支持、成全或者留下了什么遗憾。在最上面一格绘画“写给童年”,总结性地回顾这个探索的历程,把最想说给童年的自己的话用写或者画的方式表达出来。

(四)四格分

意大利心理学家罗伯特·埃萨居欧礼创立的一个应用于儿童游戏治疗中的绘画技巧,叫作“个性聚会”[6],用来帮助儿童探索性格中不同的表现,促进当事人对自我的表白及觉醒,可以帮助咨询师评估个案的自我觉察水平。咨询师在一张A4画纸上画下一个同心圆并将其四等分,如图3所示。然后邀请儿童在四个区域内画出能代表自己四个不同方面的个性的图画。游戏的最后是在中心的小圆内画下一只眼睛。然后治疗师可以给儿童解释说:“我们每个人内在都有一只眼睛,这只眼睛给了我们理解个性中每一个部分的能力。”我在实务应用中,把这个活动重新命名为“秘密之眼”。活动的最后还会邀请儿童为这只眼睛命名,并鼓励他在自己挫折和沮丧的时候,要记得这只眼睛。而那四个区隔,还可以围绕自我、关系或者资源等主题来设计。

还有一种四格分法就是把A4纸打框后分四份。例如,在“手指彩绘”[7]这个绘画游戏中,咨询师邀请儿童在第一格画一个图代表现在的感觉,在第二格画一个图来表达有一次感到快乐时的心情,在第三格画一个图来表达有一次感到悲伤、害怕、或心生厌恶时的心情,第四格画一个图,来表达另一次感到快乐、惊喜或者满足时的心情。这个游戏用来协助儿童表达他们内在的感受。我在实践中也设计了一些四格绘画的团体游戏。例如适用于女性团体的四个主题是:作为女性你最骄傲的地方是什么;作为女人你最自豪的成就是什么;作为母亲你最成功的经验是什么;作为女儿你最满意的付出是什么。还有为中秋节聚会团体设计的“四月”主题:祭月——此刻你最想感恩的是什么?赏月——此刻你最想寄托的心思是什么?拜月——此刻你最想对未来发出的期许是什么?咏月——此刻你最喜悦的收获是什么?这些主题,全部使用绘画的方式来完成。

(五)六格分

许维素[8]设计的奇迹六格漫画用来训练咨询师体会SFBT的架构,即训练从正向层面寻找问题解决的方法。使用一张A4画纸,画出均等的六格,然后依次画出对六个问题的回应,即用图画的方式回应咨询师提出的六个问题。例如,许维素设计的六格漫画中的问题依次为:现在的问题或状况像什么?目前的情况何以没有更糟糕?希望更理想的解决是什么?过去发生的那些事情中类似理想解决的例外情况是什么?为了达到理想的解决,需要的资源或开始的行动是什么?情况开始变好的时候会出现什么讯号?在临床应用中,咨询师也可以就这些问题用六格绘画的方式与来访者探讨。

还有一种分割法是九格分。因为这一疗法在实施的过程中既做分割也加画框,所以,本文接下来会介绍其对画纸的操作应用。

四、在画纸中加框的应用形式

(一)曼陀罗绘画

分析心理学创始人荣格通过来访者创作的曼陀罗绘画来探讨他们潜意识的意象,从而开启了曼陀罗绘画治疗的先驱。1917年,他创作了自己的第一幅曼陀罗画作,并在1918年到1920年期间创作了更多这类的作品。他无意识地发现绘制曼陀罗可以自我疗愈。在荣格个人的体验中,曼陀罗图画的创作是个人追求内在完整性以及外在生命体验完整性的努力,因此荣格把曼陀罗联想为自我以及整个人格的核心。曼陀罗绘画的圆形具有强烈的凝聚力,制作的过程往往能催化当事人感受到放松与宁静,使人逐渐安静下来而产生静心明智的结果,这也就是一般人所说的心灵成长历程和荣格所谓的个体化历程。大的曼陀罗就像种子一样,孕育和隐藏着各种转化的潜能。因此曼陀罗绘画,也被誉为通往内心深处的钥匙,开在纸上和心底的花。

曼陀罗的基本创作形式有两种,一种是绘制曼陀罗,如图4所示,一种是涂色曼陀罗,如图5所示。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绘画的基本操作都是先在画纸上画下一个圆形线框,然后在中间空白的部分由内到外进行自由的想象创作。

(二)风景构成法

它是由日本中井久夫创立的一种绘画艺术疗法[9]。在这一方法中,治疗师首先会在准备好的A4画纸上沿着画纸边缘画下一个画框,然后明确告诉来访者按照自己给出的提示一个接一个地在这个画框中画出十个风景项目,并且尽量将画出的十个风景项目整合成一幅风景画。风景构成法不仅仅接近了无意识,而且通过表现让控制无意识成为可能。中井认为,加上画框,能够促进来访者表达出自己的内心世界,表达出自己的深层欲望、志向、幻想和内在感受。

(三)画框家族描绘法

据日本森谷宽之提供的文献,1990年,美国的彭斯(Burns·R·C)在“动态家庭描绘法”的基础上,结合曼陀罗绘画带来的启示,发明了一种“画框家族描绘法”。这一技术旨在通过符号系统谋求与“内在父母”的接触,通过将注意力集中在圆形中心的图像上,并通过冥想的过程,从而得到内在洞察和治疗的方法。其操作是在A4纸中间画出直径约20cm的一个圆形,具体的指导语为,“请在圆的中心画出你的母亲,在圆的周围画出你关于母亲的自由联想”。

(四)九分割统合绘画疗法

它是由日本森谷宽之[5]1983年独创的一种绘画艺术治疗的方法。森谷对中井的“框格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之后,觉得通过画格子能对描画空间起到保护的作用,而且因为描画空间更具有层次性,能让缺乏描绘欲的人更容易下笔。同时,森谷从密教金刚曼陀罗也是呈九分割的布局受到进一步的启发,开发出九分割统合绘画疗法。森谷在这一疗法中使用A4画纸,在画纸的四边打框,然后再将内部空间分为3×3即九个小方格,如图6所示。之后引导来访者按照顺时针或者逆時针的方向用图画、文字、图形或者符号把自己头脑中出现的意象自由地表达在小方格里。森谷认为,这种在小格子里绘画的技法有很多的优势:能使错综复杂的、多样的意象全面、统合地表现出来;九个分割出来的小格子,象征了收纳和整理信息的小箱子;图画的面积变小,来访者的阻抗也随之降低;比一张纸画画得到的信息更多;可以同时表达矛盾的内容,例如喜欢的和讨厌的,过去的和现在的。再者,“九”这个数字的信息量是做出判断的一个适当的量,能够一举掌握3×3的整体形象,使绘画对象范围扩大,能反映出联想的过程,可以同时表达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可以笼统地表达,也可以概括性地表达。

还有一些画框法变形应用,如曼陀罗层次画、长方形纸中使用三角形画框。曼陀罗层次画,即在一个圆形的画框内,可以再画出两到三层同心圆,如图7所示。然后就可以把每一个层次作为一个区域,在这个有延伸、发展、渐进的象征意味的图形内,实现由内到外对层次类主题的绘画探索。例如由近及远探索支持系统、由亲至疏探索重要关系,还可以探索自我的成长、知识和阅历的增长历程,等等。在长方形画纸中使用三角形画框的实例,可见我《建造人生之塔:用结构性绘画执行毕业班团体辅导的实践》一文[10]。我使用在A4画纸上画出一个最大的等腰三角形,把三角形分成三个区隔,如图8所示。然后用这一结构化的绘画方式,带领学生探索自己三年初中生涯发展的历程——小荷才露尖尖角、天下栋梁初长成、我的未来不是梦——通过人生之塔的三层逐级探索,引导学生回顾初中三年的成长历程,并透过三个主题意象的表达,通过三组问题的分享,完成成功经验的回顾、个人积极品质和内在资源以及外在资源的探索。

五、关于画纸的选择及其功能的几点讨论

(一)画纸的心理属性

阿瑟·罗宾斯[11]在其《作为治疗师的艺术家:艺术治疗的理论与应用》一书中,从客体关系理论的视角阐释了艺术创作时媒材所创设的“空间”选择对来访者心灵呈现的影响。他指出:显然,沙盘提供的环境,让来访者对于其内在世界吞噬的内射感到很安全,并为来访者提供坚定边界,以探索其内在真实与外在真实之间的关系。由此看来,一张画纸形成一个空间,是咨询师为来访者创造出的一个有邊界且安全的心理空间。主观的心理空间是来访者经验的再呈现、感受经验、反映经验、重新整理内在经验和学习新的解决方法的舞台。在这个空间里,来访者是导演也是主角,在咨询师专注和接纳的陪伴下,他们借助创造性想象和艺术的表达,触发聚焦、叙述、整理、整合自己的内在动力,在这个空间里获得重新审视和整合个人生命经验的机会,因此也获得心灵的转化和升华。由此可见,画纸及绘画作品在治疗过程中发挥着连通意识和潜意识世界的桥梁作用。此外,白色本身是净化的象征,白色的画纸很容易自然形成留白的部分,可激发出其他的创造性想象,比如题词写字。这些都可能成为引发来访者深入自身潜意识探索的机会。

(二)画纸的形状与规格的象征意义

在绘画心理治疗的实务中,不论是实施投射测验,还是实施绘画治疗,一般都使用长方形的画纸,只不过画纸的尺寸会因治疗师个人偏好或者实务之需等因素有别而已。惯常使用的是八开或者A4大小或者B5规格的画纸,因为这些尺寸的纸最方便得到。一支铅笔或者蜡笔和一张最便于得到的白纸,就可以为来访者提供一种用非语言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念和情感、个人意识和无意识愿望、个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途径等心灵内容的方式,说来既神奇又便捷。

森谷宽之曾经指出,选择B4的尺寸,一是考虑到咨询时间的限制,在有限的咨询时间里做一幅B4大小的拼贴画作品应该是足够了,如果表达的内容多,可以连续制做两张,将两张作品粘合成B3的尺寸也是有的。底纸尺寸过大,不仅会浪费时间,而且会无故消耗宝贵的素材,还有可能造成反复使用同样的内容的困境。同时,过大的底纸也可能造成那些心理动力不足的来访者难以把控的挫折感。

而日本另一位拼贴画临床应用者藤挂则提出自己在临床中会让来访者使用明信片大小(约15cm×10cm)的尺寸来制作。他认为,控制好底纸等制作道具,制约来访者的表达,有助于来访者发现更深层次的内容。

当然,过小的底纸也存在应用功能上的弊端。因为太小,所以来访者创作时过于受限,自我意识的表达或者某个主题的反映就会受到压抑而不能充分和完全地表露出来。而我本人在实务经验中则觉得,如果画纸过小,则可能难以显示来访者的认知水平、想象能力、心灵中的丰富性以及生活经验的丰富度等,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我们用此方式最大程度获取来访者资料并将其作为评估和诊治依据的客观性和准确性。沙盘游戏治疗师茹斯·安曼[12]在论述长方形沙盘的治疗优势时指出,长方形空间由于其尺寸的不等性,营造了一种紧张、不可靠和急于挪动的欲望,一种想走出去的冲动。而正方形或圆形的空间,营造了一种平衡、安定和向心性。这一点,也可促使我们去理解画纸的不同形状带来的治疗意义。

(三)画纸区隔和加框带来的治疗意义

中井久夫认为,加上画框这个步骤非常重要,并且咨询师要当着绘画者的面徒手给画纸加上画框。加框有保护来访者的绘画活动和作品的功能,还有强迫来访者绘画的功能。在画纸上加上画框的咨询师也起了很大作用。咨询师机械地给画纸画上一个画框,和双方建立好稳定的治疗关系后咨询师才给画纸添加画框,这两种画框给来访者造成的影响是大不一样的。而为画纸加入区隔,一样也具有营造绘画的安全感、聚焦绘画的内容、降低绘画的难度、增加活动的趣味性和引发潜意识朝向某种深入潜行的诸多功用。

(四)画纸的规范应用带来的其他益处

一是协同提供一种治疗的一致性。人类不仅是生活在空间里面,而且会按照自己的意志支配和掌管空间,因此人类会赋予空间各种象征意义。每一次工作,来访者都能在那个安全隐秘的物理空间即咨询室中,在那份能给予关注、温暖和抱持的关系即咨询师那里,面对那些熟悉的媒材,包括画纸、画笔去工作,这种治疗的一致性必然使得来访者能够很快进入和自己内在连接的状态,因为他们在那里能够感受到心灵的自由和安全。

二是保护和促进个案安全感和边界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正如沙游疗法创始人朵拉·卡尔夫将沙盘的尺寸固定为57cm×72cm×7cm一样,在将游戏者的想象力限制在这一空间的同时,也提供了保护和秩序的元素。长方形的大小画纸也一样为来访者提供了心灵世界的安全边界。

三是借助画纸的特定要素,例如形状、材质、颜色和重量,为来访者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提供丰富的刺激。比如,那些不喜欢白色的,或者觉得画纸太粗糙的,或者只偏爱某一种画纸,或者挑剔画纸大小的来访者,其内在那个还没有解决的问题投射于此,便是为其问题的最终解决创造了一个机会。

四是为作品在咨询历程中的归档和回顾提供极大的便利。因为画纸之中无论内容如何,都是来访者潜意识世界的表达,都是最真实和珍贵的作品。所以,绘画心理治疗中的这些作品,犹如沙盘游戏治疗中的沙盘作品,能组成系列地、连贯地呈现来访者内心世界纵向发展的历程性资料:来访者从哪里来,经历了什么,最终又到达了哪里,每一幅作品都是回答和见证他们心灵成长的宝贵资料,对于咨询师和来访者都是如此。

五是为治疗的学术性交流提供可供同行研究和比较的一致性语境。在绘画心理治疗领域讨论案例的时候,我们希望大家提供的作品就如同沙盘游戏治疗中的沙盘照片一样,都是一致的规格。长方形、曼陀罗的通用形式为这种学术上的交流提供了便利,大家就会因此很方便地从绘画内容出现的方位、画纸空间利用的程度、色彩的运用等视角去理解和讨论来自不同咨询师的不同作品,从而寻求那些共同的、一致性的见解。

总之,在心理治疗中,各种各样的治疗形式除了依仗其背后的理论依据和临床的工作机制以外,外在的表现形式、用以施展的工具本身也已成为参与治疗取得效果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对于绘画心理治療,一张纸,成为呈现一幅画、表达一颗心、讲述一个故事、完成一次修通、展现一个生命的重要媒介,这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也必然启动心灵的象征,带来疗愈和整合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芭芭拉·加宁,苏珊·福克斯.涂鸦日记:比文字更有力的心理疗愈法[M].刘茜达,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

[2]山中康裕.表达性心理治疗:徘徊于心灵和精神之间[M].穆旭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

[3]斯卡夫,卡吉洛西.游戏治疗技巧[M].何长珠,译.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

[4]左宏梅.乱画游戏在小学生班级团体心理辅导中的应用[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6(19):19-22.

[5]森谷宽之.拼贴画心理疗法[M],穆旭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

[6]海蒂·卡杜森,查理斯·雪芙尔.游戏治疗101[M].林美珍,等译.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7]莉安娜·洛温斯坦.创意式游戏治疗:心理创伤儿童及青少年的辅导[M].王晧璞,译.台北:台北心理出版社,2009.

[8]许维素.建构解决之道:焦点解决短期治疗[M].宁波:宁波出版社,2013.

[9]皆藤章.风景构成法: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心理治疗[M].吉沅洪,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

[10]左宏梅.建造人生之塔:用结构式绘画开展毕业班团体心理辅导的实践[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33):18-22.

[11]阿瑟·罗宾斯.作为治疗师的艺术家:艺术治疗的理论与应用[M].孟沛欣, 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06.

[12]茹思·安曼.沙盘游戏中的治愈与转化:创造过程的呈现[M].张敏,等 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单位:1.山西长治市潞州区青少年活动中心,长治,046000;2.中国矿业大学,徐州,221116)

编辑/刘 芳 终校/刘永胜

猜你喜欢
象征
刍议影片《斗牛》中的荒诞审美
被隐匿的象征
安托瓦内特的悲壮宿命:《茫茫藻海》中红色的象征意义
《愤怒的葡萄》:主题与人物形象的探析
电视广告中象征的运用
《黄色墙纸》的女性主义解读
从真实影像系统的角度浅析电影《归来》的审美意蕴
从古典到西洋
泰山神崇拜的民俗学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