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校应对校园危机事件的困境与思考

2021-03-15 06:01曹瑞程小云王雪萌赵岚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1年6期
关键词:困境

曹瑞 程小云 王雪萌 赵岚

〔摘要〕在调研中发现中小学校面对校园危机事件时普遍缺乏专业指导、校内外各方职责不明晰、缺乏家校社联动机制,这些问题的长期存在势必影响到学校危机干预工作的有效开展。从加强规范引领、增加专兼职教师数量、加强教师培训、构建家校社一体化干预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思考和建议,最后提出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重在预防,要通过筑牢生命的心理防线来实现对生命的呵护和关爱。

〔关键词〕校园危机;困境;家校社联动机制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06-0015-04

近年来,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在程度和数量上都呈上升趋势,自残、自杀和校园暴力等问题更是频繁见诸报端,各类中小学生心理危机突发事件越来越引起整个社会的关注。当学生自杀事件来临时,学校处理起来常常感到很无助,甚至束手无策。如何更好地应对和处理学生自杀问题是摆在中小学校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探讨具有非常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教育价值。

一、中小学校应对校园危机事件的困境

在文献研究以及调查和访谈的基础上发现,广大中小学校面临着很多现实困境,这些问题的长期存在对学校危机干预工作的顺畅开展会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

(一)学校对此项工作思想上重视,但行动上无力

多数学校领导对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还是比较重视的,尤其是疫情以来,学校领导普遍比以往更加重视校园心理问题。但是多数学校科学的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制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缺乏科学的处理流程,领导也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导致出了问题以后学校缺乏有力的应对措施。调查发现,学校目前处理危机事件的方式大致有以下几类。

(1)以班主任为主的处理方式。日常的学生心理问题干预主要由班主任负责,班主任发现问题比较严重的学生后,一般会先和家长沟通,有时也会找专兼职心理教师寻求帮助,情况超出能力范围的时候,会建议家长带学生去专门的机构进行咨询、治疗。

(2)以学校为主的处理方式。班主任发现问题之后把详细的情况记录下来报告给校长或德育主任,学校分析完之后拿出一系列的对策,基本上是“学校领导+班主任+任课老师+心理老师”的模式。

(3)基于案例的处理方式。有的学校会对之前发生的危机事件进行分析总结,如果遇到类似问题,学校参照之前的处理流程,联合心理教师、班主任、德育处、家长,根据过去的经验来处理当前的危机事件。

由此可见,中小学处理此类问题的方式和大学有很大不同,总体上缺乏科学严密的处理流程,也很少有成熟的医教结合的处理模式。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处理方法,这些方法多处于经验层面,一般都没有经过权威论证,导致学校对危机事件中呈现的很多问题束手无策。例如,如何科学地甄别有问题的学生,尤其是有自杀自伤倾向的学生?出了问题以后如何与媒体打交道、如何与家长沟通?危机事件专业规范的处理流程是什么?家长不愿意带孩子去医院怎么办?学生行为严重扰乱了日常教学秩序,学校是否可以建议孩子休学?等等。总之,中小学危机干预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有待加强。

(二)校内外各方职责不明晰,干预机制缺乏或者运转不顺畅

调查发现,危机事件发生以后,学校内部和外部各方职责不明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内部各部门之间职责分工不明确。出了问题以后主要是校长或者领导层去面对,多数学校内部各部门没有明确的分工和合作。教师该做什么,班主任该做什么……没有形成联动的格局,干预机制基本上全部依靠校长的线性领导。

(2)学校和外部诸因素之间责任不明晰。一是学校和家庭职责边界不清。危机事件发生后,家长往往把责任全部推给学校,学校常常过度承担责任,苦不堪言。比如有的学生离家出走,家长不是去找人,而是来学校闹,要求赔偿等。学校千方百计找回来以后,发现家长根本不做任何改变,学校面对的可能是学生再一次的离家出走……部分家长认为“我把孩子放到学校里了,就是你们老师的事儿了,出了问题学校就得负责到底,我不管了”。二是学校和社会之间的责任界限不清,学校面对社会大环境感到很无奈。近年来手机使用、网络游戏、网络直播打赏等越来越多地成为学生危机事件的源头,而且呈现低龄化的倾向。例如,有个小学六年级学生因父母关系不和谐且父亲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就玩起了网恋,极度厌学,不停给主播打赏,两年来共花费了六七万元。所有这些外部原因引起的学生心理问题都需要学校来背负,学校不堪重负。

(三)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数量不足,教师应对心理危机的能力不足

学校领导和教师们普遍反映,当前心理教师数量严重不足、能力不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数量不足。目前中小学心理教师人员配备普遍不足,尤其是专职教师更加缺乏。部分高中有一名或者几名专职心理教师,初中和小学专职教师的数量很少。学校的很多专、兼职心理教师都非心理学专业毕业。心理课程不同于学科教学,尤其是一些方案的设置、问卷的拟定、活动的开展等都需要专业背景的支撑。

(2)甄别和处理困难。学生心理问题个别差异性很大,严重的心理问题需要进行专业的筛查或者评估。学校专、兼职的心理教师或班主任开展一般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还是可以的,但是对存在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的学生还是没有办法很好地去甄别、定位。在处理危机事件时,和家长怎么谈、后续工作怎么做、如何安抚其他学生等都是教师们面临的难题。

(3)投入危机干预的时间得不到保障。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是一项很耗费时间和精力的工作,可是专、兼职的心理教师工作量比较大,除了本职工作,可能还有学校德育工作、团委工作、少先队工作等需要去做,可以投入到危機干预工作上的时间很少。

(4)接受的相关危机干预知识和技能培训不足。就一个学校而言,很少有面向全体教职工的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知识、技能的培训,教师普遍缺乏危机识别、干预和处理的能力。和大学情况不同,中小学教师参加的督导和培训很多都是自费参加,凭借的是责任心和教育情怀。调查发现,部分心理教师几年来自费进行培训的费用已经接近十万元。

总之,学校整体上应对心理危机的教育力量不足、教师专业能力缺乏,外部可以依靠和利用的专业力量也不充分,这些都阻碍了中小学实施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的顺畅开展。

(四)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家校社协同机制没有形成

根据文献研究和访谈结果,我们发现当前中小学生自杀的最主要原因是家庭矛盾。有的学生和同学、老师交流没有任何问题,但只要一回家,就会发生心理和行为上的变化,在家里的表现和在学校的表现迥然不同。教师们普遍反映部分学生在学校中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更多地反映出其原生家庭的问题。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厌学、情绪失控、自残等行为,潜意识里是想借助老师的力量干预家长。他们不想或无法跟教师明确表达内心的感受,也不会表达,只能用极端的方式,以期间接引起家长的关注。

家校协同机制没有建立起来,出了问题以后主要还是学校去处理,这是中小学校面临的一个很大的困境。进一步分析发现,家长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对心理健康重视度不够,病耻感严重。例如,对于在和学生的沟通交流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教师及时反馈给家长后,部分家长并不重视,甚至逃避。如果学校反映学生不好好学习、不听话,大多数家长都很配合,但是如果说孩子心理上有问题,家长是特别排斥的。学校如果经常组织德育、文体、劳动类活动,家长会认为耽误孩子的学习时间,部分家长甚至会向上级部门告状,更有甚者会要求校长“下课”。所以,在和家长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学校遇到了很多阻力,有时候孩子的问题已经非常严重了,出现了焦虑、抑郁,甚至自伤行为,家长还不重视,学校和家长多次沟通,家长都采取回避的态度。归根到底还是家长内心深处对心理健康重视程度不够。例如,有个学生晚上给班主任打电话,流露出轻生的想法,班主任非常担心,安抚学生的同时联系家长,但是家长因为在外应酬,并没有立即回家,而是委托他人处理,自己几个小时以后才回家。

(2)心理健康知识和教育技能方面培训不足。大多数家长对于《精神卫生法》不了解,在这方面法律意识比较淡薄。目前,我国多数地区缺乏对家长的危机干预培训,家长迫切需要专业性指导。另外,有一些家长本身的心理健康状况也不是很好,对孩子也会产生消极影响,学校在和家长沟通时会感到更加困难。

此外,校內与校外专业资源合作少,危机事件发生以后,如何寻求医院及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的帮助也是困扰学校的问题。教师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也值得关注,一个心理不健康的教师无法给予学生温暖的教育。

二、思考和建议

(一)中小学校园危机干预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亟待提高

目前,学校危机干预最需要有专业力量的支持。例如,需要精神科专业心理医生、心理社工或者大学研究所专业人员等的介入,以便形成面向全体的预防教育、面向高危心理问题对象的预警与干预,以及面向有自杀自残倾向的对象的干预的中小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三级体系。

目前我们只发现浙江省出台了《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危机识别和干预工作的通知(2014)》等政策和文件,以及出版的《浙江省中小学校园心理危机干预指导手册》和《中小学心理危机筛查与干预工作手册 》两本书。这些文件和书籍系统地向学校和家长介绍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的相关政策和理论知识、实际工作的操作流程、学生心理危机的识别方法、常用的危机干预技术、筛查系统及工具、评估流程及工具及相关协议等,对于指导中小学应对校园心理危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根据《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教育行政部门按照有关规定,与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司法行政等部门以及高等学校协商,选聘优秀的法律工作者担任学校的兼职法制副校长或者法制辅导员”。尽管现在很多学校有法制副校长或者法制辅导员,但是由于在心理危机干预方面缺乏强有力的国家政策支持,鲜有心理副校长或者心理辅导员之类的岗位。学校和社会心理教育资源对接不顺畅,说明整个社会的重视程度不够。

(二)提高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比例,加强对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培训

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一支稳定的、具有专业水平的专职心理教师队伍。建议1000人以上的中小学校均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提供队伍保障。同时,加强对学校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危机干预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班主任在危机干预工作中最主要的职责是发现和甄别问题,同时需要熟知解决问题的流程。除了班主任,学科教师也需要这些知识。因为有的学生在班主任面前可能并没有什么异常,但是和其他教师在一起时可能会表现出来。一些对学生造成心理伤害的师源性问题不只是来自班主任,也来自科任教师,所以对教师进行全员心理健康教育培训非常重要,对教师定期开展心理普测和筛查也是很有必要的。

(三)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一体化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加强对家长应对危机能力的教育培训

危机干预有这样几个基本程序:及时发现、鉴别有心理危机的学生;对症状表现较轻、危机程度不高者,以在校接受心理辅导为主;对症状表现较重者,建议到相关医院的心理门诊接受咨询和治疗(必要时接受药物治疗);对症状表现严重、危机程度较高者,立即进行转介。上述工作单凭学校的力量是难以开展的,需要在专业人员或者专业机构的协助下才能完成。因此,需要建立常规化、规范化、制度化、互相支持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危机干预家校社长效合作机制。建议各区县建立中小学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指导中心或指导小组,也可以建立跨区域的指导中心,为学校处理心理危机事件提供专业力量的支持。

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开展更要加强对家长的教育。

(1)提高家长对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视程度,增强他们对孩子心理危机问题的识别、预警能力。通过开展讲座、组建志愿者团队、开展社区家庭教育等多种方式对家长进行宣传教育。如果父母对孩子足够重视,陪伴也足够多的话,孩子的心理出现问题的概率还是很小的。据老师们反映,孩子心理出问题,大部分都是家长忙着工作或者其他的事情,忽视了对孩子的关心,平时与孩子的交流特别少。学校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但是对社会和家长问题常常感到束手无策。

(2)家长培训怎样有效开展需要认真思考。教师们普遍反映,积极参与家校活动的家长总是同一批人,总有一批家长怎样动员都不积极参加,而不愿意参加的家长往往最需要接受这方面教育。对家长的培训不是举办几次讲座就可以解决问题的,要连续地开展菜单式有针对性的培训。家长培训不要走形式,要讲求实效。

三、危机干预重在预防

虽然科学的流程和专业的指导是中小学校处理危机事件时急需的,但是比起这些,危机干预工作更重要的是在预防。各学校要牢固树立全员育人的理念,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各班级应在学生中大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学生树立现代健康观念,应针对学生中广泛存在的环境适应、情绪管理、人际交往、学习方法等问题开展教育,通过举办主题鲜明的特色班会,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我,优化个性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应着力加强生命教育,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珍爱生命,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建议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危机应对教育,让学生了解个体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危机,同学的哪些言行可能是出现危机的前兆,对出现危机预兆的同学如何进行帮助和干预,让学生学会助人自助。希望广大中小学校能通过心理健康专门课程、学科课程、实践活动、家校联合等方面的工作去整体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筑牢生命的心理防线来守护每一个生命。

注:本文通讯作者为曹瑞。

(作者单位:1.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天津,300191;2.天津市河西区天津小学,天津,300200;3.天津市第四十一中,天津,300204;4.天津市昆明路小学,天津,300050)

编辑/刘 芳 终校/刘永胜

猜你喜欢
困境
课程故事向左,现实困境向右
技术语言困境下的中文打字机
突破困境
跟踪导练(三)
跟踪导练(一)
新时代城乡接合部初中化学教师专业成长困境及出路
走出困境
神奇的设计师
安吉拉·默克尔能否解救欧洲的困境
做自己的救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