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育人视阈下的高中历史融合式教学初探

2021-03-15 13:19哈尔滨市第一中学赵化瑞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 2021年2期
关键词:开放性高中历史育人

哈尔滨市第一中学 赵化瑞

“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以培育“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个领域、六项核心素养指标,即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人文底蕴、科学精神。从根本上看,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既是对国家教育方针的落实和细化,也是对实现育人目标的整体阐释。

20世纪末提出的素质教育,旨在通过德、智、体、美、劳的五育并举,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然而以考为纲的应试指挥棒效应,使得教学内容和方法在很大程度上与考试片面结合,教学方式单一,素质教育的发展犹如带着镣铐跳舞。面对如此教育困境,为坚持“立德树人”,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就要不断尝试改良现有的教育教学模式。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要在发挥各学科独特育人功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科间综合育人功能”,明确了学科育人任务的同时,也肯定了学科融合式教学的价值。

从建构主义教育理论来看,历史学习的要义不在于史实的记忆,而在于对历史史实的理解与解释。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很多时候需要不同程度的“学科融合”,才能“还原”历史。这也是高中历史融合式教学的意义所在。

一、学科融合式教学的含义

学科融合是指在承认学科之间差异的基础上不断打破学科界限,促进学科间相互渗透、融合的活动。其本质是要解决单一学科未能解决的问题,抵达单一学科未能抵达的境界。学科融合既是学科发展的趋势,也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为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学科融合式教学”是在学科融合的含义下,依据一些源于学生生活现象的学习或研究主题,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能力、素养进行融合的教学方式。相当于布置给学生一份靠单一学科知识或者技能无法完成的作业,他们必须思考需要运用哪些学科知识、能力与方法来解决问题。最终实现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认识同一问题,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以发挥。例如,在语文教学中,要赏析一篇诗文,学生需要了解蕴含于其中的历史文化意义、地理人文因素和思想政治情感等,这样对诗文的解读才会更全面透彻。

二、高中历史融合式教学方式探索

(一)学科知识的借助

“学科知识借助”是高中历史教学中最常见的学科融合,即历史学科为了教学需要而引入其他学科知识,为历史解释提供简洁有力的支持。比如,要解释从“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最终由秦国完成统一,如果结合地理学科的知识,秦“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从地理位置的优越性角度就能更好地解释。再如,要解释汉末至魏晋时期,匈奴等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最终推翻中原王朝,建立政权。结合地球气象学,当时“北方草原地区气候趋于寒冷,缩小了游牧民族的草场面积,加剧了游牧民族人口增长与生产资料之间的矛盾。因此,北方游牧民族的南迁是气候演变所直接促成的移民活动。”这个时期居住于我国东北、西北的少数民族从东汉开始纷纷从寒冷的塞外举族南下。

(二)思维环节的置换

“思维环节的置换”指的是在历史教学中,借助其他学科思考解答问题的思路,完成历史问题的解决。比如,高考历史开放性试题被称为“小论文题”。借鉴语文学科材料作文的解答方式,可以实现对历史开放性试题的有效理解与突破。

具体案例操作如下:

材料: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1.展示例题(见上文),进入材料作文环节。

(1)学生针对例题要求,写出自拟的作文题目。

(2)教师与学生评比拟好的诸多作文题目,并分析题目优劣的原因——“提取”与“归纳”信息的优劣,决定了自拟题目的优劣。

(3)题目确定后,作文应该如何写——应该围绕观点,论证说明;论证说明后,往往要加以总结升华。

2.实现语文材料作文向历史“小论文”的转化。

(1)展示历史“开放性试题”设问,通过分析两个设问的共性,引导学生完成“转化”。

“开放性试题”与材料作文的比较

阅读上表,可以看出,开放性试题与材料作文在设问上都包含“表达观点”与“论证说明”的要求。完成这样的要求,在解题步骤上,则都由“提取信息→确定题目→论证说明→总结升华”四个环节构成,而实现从写作文到解答开放性试题,需要在提取信息时,注入时空条件;在确定题目时,在主旨下从历史角度表达;在论证说明时,将常用的事例论证换为史实论证;在总结升华时,从史学理论和史观的角度来升华主题。

(2)总结语文材料作文向历史“小论文”的转化过程与实质。

如上面示意图,借鉴语文学科材料作文的解答方式,可以在解题层面实现对历史开放性试题的有效理解与突破。需要注意的是,历史的认识是“要透过纷杂表象认识本质的,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

(三)同质思维的形成

这里说的同质思维的形成,指的是其他学科与历史学科在某一类问题上的思维本质是相同或相近的,通过这些同质思维助力历史学科思维的形成。

比如,我们要学习“历史现象出现的背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理解“历史现象的出现是诸多因素合力的结果”“诸多条件提供了现象出现的诸多可能性”“历史事物产生的时空条件具有唯一性的特点”。我们可以通过物理学中“力与运动”的思维,来达成上述目标。

具体案例操作如下:

材料:

如图所示,F力施加后,分析影响小球A运动状态的因素。

1.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影响小球A运动的各种可能性因素。

得出答案:F力的大小、小球A的表面材质与质量大小、空气阻力、重力因素、悬挂小球的绳索、与绳索连接的悬挂面等。

设计意图:使学生形成条件性思维;认识到“条件”提供了事物运动变化的可能性。

2.追问:“小球运动状态的可能性很多,而现实中通常却没有全部出现,说明了什么?”

设计意图:使学生认识到,可能性的条件不一定具备,事物变化是“有因方有果”的过程;事物变化更是诸多因素合力的结果。

3.同质思维形成。

通过上面两个设问环节,学生已经对引发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有了一定的认知。此时提出问题:“明明诸多条件能够提供诸多可能,为何历史现象通常只出现其中的一种?”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物理学进入历史学的思考,认识到历史事物产生的时空条件是具有唯一性的。“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

学科总是单一的,问题总是全息的。正如法国哲学家埃德加·莫兰在《未来教育所必需的七种知识》一文中所批判的那样:“我们的教育系统实行了人文文化与科学的分离,以及把科学划分为各个学科,这些学科变成超级专业化的,各自封闭在本身之中。因此,总体的和复杂的现实被粉碎,人类被肢解。”因此,单一的学科教学已无法更好地满足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育人要求,高中历史教学需要学科融合。一方面通过学科融合式教学,可以实现对历史教学的有力支撑;另一方面,学科融合式教学更需要凸显历史教学的本质特征,这一点是不能改变的。

猜你喜欢
开放性高中历史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谈高中历史教学情境的创设
图像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例析三类开放性问题的解法
初中英语开放性探究式阅读教学策略
高中历史自主探究教学的实践探索
如何在初中化学开放性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遵循记忆规律 提升高中历史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