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魏欣,彭先锋(潢川县人民医院心内科,河南 潢川465150)
病毒性心肌炎的主要诊断方法是心肌活检,有一定创伤性[1]。 目前,病毒性心肌炎主要通过抗病毒治疗,但缺乏治疗后评估手段,而有效的治疗评估对合理调整治疗方案,改善预后有重要作用。 因此,探寻一种有效的评估方法对病毒性心肌炎患者有一定价值。由于病毒性心肌炎随着病情发展,心肌损伤程度加重,推测心肌损伤标志物可能与病毒性心肌炎的预后有关[2]。心肌肌钙蛋白I(cTn I)是心肌特异标志物,cTn I 水平在心肌损伤早期即可出现升高,对心肌损伤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3]。 本研究主要分析cTn I 水平与病毒性心肌炎抗病毒治疗效果的相关性, 以指导后续病毒性心肌炎患者治疗方案的合理调整,以改善疾病治疗现状。 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 年2 月~2020 年2 月我院收治83 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 其中男52 例、女31 例;年龄23~55(35.98±3.17)岁;体重指数18.12~24.86(22.29±0.40)kg/m2。 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患者与家属均知情且签署同意书。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西医疾病部分)病毒性心肌炎》[4]诊断标准;②病毒学检查显示病毒RNA 阳性;③体格检查可见心音变化、心脏增大等;④发病前出现恶心、发热、咽痛等症状;⑤均接受抗病毒治疗。(2)排除标准:①合并病毒、细菌感染;②合并甲亢、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③中途退出治疗;④治疗期间患者病死。
1.3 方法
1.3.1 血清指标检测方法 采集患者2ml 空腹静脉血,置于室温下30min,3000r/min 离心10min,存于-80℃下待测。 采用心肌肌钙蛋白I 检测试剂盒(胶体金法)(基蛋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苏食药监械(准)字2014 第2400846 号)检测心肌肌钙蛋白I(cTnI)。
1.3.2 抗病毒治疗效果评估及分组方法 参照《成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评价与建议》[5]评估:痊愈:症状消失,心电图、超声心电图未见异常;恢复迁延:轻度自觉症状,心电图、超声心电图轻度改变;心律失常:心电图、超声心电图出现窦速、早搏、传导阻滞等;扩张型心肌病:心功能不全,心电图、超声心电图出现心律失常, 伴全心扩大。 将其中发生心律失常、扩张型心肌病的患者视为治疗效果不佳。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4.0 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均经Shapiro-Wilk 正态性检验,呈正态分布以±s 表示,组间用独立样本t 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影响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得到曲线下面积(AUC),检验血清cTn I 水平预测治疗效果不佳的价值;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抗病毒治疗效果 本研究内83 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经抗病毒治疗后,6 例发生心律失常,5 例发生扩张性心肌病,治疗效果不佳占13.25%(11/83)。
2.2 不同抗病毒治疗效果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 治疗效果不良组血清cTn I 水平高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不同抗病毒治疗效果患者基线资料比较(±s)
表1 不同抗病毒治疗效果患者基线资料比较(±s)
n 性别(男/女) 年龄(岁) 体重指数(kg/m2)cTn I(μg/L)治疗效果不佳组良好组χ2/t P 11 72 7/4 45/27 0.069 0.793 36.18±3.22 35.94±3.15 0.235 0.815 22.17±0.41 22.31±0.36 1.180 0.242 1.51±0.30 0.69±0.48 5.488<0.001
2.3 血清cTn I 水平对抗病毒治疗效果影响分析 将血清cTn I 水平作为协变量,将抗病毒治疗效果作为因变量(1=治疗效果不良,0=治疗效果优良),初步二元回归分析后,纳入2.2 中全部资料,建立多元回归模型结果显示,血清cTn I 过表达是病毒性心肌炎患者抗病毒治疗效果不佳的影响因素(OR>1,P<0.05)。 见表2。
表2 血清cTn I 水平对抗病毒治疗效果影响分析结果
2.4 血清cTn I 水平预测抗病毒治疗效果不佳价值分析 绘制ROC 曲线(见附图)发现,血清cTn I 水平用于预测病毒性心肌炎抗病毒治疗不佳风险的AUC 为:0.893(95%CI:0.820~0.965),P<0.001,有一定预测价值。 当Cut-off 值取1.050μg/L,可获得最佳预测价值,对应的特异度、灵敏度及约登指数分别为0.764、0.909、0.673。
附图 血清cTn I 水平预测抗病毒治疗效果风险价值ROC 曲线图
病毒性心肌炎患者预后差别较大,部分患者抗病毒治疗后可痊愈,但仍有部分患者会遗留心脏器质性病变。 目前,病毒性心肌炎缺少预后评估标志物,造成病毒性心肌炎抗病毒治疗疗效评估现状不佳[6]。为提高抗病毒治疗效果,探讨早期可预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抗病毒治疗效果不佳的风险因子,以指导合理治疗方案拟定尤为关键。
本研究纳入83 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经抗病毒治疗后,6 例发生心律失常,5 例发生扩张性心肌病,治疗效果不佳占比13.25%。 可见,部分患者经过抗病毒治疗仍出现心律失常、扩张性心肌病,病毒性心肌炎患者预后情况并不理想。因此,分析病毒性心肌炎患者抗病毒治疗的相关影响因素是有必要的。cTn I 是心肌钙蛋白的一种,也是常见心肌损伤标志物,可在心肌损伤早期快速释放入血[7]。 本研究对比治疗效果不佳组和良好组基线资料发现,治疗效果不佳组血清cTn I 水平高于良好组,说明cTn I 水平过表达可能与病毒性心肌炎患者抗病毒治疗效果有关。后经二元Logistic 回归分析后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发现,血清cTn I 过表达是病毒性心肌炎患者抗病毒治疗效果不佳的影响因素。分析原因为:作为心肌纤维特有的收缩蛋白,cTn I 主要在心脏细胞中分布,通常情况下不释放入血[8]。 大部分cTn I 结合心肌纤维中的心肌收缩蛋白,小部分cTn I 游离在心肌细胞胞浆内,心肌受损时,cTn I 可通过破损的心肌细胞进入血液中,血液中cTn I 的水平增加[9]。cTn I 也是一种心肌收缩调节蛋白,可通过作用于钙代谢,抑制激球蛋白,改变横纹肌动蛋白ATP 酶活性,达到调节心肌收缩的作用,在心肌损伤减轻或消失后,cTn I 水平会降低[10]。而治疗效果不佳的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可能病毒感染时间长,程度较重,因此对心肌细胞所造成的慢性炎性损伤程度更严重,故cTn I 水平更高。 综上可推测cTn I 可能对预病毒性心肌炎抗病毒治疗效果不佳风险有一定价值,且该推测在进一步的ROC 分析中被证实,可见血清cTn I 水平在病毒性心肌炎抗病毒抗炎早期疗效预测方面有较高价值。
综上所述,血清cTn I 水平过表达可能提示病毒性心肌炎抗病毒治疗效果不佳高风险,可考虑未来早期检测病毒性心肌炎血清cTn I 水平,预测治疗风险,指导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