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雪玲
【摘要】2020疫情的发生,探讨教育教学和信息技术的有效融合成为了一个研讨专题。立足区域学情,探寻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真正落实“师生不停学”,实现教学相长。我校科组借疫情停课不停学的契机,构建线上学习共同体,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并依托课题“增城区直属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习共同体研究”,以我校为研究中心,开展教师专业发展学习共同体的实践活动,以“广州市电视课堂”录制活动为抓手,发挥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落实我区教师青蓝工程的有效措施。从我校录课学习共同体到我区多个录课学习共同体,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关键词】线上;学习共同体; 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学习共同体最早是由日本教育家佐藤学提出來的,是由具有共同信念、共同目标的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在知识共享和同伴支持的基础上,通过参与交流、协作、反思等活动,成员之间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竞争的人际关系,最终促进个体的成长,以达到有意义学习的目的。
“专业”是指一个人在专业领域里要有所特长,他不仅要进入这个领域内知识和技能的尖端,而且在其以后的专业生中,还要不断吸收该领域逐渐产生的新知识和新技能。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完善的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本文主要论述我校如何借助信息技术,构建为了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这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的教师专业团队。凝聚学习共同体的力量,引领示范,通过研究,直属试验学校聚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共同目标,多渠道进行共同交流互动,根据教师钻也发展需要而形成的线上研讨“平台”和直播磨课的“情境”。在多方互动交流中,形成多层次、多维度的活动机制,激活教师专业成长初心,实现教师“共识形成”和“身份获得”的成就感。
一、问题提出
通过问卷星问卷调查,课题组收到1122份问卷,其中我区有853人参加了问卷调查。通过问卷结果我们了解到,想努力争取评优评先的老师有840人,想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的老师1075人,其中我区就有852人。通过数据,我们可以看到,我区小学教师求进步争优秀的群体还是很大。
我校是区的直属小学,直属小学有他天然的优势地位,财权和人权都由区教育部门直接管理,不用经过中间环节,较之于其他镇街或农村小学,有着教师专业发展的优越性:师资是比较充足和强大的,各级各类的名师、骨干充足。然而,近些年来,几所直属学校之间缺少主动交流。大部分直属学校的老师不受镇街指导中心制约,处于自己管自己的状态,潜意识有优越感。然而,长期处于这样一种“闭门造车”状态,对外界的学校管理、改革动向了解不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解决策略
(一) 依托信息技术,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学习共同体
在专门针对直属学校的问卷调查中,我们整理出区直属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共性需求,确定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学习共同体,依托信息技术钉钉平台,QQ平台,微信平台,百度云盘等,实现资源共享。通过共同体的组建,搭建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研讨平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意识与共同学习的团队意识,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
疫情期间,我校并没有因为疫情而停止教学研讨,反而把此转化为线上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考验契机。通过建立各学科共同体,以组长为点,带动整个学科组进行教学研讨、讲座交流、微课展示、直播课优质化的打磨、线上有效作业的布置和创意批改、线上教学的阶段训练等,学生也建立起传帮带的学习共同体,一个优生带2-3个徒弟的“加油站”“冲锋队”“超越队”“先锋队”等,有效实现了师生共成长。
我校通过学科教研共同体,年级同水平学生的“教与学”共同体,研讨方向一致的“名师骨干共同体”的构建,唤醒了年纪大的老师的教育初心,发挥年轻教师的信息技术娴熟的优势,更新中年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真正做到立足教师专业发展需求,抱团合作成长。我校的线上教学直播课收到家长和学生的一直好评。课题组的英语学习共同体,名师学习共同体,语文学习共同体,音乐学习共同体,美育学习共同体,体育学习共同体,综合实践学习共同体还承担了广州市电视课堂的录课任务,课例录制和录制教研人员有24人次,完成了2019学年第二学期的13节电视课堂的录制。多节课例位居榜首。(详见下表) (下转第16版)(上接第15版)
互联网+时代下的教研活动已经实现了跨地域,甚至跨国界,课题组通过课题研究,构建有效的学习共同体,在参与电视课堂录制的过程中,发挥了学习共同体的这个点的辐射作用,带动整个区域的年轻人的成长,甚至带动整个市的年轻教师成长。让青年教师专业发展以飞一般的速度成长。
(二)借助网络平台,构建校际特色的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通过校本课程开发、“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教学技能竞赛这三个方面的专业发展学习共同体的研究。依托直属学校的校本发展需要,寻找共性发展,聚焦课堂教学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通过课堂的实施,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共同发展。
2.通过搭建“学习共同体交流平台”,对直属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习共同体的效果进行检测,运用数据对比分析,搭建平台,运用比赛促进教师共同体的发展,不断提高本研究评价的有效性,制定有效的评价机制。
3.教师专业自我发展学习共同体。组建不同学科教师专业自我发展的学习共同体和名师,骨干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营造良好的教师发展环境,为教师提供适合其发展的机会和服务。根据现状调查分析结果再细化每个共同体的目标,在目标达成过程中,逐步形成结构合理、重点突出、特色鲜明、效益明显的教师专业发展梯队。
4.创建丰富的学习共同体活动。
(1)教研组内开展研读教育专著交流会、邀请专家对教育专著进行解读,举行云读书沙龙等系列读书活动。
(2)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研课活动(同课异构、拼课、微格片断评析),通过钉钉群进行研讨,以研促提升。
(3)课题组骨干名师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全程参与青年教师的备课、公开课和研讨活动,并通过网络平台即时分享研讨过程。
实践证明,依托网络多媒体技术,建设线上学习共同体,能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利用现代科技发展,创建学习共同体交流互动的网络平台,引领教师积极实践,认真反思,大胆探索,享受“不同模式,共同目标;互动研究,共同发展”。同时能聚焦高效教研,倡导“齐思共享,互助共进”的合作理念,培养名师骨干,为区教育局的“青蓝工程”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张佳.我国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发展现状的实证研究——以上海中小学为例[J].基础教育,2017,10.
[2]陶玉婷.佐藤学“学习共同体”理论对中国课程改革的启示[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
[3]杨倩茜.构建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基于大学与中小学教师合作学习的视角[J].科研教育,2018,5.
[4]王贞,孙卫华.学习共同体研究现状——基于期刊论文的内容分析.2001.
[5]肖丽萍.国内外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述评[J].中国教育学刊,20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