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小耀
本期嘉宾:
叶小耀 郑州市第四十七高级中学校长
梁永庆 郑州市第七高级中学副校长
姜 波 郑州市第二初级中学校长
冯 华 郑州市二七区汝河路小学校长
段华松 洛阳理工学院附属中学校长
张胜辉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洛阳分校校长
主持人: 孙 俭(本刊编辑)
导读:
“十四五”规划提出的“发挥在线教育优势,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2020年以来,疫情防控与线上线下教育教学融合成为新常态,催生和改变了教育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信息化对教育的深刻影响从“遭遇战”变成了“持久战”。
如何有效整合与利用疫情期间积累的海量在线教育资源和教育治理经验,成为基础教育领域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本期我们邀请了6位校长,以“后疫情时代,线上线下教育怎样融合发展”为议题,总结学校整合利用线上线下教育资源的方法和途径,探讨如何构建线上线下教育常态化融合发展机制,形成良性互动格局。
主持人:疫情期间,教育信息化有效支撑了全国近3亿师生的在线教学。当课堂教学从面对面互动转变为网络在线交流,不变的是教学进度、内容和时间安排。在这种形势下,如何转变教与学的方式,请大家结合学校的实际,介绍一下各自的经验。
叶小耀:面对疫情,我校作为全国信息化教学示范校、全国智慧教育实验校,主动作为,积极行动,采取多种措施转变教与学的方式,保障在线课堂教学效果。
一是加强思想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学校通过举办在线家长会、主题班会、全校升旗仪式等,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调适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克服困难,珍惜上课机会,提升自我管控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二是组织学习小组,实行导师制。根据探究性学习要求,每个班级组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所有老师分包学习小组,指导学生预习及课后复习,保障学习效果。
三是巧用学习空间,先学后教。教师充分利用网络学习空间,精心准备预习内容,录制重难点微课推送给学生,同时根据空间反馈了解学生预习情况,以便在上课时有针对性地讲解。
四是开展在线教研,做好教学规划。各学科、各级部每周开展在线教研,学科中心每周发布在线教学指导意见,反馈在线教学督查情况,与时俱进,不断调适,全面提升教学效益。
梁永庆:郑州七中自2016年秋季在起始年级实施智慧课堂教学以来,到2019年已经实现所有年级全覆盖、常态化的使用。疫情防控期间,学校充分利用智慧课堂平台,整合各个终端资源,开展云课堂、云考试,在转变教与学的方式上,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是授课方式创新。依据智慧教育平台,有效落实“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任课教师做好线上集体教研,在导学案编制、作业设计、课后辅导答疑和家校沟通等方面都提前做好准备。班主任积极组织、管理好本班学生,督促学生科学安排生活和学习。学校每周利用大数据统计分析学情,决策教学,改进教学。
二是评价方式创新。通过线上云考试,助力实现“教师智教,学生智学”。网上阅卷结束后,教师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结合周测和月考等数据,打造个性化成绩单,通过成绩分析、针对性训练、在线课程,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帮助。这也有助于教师精准地了解学情,实施精准教学。
姜波:郑州二中早在2012年就开始了信息化教学改革实验,去年疫情防控期间,学校充分发挥信息化教学优势,将微视频制作和翻转课堂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四课型渐进式自主学堂”线上教学模式。“四课型”即基础先学课、展示反馈课、点拨思辨课、练习评价课。“自主学堂”体现了课堂即学堂的教学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构建高效生本课堂。
学校通过建立教学管理平台、线上教研平台、班级管理平台等,构建起系统的线上教育管理体系。在此基础上,我们同时开展基于家校共育的系列化德育活动,围绕“健康、博爱、有为”的育人目标,设计感恩教育、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创客艺术实践、劳动教育等系列化活动,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冯华:疫情防控期间,汝河路小学采用“微课+线上答疑”的方式进行教学,整个教学流程分为学生课前预习提出问题、课中理解产生新问题、教师课后答疑解惑、作业评价反馈四个环节。
微课可以是教师自己上,也可以是同年级优秀教师直播上课,或者是观看同步名師课堂,共享优质课堂资源,保证学习效果。学生带着问题和目标进入学习状态,由被动转变为主动,成为积极的学习者。教师在上微课的过程中,依据班级学情再次明确在线答疑的内容,通过在线连麦回答问题、作业批改展示的方式当堂反馈。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同伴和引导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张胜辉: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虽然存在空间场域的差异,但其目标指向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疫情防控期间,我校主要使用钉钉开展线上教学,逐步形成了“课前参与、课中研讨、课后延伸”三段式课堂模式。
学校电教中心在钉钉上架构四个校区组织体系,建立了121个班群,成立了学科教研群。每个年级每天安排“语数英+体育”四个学科,以“电子书+微课+作业单”的形式进行线上教学。德育处推出每天线上德育演讲十分钟,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确保学生身心健康;体育组教师录制了居家有效训练微视频,指导学生在家进行锻炼;音乐、美术、科学等学科教师结合疫情制作各种微课,全方位增强学生的自我防护意识。
主持人:未来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造力。在信息技术日益普及和跨学科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学校怎样利用信息化来丰富课程资源,以促进和提升学生的学习与创新能力,形成更具活力的教育生态?
姜波:我认为在信息化时代培养中小学生的创造力,要着眼于两个基本点:一是培养学生借助信息化手段自主学习的能力,二是培养学生跨学科学习的能力。自主学习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力,学习力的提升又提高了创新能力。
学校要为学生创新发展提供适合的土壤和环境,其实就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为拓展学习、深度学习提供多样化课程支持,为个性化学习提供更多选择。在疫情防控期间,我校除了正常开展线上课堂教学,还为学生推荐了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省基础教育资源网、郑州“优教班班通”资源共享平台和网络开放资源平台,让学生自主选择,进行个性化学习。在跨学科学习方面,教师和导师为学生布置创客项目和研究性学习项目进行项目式学习,并推荐相关资源网站支持学生跨学科学习。
叶小耀:我们一是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开发跨学科融合课程。学校除按照国家课程标准要求开设所有课程外,还鼓励教师开发学生喜欢的校本课程,比如《玩起来——开源硬件与米思齐》《3D打印》《室外地理探究课》《看电影学地理》《玩转数学——数学与艺术》等多门创客课程。
二是建设校本资源库,实现资源开发持续优化。学校充分利用教师常态化教学教研的成果,建立资源共享、审核、遴选等机制,增强资源服务的针对性和适用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便捷地调用平台资源,有效提升了教学效益。
三是提升人工智能赋能教学实效,探索多种育人方式。随着智慧校园的不断丰富,学校数字实验室的建立,常态化录直播系统加入智慧课堂,以大数据分析为基础的“精准教学”应用、以无感技术为基础的“智能观课分析”应用等,都可以帮助教师智能备课,分析掌握学情,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与创新能力。
梁永庆:我们一是整合课程,为学生创新提供资源。教师注重推进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整合、课堂内外学习资源的整合、不同类型教学方式的整合。
二是转变教学方式,为学生创新提供条件。教师在备课时要创新使用一切学习资源,如制作多媒体课件,采取翻转课堂、慕课、微课等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获取知识、开阔视野。
三是利用智慧学习空间,为学生创新提供途径。智慧学习空间可以记录、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教师可以据此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有效提升学生学习与创新能力。
段华松:在信息技术日益普及和跨学科学习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教师的知识传授者身份正在逐渐弱化,正从课程的实施者向学习资源的开发设计者和课程实施的综合应用者转化。为丰富学校课程资源,满足学生不同兴趣爱好和职业选择的需求,我们是这样做的——
第一,利用好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整合企业与社会多方教育资源,及时引进数字化教材、实验视频、网络课程、名师资源课程等,加强在线课程和优质资源库建设,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用共享。
第二,整合开发资源,建立符合自己校情的资源库。我们发动教师利用新技术手段,通过各种途径获取自己需要的资源,在收集、制作、应用、存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不断生成新资源。
第三,提高教师应用技能。如学习使用图片编辑软件,学习制作动画和剪辑手机视频,用小程序来支持教学与辅助管理,通过一系列新技术和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让课堂更加灵活丰富,让教学内容更直观形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主持人:智能时代背景下,如何利用“互联网+”加速推进教育变革与创新,实现大规模个性化学习和因材施教?
梁永庆:郑州七中在2016年被评为全国智慧教育实验校。2018年全校师生实现了“人手一平板”,全面开展智慧教育。2019年入选河南省首批中小学数字校园标杆校。2019年12月底,“学校大脑”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等提供了大数据支撑。
“学校大脑”为智慧课堂的实施和管理提供资源与数据,实现了教学资源的收集、存储、管理与应用。这样的智慧课堂学习环境不仅能“全向感知”师生的行为数据,实现师生之间的即时反馈、即时交互,而且能够助力教师对学情做出精准分析,并据此调整教学策略。
2020年12月,基于学情的个性化错题本和学习手册在我校全面普及,“学校大脑”对学情进行动态追踪,定位学生薄弱知识点,推荐个性化学习资源,便于学生有的放矢进行学习。
“学校大脑”通过对海量数据的收集、挖掘与分析,帮助学生对自我、对专业进行全面了解,准确定位自己的职业目标。这更有利于个性化学习和因材施教的开展。
姜波:利用“互联网+”加速推进教育变革与创新,实现大规模个性化学习和因材施教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我认为最基本的方法是实施混合式教学和混合式学习。
混合式教学没有固定和统一的模式,却是有规律可循的,那就是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主动发生的,学习是循序渐进的,教师的教学活动是为学生提供外部支持的。教师要充分利用线上和线下教学的优势,建设线上学习资源,开展线下教学活动,利用交互平台建立师生之间的紧密联系,真正实现让学习泛在发生、让学生主动学习、让教学更具指导性,从而使个性化学习和因材施教成为可能。
冯华:我们一是通过教育大数据实现科学“识材”。汝河路小学于2017年建成集录播室、双板课堂和电子书包于一体的基于starC云端一体化平台的未来教室,同时通过班班通交互平台、钉钉、悦学网等多种途径掌握学生多方面的数据信息,深入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学生可以根据反馈信息,对学习进度进行科学改进和调整,实现有效自我监督。同样,教育大数据也可以帮助教师全方位地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实现因材施教。
二是通过数据分析技术准确预测“才能”。学校将收集到的数据、信息进行处理,不断优化,以此掌握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挖掘学生感兴趣的教育资源,进一步分析和预测个体的“才能”。
三是在智慧教育环境下支持个体“成才”。在大数据技术支持下,教育者为每个学习者提供个性化学习的信息环境和服务。一方面为学习者提供便捷与平等的自学平台,另一方面形成了自适应学习服务系统,帮助学习者实现自我量化与管理。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让因材施教成为可能,最终实现个性化学习。
张胜辉:我们主要有四点经验。一是借助网络平台,教师可以提供大量的学习阅读资料或者预习相关知识点,对课前参与进行细化。教师还可以进行学前调查,让学生高效自主地完成预习,为以学定教提供第一手资料。
二是借助交互式互动教学管理软件,教师可以运用大数据统计、分析生成教学过程性记录,学生可以根据需求随时复习巩固。教师通过对后台数据的分析,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了如指掌。
三是借助专业的作业评价软件,教师为每个学生生成个性化过程评价,统计易错题,智能化制订学习指导策略。
四是利用线上教育平台,建立校级、年级组、学校资源库,师生共建共享,构筑教师学习共同体、学生学习共同体。
段华松:在“互联网+”时代,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有机融合,大数据下精准教学应用广泛,个性化学习成为主导,这对教师的教育观念和信息化应用能力提出了新挑战。
第一,更新教育理念。教师要树立以学习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把传统教学转向以学生学科素养提升和思维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以问题导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进行个性化指导。
第二,强化技术应用。教师要熟练掌握班级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尝试新软件的应用,学会用各种信息平台对数据进行收集与分析,建立信息技术应用下新的学习共同体,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疑难杂症,不断提升教育效能。
第三,改革课堂模式。人工智能在课堂上的广泛应用,使题型归纳、解题技巧、答题方法都可以在网上查到。未来的课堂应是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过程设計为核心、以精准和高效为目的、以个性需求为导向的因材施教的课堂。
第四,突出个性化学习。在班级授课方式上,线下教学解决整体推进问题;对于学生的个性化问题,教师可以通过线上指导学习来解决。
叶小耀:我校以课堂教学改革作为智慧校园建设的重要抓手,自2016年9月开始,全面推进基于大数据的教学模式探索,逐步形成基于大数据的智慧课堂讲评课教学模式,如下图所示。
对教师而言,智慧课堂减轻了教学负担,教师根据课前预习情况能及时掌握学情,调整备课内容;根据课堂检测实现当堂反馈,随时调整节奏,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对学生而言,智慧课堂新颖的互动方式增强了学习兴趣,而且基于“互联网+”的学习方式,可以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搜集相关的资源,进行个性化学习。
在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只有教师走向未来,学生才能展望未来,而智慧课堂为教师提供了充分的发展空间,让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学习、同伴互助、专家引领,在成就学生的同时实现专业成长。
(责 编 帕 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