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丽丽 潘雪萍 王亚萍 章旭峰
(浙江省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浙江 湖州 313000)
尿量是反映组织灌注和体液平衡的重要指标之一,最能够直接反映肾脏血流的灌注水平[1]。临床上对于精密监测尿液的危重患者均采用留置尿管,将尿袋里尿液倾倒至量杯中测量尿量并观察尿色及性状,易受目测角度、环境光线、护士主观因素、临床突发事件等影响,导致测量的尿量值存在一定的误差及监测时间节点偏差,将直接影响临床危重症患者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诊断和液体复苏补液的治疗[2-3]。尿液监测在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中人均总操作频次位居第四,耗时耗力,明显占据了护士护理患者的时间,严重影响了护理工作的安全及效率[4]。而我院2019年9月以来借助电子智能化实时精准尿液监测,监测数据及图像自动传输、记录和保存,可帮助临床及时准确地评估病情及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患者安全,现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5-12月收入本院ICU中需要留置导尿精密监测尿液的1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时间顺序将2019年5-8月入住ICU的62例患者设为对照组,2019年9-12月入住ICU的58例患者设为观察组,每例患者监测时间为6 h。纳入标准:(1)患者入住ICU时间≥24 h。(2)需留置导尿,且需精密监测尿液。(3)患者/家属对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患者进行了膀胱冲洗。(2)因各种原因无法配合完成本研究者。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和疾病类型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经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并备案。
1.2方法 两组患者收入ICU后,均按医嘱执行留置导尿护理,每小时监测尿液,记录尿量及性状。
1.2.1对照组 制定尿液监测表,床旁放置计时器,每小时提醒护士到患者身边用量杯人工监测尿量及观察尿色性状,洗手记录。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例
1.2.2观察组 利用智能尿袋电子智能化监测尿液,自动并实时循环监测尿量,视频监控尿色、性状并传输实时图像,监测数据与护士站联网,护士在护士站电脑上可获取准点、精准的尿量并观察患者尿色及性状。电子智能化监测装置,见图1。使用方法:(1)使用前将连接患者导尿管的一次性尿袋挂在智能尿袋装置中的悬臂梁秤挂钩上,开放尿袋活塞并连接排放管到电磁阀。(2)打开电源开关,启动智能尿袋装置,连接无线Wi-fi,将尿液的监测数据通过Wi-fi传输到护士站的电脑,自动录入患者尿液监测系统中。(3)启动计时器,流入尿袋的尿液触发测力传感器精准称重计量,所测尿量分实时尿量及总尿量。尿量达到设置限量值[总尿量750 g[5]和0.3 g/(kg·h)[2]]触发报警装置,自动报警,总尿量达到750 g时激活电磁阀开放,将一次性使用尿袋中尿液排出,待尿袋排空后电磁阀自动关闭。护士在护士站电脑上可通过查询时间可查看指定时间尿量及尿色性状。
正面 反面注:1.报警指示灯;2.蜂鸣器;3.悬臂梁秤;4.尿袋;5.排放管;6.盒体;7.显示器;8.控制电路集成板;9.线路;10.计时器;11.摄像头;12.电磁阀;13.电源。 图1 电子智能化监测装置正反面示意图
1.3评价方法 比较两组每小时尿量测量偏差值、每次监测尿液的用时、时间准点率及护士的满意度。
1.3.1每小时尿量测量偏差值 将用两种方法测得小时尿量值与复测值(由同一操作者采用电子秤复测所得的该小时尿量值,精度为±1 g)进行对照,以复测值为参考标准,比较两组的测量值与复测值之差的绝对值作为每小时尿量测量偏差值。
1.3.2每次监测尿液的用时 对照组计时从洗手、戴手套、走到患者床旁、放尿、看量杯读数、脱手套、洗手到记录尿量及尿色性状为止。观察组从查看护士站电脑上的尿量值及尿色性状,做好记录为止。为避免误差,我院ICU 30名护士均使用同一规格型号的透明量杯测量,两组共用一把电子秤称尿量作比较,并记录每次监测尿液的时间。
1.3.3监测尿液时间节点 以护士站内电脑显示的时间为标准时间,对照组监测时间节点以护士到患者床旁监测的实际时间点为准;观察组电子智能化监测尿液数据由设备自动实时测量,自动记录。比较标准时间与两组测量时间的差值作为各组的测量时间误差。
1.3.4护士使用效果满意度 以问卷的方式调查护士对参与本研究的30名护士就电子智能化和人工量杯监测尿液的使用效果满意度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节约时间性、操作便捷性、监测数据图像保存性3个方面,问卷采用Likert 5级评分,1分=非常不满意,2分=不满意,3分=不确定,4分=满意,5分=非常满意。
2.1两组患者留置导尿监测尿液相关指标比较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尿液监测时间点分别为348次和372次。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留置导尿监测尿液相关指标比较
2.2护士对两组使用效果满意度的比较 见表3。
表3 护士对两组使用效果满意度的比较 分
3.1电子智能化精确监测尿量的意义 尿量能间接反映机体血流动力学状态,直接反映肾功能、肾灌注情况,肾灌注则综合反映血流动力学、血容量、心功能和血管临床状态[2]。JIN等[6]证实对尿量进行精确监测不仅有助于早期发现AKI风险,降低AKI患者30 d死亡率,而且有助于实现更有效的液体管理,避免过度补液。本研究发现,智能尿袋装置的电子智能化监测较人工测量具有更好的精确性。本研究中人工测量的测量偏差值高于电子智能化监测(P<0.01),分析原因在于该智能尿袋装置的工作原理是通过精准的计重传感器采集排入尿袋的尿量信息,由此可很好地避免因各种主客观因素等导致的测量误差。在临床工作中,按照现有的AKI诊断标准[2]:尿量<0.3 mL/(kg·h)、持续时间>6 h,就需要护士及时提供准确的每小时尿量值,助力于医生进行评估和判断,这样精准的监测就显得尤为重要。
3.2电子智能化监测尿液可简化护理流程,提高ICU护士工作效率 临床上人工用量杯监测每小时尿液是一种重复性的机械化耗时过程,经研究[7]临床证实,人工用量杯对1例患者进行1次尿液监测所需时间约为2 min,这表明若在一个有15例需监测尿液的ICU内,完成1次全体患者的尿液监测需30 min左右,每天需要12 h左右,无形中额外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有研究[8]报道,每增加1例患者的护理工作量,患者感染率及病死率等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增加。而借助智能电子化监测模式使重症护理人员从繁琐的尿液监测中解放,集中精力专注于危重症患者的精细护理。在临床危重症患者诊治过程中,要早期规范复苏补液,需要连续精准监测尿液动态变化,来指导治疗方案的拟定和修正[9]。本研究改进了监测模式,可实现连续自动实时监测、计量、上传和录入,无需人员干预。护士只需要每小时查看护士站电脑上的监测数据及图像,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交接班时倒尿或者报警倒尿即可,从而大大提高护理工作效率,提升护士的满意度(P<0.01)。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受到临床突发紧急状况的影响,可能导致护士不能准点进行每小时尿液的监测。而尿液监测时间上的误差将直接导致出现不真实的患者尿量数据,特别是对危重症者需要依据连续每小时尿液监测来及时评判肾功能状态,因尿量能够在血肌酐升高之前预示肾功能的紊乱[10]。有研究[11]指出,因监测未准点出现尿量的误差将无法及时、动态反应患者的病情变化,从而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本研究通过程序设计,设定每小时尿量低限值,一旦尿量低于低限值则自动报警,提醒医护人员及时发现患者危急现象。这种电子智能化准点精确监测可以及早发现早期低血容量状况,找出病因,及时调整补液速度,迅速恢复有效血容量,可成为复苏补液的精准参考,提高患者早期液体复苏成功率[12]。
综上所述,通过采用电子智能化监测尿液,对于危重症需要高精度监测尿液患者具有明显的临床效果,可缩短监测用时,提升监测尿量值的准确率及监测时间的准点率,提高护士的满意度,开拓了危重症患者采用电子智能化连续自动监测尿液的新思路。需要注意的是:该智能尿袋是称重计量,临床观察的尿量常为体积,患者尿液比重为1.010~1.030 g/mL,可根据临床需要酌情使用比重计测出尿比重,从而达到精准的治疗护理;护士在每次更换尿袋时需连同电磁阀及排放管一起更换,电磁阀低温消毒保存,以减少尿路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电子智能化监测装置使用完毕后用含氯消毒液擦拭悬臂梁秤的挂钩及亚克力盒子表面,干燥通风处存放备用,确保安全、高效的电子智能化监测贯穿予整个危重症患者的留置导尿期。此外,该装置的成本因零星采购约400元,若批量生产能明显减少成本支出,适合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