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琳 李玉霞
(上海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上海 201203)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慢性病发病率不断增加,人们对健康需求不断提高[1],社区卫生服务已成为我国卫生改革的关键,而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就是社区护理。因此,提高“社区护理学”教学质量是培养符合国情的社区护理专业人才的关键。“社区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只有充分开展社区护理实践才能使护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念,巩固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综合素质[2]。教学评价不能只关注教学效果,还要关注教学过程和教学条件[3]。现有的社区教学评价方式以期末试卷考核为主,辅助以平时成绩作为理论学习的最终成绩。有研究[4]在最终评价里加入了自制问卷,但仍存在问题,如评价主体单一、评价标准简单、评价方式固定、评价结果反馈不够具体、教师对护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度不够等[5],忽略了对护生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良好素质的培养。为了更好的完善过程性、综合性、多元化的教学评价,关注护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和与之相伴的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发生的积极变化,笔者阐述了多元化教学评价方案在“社区护理学”的设计、实施情况及教学效果的应用研究,以期为社区护理课程的后续建设和推广提供借鉴意义。
1.1调查对象 以我院2016级134名护理本科生为调查对象,年龄19~22岁,其中男生29名,女生105名。
1.2方法 多元化教学评价方案,具体方法如下。
1.2.1基于岗位胜任力的实践教学内容 本课程的理论学时为30学时,实践学时为12学时。实践教学内容安排在理论教学内容之后。实践教学内容从社区护理岗位出发,明确核心胜任力要求,选择典型的工作任务,依次为个体家庭访视、小组门诊访谈、小组模拟健康宣教。3个学习任务层层递进,整个过程以护生为主体,通过访谈前准备,培养护生文献查阅能力和主动学习能力;通过现场访谈有利于培养护生的口语表达和沟通能力;通过模拟健康宣教,提升其健康宣教能力;以小组的形式,有利于培养起团队合作能力;系统设计的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护生的职业情感和社区服务意识[6]。
1.2.2评价方案
1.2.2.1教学评价方案构建原则:过程性与发展性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1)过程性与发展性结合:指的是不仅仅关注护生的学习结果,还需关注护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学习方法以及进步情况等,同时结合护生的能力培养目标,让护生在过程中改进学习、学会学习,最终促进护生的全面发展。(2)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是指一部分评价内容可以进行量化,如护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作业完成情况等;另外一部分内容不容易进行量化,如护生学习过程中的自我反思情况、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过程中的自觉主动、互助合作和沟通交流等,需要采用定性的评价方法,对护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质性的描述。
1.2.2.2教学评价方案的构建 (1)定量分析:通过理论测验,考察护生社区护理基础知识和技能占比50%;个人家庭访视报告20%;小组访谈和模拟宣教30%。(2)定性分析:反思是对学习中所见所闻的思考,它贯穿整个实践教学过程。护生通过反思,将课堂所学知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分析、思考现有知识,发展批判性思维。护生先后进行家庭访视、小组门诊访谈和模拟健康宣教3轮实践的反思报告的撰写。主要考核总结、反思的深度,涉及知识应用、技能训练和素质养成等层面。(3)评价主体多元化:除了教师评价,还增加了护生互评和自评。不同的学习小组,教师只对每个学习小组进行评价,不对小组内的具体成员进行评价,对个人的评价是以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评价即同学互评的形式进行。护生要求对团队的投入度和贡献度进行自评和他评,鼓励护生为团队多做贡献。(4)重视过程性评价:抓住时机及时对护生进行全面性、发展性评价,及时给予护生反馈。如在准备门诊访谈患者提纲的讨论会上,护生通过讨论交流,教师观察护生表现,及时答疑解惑,纠正错误;教师通过模拟被访谈对象,通过角色扮演,对护生的访谈过程进行指点和点评,促进护生的深度思考,促进知识的融会贯通;小组模拟宣教的时候,其他组成员进行点评、补充和提出疑问,邀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具备丰富健康宣教经验的临床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在护生准备实践项目的时候,教师课后通过微信及电话进行答疑,以及开展了每周1个晚上的坐班答疑时间帮助护生面对面答疑解惑。具体评价构成,见图1。
图1 “社区护理学”教学评价方案框架图
1.3教学评价实践效果评价方法
1.3.1课程的学习效果 期末成绩由卷面成绩、家庭访视报告、门诊成绩组成,以百分制计算。个体家庭访视、小组门诊访谈、模拟健康宣教的反思报告、学生自评及小组成员互评在实践结束后完成。
1.3.2课程满意度调查及对课程设置的建议 根据“社区护理学”课程的特点及教学改革的实施情况,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自行设计调查问卷,主要内容:(1)调查对象的一般信息,包括年龄、性别等。(2)对课程的满意度调查,包含7个相关问题及反馈。采用Likert 4级评分,分别为“非常不同意”“不同意”“同意”及“非常同意”。反馈部分请同学分别写出课程的优势与不足,并为该课程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具体建议。课程满意度调查在全部课程结束后期末考试前进行调查。
1.3.3课程评价问卷 课程评价问卷(Course valuing inventory,CVI)是用来测量某一课程的价值和意义,以及该课程对学习者自我认知的影响[7]。该问卷分为课程价值、内容学习、个人学习、行为学习4个维度,每个维度9个条目,合计36个条目,其中14个条目为反向计分,条目计分方式为“1=非常不同意,2=不同意,3=同意,4=非常同意”。4个维度总分相加即为CVI总分,得分越高课程评价越好。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s α系数为0.937。
1.4调查方法 本研究采用自填式问卷调查法,由调查员现场发放问卷,并向被调查对象说明调查目的、意义、主要内容、填写方法及保密性原则等,问卷填写完毕后当场收回。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34份,收回有效问卷 129份,有效回收率96.27% 。
2.1“社区护理学”课程的学习效果 ≥80分的学生有105名,优秀良好率为78.36%。见表1。
表1 “社区护理学”课程的学习效果(n=134)
2.2“社区护理学”课程学习满意度结果及课程建议 见表2。大部分护生认为应该增加“社区护理学”实践课程的总课时,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见习课时应适当增加。部分同学反应见习时间紧张,与接触患者的时间少。此外,部分护生认为案例讨论的课时也应适当增加。有些护生提出,希望增加与社区护士一起家庭访视的机会等。部分同学认为老师应注重学科知识的阐述和分析能力的培养,可适当穿插临床案例,理论联系实际并拓宽知识面。也有少数少数同学建议取消理论考试,或者理论考试占比更小一点。此外,有些同学认为平时作业有点多,建议减少。
表2 “社区护理学”课程学习满意度结果 n(%)
2.3“社区护理学”课程评价 护生对课程价值的评价最高(28.71±3.01)分,其他依次为内容学习(27.31±2.84)分、个人学习(27.67±5.25)分和行为学习(24.90±5.40)分。
3.1多元化的评价主体促进了护生的有效参与 “社区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程,护生初次接触社区护士的工作内容,好奇心和积极性相对较高。通过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间相互协作完成任务,合作学习有益于提高护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而且能提高团队协作的能力[8]。从护生对小组体验的反馈来看,有学生认为,小组合作提高了工作效率,经过小组成员之间的资料分享,整合以及交流的过程,不仅更好的完成健康宣教视频的拍摄,并且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了学习积极性。亦有一些同学为小组合作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如有些同学认为在资料的准备过程中,还不够完善和全面,导致在健康宣教时不能给予患者更有针对性的建议。此外,在访谈中,同学们的提问有些杂乱和跳跃,整个逻辑性还有待提高。
评价过程中除教师对护生的评价外,还设置了护生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的环节,护生参与评价家庭访视报告和模拟健康宣教效果以及团队成员互评等,帮助护生加深对评价的理解和认同[9],护生可以更好的发现自己的不足,学习同学的优势,促进自我思考和深度学习。未来社区护理教学仍应进一步丰富实践教学的方法及内容,并设计更多的、符合护生知识特点的实践教学项目,促进护生的有效参与。
3.2多样化的评价方法有助于护生情感的提升 从护生的反思报告中可以看出,护生对该课程实践表示赞同与认可,希望能够增加学时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大多数护生认为课程学习很有价值,是一段宝贵的经历。护生不仅确立了自己的学习目标,获得了重要的社区基础知识,对社区护理有清晰和完整的认识,而且能够体会社区服务对象的感受、察觉他们的需求,对社区护理领域理解更深刻、透彻[10]。以往的评价方法忽略了护生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通过反思报告的撰写,更加关注护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和与之相伴的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发生的积极变化;此外,通过实践项目的进行设计,逐渐增大实践教学在课程中的比例,以便在实践中培养护生的多种能力[11]。结合教师的及时反馈和指导,使护生更好地理解自身的工作性质,提高对护理工作的职业认知;通过实际模拟和临床实践,使护生注重患者的人文关怀和心理护理,养成团队精神和合作交流意识。但目前社区护理实践教学的考核还没有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方案,反思报告的过程略繁杂,如果护生数量大,实施起来存在困难[12]。
3.3形成性评价形式强化了护生对学习过程的关注 评价更重要的功能是对护生的激励和改进,以及关注护生学习的质量。“社区护理学”通过评价护生完成的家庭访视报告与慢性病患者模拟健康教育的效果,综合考查护生应用课程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开展社区护理工作和提供社区护理服务的能力;及时关注护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培养护生良好的学习能力。本调查结果显示,此评价形式得到护生的高度认可,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也发现很多同学参与答疑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因此,教师仍应制定出更灵活、动态、连续的教学效果测评方式或者工具,除了实现知识、技能、情感的目标,还要体现对护生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等方面的考察和重视[13]。
综上所述,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式有助于关注护生的学习过程,促进护生的积极参与,提升了职业情感。未来仍需要制定规范的、针对性、过程性、动态的教学效果测评方式,需要构建一套切实可行的具体的社区护理实践教学考核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