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实验在“创客教育”中的作用

2021-03-11 23:37于梅
天府数学 2021年9期
关键词:数学实验创客教育

于梅

摘 要:数学实验是一种打通教材文本和学生知识经验、学习心理等的主客交融的“综合性学习”。在这种“综合性学习”中,学生主动观察、思考、操作、发现。“数学实验”为“数学理解”提供了“外源帮助”,“数学理解”为“数学实验”提供了“内源支撑”。在“数学实验”过程中,学生从依赖操作实验的“工具性理解”走向超越操作的“关系性理解”“创新性理解”,进而实现自我的“思维跃迁”。“数学实验室”也成为学生的“创想空间站”“数学创客坊”。

关键词:创客教育;数学实验;思想与实践;归纳与演绎;思维与创造

创客教育与传统教育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是都需要教与学,不同之处,传统教育则重于知识体系的建立,而创客教育更注重个人思维与方法的养成,并需要亲自动手来验证学到的思维与方法。数学实验能够有效整合课程资源,实现跨学科、跨领域的知识融合、技能整合。在数学实验过程中,学生摆脱“离身思维”,“手脑”结合,可形成一种“自身认知”。数学实验将成为开启数学“创客教育”的新动力引擎。

在数学“创客教育”过程中,数学实验有着独特的课程价值,从以下三方面简要阐述:

(一)思想与实践对接

所谓“数学实验”,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操作性、印象性或符号性的“实验”或“准实验”(虚拟实验),它超越了纯粹的“纸笔数学”,让学生的数学思想与数学实践无缝对接、有效整合。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首先给学生提供一根小棒(15厘米),让他们测量;再让学生自主创造“结构性素材”——将小棒分成三段尝试围三角形,在“围”的实验过程中展开自我追问:“为什么有的能‘围成’,而有的却‘围不成’?”思维的触角延伸至“三角形三边的数据关系”;最后,让学生将“围成”和“围不成”的实验数据用表格分类整理,产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数学理性认识。在此,“数学实验引领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思维修正学生的数学实验”。

(二)归纳与演绎圆融

数学实验开辟了学生“用手思考问题”的道路,学生正是在“动手做”的过程中解压了数学思维。同时,数学思维反过来对数学“实验经验”进行“必要的凝聚”——抽象和概括。例如,对于这样的习题:

小英像下图这样摆正方形,摆1个用4个小棒,摆2个用7根小棒,摆3个需要()根小棒,摆10个呢?摆15个呢?100根小棒能摆多少个正方形?

教学时,让学生做“切片实验”——即用火柴棒摆前几个图形探究,“以小见大找规律”。操作中,笔者适度介入,给操作“注入思维”——“摆1个正方形需要几根火柴棒?”“摆2个正方形需要增加几根火柴棒?”“上下看,增加几根?”“左右看,增加几根?”……学生将操作结果用表格(见表1)进行整理,形成“实验切片”。

表1

笔者引导他们观察,将实验结果用“算式”进行记录,于是产生了多样化的数学表达:生1:4,4+3,4+3×2,…。生2:1+3,1+2×3,1+3×3,…。

生3:2+2,4+3,6+4,…。生4:1×2+2×1,1×3+2×2,1×4+2×3,…。

师:还需要接着摆下去吗?生:不用了,我们找到了规律。

学生大脑在摆小棒过程中始终关注着他们各自视界里的规律。这些规律是学生将自我外在的“操作实验”内化成学生自我的“思想实验”,他们“在头脑里操作”,在头脑中“下盲棋”。经过自我推理、计算,学生建构出各自的数学规律,他们的创新素养得到了提升。

(三)思维与创造共生

“数学实验”是孕育学生数学创造的孵化器,学生的一个个“小微创”在“数学实验”中诞生。在“微创”过程中,学生主动观察、思维、想象、推理等,主动画图、剪拼、测量等。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首先出示大小、形状不同的立体模型(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三棱柱等)让学生自主选择。学生纷纷选择圆柱——

师:你们为什么选择圆柱?生:因为圆柱和圆锥的底面都是圆形,便于比较。

师:这里有4种规格(6组)的圆柱、圆锥,(“等底不等高”1组、“等高不等底”1组、“等底等高”2组、“不等底不等高”2组)你们选择哪种规格?

生:我选择“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这样更便于比较。

接着,笔者让学生用4种规格的圆柱、圆锥(装沙子、水)分组进行“对比实验”。学生惊奇地发现,有3组实验结果是“圆柱的体积大约是圆锥体积的三倍”,其中2组是“等底等高”,1组是“不等底不等高”。接着,笔者组织学生讨论,在讨论中,学生认识到,由于沙子之间有空隙,所以用水做实验更科学,并且深刻地感悟到: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圆柱的体积一定是圆锥的3倍;而圆柱的体积是圆锥的3倍,它们可能“等底等高”,也可能“不等底不等高”。他们还用“高瘦瘦和矮胖胖”生动地解释“不等底不等高”的实验结果。这里,学生充分发挥数学实验的自主能动性,真正经历了“圆锥体积公式”的诞生历程,成为一个数学意义上的“创客”。

总之,数学实验是一种打通教材文本和学生知识经验、学习心理等的主客交融的“综合性学习”。在这种“综合性学习”中,学生主动观察、思考、操作、发现。“数学实验”为“数学理解”提供了“外源帮助”,“数学理解”为“数学实验”提供了“内源支撑”。在“数学实验”过程中,学生从依赖操作实验的“工具性理解”走向超越操作的“关系性理解”“创新性理解”,进而实现自我的“思维跃迁”。“数学实验室”也成为學生的“创想空间站”“数学创客坊”。

作为一种体验式学习,“数学实验”是学生在“做中学”“做中玩”“做中研”“做中创”。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努力成长为“创客导师”,营建“创想氛围”,打造“创想空间”,激发学生“创想意识”,对学生的实验创新进行“众扶”“众筹”,让学生“想创”“敢创”“能创”。

参考文献:

[1]高晶晶.“创客”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前沿,2015(9).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038500338268

猜你喜欢
数学实验创客教育
数学实验云计算辅助教学平台的建设初探
农村学校创客教育发展之路
创客教育
浅谈创客教育下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实践研究
创客教育中教师创新实践教学的应对和改进
互联网+背景下数学试验课程的探究式教学改革
金工实习教育对工科院校创客教育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