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陶瓷鉴赏家、香港永宝斋主人及香港国际古玩展创始人翟健民先生
自古以来,我们中国人便对红色格外地痴迷热爱,从建筑装饰到衣食住行,尤其是在年节、婚娶等重要庆典中,红色总是不可或缺,它寄托着人们的希望与美好的祝福。在国际上,红色已然成为中国的一个标签,“中国红”更是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喜爱。
红色釉瓷器是我国传统色釉品种之一,是众多颜色釉当中最为喜庆的一个品种,已有几百年的烧造历史。它是以氧化铜作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里高温烧造而成。由于铜元素极不稳定,因此烧造难度很大,从唐代伊始至明代才出现高品质的红釉瓷器。到了明清时期,红釉瓷器的发展达到巅峰,出现了众多红釉名品,受到世人的追捧。
图1 明永乐 宝石红釉压手杯
明永乐、宣德时期烧制的红釉瓷器已扬名中外,其呈色鲜艳,质量很高,被称为“鲜红”。由于釉色中闪耀出宝石般的光泽,又被称为“宝石红”。自从这种红釉器问世之后,为世所珍,成为了一代名品。明万历年间王世懋《窥天外乘》中记载:“永乐、宣德年间烧造,迄今为贵。其时以骔眼甜白为常,以苏麻离为饰,以鲜红为宝。”民国时期,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中也提及:“今之所贵于世者宝石釉乎?凡深红、鲜红,皆有宝石在内,不惟红而已……宝石红釉之品莫贵于亮釉,其明如镜,润如玉,其赤如鸡血,其通如石之冻,《博物要览》所谓西红宝石者是也。”
这件永乐宝石红压手杯(图1)在我手中已收藏超过30年。相信很多人都在故宫博物院见过青花压手杯,但据我所知,红釉的压手杯仅此一件。其造型与众不同,侈口、曲腹,外壁压制花棱,整体如瓜瓣,葵花口沿,口沿边筋脉清晰且红白相间;下置圈足,底足旋削规整且较宽;胎质洁白细腻,胎体轻薄。此杯通体施红釉,釉色匀净,红色稳重敦厚、鲜亮至极,犹如宝石一般;底釉泛青,釉质肥厚。可以说,实在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红釉器物。
图2 清康熙 郎窑红玉壶春瓶 图3 清康熙 豇豆红釉柳叶尊
然而,烧制鲜红釉瓷的技术在明宣德以后渐渐失传。到了清代康熙中期,社会经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景德镇的瓷业生产也随之步入黄金时代,鲜红釉瓷器烧制技术在失传近2 0 0年后终于得到了恢复,并且仿古技术精湛、名品迭出,郎窑红、豇豆红、霁红和珊瑚红等品种开始出现并大放异彩。
其时,在郎廷极监下的景德镇瓷业取得了极高的成就,这一时期烧制的红釉瓷器也被称为“郎红”。这种郎窑红釉是仿制宣德鲜红釉烧制的成功品种,但由于釉料配制和烧成温度控制稍有不同,因而色调比永宣红釉还艳丽,流动性大、色泽强烈。郎窑红釉器物的特点鲜明,口沿处因釉层较薄,铜在高温下容易挥发和氧化,出现轮状白线,谓之“灯草口”。红釉犹如牛血一般,表层有类似猪鬃毛气泡,且有开片,内里泛青,即“红衣绿里猪鬃毛”。底部呈透明的米黄色或苹果绿色,俗称“炒米底”或“苹果绿底”。器物下部由于红釉垂流积聚,显得格外浓重红艳。
郎窑红无论是瓶、碗、盘等各种器型,底足旋削都非常讲究,以保证流釉绝对不会过足,所以又有“脱口垂足郎不流”的说法。另外,很多人认为官窑器一定有款,没有款识就一定属于民窑,实则不然。这只清康熙郎窑红玉壶春瓶(图2),便属于典型的“无款官”。
郎窑红釉瓷器质量精美、身价极高,当时在景德镇流行一句谚语:“若要穷,烧郎红”,由此可见一斑。清代许谨斋在《戏呈紫衡中丞》(紫衡中丞即郎廷极)一诗中形容道:“比视宣成欲乱真,乾坤万象归陶甄。雨过天青红琢玉,贡之廊庙光鸿钧”。“红琢玉”指的便是郎窑红。在晚清民国时期甚至更早些时候,郎窑红不知曾让多少藏家梦寐以求。
图5 清乾隆 霁红小天球瓶
清康熙時期的铜红釉瓷器中还有一个名贵品种,叫作“豇豆红”。它是一种浓淡相间的浅红色釉,釉中多有绿苔点,颇似红豇豆色,因此得名。这种红釉色调变幻莫测,有的近似深桃或浅桃色;有的晕似红霞,或如海棠初放,因此历来为人喜爱。
想烧制出这种釉色,需依靠窑火的调节,使得铜的还原、氧化恰到好处,方能出现桃红与绿色相间,类似于满身苔点泛于桃花中的浪漫奇趣;或者呈现在浅色地上杂有深绿色斑点的美丽釉色,即巧夺天工的所谓“苹果绿”。“绿如春水初生,红似朝霞欲上时”这一诗句形容的就是这种独特的色调。
豇豆红釉瓷器的种类和数量是极有限的,它只有八种形制,即我们俗称的“八大码”。它们器型优雅、造型古朴,应是专供皇家、贵族和文人学士们使用的文房用具,等级颇高。图中所示柳叶尊(图3)便是八大码之一,造型小巧玲珑、惹人怜爱。另一件太白尊(图4)也是康熙时期非常典型的品种,器身施豇豆红釉,侈口小巧,外翻如唇,短颈溜肩,鼓腹呈半球形,腹部暗刻三团螭龙暗纹,清晰可见。底部浅圈足修整圆润,胎质润白坚致,以青花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楷书款,笔笔有神,顿挫皆有章法。此尊通体线条流畅,小巧可爱,素雅润洁,观之令人赏心悦目,不忍释手。
圖6 清乾隆 霁红釉僧帽壶
清三代还盛行另一红釉品种——霁红釉,也称“祭红”。康熙时期的霁红品种传世较少,雍正、乾隆时期霁红得到了很大发展,质量也更趋精进。
霁红釉也是纯粹一色的深红釉,特点是釉汁凝厚、釉面失透,并有密布的细小棕眼,如同桔皮(图5)。“官古窑成重霁红,最难全美费良工。霜天晴昼精心合,一样搏烧百不同。”虽然霁红釉极为瑰丽,但是其烧造难度使得成品率大为降低,因此存世稀少,异常珍贵。图中所示乾隆霁红釉僧帽壶(图6)即为这一时期代表作品,其釉色均匀深沉,造型独特,是为佳品。康雍乾之后,尽管历朝均有烧造这类红釉瓷器,但品质很难达到此三代的水平(图7)。
图7 19世纪 霁红釉壁瓶一对
珊瑚红,又有“盖血红”之称,这种红釉瓷器创烧于清康熙年间,盛行于雍正和乾隆时期。它的呈色剂为氧化铁,与其他红釉瓷器使用氧化铜作为呈色剂不同,属低温铁红釉。其制作工艺是将铁红吹在已烧好的白釉上,为达到均匀效果,工匠往往反复喷撒,然后再低温烧成。图中这件珊瑚红双螭龙纹长颈瓶(图8),釉面匀净、色调统一,色泽娇嫩艳美、华丽凝重,釉面较薄且有不易察觉的颗粒痕迹,可与天然珊瑚媲美,尽显雍容华贵的气韵。
图8 18世纪 珊瑚红双螭龙长颈瓶
图9 清雍正 窑变大口瓶
此外,清雍正时期还仿钧窑玫瑰红而衍生出一个新品种,其由唐英所创,成为清官窑一大特色。此种窑变釉瓷器一般经由两次或多次上釉,釉料中除铜以外还含有微量的钛或钴、锰、铁等呈色元素,各种金属粒子自由结合,形成丝状花纹和斑点。有的如垂柳,有的如火焰,同时在还原气氛下,釉料中的铜、铁等元素发生变化,呈现不同的色调,在火红中闪现青、蓝、紫色丝纹,釉面有强烈的玻璃质光。比如图中这件雍正窑变釉大口瓶(图9),可见不同釉色相互交融,自然流淌,波光诡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