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思?达:让写作精彩

2021-03-09 02:05张秋婷
考试周刊 2021年15期
关键词:读思达写作能力

摘 要:写作能力是中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让写作精彩,需要在“阅读、思考、表达”三个课堂基本环节,搭建写作支架,把学生的写作能力从“最近发展区”不断提升到“潜在发展区”,培养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读思达;写作支架;写作能力

《课标》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是偏向表达和运用的语言形式,是培育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的重要方式。

如何让写作精彩?《课标》建议:“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因而,加强知识关联,建构图式认知,以写作支架推动“阅读”“思考”和“表达”,“读思达”三位一体,互相交融和促进,螺旋上升,提高写作能力。

下面是笔者一堂写作课《写好记叙文中的“转”》的具体指导过程。

首先,播放广告视频短片,“一个快递小哥进入电梯,电梯发出超载的声音。一个妙龄女子醉卧街头,路人拍照。一个拾荒老人的三轮车擦伤了一部豪车,豪车主下车到后备箱拿了一根铁棍。”情境化导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思考后续情节,然后再揭开谜底。

其次,PPT呈现阅读材料,让学生理解什么是“转”,怎么写“转”。

(一)课内语段

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含羞草”,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长,竟是一棵合欢树。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瓦盆里。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史铁生《合欢树》)

(二)2013年泉州市中考佳作:《近在眼前》

我寻寻觅觅那“远在天边”的美,却忽略了,其实美“近在眼前”。(开头转折,立意不凡)

我一直憧憬着江南水乡白墙灰瓦的淡雅,游人清涟泛舟的闲适,埋怨自家庭院怎么没有江南水乡那番雅趣,是如此的枯燥燥乏味。一天,我拿本书坐在自家龙眼树下,愉悦地品味书中关于水乡的描述,忽然,一张图画跃入我的眼帘。(转折起波澜)

那是一幅怎样动动人的图画啊!在盛夏的光景里,一棵挺拔的龙眼树长满了黛绿色的叶子。黄色的小花密密地缀满了枝头。树下是散落一地的花儿。这样黄绿相间的色彩,令人心旷神怡。

我想起了时任泉州郡守王十朋赞颂龙眼的话:“绝品轻红扫地无,纷纷万木以龙呼。”龙眼果实凝白,清香微甜。在这样酷热的天气里吃上几颗,是多么的惬意!(顺势联想)

我这才发现,原来我寻觅的美,不是“远在天边”的缥缈,而是只需你“蓦然回首”就能发现的“近在眼前”的美。(总结过渡)

春雨绵绵,龙眼树在春雨中抽出了绿芽;烈日炎炎,龙眼树在阳光下开满了花;秋风徐徐,龙眼树在秋风中送来丰收的果实;冬风凛冽,龙眼树默默地装点着我的庭院,也装点了我的童年。

幼时常和三五好友在树下玩皮筋,“马兰花开二十一,二五六……”微风吹来,龙眼树轻轻摇摆着,地上树影婆娑,细细碎的光斑印在地上,不正是天上的繁星吗?(转折出美好的境界,同学们,你们会不会有些共鸣?跳橡皮筋歌谣:小汽车滴滴滴,马兰花开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三五六,三五七……可唱至一百零一。拍手歌:你拍一,我拍一,一只小猫坐飞机;你拍二,我拍二,两只小猫肚子饿;你拍三,我拍三,三只小猫爬雪山;你拍四,我拍四,四只小猫吃柿子;你拍五,我拍五,五只小猫跳个舞……)

当许许多多关于龙眼树的回忆朝我涌来。原来我竟一直忽略了“近在眼前”的美,对于生活中的人和事不也正是如此吗?(我们总埋怨父母对自己不够关爱,其实父母的爱就是近在眼前的一杯热牛奶;我们以为分离的同学不再关心了,其实同学的情谊就是那一句亲热的“好久不见!”我们以为老师不关注自己,其实老师的关心就是近在眼前的试卷上一句鼓励的话。)

在课堂对话中,总结写好“转”的过渡词句(却、但是、可是、竟然、然而、其实、忽然、不过、否则、不是……吗?难道……吗?)及好处(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增加波澜,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凸显人物形象,深化中心主旨。)

接着,以“转”的知识为写作支架,分析和评价习作《慢慢地,我懂了》。

PPT:慢慢地,我懂了

我对昆曲从小就不喜欢,因为它奇怪的唱腔,也因为演员脸上的妆容。有人说这是传统的中国文化艺术珍品,可我却不懂该如何去欣赏。

长大些,虽然不像儿时那样抵触,可是依旧没有好感。

就像江南的雨始终读不懂塞北的飞雪。

我没有想到在苏州也可以见到这样的戏台:红漆木扶栏上精雕着束莲和金鱼,亭上挂着几盏薄纱灯,暖黄灯光照亮了白色的背景底幕,也照破了潮水一般黑暗的夜色,亭子四周的檐角高翘,和着徐来的清风显出几份桀骜。

听团里人说今晚唱曲子的是他们团里最好的闺门旦,唱的曲子是《桃花扇》。

南方秋天的夜是潮湿的,和风带着花香袭来却不见明月。她站在台上,着一身艾青色的衣裳,眉影略抹,朱唇轻点,折扇轻掩了半张脸。只见竹片一击,筝声渐起。她也收回了折扇,微微转半身,伴着一个美好的弧度,缓缓下蹲,举止间有一种温和,弯起的嘴角透着娴静的气质,韶华正好。只听她吊起嗓子唱了第一句:

“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她细腻的声音把夜晚拉得悠长,她仿佛置于云端,一举一动都变得轻柔。我这是第一次在現场听昆曲,闭上眼睛,只觉得那些缠绵的曲调好像是初春时刚泛出绿意的细柳拨开碎冰,“哗啦啦”落在心头的都是温暖。我的情思像一条鱼,在她悠扬的尾音中迷失,在昆曲的璀璨里游动,我暗笑自己之前不懂它的魅力。

那一刻,抬眼望去,她的眼眸中好似有大片大片的星光闪烁。她的一颦一笑微微地拨动我的心弦。在寂静的夜色里,她的声音如明珠落玉盘般圆转剔透。唱罢,我突然对上她的目光,亭上纱灯散出的光不甚明亮,可我却清楚地看见了她眼中盈满的深情,目光澄澈纯净。慢慢地,我懂了昆曲不是遥不可及的星辰,而是散落人间的星光。

她缓缓地收起折扇,退下台去。皎洁的月色倾倒在帘子上。我有幸邂逅一个温婉的江南女子,邂逅一场中华戏曲的盛宴,无论时光如何流逝,无论心境如何变换,我愿捧一杯清茶,坐看一场昆曲,品读它悠扬雅致的文化之美。

通过学习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学生梳理出文中表现“转”的情节和语句。在联想、理解、分析、评价和整合中,把写好“转”的方法凝练成16个字——变换角度、对比冲突、衔接过渡、融旨于物。

课堂总结,笔者强调了阅读与思考对写作的意义,同时,以写作促进阅读和思考,进行深度学习。最后布置写作任务:反思评价自己的习作,合理增加“转”的内容,升格习作,推荐佳作展示。

这次写作教学借鉴余文森教授的“读思达”教学法和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支架式教学模式,综合采用“整体化、情境化、深度化、活动化、自主化和意义化”等策略,指导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变换角度思考,借助写作支架,进行个性化表达,让写作精彩。同时,这堂课也促使笔者思考写作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一、 阅读与体味:搭建写作支架

李卫东认为:“阅读过程中不只输入和吸纳,而且也输出和表达。阅读与写作在问题解决、任务驱动、项目完成中交织缠绕、互生共促,读中有写,写中有读,‘做是读与写,读、写、做融为一体。”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提高写作能力,首先要设立有价值的目标,在阅读中体味语言、情韵、文脉和技巧等,提炼写作知识点,以此为支架,促进写作反思和写作评价,在语言实践活动中提升写作能力。通过阅读和体味,定位感动点和能力点,搭建有意义的写作支架。

二、 分析与综合:培养高阶思维

教学不是简单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唤醒和激励,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人文素养。杜威提出:“通过判断,混乱的资料得到澄清,表面上支离破碎和互不联系的事实得以串联起来。这种澄清便是分析,这种连贯或形成整体便是综合。”分析导向综合,综合改善分析。在课堂教学中,把思维问题化、问题活动化,在逻辑判断和推理中,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在知识迁移与运用中,培养分析和综合等高阶思维。

三、 评价与交流:提高表达能力

余文森教授说:“阅读是基础,思考是关键,表达是目的。”表达的过程是知识和思考外化的过程,课堂让学生表达,能树立学生信心,增强写作能力,因为只有把阅读的知识,经过思维加工,清晰完整地传递给别人才能形成关键能力。评价与交流是写作课的重要环节,以评价促进写作是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评价可以口头阐述,可以表格量化,也可以书面描述,丰富多彩的评价方式,充分的交流和思维碰撞,有利于提高表达能力。

“教什么?怎么教?”是当前写作教学的突出问题。笔者认为,以语文核心素养为纲,以学生语文实践为主线设计问题情境,借助“支架理论教学模式”和“读思达”教学法,巧阅读、深思考、精表达,写作必然精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3.

[2]马林莉.语文写作教学论[M].吉林:吉林出版集团社科图书有限公司,2016:21.

[3]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2.

[4]李卫东.基于大单元学习的深度阅读和真实写作[J].中学语文教学,2020(3):13.

[5]约翰·杜威.我們如何思维[M]:北京:新华出版社,2020:123.

作者简介:

张秋婷,福建省泉州市,泉州现代中学。

猜你喜欢
读思达写作能力
以学促教 全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从教师视角谈“读思达”课堂范式——以“百分数的认识”为例
挖掘创造潜能,提高写作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写作能力
加强互动交流,提升写作能力
“三写”结合,提升学生写作能力
如何有效提高中小学生的写作能力
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理论思考
“读思达”教学法的数学学科实践
浅谈“读思达”教学法之思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