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建构主义学习观研究

2021-03-09 05:09廖文科
民族文汇 2021年11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初中语文教学模式

廖文科

摘 要:建构主义学习观的核心观点是主张以学生为主体的合作探究性学习,契合了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建构主义观关注学习者是如何建构某种认知方面的或情感方面的特征的。在语文课程中,主张学生将已有的生活知识与未知的文本知识相互连接并进行主动的建构,以达到学习知识技能的目的。在其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情境性、社会性。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观;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学模式

一、建构主义学习观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概述

建构主义学习观与传统的教育理论有着较大的差别,其中最显著的就是“学生为主体”观念的提倡,这一点也在课程标准中有所体现。用建构主义学习观这一理论指导语文课程的教学,有着一定的合理性和启发性。

(一)建构主义学习观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相通之处

无论是建构主义学习观,还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两者都对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以及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相通处如下:

一是两者都强调知识的动态性。语文知识是不断在变化的,在教材上表现为选文的增减,在教学上表现为教法的变换。无论是选文的增减还是教法的变换,都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接受。二是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的主动建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主张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由此可见学生在学习过程发生之前,就已经具备了相关的经验,并且这种经验是具有差异性的,随学生主体的不同而不同。三是注重联系。这种联系包括知识与生活的联系、知识与经验技能的联系,是一种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所建构的自己对现实世界的解释和理解。四是对学习方式的改变,主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二、学习的建构过程在语文课程中的体现

语文教学实际上是学生认知的过程,认知的结果形成认知结构,认知发展过程受到同化、顺应和平衡三个过程的影响。

(一)生成性学习在语文课程中的体现

“生成”包含着对原有模式进行调整并建构以生成新模式的意味,学生不是呆板的信息接受者,而是能动的信息处理者,能够主动建构信息意义。[3]生成性学习的前提条件是材料本身的可理解性,学习者先前知识水平,学习者的建构加工活动。在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材料的可理解性较为重要,一般在语文材料的选取都会考虑学生的理解水平,如果教材的可理解程度较难,会有相应的辅助理解板块,例如教学提示和教材辅导书。语文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此阶段的知识学习都是在上一阶段已经掌握的知识能力上发展的。学生的建构加工活动,即学生对语文知识能动的接受处理,主动地建构信息意义。

(二)认知灵活性理论与知识的深化在语文课程中的体现

斯皮罗将学习分为两个阶段:初级知识的获得与高级知识的获得。在初级知识获得阶段,只要求把所学的东西按照接近原样的方式再现出来。而在高级知识获得阶段,则要求学生把握概念的复杂性,把它们灵活地运用到各种具体情境中。这种学习观念在诗歌阅读与写作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诗歌阅读部分相当于学习的初级阶段,要求把所学的诗歌尽量背诵。在高级获得阶段,学生不仅要背诵诗歌,还要理解诗歌的内涵,并且要灵活地运用到写作之中去。

(三)探究性学习在语文课程中的体现

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是各种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核心思路。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一直是课堂的主体与主导者,但是隨着教育的不断进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活动逐渐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在这种教学方式下,教师大多通过提问的方式,以问题为导向,以问题为中心,来不断促进、引导学生的学习。但是随着理解的深化,发现和解决的过程也要进一步提升,课堂问题要逐步深化和细化,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究的方式展开,进而完成对问题的探究。

三、建构主义的多种教学模式在语文课堂的运用

建构主义学习观的教学模式主要包括支架教学、情境性教学、抛锚式教学设计等等。

(一)支架式教学在语文课堂的运用

支架式教学思想来源于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斯基认为,在儿童智力活动中,对于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原有能力之间可能存在差异,通过教学,儿童在教师帮助下可以消除这种差异,这个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强调通过教师的帮助(支架)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自己,最后撤去支架,使学生达到独立学习。

例如在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小石潭记》的学习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通读全文,弄清楚文章的行文顺序,对文章有整体的把握。将学生引入这种情境后,教师要逐步将学习的任务转移到学生身上,让学生独立去探索作者在什么地方干了什么、说了什么,以及这么说这么做有何意义。在此基础上,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引导学生协作学习解决。

(二)情境性教学在语文课堂的运用

情境性教学设计也称抛锚式教学设计,“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设计等。建构主义认为,教学应使学习在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教学过程与现实的问题解决过程相类似。这种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学习的内容要选择真实性的任务,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教学应创设与真实任务类似的问题情境,呈现真实性任务、案例或问题给学生,尽可能让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情境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和兴趣,并通过亲身体验和感受,主动识别、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

情境性教学是创设含有真是事件或真是问题的情境,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建构意义。这里的情境是基于现实世界的,是与现实世界一直或类似的。[4]情境性教学通过真实任务情境、情境化的过程、真正的互动合作、情境化的评价 ,有效地实现了教师与学生课堂角色的转换,增加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例如,《唐诗专列》情境与任务创设:唐诗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其丰富隽永的意蕴和浑然一体令人陶醉促人顿悟的意境,让人流连忘返,沉迷其中。本学习活动所选八首诗歌以离情别绪、怀乡思人、感慨世改变纸上赏诗的习惯,让诗因走进生活而更具有生命力,让生活因诗的到来而更具有生动的姿态。诗歌鉴赏不仅是象牙塔里的文人雅事,更应该是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习惯。

地铁六号线即将开通,为了使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完美融合,市政府决定将六号线建为“唐诗专列”,其四节车厢各有一个主题,并运用各种诗词元素凸显这一主题内涵,使乘客增长知识、提升鉴赏水平、愉悦身心。现在已完成了前三节车厢的设计,其主题分别是“春风十里” “千古高歌” “琴瑟雅韵”,请你依据经筛选后提供的八首诗歌来完成“唐诗专列”最后一节车厢的方案设计。

通过情境与任务的创设,学生在情境中通过亲身体验和感受,提高学习兴趣,在任务中主动识别、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

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可能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个体差异导致认知结构的建构较难

古汉宁认为:“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5]每个学段的学生都有不同的身心发展水平,即使同一学段的学生,他们也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简单来说,学生主体的差异性,构成的学情不同,学生已有的经验存在着差异,导致认知结构的建构无法有效开展。这并不是意味着无法建构认知结构,而是教师在面临教学问题时,无法以一种普遍的教学形式去帮助多名形式建构认知结构。换言之,要想有效实现认知结构的建构,就尽可能实施小班教学或者一对一教学。例如在科技类课文教学过程中,有过参加科技馆或阅读过相关书籍的学生,有着更加丰富的经验,在自然风光类课文教学中,有过旅游经历的学生,也有着更加真实的体验。要解决此问题,需要从外部条件支持入手,尽可能提供较多的书本供学生进行阅读,以丰富其认知。

(二)教学目标的不全面

教學过程是人的个体主体性和类主体性相互构建的融合过程,把教学与社会发展、教学与个人发展和谐地统一融合起来,应是现代教学目标的追求。[6]语文课程作为一门融合性的课程,除了教授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指引,能力上的提升以及对事物的初步了解。课程标准提出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展开,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既要注重主体性和针对性,也要关注学生发展目标的融合性。

总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既包括学生的学习方法,又对教师的教学设计有一定的启发,既有促进教和学的优点,也存在着问题,这些仍需要不断地探索。

参考文献:

[1]刘静静.基于建构主义学习观下初中语文实用类文本教学研究[C].延安大学,202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王艺华.促进生成性学习的语文课堂教学研究[C].济南大学,2020.

[4]钟启泉.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477-484.

[5]陈绮.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00.

[6]马会梅.教师教学行为设计的建构性特征[J].现代教育管理,2009,No.228,75-77.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初中语文教学模式
广州市教育局邀请专家深入解读《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关于开辟版块答疑解惑的通知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怎样教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