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初中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

2021-03-09 01:05王娟
求知导刊 2021年52期
关键词:朗读教学初中语文问题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而任何一门语言的应用,无非“言说”或“书写”两种实践途径。语文朗读教学中主要针对“言说”途径展开,旨在强化学生的汉语运用综合素养,包括口头演说、组织表达、语调语感、思维反应等能力。结合现状来看,朗读在初中语文教学视域内逐渐呈现出边缘化态势,甚至在语文课堂教学空间中完全消失。文章在深入解读朗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价值的基础上,系统归纳问题所在,探讨有效改进策略,以供广大教育工作者借鉴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朗读教学;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52-0052-03

作者简介:王娟(1982.8—),女,通渭县榜罗镇史家庙学校,一级教师。

引 言

读有多种、其义迥异,如阅读实质上是一种知识信息量扩容方式,精读或略读可用来表示阅读文本的处理强度,默读旨在训练学生心思缜密、逻辑推理等。在众多读的方式中,唯有朗读最能够凸显读的本义—《说文解字》中阐述道,读,诵书也,从言卖声,即读的本义是将书本中静态、无声的文字,转化成动态、有声的口头语言,将“朗”这一字置于“读”之前,特别声明了这一种读的方式具有声音响彻、清晰、洪亮等特征。从这一角度出发,语文朗读教学的价值在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然而实践中并不仅仅是口腔器官、听觉系统功能配合那么简单。它还包含着一系列复杂的感官、思维、心理等,是丰富初中生语文情感,发挥语文课程美育价值的重要途径。

一、初中语文朗读的价值解读

(一)朗读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语文阅读分为有声朗读和无声默读,两者的共同之处是利用视觉系统,实现对语言符号(字、词、句、标点等)的识别,即仅从语言符号所蕴含的意义出发,两种阅读方式获取信息的效能是相同的。但在阅读文本的理解维度,有声朗读实际上是双通道模式,一方面利用视觉直接实现文本内容理解,另一方面将语言符号转化成声音,再利用语音辨析信息,显然能够达到比无声默读更深入的理解层次。同时,朗读以声音为传播媒介,还具有一个默读无可比拟的优势,那就是把阅读材料的情感、语境、态度等展现出来,实现抽象文字符号的具象演绎。

(二)朗读有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课程标准》将语文定义为一门“综合性课程”,相对应的,初中生应通过语文教学获得综合性素养。除会写、会读、会认、会用祖国语言文字外,综合素养更多地表现在文学修养、语感语调、平仄押韵、人文智慧、情操陶冶等诸多方面,而朗读在这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例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一段。文字内容通过转化成语音,再传入大脑,会使文中的“石井栏”“皂荚树”“鸣蝉”“肥胖的黄蜂”等变得更加立体、鲜活,更有助于学生感受文学表达的精妙之处。同时,这一过程中关于排比、转折,以及一系列偏正短语的运用,也有利于增强学生对语感、语调的控制力。

(三)朗读是书面表达能力的催化剂

现实中不难发现,部分初中生虽然热衷于“摘抄记录”“记忆背诵”名词佳句,但写作时仍然如同挤牙膏一样,很难将优秀的文学样例运用得炉火纯青。这是因为记录、记忆下来的写作材料,并没有实现充分的转化吸收。而语文教学中“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尤其朗读能够给人置身其中、情景交融的体验,也能进一步提升学生语言组织、思维、表达等综合能力。

二、初中语文朗读教学存在主要问题分析

(一)语文教师朗读示范意愿弱化

朗读也可以看作一种声音艺术。学生要想具備优秀的朗读技巧,需要与掌握播音主持、影视配音等专业技能一样,经过专门的训练才能达成。但很显然,受应试教育思维的影响,部分教师不会在语文教学中消耗过多时间、精力去示范,更不会专门指导学生如何去朗读[1]。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朗读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依靠自身的先天声音条件与后天自主实践,从语文教学中学习到的经验、技巧等很少。

此外,除部分语文教师主观上对朗读示范教学的意愿弱化外,语文教学环境的变化也给朗读示范带来了消极影响。例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大量运用新媒体工具与数字化资源,凡涉及“出声朗读”的部分,更倾向于用与教材匹配的音频、视频来代替人工演示[2]。这种做法虽然可以很好地保障朗读规范、标准,但在这样的多媒体场景中,学生只是扮演听众的角色,就如同一个被动接受语音信息的容器。而要想深切理解文本内涵,引发自身情感共鸣,学生必须亲自朗读。

(二)初中生缺乏朗读实践兴趣

结合初中语文朗读的现实情况会发现,无论是课堂之上、师生对话,还是课下环境、学生自读,“发声”似乎是一件特别尴尬的事情。直观上看,朗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不断被弱化的现象与初中阶段学生的心态有直接关系[3]。初中生已经具备强烈的自尊心,虽然对外界压力具有一定的抵御能力,但在情感上更加细腻、敏感。在面对外部质疑及潜在的“丢脸可能性”时,学生会极力地做出规避行为。而朗读(无论集体或个人朗读)作为一种发声行为,本质上是具有表演性质的(与“诵读”要求相似)。一旦个体朗读曝光于师生面前,很容易被他人辨别出“读得好坏”,学生出于防范心理而拒绝朗读的动机由此产生。即便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如教师点名要求朗读,部分学生也会用较低的声音、毫无情感的声调去陈述文本内容;部分情绪焦虑、性格内向的学生甚至会出现错误断句、结结巴巴等现象。基于种种心理问题,朗读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形同鸡肋,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学生丧失对朗读的兴趣。

(三)语文朗读教学评价实效性差

语文学科较之英语学科,虽然都属于语言教学范畴,且都包含听说读写四项技能,但在听说方面的受重视程度是不同的。究其原因,英语作为“第二語言”在考试环节包含了听力。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英语朗读是必不可少的训练方式。而语文不同,它在母语环境下根本不需要考核听说两项技能,更侧重于考核阅读理解和写作技能。也正因如此,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评价实效性很差,基本不会对学生产生正向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包括:(1)简单评价、形式鼓励[4]。例如,课堂上学生朗读一段课文后,教师心不在焉地评价道:“读得很好!”—好在哪里?为什么好?有没有进步空间?这些问题并不在评价体系之内,或者说,纯粹是“为了评价而评价”。(2)放羊管理、表面热闹。在一些场景中,语文朗读教学评价的对象并非朗读本身,而是朗读氛围、朗读现象。如教师在板书时,让学生集体朗读或自由朗读,之后简单地说一句“同学们朗读得很认真”,事实上,教师无从得知学生朗读的个体差异,评价的功能主要是教学场景转换。(3)只评技巧、忽视情感。部分语文教师对朗读教学比较重视,但评价对象狭隘、形式单一。例如,在《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评价多为“注意押韵”“语速放慢”“强调逻辑重音”等。评价局限于朗读技巧,而古诗词所蕴含的情感、所营造的意境被忽略了,削弱了朗读带来的人文价值。

三、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性改进策略

基于以上问题分析,教师要想提高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性,可通过“范—趣—评”的方式。其中,范即示范,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做好朗读示范引领,传授给学生科学、正确的朗读方式方法。趣即趣味,要求教师认识到传统朗读方式单一、组织松散的缺陷,创新一系列有趣的朗读方式,让学生主动发声。评即评价,初中语文朗读教学要弥补评价的缺失,明确评价应该发挥的积极作用。

(一)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示范引领”策略

语文教师“示范引领”的朗读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模仿、跟随的心理动机,使学生在各种场景中都能保持朗读的积极性[5]。但需要明确的是,语文教师“示范引领”的重心要放在范式建构上,即根据语文教学内容中散文、议论文、说明文、小说、古诗词等不同文体,为学生建立起正确的朗读范式—如散文朗读强调情感抒发,应用文朗读强调准确清晰,古诗词朗读强调意境韵味等。此外,教师还要为学生讲解朗读的规范要素,包括声音洪亮悦耳、语调抑扬顿挫、语速快慢有序等。由此,在朗读过程中,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所蕴含的情感。

例如,在《背影》的朗读教学中,教师在示范朗读“他用双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再抱起橘子走。”一段时,语调应该放得舒缓、低沉一些,语速也要放慢,以展现出“父亲”攀爬月台的不容易,让学生直观感受整段的感情基调。同时,教师还要注意阅读内容中的关键字词,在朗读如“攀”“缩”“倾”“爬”等表示动作的字词时,应使用重音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主观上联想起相关动作,进而带动肌肉、肢体、身态等。这样,学生将自己的体验与朗读结合起来,便可以深切地感受到“父亲买橘子”过程的艰难,更容易理解父子之情。

(二)初中语文朗读教学趣味实施策略

朗读确实可以看作一种艺术演绎,或者一种表演。但无论哪一种概念界定,在实践中可运用的方法、可展现的形式都是多元化的,绝不局限于“捧书立读”。为了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其变被动为主动,教师应积极创新一些朗读教学方法[6],如“角色朗读”。以《最后一次讲演》为例,全文是闻一多先生在李公朴先生的追悼会上的即兴讲话。整篇文本的语言风格、内容要素等非常适合角色朗读。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闻一多先生,站在讲台上模拟当时会场的情景,要求学生把闻一多先生激动、愤怒的情绪演绎出来。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激活学生的竞争意识,使学生更容易被朗读内容所感染,进而感同身受,这也是消除个体对朗读畏惧心理的有效手段。

此外,教师还可以运用“情境朗读”“挑战朗读”“接龙朗读”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当然,具体采用哪一种朗读教学的趣味实施策略,取决于文本自身的特点。例如,《最后一次讲演》之所以适合角色朗读,是因为文本内容出自“讲演者”这一角色之口。而《藤野先生》《回忆我的母亲》等课文内容比较适合采用“情境朗读”的教学方式,即在教室中营造对应的氛围(可借助音乐、视频等)。而《消息二则》比较适合“挑战朗读”,即挑战播音员的朗读方式。“接龙朗读”可以用在《孟子》二章一类的文言文上。

(三)初中语文朗读教学有效评价策略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具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的能力,以及能够正确地诵读古代诗词。同时,《课程标准》在语文课程具体教学建议方面,强调无论哪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并且在朗读实践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注重品味语言,体会情感态度,表明自身观点。最重要的是,学生在朗读时要自然,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而这些要求可以作为有效评价的参考。

何为“有效评价”?其实有效性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促进朗读者反思、积极寻求自我优化。在策略方面,首先,语文教师要坚持激励原则。因为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存在感较低。要想让学生热衷于朗读,教师就需要持续给予学生肯定。其次,在评价用语上,教师要有所创新。在学生朗读古诗后 ,教师如果评价“我仿佛感受到诗仙李白重生了”,就会起到很好的效果。这样的评语远比“太好了、太棒了”更容易让学生有满足感。再次,评价的主体要多元、内容要多样。朗读教学评价的主体应该是学生。生生互评的方式有助于学生交流朗读技巧、共享朗读经验。同时,评价内容也不应仅局限于“朗读技巧”上,还可以加入评价声音、评价声调、评价节奏等。

结 语

总而言之,课外阅读是初中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标准》强调了阅读速度、阅读类型、阅读总量等要求,但对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有声朗读并没有硬性要求。这就需要教师主动引导,通过示范、激趣、评价的有机融合,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综合能力。此外,教师需要引导初中生积极、有计划地在课外阅读环境中实践有声朗读,以弥补课堂环境的不足。

[参考文献]

耿旭.农村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问题及改进策略[J].新智慧,2021(20):97-98.

李振玺.初中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1(06):132-133.

张永艳.初中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0(07):74.

张勇.初中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0(20):126-127.

徐开如.初中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试题与研究,2018(10):44.

袁斯发.解析初中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作文成功之路,2017(03):29.

2544501705310

猜你喜欢
朗读教学初中语文问题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