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具有协同育人特色的土建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2021-03-08 11:44付佳佳胥民尧郭勇
教育与职业(上) 2021年2期
关键词:校企协同实践教学体系互联网+

付佳佳 胥民尧 郭勇

[摘要]当前,土建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脱节、教学条件与现实需求矛盾、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错位、教学模式与个性化需求冲突、支撑体系和管理保障乏力等现实困境。“互联网+”具备跨界融合、创新驱动、重塑结构、尊重人性、开放生态、连接一切六大特征,基于此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是构建校企协同育人共同体的载体、满足人才供给侧与需求侧平衡的必然要求,是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对此,要从校企协同重构目标体系、重建课程体系、优化教学资源、改革教学模式、共建管理平台、完善教学保障、改革考核评价七个維度构建土建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关键词]互联网+;校企协同;实践教学体系;土建类专业

[作者简介]付佳佳(1986- ),女,江苏盐城人,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在读博士;胥民尧(1981- ),男,江苏盐城人,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郭勇(1979- ),男,江苏盐城人,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江苏  盐城  22400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度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增值视阈下基于智慧建造开放实训平台的实践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研究”(课题编号:C-a/2018/03/03)和2020年度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课题“‘互联网+背景下具有协同育人特色的高职土建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2019-R-7819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并得到了2017年度江苏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项目的资助。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1)03-0107-05

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要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推进虚拟工厂等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和普遍应用。《方案》还要求深化产教融合,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协同育人。在建筑领域,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互联网+”正成为建筑业转型发展强大的创新驱动力,如何培养符合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一直是高职院校关注的焦点。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合格的职业技能、正确的职业态度、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的关键环节,以往研究和实践表明校企合作是实践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本文基于校企协同的视角,针对土建类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对新形势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进行研究与探索。

一、土建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现实困境

近年来,很多高职院校已经在实践教学方面做了有益的改革和探索,但由于土建类专业的特殊性,在实践教学中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脱节。实践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和层次性,大多是理论课程的验证性试验,知识、技能点零碎,缺乏整体设计,综合性实践能力难以培养;实践教学内容的更新速度明显滞后于产业发展,未能及时将建筑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融入实践教学,实践育人供需不匹配。

2.教学条件与现实需求矛盾。实践教学课程资源孤岛现象普遍存在,资源自我增值能力薄弱;实训场地等硬件不足,校内实训基地无法涵盖真实岗位所需全部技能,校外实训基地因施工现场环境差、安全风险大,往往局限于体验式教学,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且受职称考评体系影响,教师往往不愿持续投入精力提升技能水平,导致在实践教学中捉襟见肘,不利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3.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错位。实践教学工学交替在具体实施层面存在错位,由于建筑构件体量大、节点多,校内实训基地多以缩尺模型或教师演示为主,学生无法全面掌握岗位核心技能;企业实践往往因生产周期长、生产过程复杂、受季节影响大和安全隐患多等因素,难以满足学生跟踪生产全过程的需求,学生仅能参与部分环节,实践育人成效不理想。

4.教学模式与个性化需求冲突。实践教学模式单一,传统实践教学课堂“齐头并进”的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个体需求的差异性,未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学生往往机械式完成操作,缺乏主动思考,且实践教学易受时间、场地等因素限制,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忽略了学生多元发展的内在需要。

5.支撑体系和管理保障乏力。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不完善,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难以跟踪学生校内外实践全过程,无法真实检验学生实践效果、形成有效闭环,实践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二、“互联网+”背景下的实践教学特征

“互联网+”具备的跨界融合、创新驱动、重塑结构、尊重人性、开放生态、连接一切六大特征与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改革发展相匹配,不仅促进了优质实践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还为促进实践教学改革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提供了新的理念和途径,主要体现在:

1.跨界融合,校企协同育人。“互联网+”背景下的校企协同育人,其本质是跨界与融合:基于现代信息技术,跨越了学校与企业割裂的桎梏,跨越了学习与工作分离的藩篱,跨越了教育与职业脱节的鸿沟,实现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和利益共赢。

2.创新驱动,虚拟现实结合。实践教学应紧跟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将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融入实践教学内容,培养新型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兼备的现代工匠。不断革新的现代信息技术为实践教学提供了新的平台,运用虚拟现实技术(VR)、增强现实技术(AR)、物联网技术等创设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情境。

3.重塑结构,体现系统性层次性。“互联网+”背景下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是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强大动力。职业院校应遵循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分析企业需求以及行业发展趋势,调研典型企业典型岗位上的职业能力,分解提炼核心能力,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系统构建层次分明、能力递进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4.尊重人性,个性共性并存。实践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将共性化培养与个性化需求相结合,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学习习惯、知识基础和兴趣特点,提供多层次的实践教学内容和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从而服务学生成长及能力发展需求。

5.开放生态,多元共建共享。“互联网+实践教学”强调开放合作,实现学校与企业、教师与学生多方共同参与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共同实施实践教学过程,最大程度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构建实践教学资源平台,学生可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实践资源,实现“时时可学、处处能學、人人皆学”。

6.连接一切,产教深度融合。实践教学在“互联网+”思维下,校企深度合作,链接校内外实训基地、师资等多方资源,通过网络协同和双方价值共创,推动实践教学资源互联互动,实现教育与产业的互联互通、互享互融。

三、“互联网+”背景下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现实意义

鉴于目前土建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诸多问题,传统土建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已不能满足“互联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需求,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深化实践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1.构建校企协同育人共同体的载体。现代职业教育中,学校和企业是育人双主体,校企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协同育人共同体,共同实施实践教学,共建共享优势资源,共同培育符合产业需求的现代工匠。

2.人才供给侧与需求侧平衡的必然要求。实践教学在课程资源、实践师资、教学模式等方面高品质供给不足,低质量供给过剩,导致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无法满足产业转型升级的人才需求。基于现代教育技术,校企搭建资源共享平台,有利于盘活双方资源存量,提升育人效能,使教育链与产业链衔接,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平衡。

3.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现代信息技术全面融入教育领域,引起了实践教学模式、学生学习方式等的深刻变革。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职业教育深度融合,有利于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

四、“互联网+”背景下校企协同构建土建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具体措施

“互联网+”背景下,面向建筑业未来发展和人才多元化需求这一机遇和挑战,职业院校要坚持“紧跟行业发展,校企协同育人”的原则,坚持“以生为本,生生皆可成才”的育人理念,校企共建“四层级、七协同”的实践教学体系。

1.校企协同重构目标体系,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组建由行业企业专家、专业带头人、专业骨干教师、职教专家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精准定位专业服务岗位(群),梳理岗位职业能力要求,融合建筑信息模型(BIM)、装配式技术等新技术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职业能力目标要求来制定符合专业特点和学生学情的专业实践教学目标,构建“一中心、两原则、三协同、四层次”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其中,“一中心”是指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两原则”是指以项目为载体和基于工程过程的原则;“三协同”是指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三者协同达成;“四层次”是指确立“基础—专项—综合—拓展”四层递进的实践教学培养目标。以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专业为例,基础层通过建材检测、建筑识图、BIM建模等实验和实训环节,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技能,为后续的技能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础;专项层通过建筑施工技术、建筑工程预算、BIM造价软件应用等实训,强调学生工程意识和职业素养的养成,培养学生扎实的专项技能;综合层依托企业真实工程项目,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相结合,以实体实训基地为主、虚拟仿真平台为辅,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拓展层通过各级比赛等,进一步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以及自主创新、团队沟通协作等职业素养。

2.校企协同重建课程体系,注重模块化层次性。根据专业实践教学目标内涵和要求,将1+X证书制度中土建类专业相关的建筑工程识图、建筑信息模型(BIM)和装配式建筑构件制作与安装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融入实践课程体系,校企共同构建符合职业发展和学生认知规律的“模块化、递进式”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按照“基础实践—专项技能—综合能力—创新拓展”四个相互衔接、能力递进的模块来开展实践教学,培养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其中,基础实践模块课程对照岗位基本技能要求,结合初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评大纲,全面夯实学生职业基础知识和技能;专项技能模型旨在培养学生岗位专项技能,增加职业技能等级中级证书对应的专项技能模块;综合能力模块中综合岗位实务凝练建筑工程施工管理、装配式建筑施工、BIM技术应用三个特色方向,均以企业典型工程案例为主线,将模块化的实践课程与中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评大纲衔接,学生根据兴趣和专长选择其中一个模块,突出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借助校企合作优势,利用企业资源开展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创新拓展模块能力注重学生的创新创业和职业迁移能力,鼓励学生参加技能竞赛、创新创业大赛、参与教师横向项目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创新能力。

3.校企协同优化教学资源,打破资源信息孤岛。实践教学内容应不断优化,与产业转型和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相衔接,具备多元化、层次化和系统性。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实践课程资源模块化、数字化,构建实践教学理论知识库;校企合作开发现场作业远程视频实时传输系统,实现双向远程授课,将企业实际项目和数据、企业导师引入实践教学;与专业化信息技术公司合作,设计面向建筑企业典型工程案例,开发专业特色突出的虚拟仿真系统,构建“实际案例+虚拟仿真”的交互式实践教学案例库;利用云服务、大数据以及物联网等技术构建网络资源共享平台,整合实践教学理论知识库和行业案例库,以利于学生泛在学习。

4.校企协同改革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教学效果。《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指出,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并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互联网+”背景下的实践教学,其本质是教学模式的创新。

第一,“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信息化环境下教学新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实践教师为主导,利用线上丰富的数字化实践教学资源和线下校企实践资源,将实践课程从课内拓展到课外,线下延伸到线上,打破时空限制,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求。

第二,“校内+校外”互动式教学。在校内实践教学课堂中实时引入企业项目现场视频,学生围绕现场真实数据开展相关实践环节,同时与现场参数进行印证,企业导师远程答疑,与校内导师共同指导和参与考评。通过实践课堂与工程现场的无缝对接,拓展课堂教学信息量,提高实践课堂的互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工学交替。

第三,“学校+企业”双情境教学。学生在学校既可参加真实实训,又可体验基于虚拟现实技术(VR)、增强现实技术(AR)、物联网技术等模拟“真实”岗位情境的虚拟仿真实训,减少企业顶岗的磨合期;企业实习中,学生进入企业开展“认岗、跟岗、顶岗”实习,培养学生基于真实岗位情境的综合职业能力,缩短学生进入社会的适应期。

5.校企协同共建管理平台,推动资源共建共享。基于“资源共建、利益共享”的原则,在明确校企双方责权利的基础上,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规范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保障实践教学环节顺利开展。校企协同搭建多维度、数字化实践教学管理平台,通过网络协同和双方价值共创,推动实践教学资源的共享互联以及校企的参与互动。通过建立实践课程资源平台、实训基地共享平台、师资队伍服务平台、技能培训鉴定平台四个子系统,有效统筹校企实践教学资源,打破资源利用时空限制,提高资源利用率。另外,借助信息化手段实现校企共享向校际共享、区域性共享拓展,促进“产学研用结合”,探索实践教学资源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路径,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6.校企协同完善教学保障,促进产教深度融合。智慧校园建设为实践教学提供高效畅通的信息化平台、教学能力与实践能力兼备的“双师型”教师以及综合性、智能化的实训平台,为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提供了保障。

第一,共培师资团队。校企协同打造互聘共用的“懂技术、会教学”的“双师型”实践教师团队。学院与大中型建筑企业共建教师发展中心,建立校企人员双向交流协作共同体,健全校企联合培养师资机制,通过以下方式切实推进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一是校内骨干教师通过“六个一”工程提升实践技能水平,即主攻一个专业方向、联系一家企事业单位、主持一个项目、获取一个职业技能证书、参加或指导一项技能大赛、开发一项技能菜单;二是以高层次技能型兼職教师提升项目为抓手,通过特聘直聘、共育共享、储备兼职等形式引进行业大师、技术骨干、技术能手等担任实践导师,同时引入企业实际工程,组建项目化课程教学团队,共同实施项目化实践教学;三是制定和完善校内教师和企业导师“互聘共培”制度,形成灵活的校企双向流动机制,提升专兼职互助激励措施,促进人才校企两栖发展;四是建立向实践教学一线教师倾斜的绩效分配和职称晋升等激励制度,激发专任教师开展实践教学改革的内生动力。

第二,共建实训基地。统筹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利用增强现实技术(AR)、虚拟现实技术(VR)、物联网技术等构建“实物模型+仿真软件、实际操作+虚拟互动、现场实训+虚拟体验、学校课堂+企业课堂、自主实训+多元考评”虚实结合的实训基地。

7.校企协同改革考核评价,强调信息化多元化。传统实践教学效果评价主要以考试结果为依据,忽略对学生实践过程、素质养成的动态跟踪,无法客观全面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确保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实践教学持续改进,要建立多维度的考核评价体系。

第一,考核标准层次化。校内实践教师与企业导师共同制定考核标准,将企业对员工的精细化考核标准纳入考核评价体系,实行技能考核与素养考核相结合、过程性考核和最终考核相结合,对学生的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进行全方位评价。

第二,考核形式多样化。根据实践课程内容,采用实际操作、实践汇报、现场答辩、设计作品等多种考核形式。

第三,评价主体多元化。由实践导师评价、学生自评、同学互评以及社会用人单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组成的综合性反馈,有利于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实践能力水平,推动实践教学持续改进。

第四,考评载体信息化。借助管理平台开展线上考核,采用大数据、物联网技术实时收集、记录、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数据,动态检查学生的实践成效,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全过程管理,分析给出实践教学优化建议。

[参考文献]

[1]付佳佳,张振锋,郭勇,等.增值视阈下实践教学资源共享机制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0(3):222-225+229.

[2]顾泽慧,张静秋.校企双主体办学背景下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7(11):21-23.

[3]何辉.智慧工场:“互联网+高职实训教育”的新探索——以高职土建施工类专业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4):77-82.

[4]姜大源.跨界、整合和重构: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三大特征——学习《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体会[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7):9-12.

[5]梅琳.校企协同实践教学体系内涵与建设路径研究[J].职教论坛,2017(18):83-86.

[6]俞慧刚,徐公芳,陈旭平.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工学交替教学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2):184-188.

猜你喜欢
校企协同实践教学体系互联网+
“互联网+”创新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生物工程本科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
市场营销专业小学期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校企协同视角下创新创业教育的分层培养体系探究
职教集团视域下校企协同机制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