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理论视角下高职动漫专业人才培养探析

2021-03-08 11:39张建亮
教育与职业(上) 2021年2期
关键词:动漫专业文化自信高职院校

[摘要]当前高职动漫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着文化规训缺失、文化审美泛化、文化创意不足等问题。文章从叙事理论出发,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机制、构建民俗文化课程群、构建校企合作横向治理机制、构建专业无界化跨界融合机制等提升途径,实现动漫叙事与区域经济的相关链接、构建专业无界化跨界融合机制,培养区域动漫产业创意人才。

[关键词]叙事理论;文化自信;动漫专业;高职院校

[作者简介]张建亮(1979- ),男,山西原平人,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教授,硕士。(江苏  苏州  21512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江苏省“青蓝工程”资助项目“2014年度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项目编号:KY12-QL-201402)和2019年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教改课题“高职汉语言文字‘顺进化、应未来文化重塑研究”(课题编号:JG-201908,课题主持人:张建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1)03-0093-05

“叙事”一词主要是指讲故事的一种方式。随着20世纪60年代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文学、哲学、心理学等领域出现了一种有别于现代主义的思想,象征了科学描述宇宙世界之外过去未受重视的叙述模式。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对外在世界现象和人的内心世界的本质研究这种主流价值观受到了质疑。文学上表现出一种解构主义思潮,通过一连串事件的讲述,表达出文本不同的意义,符号有无限解释的可能性。20世纪80年代,保尔·利科发表了《时间与叙事》,对文学和心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心理学上的叙事疗法有别于弗洛伊德的“潜意识”深层结构分析,认为已知是不全面的,必须“协助人们重新检视生命经验,通过局部知识和经验,产生对于生命经验更丰厚的‘对比性描述,扭转主流价值的影响”①。通过叙述个体的故事和个人经验,产生一种丰厚的故事可能性,让个人的生活不再受到一种意义解读,而是通过对主流的认知解构,发现个体故事背后更多的意义和价值,在情境的重构中完成生活故事的重新链接。叙事的本质是通过讲故事给予阅读者生发出感受和新的体验可能性,并建立一种新的人生链接。

叙事理论立足于个体生命的镜像或重现,通过鲜活的、多维的经验和重构,可以实现生命的重新链接,课程叙事着眼于课程中人的观察和叙述,这些理论都为动漫“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新的思路,为当地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叙事动力。近年来,动漫文化产业发展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动漫专业的前期策划人才匮乏。一是文化综合素质较差,复合型人才匮乏。二是缺失文化资源转化能力,动画故事停留在较为低幼和老套的情节上,缺少文化资源的优化,动画文化创意也受到了影响,文化资源无法向文化认同转化。三是缺少当地地域文化和故事的想象力,动画作品普遍存在着地域元素装点下失语的民族性问题,地域文化在动漫的空间叙事中没有突出,空间的真实性建构、地域性建构、象征性建构、创造性建构不足。在当前国家动漫与旅游融合的宏观政策背景下,高校有责任围绕动漫前期创意设计人才培养,大力提升学生文化想象和叙事能力的经验,促进动漫专业改革并保障动漫专业人才高质量就业。

一、高职动漫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文化规训缺失,缺少对学生的中国文化想象力的培养。目前,高职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着一些误区:过分强调动漫制作技术的传授,轻视文化的想象力培养惯习;强调绘画的技术功底,忽略审美的文化养成;习惯美日动画技术文化训练,忽视中国动画文化培养,言必称欧美日本,导致学生的平时项目训练和毕业设计作品都是美日动画类型。一方面,教师受美日动画风格影响较深,再加上个人兴趣习惯,平时教授学生知识时,以美日动画片为案例进行动画技术的讲解,在文化意识形态上也会代入美日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市场上动画项目外包,欧美、日本动画项目居多,受当前市场利益驱动,教师会加强学生在动画代工技术方面的训练力度,特别是企业兼职教师的加入,更加剧了企业技术意识形态的输出,让学生忽略了中国文化的自律习惯养成。

2.文化审美泛化,缺少传统文化的重塑和创新。目前,高职动画设计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本身以技术为主导,所以采用的动画技术类教材居多,以动画制作流程和技术培养为主,故事叙事类教材偏少,市场上缺少针对中国动画文化创意的训练和培养教材。一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材同质化,缺失传统文化训练项目;二是地域文化资源没有被整合融入高职院校教材体系,学生对地域文化不了解,造成毕业生传承和创新本地动画的文化叙事能力偏弱,主要表现在各地动漫作品想象力低幼化、文化资源转化雷同化等;三是文化审美概念空泛化,“审美泛化在现阶段的集中表现为日常生活审美化和审美日常生活化”②,在当前娱乐、消费语境下,大多数学生的动漫设计围绕“戏说”的形式进行设计,各种后现代文化拼贴成为主宰学生创意设计的主流,无论什么故事都能被重塑为不痛不痒而又“缠绵悱恻”的爱情,对文化的认知、审美存在着一定的焦虑。

3.文化创意不足,缺少与区域动漫文化产业的关联。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创意人才培养方案不能有效满足市场创意产业人才需求、人才培养方案固化、教师的创新动力不足等问题,也导致学生动漫创意思维僵化、文创产品与区域产业发展匹配度不高。近几年来,文旅产业不断融合,新媒体技术、传播模式不断变化,围绕创意人才培育开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重遇瓶颈,校企合作不够深入,表现在企业入驻校园,动漫企业专家被聘为企业兼职教授,仅仅在开展讲座、兼职授课、顶岗实训和招生宣传中发挥一定的作用和影响力,但在共同育人体系、横向创意项目合作开发等背后存在着巨大的裂缝。

二、高职动漫专业提升学生文化叙事力的途径

高职动漫课程改革目的是通过个体故事的重新讲述和文化认同,重建一种价值链接,在当前为产业办教育的趋势下,以提升动漫作品的内容质量为重点,通过故事叙事引导学生在故事情境中完成个体角色的迁移和改变,从动漫产业链中低端生产者——动画师,向中高端动漫叙事主体——动漫编创人才变迁。通过动漫专业故事重建(叙事),实施动漫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强化创造尊重传统和接纳传统氛围,完成文化认同的变迁,进而促发创意,让动漫叙事的结构和内容产出发生创意变迁,实现和促成服务区域产业创新、圍绕动漫产业链的重新定位与文化聚变。

1.改革人才培养机制。构建创意工作室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机制,立足叙事编创,大力提升学生“文化—编创—创意制作”能力。第一,围绕动漫产业最紧缺的创意人才需求,打破传统育人模式,以工作室为中心,开设创意项目工作室,诸如3D工作室、二维动画工作室、微影视工作室等。高职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以学生高考填报志愿为起点,进校后必须按照填报专业方向施行教学过程,传统人才模式无法提供学生第二次选择的机会,导致后期学生参与项目的热情急剧下降。以工作室为中心的培养可以规避上述弊端,打通艺术类专业限定,构建专业基础课程模块,通过一年的专业基础教育,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艺术审美等内容,开设诸如造型基础、民族纹饰、民俗文化等课程。大一主要通过文化和艺术基础课程设置,提升审美高度,开展叙事训练,旨在加强学生的审美和文化想象力,培养和训练学生剧本编创能力和传统文化传承,让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和方向。通过开展以文化故事再创作为主题的漫画大赛、故事编创大赛,并颁发收藏和获奖证书的激励措施,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期毕业设计制作积累丰富的前期创意素材。

第二,改革授课模式,引入“联合授课”机制,开展动漫虚拟项目叙事实训。学生在大一完成文化内化和认同,大二围绕专业工作室开展项目实训,通过邀请合作企业授课,实施“联合授课”制。技术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去做,这样保证了学生学习能够有效对接零公里就业,而且学习到最先进的制作技术,工作室中整个专业课程技术讲授以动漫企业为主,教师要求参与课程管理,并积极学习企业围绕项目筛选最有效的技术和应用,以及企业对技艺的敬业态度等,提升自身的素质,“企业委托式”课程的设置保证了学生所学知识是现代动漫企业急需的,实现创意与技术的融合。

第三,围绕传统文化开展叙事原创设计。通过让学生主动参与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动漫大赛,锻炼学生的创意编创与制作技术,为学生塑造文化自信、个体自信、团队沟通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选拔培养机制,从校内技能大赛的选拔演练到行业产业的大赛竞技,再到省厅主办的高规格大赛,乃至国家级大赛的激烈竞争,动漫专业能够形成稳定的教师竞赛团队和梯度化的学生竞赛团队,竞赛文化和精神辐射本专业学生,提升对学生技术技能的示范作用,提高學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对本专业的认同感。此外,围绕毕业设计开展动漫传统文化叙事想象和设计,通过角色分工、团队配合,完成从前期剧本编创和人物、分镜设计、中期动画技制作到后期剪辑、合成和特效等完整的动漫制作流程,可以形成工作室浓郁的氛围,更有利于将基于传统文化的想象真正落地。

2.构建民俗文化课程群。以文化认同为核心机制,立足区域民俗故事再创作,为区域经济和产业提供文化驱动资源。动漫课程叙事的核心关乎每个学生个体的成长,这是课程叙事产生的场景基础,通过架构“教学+企业真实项目+传统文化虚拟创新项目+实践”的教学环境,实现“动漫艺术专业群+人文资源+企业工程师+非遗大师”为一体的资源集聚,营造出“小学校、中区域、大产业”动漫叙事得以发生的“学校—城市—产业”场域,通过岗位细分帮助学生找到在工作室情境中的角色定位,然后分层次(分结构)进行项目训练和指导,确保学生“认同—创意—学精”一项技能,提高学习效果,最终改变学生学习情境,扭转他们被动学习和被嘲讽的生命经验,产生对比性的叙事描述,完成生命故事的超越和建构。

第一,以民族文化自觉的想象,突出非遗文化再设计,通过地域非遗传承与动漫设计的耦合互动发掘最佳的叙事视角。中国20世纪动画学派的成功就在于对中国民间文化的吸收和借鉴,诸如京剧、剪纸等艺术造型的创新,并将其融入动画人物形象和动作设计,形成极高的叙事辨识度。高职动漫专业与各地非遗传承人合作,设立非遗文化创意研究中心,吸纳一批非遗传承人,利用讲座、开设项目工作室(泥塑工作室、核雕工作室、刺绣工作室等),或直接引进非遗大师,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模式,设计限选课程与实践项目嵌入民俗动画短片创作,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在实践项目课程中自选进入对应工作室,完成企业真实项目、民俗艺术虚拟项目制作。

第二,课程融入区域民俗文化,通过开设民俗故事编创,将地域文化中民间影响力和流传甚广的故事进行动漫剧本的改写,构建新的文化认同叙事。民俗文化再创造的过程,也是民间文化故事再叙事的过程,让传统的文化重新焕发生机,传统的故事并不只是旧纸堆里的记忆,在重新叙事的过程中,还被斌予了新的生命。通过民俗文化再创作,得以让根据时代情境编创的故事重新焕发生机。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等课程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化课程,而是融通传统文化创意+动漫企业案例、职业等故事的动漫文化叙事重塑。在学期中设置要求学生围绕故事进行基础叙事的训练计划,譬如四格漫画、故事项目等,让学生通过人物叙事找到产业和专业定位,并通过这些叙事的转折,跌宕起伏的人物遭遇升华文化自信,进而提升文化认同,将遗留在历史长河中的记忆重新唤醒,赋予他们建构生命记忆的新故事。围绕故事编创,通过传统文化与现代职场理念的糅合,形成对传统文化的解构再解构,讲民族自己的故事,通过动漫技术进行文化创意的实践和传承,实现传统文化与专业技术能力有效融合,将故事制作成动画,传统文化开辟了学生新的创作思路,也提供给他们一种文化的再创造和想象。

3.构建校企合作横向治理机制,探索文化创意共赢模式,实现动漫叙事与区域经济的相关链接。高职院校应为区域企业提供创意性人才,企业应为“学校发展提供决策咨询、提供人才培养及实践的岗位、为科学研究提供研究需求、为文化传承提供源头活水”③。校企渗入,围绕创意项目的研发,加大顶层设计政策支持力度,开展校企横向项目治理。校企横向项目致力于提升教师“技术+创意”的双素养能力,并为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发挥潜能的平台,学生对企业项目先模拟到模仿再到两者的融合,最终实现“授之以渔”的育人目标。

第一,横向项目设计的目的是模拟企业环境所面对的问题,通过平时定期的虚拟项目设计,让学生将所学学科知识与技能得以应用,进而提升他们的学习动力。项目的设计由浅入深,并带关联性,系统地培育学生的项目主导能力。学生在规定的期限内必须定期呈交作业(答辩、演示作业、项目报告)供作考评,由项目教师对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创意性构思,按照时间进度进行的项目完整性,项目成品的操作性能以及学生的思考、分析、动手能力,沟通和演示技巧,团队精神等予以评估,最终形成优质的核心制作团队。

第二,通过真实的企业项目实训加强学生的文化规训,按照校企横向项目治理模式,真正围绕学校与企业签订的订单、专业教师工作室与企业联系的项目等,与企业负责人洽谈企业项目的规格、要求,应用科技以及交货日期等。在项目开始前,学生要出席解说大会,了解项目要求、考评、导师、成员等;项目导师为项目设定标题、规格与科技的应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导师要定时与学生讨论项目,并加以监督,随时调整项目策划进度,还要随时突击检查学生项目制作,及时了解学生的进度完成情况。学生在毕业项目实施过程中必须自发地执行项目,包括项目执行方式、寻找资料、解决问题、定期汇报学习计划等。

第三,建立工作室区域动漫创意案例学习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创意项目设计资料,帮助学生以动漫项目为基础进行学习、设计、创作参考,缩短学习过程和项目开发周期,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精神。围绕创意工作室创意项目案例的累积、分享和传递,将工作室分享案例库聚变为一种惯习,而累积的区域动漫项目又会聚变为一种区域创意文化系统,创意人才库、创意区域动漫文化会裂变为一种区域文化自豪感,最终形成校企合作合力共建共赢、服务区域动漫产业的创意场。

4.构建专业无界化跨界融合机制,培养区域动漫产业创意人才。第一,打破专业界限,文理艺互通。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融通人文、艺术和部分理科背景教师,跨学科组建跨界融合型教师团队,实现专业无界化融合。这种融合的过程有助于教师之间的文化和专业互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形成不同的研究方向:非遗文化研究團队、基础课程研究团队、数字动画研究团队等,深挖传统文化现代化创新的研究方向,推动开展文化传承各类项目研究申报,提升教师科研水平和教学能力,形成科研与教学反哺的良性循环。此外,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开展动漫与区域新兴产业跨界融合,围绕区域新兴产业发展,构建“新兴产业+动漫”的专业叙事跨界,通过新兴产业的动漫叙事助力产业跨界融合。

第二,根据区域产业对人才的立体复合型需求,建构具有跨界性的课程体系。通过项目实施完成课程跨界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跨专业选择项目进工作室分流学习,突破专业的束缚,实现跨专业、跨学科学习,以问题为中心,形成跨界交叉思维,最终成为“能综合运用多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解决现实存在问题的专业化人才”④。通过课程情境训练,培养学生创意思维,做到立德树人、多科融合、文理互通、课程跨界、知识融合,满足了区域跨界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第三,围绕区域城市发展,开展项目跨界实践。开展动漫项目实践的目的是情境解构和重构,将叙事理论引入项目改革。项目承载的价值就在于在故事中创设情境体验,小到课程模块中的个人故事叙事,关联个人的成长,通过情境化引起他人的共鸣;大到放在一个区域经济语境,通过区域经济语境下的故事叙事完成动画作品创作。动漫项目叙事组建元素、探索场域关乎城市产业的价值,从个人的成长性到动漫所隐喻的文化延展性,从自我拓展到社会文化认同下共建的叙事引起更多人的共鸣。人才是区域动漫经济创新的根本,项目叙事强调个人成长,更关注成长背后所在地域的情境。比如,在动漫项目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围绕区域城市城中村的拆迁,让学生通过动漫记录拆迁区域和拆迁的城市景观变迁,通过虚拟故事编创,重建变迁中的城市文化,让学生在动漫制作过程中加深对区域发展道路的认识、记忆和感动。

总之,要将叙事融入课程改革,以学生为中心,将他们与文化、项目、区域、产业发生情境上的链接;通过不同语境、不同教育结构(阶段)给予不同的叙事内容(教育元素),最终实现个体对比性的描述和成长;通过叙事训练引导学生在不同故事情境中完成个体角色的改变,产生中国文化的共鸣和想象,做严于律己的创意文化实践者;讲好并传播中国动漫的文化自信,促成产业叙事的文化迁移,致力于服务区域产业创新、围绕动漫产业链的重新定位与文化聚变。

[注释]

①(英)Martin Payne.叙事疗法[M].曾立芳,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8:32.

②于勇.审美泛化与艺术经典的价值嬗变[J].文艺争鸣,2017(10):123.

③孙建.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问题、策略与举措[J].教育与职业,2020(7):43.

④冯瑞.高职跨界融合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重构与实践创新[J].江苏高教,2019(8):109.

猜你喜欢
动漫专业文化自信高职院校
高校动漫专业三维动画“三位一体”教学模式构建
关于课堂教学与成果实践相结合的动漫专业教学模式的构建与思考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