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教育与产教融合的应用型新人才培养

2021-03-08 02:19施火结张翔林建
大学教育 2021年2期
关键词:培养途径产教融合

施火结 张翔 林建

[摘 要]制约我国产业升级和产业链提升的“瓶颈”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严重短缺。新工科建设的提出带来了新问题即高校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应用型新人才。该研究从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工程伦理、科学思维方法、创新创业能力、表达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等多个维度的教育与产教融合探索,论述了应用型新人才的培养要求和途径,并建议通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教学评价机制、建立健全相关教育法律法规来为应用型新人才培养保驾护航。

[关键词]应用型新人才;产教融合;多维教育;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42. 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1)02-0175-03

新一轮科技和产业正在发生革命性的改变,推动着工程教育进行变革,形成面向新工业体系的新工科。为此,我国高等院校应把握人才培养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全面深化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加快新工科建设。新工科具有以下新特点,即新理念、新特征、新知识、新模式、新机会、新人才。

新工科的建设应该根据学校类型有重点、有区别地开展,以充分发挥不同类型高校的不同优势[1]。“复旦共识”将高校划分为工科优势高校、综合性高校和地方高校进行分类指导,尊重了高校类型、理念、发展的多元化和复杂化[2]。也有文献将我国的高等学校划分为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和应用型四类,但不管哪类高校,毫无疑问并不是所有本科生都适合被培养成为研究型人才(或学术型人才),也不是所有学生都属于应用型人才。教育管理部门及高校做顶层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此种情形,给予学生不同发展道路,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综合性高校的一些院系中以及在教学研究型、教学型和应用型高校中占多数。但我国高校一直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因此,亟待探索有效的与时俱进的应用型新人才的培养模式,本文通过论述多维度教育与产教融合相结合的模式来探讨应用型新人才的培养。

一、深化产教融合,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新人才

满足企业需求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根本目标。一些主要发达国家培养应用型人才始终坚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紧扣经济社会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的实际需求,比如德国的 “双元制”工程教育将企业实践与学校培育有机结合起来,英国的学徒制则采取工读交替的模式来使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我国工程教育与企业需求脱节相对比较严重,这导致日益突出的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招工难问题同时存在,颇受诟病。近些年各高校实施“高、大、全”的发展策略且采用同质化的培养模式;受传统精英教育影响,我国高等教育重“学”轻“术”,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忽视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为改变此现状,教学型院校向产教融合转型势在必行。然而产教融合的推进缓慢,其主要原因如下:企业参与意愿低,合作不太稳定;高校推进的困难大,面临诸多成本和阻力,办学基础薄弱的高校对企业的吸引力不大;国家在这方面的顶层设计不完善,相关制度缺乏,管理部门的统筹协调不足,行业指导不够等。

为增强应用型院校产教融合动力,必须厘清教育理念,依靠外在的制度变革调整利益关系、优化资源配置,凭借内在精神境界的提升化解利益冲突、弥补制度供给不足,让应用型院校产教融合的主体在平衡的权力与责任的约束下,自主自由地深化产教融合[3]。首先,遵循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充分调研双方合作的出发点,最大化寻求利益的共同点,以需求对接促成价值交换。其次,主管部门协同行业企业推进顶层设计逐步完善,主导搭建平台,实现各方价值共享、价值互换,构建生机勃勃、和谐相融的长效合作机制。最后,改变评价标准与准则。论文和课题不应是院校和教师的唯一评价准则,而应从多维价值进行评价,如产生的科学价值、实现的社会价值或转化的商业价值。希望有关部门和相关研究人员尽快建立健全合情合理的评价、评判机制。

经各方努力构建起产教融合大格局。一方面,教师、研究员带领部分优秀学生为企业开发、研究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或攻克企业发展中的共性和关键性的技术问题,培养人才,解决企业难题,实现融合发展。另一方面,高校师生与企业人员实现产教交叉融合、深度融合。比如教师和企业人员共同开展项目式、案例式教学,企业人员参与教学体系设计和教学内容制定,从企业实际的角度指导学生开展项目学习,而教师以分析、讲授相关理论、知识点为主;再如学校聘请企业高级技术人才或高级管理人才担任教师,派送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锻炼,安排学生到企业生产、设计、管理一线岗位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二、重视专业技能培养,更重视全面素质教育

在人工智能时代,企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不是知识面狭窄、能力单一、只能从事简单重复性劳作的人,而是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能熟练掌握专门的知识和技术,具备现代分析与计算工具的应用能力,在生产中能够解决工程性难题的高素质新人才,能够成为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企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也不是缺少阳光心态、个性化严重、气质不佳、缺乏团队协作能力的人,而是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工程伦理与职业道德素养以及较强的表达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全面素质型人才。

(一)重視培养深厚的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是指人所具有的人文知识和由这些知识内化成的人文精神,具体表现为人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心理素质、人生态度、道德修养等丰富的精神世界[4]。其核心就是人生观,一种由充满人性的善良、包容、豁达的人生态度,正义、勇敢、坚强的人生品格以及睿智、高尚、浩然正气的人格魅力汇聚而成的精神家园[5]。人文素养是人类文化的灵魂,对人类的心理机制、情感世界、意志能力、价值取向、审美体验、意识形态和理想模式都具有决定作用[6]。

《礼记·大学》提出了大学教育的目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的功能在于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以及塑造人文素养。通过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的优良品格,让大学生形成认知、情感、意志三者均衡协调的健全人格,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抗压能力,有助于发展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脊梁,人工智能时代的精英,他们的人文素养水平影响着国家的文化发展和价值取向,塑造着民族的尊严和民族精神,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是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迫切要求,是高等教育十分重要的任务。

(二)重视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工程伦理

职业道德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符合职业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主要包括职业理想、职业义务、职业态度、职业良心、职业纪律、职业荣誉等要素。职业道德是形成和发展优良的社会风尚的有利思想武器。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可以帮助人们树立理想、坚定信念,可以激发人们的劳动热情、积极进取的精神和主人翁责任感[7],从而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健康、快速发展。

大学生是未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坚力量,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关系着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工科应用型人才的职业道德教育不仅要充分发挥德育课程的主渠道作用,而且要与专业教学结合起来,将德育教育与专业教学融为一体,在各种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此外还要将职业道德教育与工程伦理教育相结合。工程伦理教育以增进人类福祉为目的,从职业伦理道德的角度,对工程人員的生产实践活动进行精神道德方面的约束。

工程伦理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程序伦理,如著作权问题、关怀受试对象等;内在伦理,如模型建立、数据分析、成本效益分析等;外在伦理,如政策制定、诉讼、行业规范等;工程伦理精神,如勇于怀疑、批判,敢于迎难而上,锲而不舍等。广泛的工程伦理教育将为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提供源头活水,但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尚未得到充分的重视,目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尚未在高校系统地开展,停留在泛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层面或停留在工程质量和工程安全责任方面,与政治、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学科结合不够,各教育主体间缺乏沟通与协作,责任尚未明晰。

我国的工程伦理教育任重道远,首先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切实开展相关的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探讨,借鉴国外这方面的经验,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工程伦理教育,确定科学、合理的工程伦理教育内容,优化工程专业课群结构,从而提升工科应用型人才的伦理敏感度,使大学生深知伦理的内涵、作用、范围和限度,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担负起相关的社会责任。

(三)重视科学思维科学方法教育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创新是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创新是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企业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重要途径。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迈向现代化强国的内在要求,是抢抓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机遇的战略举措[8]。应用型人才是国家和企业推进各类“双创”工作的主导力量,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因此,应用型人才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具有重大意义。

现代工程或者产品越来越复杂化、集成化和系统化,创新创业活动愈发呈现多元化和综合化,离开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创新活动难有原始性、颠覆性的创新,甚至只能停留在空谈阶段。如果掌握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在进行创新创业活动时往往能事半功倍。开展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的教育,有利于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需要的一些特质,如善于独立思考,勇于质疑批判,充满探索欲、求知欲,富有创造意识、创造激情,具有锲而不舍、不畏艰险的意志力。掌握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对人们正确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以及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培养应用型新人才,需要重视开展科学思维科学方法教育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四)重视加强表达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

表达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已经成为应用型新人才的重要指标。现代工程具有“大工程”特点,不仅要满足工程复杂化、系统化和集成化的趋势,还须符合政治、经济、环境和人文艺术多元化和综合化的要求,通常需要跨企业、跨学科、国际化的交流与合作。

一方面,我们的学生习惯了独立学习的教育模式;另一方面,现在有些学生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他们的集体观念相对比较淡薄,比较缺少沟通和团队协作的精神。

随着工程认证的推进、国际交流的开展,我国工科专业人才表达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教育有了起步,但仍然非常欠缺,受众范围有限。因此,各高校有必要开设“表达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方面的课程,此外,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其一,在专业课程教学上,充分发挥教师不仅“教书”而且“育人”的功能,加强培育大学生的表达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比如通过开展项目化教学打造表达沟通与合作的平台,引导学生通过成员交流、方案陈述和成果汇报锻炼口头表达能力;通过项目计划、调研报告、课程论文、项目方案、项目总结的撰写提高文字表达能力;通过学习小组、科研团队共同完成项目的实施等方式增进学生之间的沟通与合作。

其二,在课外,作为校方应该营造客观公正、公平竞争的校园文化,支持学生建立各类兴趣小组及公益组织,开展各种社团活动或其他竞赛活动,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学会合作,增强团队合作精神。

其三,大学生的表达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靠单一阶段的教育就能养成的,这是一个全方位、长时间的培养以及教育熏陶的过程。当前我们应该提高中小学、家庭在培养孩子表达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方面的主动性,形成一种社会氛围和社会共识。

三、完善相关的配套措施,为应用型新人才培养保驾护航

培养应用型新人才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师资力量,新时代师资培养的方向是加强全面素质教育、巩固文化基础、拓宽知识面、掌握现代技术技能和教学方法、加强实践环节、技能多样化、因材施教等[9]。学校不仅要按照工程教育的理念建立健全师资培养体系,而且要注意到科学技术发展迅猛,社会变化日新月异,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教师应不断地进行专业学习、到企业去实践、与企业开展项目合作,并且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与改革教学方法。

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应该是立体的、全方位的,既有对教师专业知识、科研水平、教学技能、师德师风的考核,又包括对教师助推产业发展、服务社会情况的考核,以及对教师教学是否反映对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创新创业能力、表达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的培育。同时也应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更加全面、科学、灵活、多层次的学生评价模式,从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到实践动手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创新创业能力等素质方面的考核,并且做到全方位动态考核。

完善的工程教育立法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新人才的根本保障。当前我国迫切需要建立健全应用型高等教育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新人才保驾护航。

四、结束语

我国高校培养的人才如果分为两大类即研究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那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应该占据更大比重,在综合性高校一些院系中以及在教学研究型、教學型和应用型高校中占据多数,而对这类人才的教育有别于职业教育。《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指出,国家将推动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高等学校转变,这种转变不应该是向职业教育转变,而应该是向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高等教育转变。因此,涉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各类高等院校应顺应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行招生计划、课程体系与专业设置改革,抓住新工科建设的机遇,完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为我国培养更多符合产业需求的高素质新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林健.面向未来的中国新工科建设[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2):26-35.

[2] 夏建国,赵军.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工程教育改革发展刍议[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15-19+65.

[3] 陈星.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动力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7.

[4] 杨业玲.对新时期提升党员干部人文素养的思考与探讨[J].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2012(1):37-40.

[5] 秦玮.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人文素养现状及培育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4(15):58-60.

[6] 沈小红.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与重建[J].教书育人,2008(27):46-48.

[7] 姚建东.试论大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J].科技信息,2007(25):302-303.

[8] 如何理解“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EB/OL].(2017-12-13)[2019-11-20]. 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7/1213/c40531-29703538.html.

[9] 武俊梅.高职院校教师实践能力职后培养研究:以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0.

[责任编辑:庞丹丹]

猜你喜欢
培养途径产教融合
浅析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高等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探讨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