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浩东
天津市蓟州区人民医院 (天津 301900)
结核性腹膜炎是因结核分枝杆菌引起慢性或弥漫性腹膜炎症反应,是临床较为常见的腹膜炎类型,多见于中青年,且女性略多于男性,该病的临床症状表现为身体倦怠、腹胀、腹痛并伴随发热,因其大量纤维性渗出,导致肠管与腹膜间形成大量纤维性粘连,肠梗阻是该病的并发症之一。肠管中因某些原因造成梗阻时,可导致梗阻近端肠管逐渐积气,致使大量液体无法向远端排出,造成肠管膨胀且压力升高;此外,肠壁静脉回流受阻、毛细血管和淋巴管淤积可造成肠壁充血水肿,通透性增加,使液体外渗,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动脉血液受阻致使肠坏死、穿孔,患者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1]。临床治疗结核性腹膜炎合并肠梗阻患者多采取降低肠管压力方式,而不同的治疗方式疗效不同[2]。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结核性腹膜炎合并肠梗阻患者经鼻型肠梗阻导管治疗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68例结核性腹膜炎合并肠梗阻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34例。对照组男15例,女19例;年龄22~73岁,平均(45.31±2.19)岁;体重56~84 kg,平均(68.83±3.49)kg。试验组男14例,女20例;年龄24~74岁,平均(44.97±2.62)岁;体重57~83 kg,平均(69.12±3.04)kg。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诊断标准:经X片及腹部B超检查确诊为结核性腹膜炎合并肠梗阻。纳入标准:(1)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腹水,伴有停止排气或腹部包块等症状;(2)结核菌素试验呈强阳性;(3)患者及家属知情研究目的,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患有绞窄性肠梗阻及肠坏死;(2)存在心脑血管疾病及精神异常;(3)患有其他恶性肿瘤、合并全身系统性感染。
两组均采取禁食、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营养支持、抗感染等常规措施。
对照组实施常规鼻胃管置入:对肠胃进行减压,若患者临床症状于2 d内未得到缓解可改为经鼻型肠梗阻导管对肠胃进行减压。
试验组实施经鼻型肠梗阻导管置入:患者取合适体位,将胃镜由口腔送至十二指肠远端,于直视下将亲水导丝置入患者十二指肠远端,于放射线下注入造影剂,观察肠管走行,利用导丝、导管及患者体位配合,使导管通过十二指肠悬韧带,将其引至空肠的远端,最好可至梗阻上端;注入造影剂后观察肠管梗阻情况,将造影剂吸出,于放射线下拔出导丝,将15 ml无菌注射用水注入导管前的球囊内,不固定鼻外端的导管,使其随着肠蠕动自行向前,并记录每日前进长度,患者体外接负压吸引器,吸引小肠内部气、液体。
(1)比较两组临床总有效率。疗效判定:显效,患者临床症状消失,相关指标恢复正常;有效,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改善,临床指标有所恢复;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未见改善或加重;总有效率= (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2)比较两组临床指标,包括腹胀、腹痛缓解时间、气液平面消失时间、自主排气时间、住院时间。
治疗后,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试验组腹痛腹胀缓解时间、气液平面消失时间、自主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d,±s)
表2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d,±s)
组别 例数 腹胀、腹痛缓解时间 气液平面消失时间 自主排气时间 住院时间对照组34 2.52±1.46 5.28±1.22 4.64±1.25 9.65±1.34试验组 34 1.65±0.31 3.57±0.36 2.39±1.12 6.72±1.28 t 3.399 7.839 7.817 9.220 P 0.000 0.000 0.000 0.000
肠梗阻的主要生理病理改变为肠壁变薄、肠膨胀,导致肠壁循环出现障碍,体液及电解质丢失,严重可出现脱水、休克甚至造成肾衰竭,降低肠管内压力是治疗肠梗阻的关键,因此,通过减少胃液分泌来减少梗阻位置以上肠管内的气液体集聚,改善肠壁血液循环,恢复肠蠕动具有重要意义[3]。
传统的胃肠管置入减压是治疗肠梗阻患者的基本治疗方式,经鼻胃管置入可在一定程度上吸取胃内容物、气体,但由于胃肠管无法通过幽门甚至肠腔内部,该方式对低位肠梗阻小肠内气液引流效果较差,无法改变梗阻状态,临床应用时存在一定局限性[4]。本研究中,试验组实施经鼻型肠梗阻导管置入,经胃镜直接将导管送至梗阻上端,利用导管的补气孔装置可以避免导管前端粘附于肠壁,对气液体进行有效吸引,达到降低肠内压力及缓解腹痛、腹胀的目的[5]。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的临床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腹痛腹胀缓解时间、气液平面消失时间、自主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短,提示经鼻型肠梗阻导管置入可改善治疗效果,缓解临床症状,加快患者恢复进程。
经鼻型肠梗阻导管相比鼻胃管要长,并通过利于导管前端气囊内的液体重力,使导管在肠腔内可随着肠道蠕动持续向前移动,更易于到达小肠远端,使引流效果大大提高,更易于肠管内气、液体引出,显著降低肠管压力,减轻肠管水肿,改善肠壁血液循环,促进患者快速康复,利于患者预后[6]。
综上所述,结核性腹膜炎合并肠梗阻患者经鼻型肠梗阻导管治疗,可提高临床总有效率,缓解临床症状,促进患者恢复,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