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景波 邵那那 闫 明
(青岛求实职业技术学院 a.建筑工程学院;b.捷能学院;c.护理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8)
农村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也是教育领域相对薄弱的环节[1]。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并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农村人才需求的不同历史阶段,积极变革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使得农村职业教育顺应了时代发展要求[2]。党的十九大做出了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其关键是人才的高质量供给,因此农村职业教育的育人作用逐渐凸显[3]。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是促进农民就业、改善农民生活质量、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是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骨干力量之一,高职院校开展农村职业教育可以加快乡村振兴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所需人才的有效供给,也是彰显高职院校承担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4]。然而,目前高职院校开展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着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制约和影响了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效能。因此,梳理影响高职院校开展农村职业教育的影响因素,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提出高职院校开展农村职业教育的对策,从而最大化发挥高职院校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
高职院校承担着育人和社会服务的责任,农村职业教育承担着农村产业发展所需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责任,高职院校开展农村职业教育可以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定位和提高办学质量[5]。
乡村振兴战略是国家发展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要深刻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扎扎实实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好。”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和社会的振兴,也是乡村文化和教育的振兴[6]。高职院校要立足农村经济发展,服务好乡村振兴战略。首先,高职院校要准确把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制订出更加合理的人才培养定位。高职院校开展农村职业教育,可以了解新型职业农民的素质,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培训和人才培养工作。只有掌握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才可以从农村产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角度去解决人才培养实践问题。其次,高职院校可以作为壮大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要辅助力量。农村职业教育主要是针对广大农村劳动力开展职业教育活动,高职院校参与到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可以增强农民享受职业教育范畴,进一步扩大农村职业教育领域面,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大量的合格人才。最后,农村职业教育可以弥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不足。高职院校侧重培养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所需人才重视程度不够,这就造成了其人才培养工作的某些短板。农村职业教育的开展,可以有效弥补这个短板。
可以丰富高职思政育人体系。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人才培养工作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农村职业教育主要涉及生态建设、新型职业农民等问题,在开展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可以使高职院校学生正确认识和了解农村发展,并且树立为农村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的理想,从而完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育人体系。其次,可以丰富高职人才培养方案以及高效率开展人才培养工作。人才培养方案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根本遵循,决定着高职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农村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紧密,将农村职业教育的某些方面融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将使高职人才培养方案更加贴近时代,从而反作用于日常人才培养工作,有助于高职院校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最后,有助于完善高职人才培养软硬件办学条件。通过开展农村职业教育,高职院校可以造就一批高素质教师队伍,他们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使学生以正确的眼光看待“三农”。同时,高职院校还可以更新与职业教育相关的实训器材,从而更好地支撑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
与普通高等学校相比,高职院校社会认可度并不是很高,这主要是由特定的历史原因和条件所导致的。高职院校开展农村职业教育可以规范其办学行为,继而提升高职院校社会美誉度。首先,可以规范高职院校招生行为。学生是高职院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有些高职院校为了获得理想的学生数量,将招生作为了一种营销手段,招生工作有时存在着一定的虚假性。高职院校开展农村职业教育可以扩大教育对象范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招生压力,扩大了高职院校按照国家政策选取生源的范围,从侧面可以为农村现代化建设储备大量的后备人才。其次,增强社会服务针对性。高职院校开展农村职业教育可以与乡村发展要求相融合,给学生安排与农村发展相关的社会实践项目,通过这些项目丰富学生专业实践内容并且让社会人士看到高职院校在服务农村发展方面的无限潜力。最后,可以构建高职院校与农村发展共生体。高职院校开展农村职业教育,可以与农村发展形成同频共振效应,实现学校和农村资源共享。农村为高职院校发展提供一定的资源支撑,而高职院校从人才供给侧角度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这样学校和农村就可以实现优势资源的相互共享,促进学校和农村的共同发展。
高职院校开展农村职业教育会受到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以学校为参考物可以分为校外影响因素和校内影响因素。这些因素直接或间接影响和制约着高职院校开展农村职业教育的效能。
2.1.1农民思想观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思想,对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影响比较大,农民“崇道轻技”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7],他们将职业教育视为“低人一等”的教育。广大农民对职业教育错误的认知,使得农村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失去了被重视的“土壤”,高职院校不能在农村获得理想的生源;农民往往认为只有进入普通高等院校,才能够成为人才,对于子女是否能够在学校学到社会所需要的知识他们并不关心。在这样的社会场域下,学生就会对选择高职院校产生一些“抵制”情绪,不利于农村职业教育的开展。由于农村选择性忽视农村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导致“轻农村、轻职业教育、轻职业技能培训”的思想观念在农村普遍盛行,农民参与农村职业教育的态度不积极,农村职业教育相关政策实施不能有效落实到位,使得高职院校参与农村职业教育有较多的困难和较大的阻力。高职院校也会逐渐产生不重视农村职业教育的思想倾向,不利于农村职业教育的整体良性发展。
2.1.2农村产业特点 农民家庭的主导产业与农民的职业教育需求程度有着密切关系。农村产业往往是以农户为单位,农户可以从事多种经营活动,他们往往会选取其中一个适合家庭特点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将从中获取的收入作为日常生活开支的主要来源。有关数据显示,从事传统粮食生产为主的种植业农民对参加高职院校组织的职业培训积极性往往不如从事养殖业和服务业的农民高,而与之相对应的职业技能需求也呈现出来相同的变化趋向[8]。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农民比较熟悉传统种植业,他们可以根据前人总结出来的生产经验从事相关生产活动。工作岗位对技能需求度不同也会导致农民职业培训需求的差异化。近年来,与乡村振兴战略相关衍生出来的非农产业对技术技能要求比较高,从事此类行业的农民对高职院校组织的职业培训认可度比较高,而从事建筑业等体力劳动为主的农民对职业培训需求相对不是很大。因此,农村产业特点决定了农民参与职业培训的态度,同时也对高职院校组织农村职业教育的效果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2.1.3社会氛围 首先,政府是高职院校开展农村职业教育的主要推动力量,但是相关顶层设计不够完善。当前,政府主要是从精准扶贫方面落实农村职业教育,重视职业教育在国家精准扶贫中的作用。然而,对高职院校如何在精准扶贫中发挥作用没有进行精细化规划,高职院校开展农村职业教育往往是出于一种被动行为,这显然会制约高职院校开展农村职业教育的效果。由于政府没有相关法律法规引导,高职院校开展农村职业教育有时也会陷入一种比较尴尬的局面,使得高职院校开展农村职业教育积极性受到某种程度的打击。其次,企业不能正确对待农民身份的职工,它们认为农民身份的职工即使再进行职业培训也无法获得像高职学生那样的技能,从而会有选择性地放弃农民身份职工,这样就会使得农民不愿意参加职业培训或教育,造成高职院校开展农村职业教育无法获得良好的社会氛围。最后,社会各界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不恰当的看法,使得高职教育不能得到良好的外部发展空间。同时,社会上存在的“鄙农”现象,使得农民出现了职业“自卑心理”,也不利于高职院校开展农村职业教育。
2.2.1专业定位 高职院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是通过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实现的,而专业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基础。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并没有与农村发展产业高效对接[9],这就成为高职院校开展农村职业教育的一大瓶颈。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是以高等学历为主,主要通过传授学生一些通用的专业理论知识来完成人才培养工作,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不能满足大量农村适龄劳动农民的职业技术技能培训的需要,没有顾及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和特色。我国不同区域的农业资源情况不同,在开发农业产业的时候就会出现多样化的特点,这就会产生农业产业技术需求的不同,然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在进行专业建设时不能与农村产业发展形成同步,使得高职专业建设与农村产业发展对接失效。由于受到办学定位的限制,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往往是以城市经济发展为标准,而农民文化基础比较薄弱,他们不能够真正掌握这些专业知识并且将其应用到农村产业发展中,这就使得农民对高职院校组织的农村职业教育参与热情不是很高,有时可能怀有一种抵触的心理态度。
2.2.2领导决策 领导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决策层的力量。高职院校开展农村职业教育需要多种资源发挥合力作用才能取得预期效果,而这些资源力量同向而行的重要引力就是领导。首先,领导重视农村职业教育,高职院校各项政策制订就会倾向于农村职业教育,这样,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某些优势资源也会流向农村职业教育。高职院校开展农村职业教育需要政策、实体资源的支撑,而这些条件的实现需要领导支持。其次,领导决策决定了高职院校开展农村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如果领导对农村职业教育抱着一种消极态度,那么他们对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决策也往往不够准确和科学,会给高职院校开展农村职业教育造成一些人为干扰,不利于高职院校推进农村职业教育的各种举措。最后,领导决策起到引领示范作用。广大从事农村职业教育教职员工可以从领导的积极决策过程中感受到工作的热情,激发他们扎实开展农村职业教育的激情,反之,将会产生消极的后果,给高职院校开展农村职业教育增添不必要的阻碍。
2.2.3师资力量 教师是高职院校开展农村职业教育的主力军。农村职业教育不同于高职院校日常学生培养,对教师的职业技能要求也不相同。首先,教师要具备更高的职业操守。农村职业教育面对的主要是农民,他们与学生有着天然的不同,不能快速接受教师所讲授的专业知识,有时还会对教师产生一种类似于“敌意”的情绪。如果教师没有很高的职业操守,就会很难对其进行培养。教师职业操守需要教师个人和高职院校共同努力才能获取。其次,教师是农民通过职业教育获得专业技能的重要载体,农民获得职业技能需要教师亲自模仿和指点,这就意味着教师要具备过硬的技术本领。教师只有具备了过硬的职业本领,才能使参与农村职业教育的农民对其产生敬畏,从而使农民内心深处产生乐学的情绪。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农村职业教育主要通过引导农民树立正确价值观来实现农民职业技能的培养[10]。
高职院校开展农村职业教育,服务农村现代化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关键是要根据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情况,特别是高职院校开展农村职业教育的影响因素,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以确保高职院校开展农村职业教育取得实效。
3.1.1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农民转变思想观念 农民思想观念的固化是由于缺乏对农村职业教育的了解,因此,政府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对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鼓励农民积极参加高职院校开展的农村职业教育。首先,政府要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将高职院校开展农村职业教育优势及时传递给广大农民;要针对农民所关心的种植业、养殖业等,开展有针对性的农村职业教育宣传活动,让农民能够感受到农村职业教育是能给他们带来利益的。其次,政府要拓宽农民获得产业信息的渠道,帮助农民辨别产业信息真伪,鼓励农民使用新技术和新手段获得更多收入,让农民懂得新技术和新手段在增收中发挥的巨大潜力,增强他们参加农村职业教育的自信心。最后,政府组织社会各方力量深入农村地区进行宣传活动,联合乡村基层村委会成员和农业技术人员协同开展农村职业教育宣传,让农民直接接触农村职业教育的基本知识。通过各方共同努力,引导广大农民正确认识农村职业教育,转变对农村职业教育的不恰当看法和思想。
3.1.2加强农村产业研究,适当开展创业教育 首先,政府要从法律政策和财政方面支持农村产业研究。农村产业研究包括理论和实践研究,政府可以通过课题形式将农村产业理论研究任务分配给高职院校教师来承担,高职院校教师通过农村产业理论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农村产业发展现状,同时,可以让社会组织来承担农村产业理论研究。政府要出台各项激励政策支持广大教师和社会人士到农村地区亲身感受农村产业发展情况,掌握农村产业发展的第一手资料。此外,政府要引导农村产业理论和实践研究与乡村振兴、农村精准扶贫相融合,注重农村产业研究成果的实效性。其次,要深挖种植业和养殖业的经济潜力,实现种植业和养殖业额外价值的创造。农民熟悉种植业和养殖业,政府要鼓励高职院校和其他社会组织在种植业和养殖业上深挖潜力,实现农民的第二次增收。最后,政府有关部门要引导农民创业。创业教育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高职院校要在农村职业教育中适当加入农民创业教育。农民创业教育要结合农村产业和农民的客观情况,以满足农民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创业需求。
3.1.3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近年来,国家非常重视职业教育发展,然而政府职能不明确,协调力度不够,导致了国家层面农村职业教育体制上的僵化。新时代高职院校开展农村职业教育需要政府的扶持、支持和政策红利,因此,地方各级政府要加强对高职院校开展农村职业教育的统筹规划、科学引导,协助高职院校结合农村地区实际开展农村职业教育,帮助学校解决在开展农村职业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难点问题。各级政府在财政预算上对高职院校开展农村职业教育要做出适当倾斜,同时要加强农村职业教育专项资金的管理和考核,确保高职院校能够做到专款专用。另外,政府也要支持民办高职院校开展农村职业教育。民办高职院校承担的符合乡村振兴要求的农村职业教育项目,可以通过政府出资购买服务的方式给予重点扶持,但是要杜绝民办高职院校以农村职业教育套取国家资金的违规行为。新时代,政府要积极将社会各项资源投入农村职业教育中,打破传统的农村职业教育完全依赖政府投入模式;要鼓励民间资本力量在农村职业教育中主动发力;要积极转变治理理念,主动服务高职院校开展农村职业教育。
3.2.1科学规划专业建设定位,呈现“三农”要求 乡村振兴需要乡村产业的支撑,农村职业教育是以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为基础的。农村职业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这就意味着高职院校开展农村职业教育要根据乡村产业发展特点来科学规划某些专业建设标准。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衔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衔接,这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明确规定。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只有与乡村产业布局有效衔接,才能更好地开展农村职业教育。首先,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标准与农村产业发展需求对接,解决了专业建设偏离农村发展实际的问题。乡村产业发展会随着地域、资源的变化而形成独特的产业特色,因此高职院校开展农村职业教育要与所在地的农村产业发展特色对接,依据区域涉农产业布局合理规划专业建设。其次,高职院校开展农村职业教育教学内容要以涉农产业职位需求为导向,使专业教学与产业岗位需求同频共振,实现农村产业人才供需平衡。最后,高职院校开展的农村职业教育要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侧重解决生产中的农民技术技能不足的问题。
3.2.2完善高职院校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 高职院校开展农村职业教育是高职院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体现。农村职业教育的复杂性和低回报性决定了高职院校必须以科学严谨态度开展此项工作。高职院校要加强科学民主决策,做好规范,凡是涉及农村职业教育的事项都应该及时公开,使全体教职工了解农村职业教育的决策过程。此过程中,要建立高职院校领导决策监督机制,使领导决策能够经得起实践的考验;同时,要规范好民办高职院校部分关键决策行为,尽可能减少人为失误对农村职业教育造成的干扰。高职院校要加强制度和执行力建设,要制订好涉农职业教育实施方案和保障措施。高职院校需要根据学校自身条件和农村产业特点,制订合理的农村职业教育实施方案。高职院校要坚决杜绝方案只停留在纸面上的现象,要将农村职业教育实施方案精细化到每一个具体人员,并设立执行监督机制,以确保农村职业教育实施方案能够扎实落实。高职院校也可以通过实施农村职业教育检测自己治理体系存在的短板,不断提升自身的治理能力和水平。
3.2.3加强专题教育培训,提高教师使命担当意识 首先,高职院校要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课堂教学和学生职业技能大赛占据了高职院校教师大部分时间和精力,专业教师很少能集中精力深入学习国家大政方针,为此高职院校要安排高水平专题教学活动,让专业教师能够全方位认知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特别是涉农发展规划。通过专题教育培养教师使命担当的政治意识,使他们明白从事涉农服务的价值。其次,要加强教师涉农技术技能培训。农村职业教育面向的是农民,目标是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其中比较突出的就是培养农民职业技能。高职院校要加强教师涉农教学技巧的培训,使教师能够高质量地向广大农民传授相关农业知识。最后,要加强教师思政育人本领教育。农村职业教育要承担农民思想政治教育职能,高职教师要具备能够根据农民心理特点开展思政教育的技巧,重点使农民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达到规范他们未来生产经营行为的教育目标。
高职院校开展农村职业教育是新时代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新格局的需要,是一个系统性较强的过程。高职院校要正确认识开展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要价值,从服务国家发展大局角度高效完成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任务。高职院校开展农村职业教育可以提高农村职业教育层次,让农民掌握比较先进的专业知识,为乡村振兴提供可持续发展。高职院校开展农村职业教育是一个双赢的过程,通过农村职业教育可以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改善高职院校发展的外部和内部办学条件,继而提高农村职业教育育人质量和高职院校办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