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英樱 黄金容 王莉
(四川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四川 成都 610101)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高等教育已进入全面提质创新的新时代,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必须从创新、协调、绿色、开发、共享几个方面协同发展,加快构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教学改革是重中之重。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目前我国大学体育课程似乎没有达到或完全达到这种要求,大学体育教学进入改革深化期。因此,必须对现有不合理或落后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为实现“健康中国”的战略梦想做出应有的贡献。大学体育教育模式是各高校在一定的体育教育思想或理念指引下,为达成体育教学预设目标而围绕公共体育课程群,所建立起的与内容、方法、程序等体育教学过程性要素紧密关联的创新式体系建构、改进型策略、递进式范式的系统表达,大学体育教育模式在各高校的体育教育思想或理念指引下有所不同,新时代各个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模式都在不断推陈出新,打破传统,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深圳大学是我国最早进行体育俱乐部改革和创新尝试的高校之一。深圳大学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实行“四个三”模式,“三自主”模式、“三互动”模式、“三自治”模式、“三开放”模式,面向大一至大四年级学生开设体育课。西南大学、中南财经大学、龙岩学院同样采用了体育俱乐部授课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型体育教学的单调与乏味,充分发挥了学生与教师在教学中的整体与互动功能。俱乐部形式体育教学根据不同学生的体育能力和体育锻炼需求,实行因材施教、分层教学,使大学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得以共存且平衡发展。
湖北大学于2003年推行“选项分层”教学模式。通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实现了取消基础课,普及选项课的教学模式。“课内外一体化”模式是通过适当的沟通交流的平台,让师生能够相互沟通,使体育教学由课内,延伸至课外。教学内容一是线上平台讲授与线下自主学习的一体化;二是体育课堂教学和课外自主学练的一体化。重在突出教师的引导和辅导,学生体育学练的自主自觉。有助于体育学习目标的达成。
南华大学形成了通选课程+必修课程+选修项目的课程基本结构;课内外校内外紧密结合,构建大课程结构体系;逐步完善选课系统,尽量满足学生个性需求;优化体育课程评价方法构建了体育课程+体质测试+运动竞赛的学分评定模式,将学生学习态度、努力进步幅度纳入考核指标,使之更加科学化。重视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过程性、发展性,强调体育锻炼的过程评价,而不是一味地以期末考试结果为唯一标准。
上海大学探索出了适合本校的“1+2+3”的体育模块化教学:1个学期的体育基础课、2个学期的专项基础课和3个学期的系统专项体育课。体育基础课课程内容统一为定向越野30%、专项体验10%、游泳30%、体质健康评价实验10%。兼顾了学校体育中面临的运动兴趣、学生体质及运动技能等关系问题。
四川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是在成立于1993年,2002年更名为体育学院。在公共体育课程建设方面,由起初的单一类别发展到现在的12大项目课程门类,具体包括: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体育舞蹈、啦啦操、健美操、武术、器械健美、游泳等。
我校大学体育课开展以来,教学内容虽不断丰富,但近十年来公共体育教学一直延续传统的教学思路内容及教学方法比较单一,目前尚未建立起系统化的公共体育课程体系。学院暂未形成较为固定的行之有效的创新型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模式,虽然每年都举办各类校园品牌赛事,但影响范围较小,比赛组织形式内容仍需丰富。
公共体育课评价指标包括:考勤10%、专项技能评价60%、中期考试10%、体质测试20%,目前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单一课程设置方面,开设课程内容设置范围小,球类、操舞类、武术类等项目单一,球类项目由于场地局限性,基本无法达到量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排球项目教学场地在大操场,无法体验隔网对抗练习,一个技术动作练习一个学期,并且同样的项目开设四个学期,教学训练无法得到提升,学生也觉得枯燥乏味。
运动项目局限性导致很多专业教师不能在自己擅长的专业领域施展教学的优越性,例如:户外运动项目中的攀岩、定向运动、户外拓展运动等。教学专业化程度降低,导致教师教学积极性下降,无法提升教学质量。
技术水平是学习革命的关键突破,教学改革改到痛处是教师。疫情期间我国高校全部实施在线教学,目前也是高等教育重要发展方向。我校在疫情期间也做到了在线教学全覆盖,但是公共体育课程由于其特殊性,公共体育任课教师的教学改革意识较弱,积极性不够。高等教育进入全面提质创新的新时代,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是中国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持续力的主要力量,也是高等教育的核心竞争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构建新发展格局,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持续力。
我校公共体育实行“体育专业化”教学是现实的需要,也是课程改革的需要。这里提出的“体育专业化”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竞技体育和体育专业的培养,指的是大学公共体育“专业化”的教学培养,不是培养优秀运动员,而是让公共体育教学接近准专业化的水准,部分实现体育专业化教学的目标。通过大学阶段体育“专业化”的学习,使学生形成稳定的体育爱好,掌握几项体育运动的基本方法,提高对体育的认识和理解,使其树立起体育运动的兴趣,通过学习能够接近或达到专业化水平。
2021年4月1日吴岩司长在全国高教处长会议报告中提出,教学的创新首先抓课程质量,主要是教学体系课程的内容设置;另外,教学课程体系方面需加强重构、完善,加强课程系统化,防止碎片化。
因此,大学公共体育课程创新变革,在课程内容方面,增加多元化多种类课程内容,不断加入新兴的运动项目,适应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提高课程教学内容的广泛性,课程体系方面采用多思路同目标的课程互动体系协同发展,做到课堂指导课后练习,将体育运动贯穿于整个学习生活中,提高大学生体育兴趣及教学效果。
移动互联网时代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运动类APP的开发和应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使用运动类智能APP应用于个人日常的锻炼及各类运动项目的交流,并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将运动类引入到体育课中来,通过软件对学生的体育情况进行管理和评分,科技感与课程有趣性相结合,让学生爱上运动,改变体育态度,做到全员打卡。
将传统体育文化融入到教学中,如,八段锦、体育养生功等课程,开设舞龙舞狮俱乐部。丰富和创新了“纲要规定+传统养生+校本特色”的教学内容体系,弘扬优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加入冰雪运动项目大力普及冰雪运动共同推进冰雪运动进校园。
(1)体能达标测试。
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要求的大学体能达标标准。我校体能达标与测试可采用体质测试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体质测试在线预约,方便学生合理安排时间,使体测有序规范,保证数据的准确性与客观性。毕业时健康测试达不到要求分值不予毕业,学生每学期必须中完成一次测试,根据评价结果对自身锻炼进行相应的调整,以达到毕业要求。
(2)“体育选项”课程。
大一大二年级根据每学期开设的14个体育选项课程,选两门以上项目进行学习,按照教学内容达到各专项的教学目标,为第四学期进入体育俱乐部学习奠定一定的体育技能基础。同时,学生在大一大二第二学期进行游泳技能学习,并且要求学生毕业时达到游完25m的游泳目标。体育选项课的评价指标包括:考勤20%,专项技能60%,理论考试/游泳20%。
(3)教师课后辅导及课外活动及体育俱乐部竞赛评价。
实行课外运动积分制,课后根据公共体育课外竞赛活动章程安排,每个班级需参加班与班之间小规模竞赛,1学期至少组织2次活动。“体育俱乐部”课程的开设是对“体育专项”课程的延伸,是在体育社团活动的基础上,针对大三大四学生提出“人人加入”的新要求。根据学校场地师资状况,成立了若干个俱乐部,教师与学生根据目标确定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生自行确定学习时间地点以及全体成员自治的管理方式,丰富大学体育课程设置,这种层层递进的课程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锻炼习惯。
大学体育课程需要不断提高教学内容广泛性与全面性。首先,构架出具有创新性的课堂教学+课外指导+体育俱乐部教学课程结构,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架构。此外,不断完善教学服务,将运动APP工具引入课程;其次,将传统体育项目和冰雪运动项目引入课程教学内容中;最后优化大学公共体育课程的评价体系。以上思路对大学体育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提出新的标准,不仅丰富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也满足学生对体育课程的需求,科学制定公共体育课程预期学习目标,打好高质量本科教育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