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喊麦音乐审美现象的反思
——以歌曲《惊雷》之争为例

2021-03-08 13:31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音乐艺术

刘 伟

(宿州学院 音乐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

2020年4月12日,杨坤在其微博上怼《惊雷》事件在网络上持续发酵。杨坤在直播中直言:“《惊雷》要旋律没旋律,要律动没律动,……太难听了,一声惊雷把我劈醒了。”[1]《惊雷》的原唱MC六道在微博连续发出多条博文,回应杨坤:“有人喜欢阳春白雪,有人喜欢下里巴人,没必要让所有人都喜欢和您一样的音乐。”针对杨坤指责他的作品没有技术含量问题,MC六道介绍说自己是根据《道德经》来创作的《惊雷》,“我创作作品也是有故事的,不是瞎写的”[2]。中国新闻网于2020年4月16日针对杨坤与MC六道的《惊雷》之争发表了题为《把杨坤“劈醒了”的神曲〈惊雷〉,如何能火?》的评论。2020年5月13人民网转载了《中国知识产权报》的文章《〈惊雷〉引发歌曲界定争议》,新浪网对此也有转载。音乐人成学迅准备起诉MC六道盗用了他的《姑娘跟我走》的伴奏,一时间《惊雷》成为各媒体追逐的焦点。

网络神曲《惊雷》到底有多大的影响力?在收录《惊雷》的音乐平台排行榜上,这首歌登上了2020年4月15日的飙升榜第三名,飙升率达到36%;在短视频平台《惊雷》播放超过50亿次,挑战唱《惊雷》也已播放了将近20亿次。[2]随着杨坤和MC六道的争论,这首歌更加引起了世人的关注。

《惊雷》是一首什么歌?不少听众在第一次听时都会异口同声地说“这不就是喊麦吗”。喊麦起源于嘻哈歌曲,经过发展独立于说唱(RAP)音乐形式。杨坤对此曲的歌曲属性产生了怀疑并对其艺术价值进行了否定。喊麦艺人以歌曲的社会影响力为说辞,提出了一些他们所谓的审美价值观:音乐不必有精神意趣、存在的就是合理的、给人快感的音乐就是好音乐。

然而,无论从该曲创作的旋法技巧还是从其歌词的文学审美角度来看,它既没有创作章法又没有体现歌词的思想性,意境美更是无从谈起,正可谓“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惊雷》的火爆既在于它能在很短时间内抓住人心,也在于它的强烈的节奏冲击力和炫酷的歌词能够在瞬间激发人的感官神经进而缓释各种压力。它的走红也反映出当前观众的娱乐性、戏谑性、消遣性的音乐审美心态。但是,当另一首神曲出现的时候,这一首神曲就会烟消云散,这正是艺术价值决定了艺术生命力的最好体现。如何看待“低价热销”审美格调的沦落现象?如何让音乐回归精神家园?如何引领“俗人”“常人”审美价值长成?必须从音乐的审美本质问题出发反击艺术媚俗说,从音乐的审美功用性出发看待音乐审美的价值意义,从哲学角度回应喊麦音乐的“存在论”审美命题,从生理学角度分析喊麦音乐“生理论”的审美快感论,综合以上四维度的审美元问题的分析,指出了在日益发展的物质生活背景下,以美育为代表的精神文明建设的时代迫切性。

一、音乐的审美本质

黑格尔认为,相对于雕刻、绘画、诗歌等艺术,音乐是最具独立性的,它从精神出发,以精神的作品来表现社会生活实践内容,具有深刻的灵魂性。音乐艺术的审美本质除了有高度的思想意义之外,还必须有音乐本体的意境美,这种意境就是意识与表现对象不再矛盾了,能让人在很短的时间内陷入声音的洪流之中,它以意境化精神,以精神化意境,二者相辅相成,这就是音乐艺术的审美本质。

首先,从音乐的精神意义讲起,以《惊雷》《惊雷2玄月》《惊雷2020》为代表的喊麦音乐文化圈,从其音乐、歌词到歌者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修养远远落后于时代进步的需要,所以注定了其作品的精神性不能致远。《惊雷》主唱MC六道说他的词经过苦思冥想,灵感来于《道德经》的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本是老子探索宇宙规律最为经典的思想,即所谓“中而用之”,也就是“守中”“守仁”。但是,纵观《惊雷》歌词里没有一处能体现出《道德经》的思想精髓。艺术美和自然美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有人造的痕迹,是在一定文化和艺术基础之上,经过千百遍的锤炼而成,决不是信手拈来的。如《诗经》中的周南、召南、邶风等,来自民间的“十五国风”也是经历了广大劳动人民生产实践和艺术实践之上的,也是经过口口相传,在千思万虑的艺术加工中产生的,于是在华夏文化遗产中也留下了“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等千古绝句。它既包含有一定的音乐审美思想,再现了时代风貌,又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中“思无邪”之精髓。而喊麦音乐跟风于外国街头文化形式,既没有真正的融合中国文化因素,也没有发扬中国音乐文化精神,更是缺少一定的原创性,于是在音乐精神性方面存在先天性毛病,注定其无法真正成长起来。尽管在现阶段,我国文艺发展整体质量不高,但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的文化强国梦已经开始实施,艺术水准高、思想性强的作品必然成为未来音乐创作的必由之路,音乐审美也必然会迎来一个整体提高的历史时机,因此喊麦音乐的审美盛宴也必将是昙花一现。

其次,从音乐创作技法的角度看来,其节奏的单一程度是令人窒息的,旋律、和声、曲式渺无踪迹,文辞音律皆无,又何谈美观?作为音乐的两个艺术审美载体——旋律和节奏,是衡量艺术价值的重要指标,是不容颠覆的,且无任何替代之说,音乐形式更是音乐本体论之焦点。“艺术的本体是什么呢?我们的看法是:艺术本体是审美意象。艺术品之所以是艺术品,就在于它在观众面前呈现一个意象世界,从而使观众产生美感(审美趣味)。”[3]235叶朗提出的审美意象说和朱光潜的审美距离说都是对以《惊雷》为代表的喊麦审美价值论的最有力反击。《诗经》之“十五国风”以“关关雎鸠”喻“窈窕淑女”与“君子”之爱情形象、以“螽斯羽,诜诜兮”:蝗虫的翅膀很多,煽动起来轰轰作响象征家族人丁兴旺“宜尔子孙,振振兮”等。以自然、生活最朴实的形象喻爱情、亲情、友情,从而完成了艺术意境的提炼。喊麦音乐《惊雷》“紫金锤,九天玄剑”想表达什么?暴力?武术?到最后也没点明什么主题。MC大队长的《中华上下五千年》说是最火的几首喊麦歌曲,XX榜的上榜第一,被吹捧说是短短几分钟完美演绎中国上下五千年文化。“夏,大禹治水,商,纣王很暴戾”后续还有按历史顺序罗列了一些历史事件,其中有不着调的调侃,甚至有令人生厌的“粗口”,此等意象可窥一斑了。同样是来自民间音乐的“十五国风”,无论是对中国文学或者音乐的发展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是我华夏文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艺术要推到现实距离之外审美,也就是蕴含了含蓄美、朦胧美。如“十五国风”把风、雨、雷、电,植物、动物都赋予生命形象,具有现实象征意义,对于所创造的对象具有进一步升华的意义。喊麦歌手主要是在“喊”上显示功夫,这种“喊”和声乐上的“字正腔圆”没有任何关联,倒是有些像叫卖商品时候的吆喝声。声乐艺术的气息、共鸣、咬字吐字、表演等音乐元素集合起来才是声乐艺术,而喊麦通过变化各种腔调及电音设备对人产生的冲击感,以引起别人的注意,这样的音乐形式脱离音乐创作基本原理,就其仅仅存在简单节奏因素也是与音乐无关的,它只是想利用电音设备的冲击感蒙人而已。音乐艺术和生活存在着一定的距离,但是要保持着适当的距离。如果距离太远,音乐艺术美感就会枯燥,失去存在的旨趣与价值;如果距离太近,音乐艺术美感就无法摆脱现实的影响,美感也就无从谈起。就是因为喊麦音乐创作没有把握好艺术的技术高度和思想高度,所以其作品背离音乐本质精神,更不用说能促进“俗人”“常人”的审美能力的提高,这样的艺术无法欣赏,也就没有美感可言。

二、音乐的审美功用性

MC六道回应杨坤说:“那大家现在都在唱不同版本的《惊雷》,你说他们脑瓜子是不是有问题。”的确,《惊雷》播放次数惊人而且各种翻唱版本层出不穷,如《惊雷》DJ版、抖音版、喜羊羊版、王者荣耀版、戏腔版等,除了像MC六道粗糙的嗓音演唱外,还有温柔女声,竟然也有未成年的孩子。音乐艺术来源于生活,服务于人民,但不是屈从于现实,应该有自己的独立性。正是因为音乐艺术有独立的精神追求,才能带动人追求更美的精神境界,进而内化为行为,也是艺术创作的使命所在,这也说明艺术具有一定的社会功用性。“一切所谓典型的文艺都下意识地有几分适合一般人,所谓‘俗人’或‘常人’的文艺欣赏的形式和要求。”[4]313研究关于“俗人”“常人”欣赏文艺作品的心理态度绝对没有轻蔑的意味,恰恰相反,我们正想着从这里去了解世界经典的文艺作品的特点和结构。对于所谓适合“俗人”“常人”即是适应,也是引领,而非迎合。“美学研究的全部内容,最后归结起来,就是引导人们去追求一种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和更有情趣的人生,也就是引导人们去努力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3]16

艺术是什么?无论是“模仿说”“意象说”,还是“距离说”,都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发生的审美关系。既然艺术美是一种社会实践的产物,那么它必然有一定的社会功用性,如教育、道德、娱乐、精神等方面,它和科学的实用主义以及哲学的理性主义都不同,是一种感性与理性社会实践的产物。既然有功用性就必然赋予各民族、各阶层、各社会的道德意义,当然这种道德必然是和那种“为道德而道德”的艺术有区别的。“艺术的功用就在于征服丑劣的自然,世间固然有些不道德的作品,如坊间流行的许多淫书,宣传狭义的爱国主义和揶揄外国人的影片,甚至于提倡狭隘的英雄主义的小说,都应该以舆论的力量去淘汰。作者们大半有迎合群众的心理弱点,以艺术的旗帜,干市侩的勾当,不仅在道德上是罪人,从艺术观点看,他们尤应受谴责。”[5]318

MC六道回应杨坤的观点其中之一就是“音乐没有贵贱之分”。前面已经论证了音乐艺术存在功用性的问题。既然音乐艺术有功用性,就会产生一定的审美价值标准。审美价值即是满足主体的审美方面的需求,又是客观地、不以人的意识和意志为转移的一种精神属性。这当然要与审美趣味有关系,审美价值必然产生于审美趣味之上,审美价值在某些层面上体现了审美趣味差异。“审美趣味是一个人的审美偏爱、审美标准、审美理想的总合。当然,审美偏爱、审美选择要以审美能力为前提……但是,审美偏爱、审美选择是一个人的审美观的集中体现,它与审美能力并不是一回事。”[3]160“由于审美趣味和审美格调集中体现了一个人的审美价值标准,所以审美趣味和审美格调在审美价值意义上就可以有种种区别:高雅与低俗的区别,健康与病态、畸形(扭曲,阴暗)的区别,纯正与恶劣的区别,广阔与狭隘的区别等等。”[3]163各人的审美趣味差异造成了审美价值的不同,衡量价值的标准不仅仅包括大、小,也包括正、负,也就是像现在的流行语“正能量”与“负能量”的对立。

以《惊雷》为代表的一些喊麦音乐以及“口水歌”不仅对艺术本体的价值层面提升没有任何意义,而且在歌词上宣扬的大多是暴力、色情、颓废等消极情绪,葬送了艺术应有的审美魅力,不但没有引领“俗人”“常人”朝向更高的精神境界,而且破坏了艺术本质应有的审美。艺术家应该担任什么样的角色呢?“艺术家怎样反对从各个方面包围他的那个时代的腐败呢?那他就要蔑视时代的判断。他要向上仰望他的尊严和法则,而不应向下盯着幸福和需要。”[6]12艺术家会珍惜每一个匆匆而去的时光,绝不可以让虚弱精神在他的作品中出现,他们会用他们智慧在这个贫瘠的土地上一点一滴改造旧世界。理想至上的精神应该是每位艺术家应该具备的基本的艺术创作理念,没有向上的精神,艺术的功用性就失去了核心要义。

三、“存在论”的喊麦音乐审美

“存在的,就一定是合理的”是MC六道回应杨坤的又一论点。的确几十亿的网络播放次数,以及几十种不同版本的《惊雷》都足以证明了它的受众面是多么广泛。“存在的即合理的”这句话出自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存在论”是针对各个历史阶段都存在着的特有现象的解释。如同今日普遍存在的音乐审美观一样,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具有螺旋式上升认识论因素。普遍存在的喊麦音乐审美认同感,其实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现象,它仅仅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由于受到一定物质生产力局限性(美育不够发达)或者文明发展程度(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事业正在建设)的制约,而出现一些暂时改变不了的审美问题,我们可以理解之为存在,但是,不可作为我们一般人理解的合理,更有甚的是,有人以为合理就是有理,用自以为有理的审美观来判断以《惊雷》为代表的喊麦音乐审美价值,一是因为对事物认识缺少科学性理念,二是因为喊麦音乐受到利益化驱动,使得部分人趋之若鹜。“凡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7]11这句话的意思更多的是以事出有因的角度看待存在事物。但是,这句话常常被人不恰当地运用于许多场合。都以为是存在的事物就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但是,“任何人都是社会的、历史的存在,因而他的审美意识必然受到时代、民族、阶级、社会经济政治制度、文化教养、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3]15。既然审美意识受到诸如此类因素的影响,就必然导致个人审美的局限性。在人的认识问题能力曲折发展中,每一种不合理的、阻碍历史进步的势力都将会被历史所淘汰,这也是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精髓。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文化滋养的方式培育广大欣赏者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进行文化滋养就必须创造一个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音乐审美意识、审美趣味、审美能力等一系列美育环境。

通过对以《惊雷》为代表的喊麦音乐粉丝群体的审美观分析,反映出当前我国审美教育存在的问题,这当然也受到一些特定历史环境产生的影响,如我们的生产力不够先进、社会政治经济正在改革中、社会文艺环境等因素与物质发展存在着矛盾,正因为如此,“所以审美活动一方面是个体的精神活动,另一方面又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活动,它要受到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这种影响和制约,在每个个人身上,体现为不同的审美趣味和审美格调,在整个社会,则体现为不同的审美风尚和时代风貌。这就是审美活动(美和美感)的社会性和历史性”[3]513。以《惊雷》为代表的喊麦音乐不仅仅体现的是个人审美的局限性,也反映社会整体审美价值趋向问题,以MC六道为代表的喊麦歌手之所以信誓旦旦地为自己的音乐审美观辩护,一是因为自身的审美能力、审美格调存在问题,二是因为社会审美能力贫瘠的温床滋生了这种认识论。同样都是具有人间烟火气味的作品共性,描写的是俗常人的俗常之事的世界经典名作,为什么会流传永世?是因为这些作品里蕴含着一层最为深刻的意义与意境,以此期待成千古之知音,也还是因为它以美育为宗旨,通过经典的艺术作品来改造现实存在的审美环境,起到历史进步的推动作用。

四、“生理论”的喊麦音乐审美

音的四大要素之一:“音高”就是指声音振动的频率的不同而产生不同高度的音,短时间内振动频率高,音则高,反之则低。那么不同频率的音对人生理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正是因为如此人们听到不同的音会产生不同的生理反应。比如说,在通常情况下“高音”会使人兴奋、紧张,“低音”会使人忧郁、沉闷,“中音”会使人放松、舒展。其实,在不同情绪背景下音高的意义就是生理本能而已,也是一种无意识的精神状态。MC六道所谓“给人快乐的音乐就是好音乐”,就是人们常常会对那些能刺激到自己的音乐产生一种自然的生理反应而已,与精神无关,我们所讲到的精神,一定是建立在一定的文明基础之上,而且经过艺术的深加工,和审美的再思考等等一系列的流程,才能最终断定我们的音乐作品才是美的,才是人类精神食粮,绝不能凭身体器官的感受来断定音乐的好坏之分。对众多的喊麦作品进行梳理分析发现喊麦风格上分为:酒吧麦、商业麦,这两种风格的喊麦都是人们宣泄情绪的场所里常用的音乐,酒吧麦的慢摇、电音以及HOUSE和商业麦的劲爆电音和Disco最明显的是发音特点:重低音效果带来的感官冲击。人们在紧张的工作、生活、学习的节奏中最想通过其他的方式来释放自己的情绪,这个时候,一种特殊的音乐能刺激到某个神经,从而让人从一种焦躁情绪之中转移过来,让疲倦的神经得以临时放松,并且获得新的感官享受,这就是快感,一种生理现象。以喊麦歌手审美观点来看,“快乐”其实最科学的解释都是从生理学的角度出发来看这种欣赏观念的,之所以有一定的群众基础,是因为一个整体的社会环境造成的。另外,节奏的疏密程度,不同节奏型等因素会引起人体生理机能做出相应的变化和感应,如据菲芮(Feary)、斯库普秋(Scripture)诸人的研究,声音都可以使肌肉增加能力,迅速的和愉快的音乐尤其可以消除肌肉的疲劳。据海依德(HA M.Hyde)的报告,悲伤的音乐可以使血脉速度变缓,愉快的音乐可以使血脉速度变快,生理的变迁和心理的变迁是相平行的。[5]513这种观念已经和很多人研究过的音乐具有医疗性的观点不谋而合了,从这种意义来说,喊麦的音乐特点应该倾向于具有缓解人们工作、生活、学习上各种压力的效果。它虽然可以得到片刻释放,但这也仅仅是一种生理感官现象,因而说没有音乐美学意义,它不能像世界上优秀的音乐作品,除了让人从现实苦闷中解脱出来外,且受到灵魂的洗礼,而倍感自身有充沛的力量去迎接新的挑战并战胜一切困难。法国画家德拉克罗瓦之《自由引导人民》激励法国人民将“七月革命”进行到底。《义勇军进行曲》在祖国最为危难的时候,鼓舞了无数仁人志士的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士气。这些都是艺术作品伟大的感染力的集中体现,也是艺术魅力的独特体现。之所以“俗人”“常人”对喊麦音乐那么追捧,除了他们自身的审美能力、审美趣味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作者们大半有迎合群众的心理弱点,以艺术的旗帜,干市侩的勾当,不仅在道德上是罪人,从艺术观点看,他们尤应受谴责。”[5]318自改革开放以来,音乐艺术繁荣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在新的形势下、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有诸如喊麦音乐审美问题,普通观众审美品位等诸多新问题需要解决,这需要对全社会加大推广以美育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当前我国正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我们要把美育建设提高到一个新阶段,上升到一个新层次,在艺术创作中,我们要坚持为人民服务,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创作方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艺术作品的创作中,以优秀作品感染人、教育人、激励人,坚持社会效益放在经济效益之上。站在音乐审美功用的角度上看,当前音乐创作要服务于文化强国战略,它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环节。我们要以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来创作音乐,要把艺术审美与社会主义音乐艺术事业相结合来进行美育再教育,把艺术创作的意境美与时代进步需求结合起来,反对艺术创作利益化、低俗化,把艺术的审美功能与生理快感功能严格区分,有的放矢地发展和建设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音乐。

五、结语

毋庸置疑,《惊雷》在意象美、思想性方面没有起到担起人类至高的精神要义的责任,更无从谈起引领“俗人”“常人”冲出社会发展的制约性,和引领人们走向理想的精神国度的作用,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梦也没有起到精神方面的作用。类似《惊雷》神曲的出现,既突出体现了当前音乐美育发展存在的问题,也是对于原创音乐环境的破坏。一些喊麦音乐都认为能够获得生理上的快感就是审美的结果,既混淆了审美活动与生理反应的基本区别,又是对艺术的社会性内涵的歪曲。因此,从词曲的意象美到音乐的精神渗透性都要求言之有文,方能行得更远。

猜你喜欢
音乐艺术
奇妙的“自然音乐”
音乐从哪里来?
纸的艺术
音乐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音乐
秋夜的音乐
对公共艺术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