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合作办学中学生学习体验研究
——以贵州财经大学国际合作办学为例

2021-03-08 05:36
文教资料 2021年19期
关键词:轶事办学英语

吴 浪

(贵州财经大学 国际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4)

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开展国际教育合作,加快高等教育国际化办学进程,是我国积极参与全球竞争,融入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必然选择。了解、吸取并实践国际办学模式、专业课程设置、师资培训、质量保证等方面的经验,是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水平、质量和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1]判断高校教育水平和质量的重要维度之一是受教育主体的知识习得和素养提升在多大程度上受益于教育行为本身。在国际合作办学模式下,我国学生能否适应国外教学风格是一个关乎国际合作办学效益好坏的关键问题。本研究基于对此问题的思考,通过探索学生在国际合作学习中的学习体验,从受教育主体立场思考国际合作办学的成效问题。

一、研究对象:贵州财经大学国际合作办学

本研究将贵州财经大学国际合作办学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探析国际合作办学学生的学习体验。

目前,国际合作办学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国内高校在境外与境外高校合作,包括在境外设立专业课程、专门机构、设立分校三种办学模式。另一类是国内高校在境内与境外高校合作,引入境外教育资源,在境内实施教学,学生在境内读完所有课程或者相应课程,最后一阶段转入境外合作大学继续就读,取得合格成绩后获得境外大学颁发的学位和资格证书。[2]本文关注的贵州财经大学主要采取第二类模式。

二、研究方法:以学生立场揭示国际合作办学现状

已有研究主要关注国际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就业形势分析、教学质量评估等问题,对基于学生立场的办学效果研究仍然不够深入。本研究采用现象学研究方式收集资料,通过学生学习体验理解国际合作办学,更加直观地触及问题的根本。本文对20份国际合作办学学生学习体验资料分析,揭示学生内在感受与真实样态,达到间接反映国际合作办学教学效果的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分层抽样邀请不同项目、专业、年级学生参与学习体验轶事写作,收回有效作业共20份。为了获取更真实可靠的信息,让学生回忆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国际合作办学学习经历,撰写成轶事文本。轶事写作主要围绕以下几个具有层次性和递进性的问题展开:①印象最深的一次课程学习经历是什么?②当时的学习状态是怎样的,有什么心理动态?③教学中老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④这次学习经历让你对国际合作办学课程产生了什么评价?⑤你期待的国际合作办学课程是什么样的?为保证轶事分析的客观性,由三位研究者分开独立阅读轶事文本,让研究者对轶事文本的关键词句进行归类,最后整合三位研究者轶事阅读记录,得出本研究的分析结果。

三、研究结果:国际合作办学学生学习体验分析

学习体验是一种生命体验,又是建构知识意义、焕发生命活力、提升生命价值的手段和途径,因而是教学活动揭示、展现、提升生命意义的关键[3],学生学习体验构成了国际合作课程在他们内心的景观,内含着对国际合作教学总体感知与学习效果。通过学习体验分析,笔者发现学生主要从课堂教学中的直观感受、对课程的评价与反馈、对合作办学的未来期待三个主要维度表达学习体验。参考Fornel[4]等人在1994年提出的美国顾客满意度指数ACSI模型,本文对国际办学学生的学习体验归类为实际感知体验、学习价值感知及学习者期待三个体验维度。

(一)实际感知体验

感知体验是指学习者课堂学习后的实际感受。在轶事文本中,学习者主要从时间和教学方法两个维度表达国际合作办学学习的实际感受。

1.课堂时间流逝速度的不同感知

对时间的感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对学习的感受与体验。“时间过得快”是5位学生的共同感受。他们因不同原因感知课堂时间飞逝,有的因为对课程感兴趣,觉得“很喜欢上口语课,学习时间也过很快”;有的因为喜欢老师上课风格,觉得“超喜欢英文写作外教,上课幽默,时间过得快”。当然,也有3位学生感知时间“难熬”,他们感到“外语课见见外教还有点意思,一到专业课就听不懂,就想赶紧下课”,或因为“英语不好,理解专业名词太难,每节课太漫长”。

2.新教学获取新感受

国际合作办学中部分课程聘请外教授课,在教学方法、课堂氛围等方面与学生以往接触的国内课堂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学生们可能从这种差异中获得“新鲜感”,比如学生认为外教课上传授的知识新鲜,他描述道:“中外办学教学情景是一种新鲜感,与以往接触的教学有质的区别,现在的外教课更加具有学术性。”也有学生的“新鲜感”来自课堂给她带来思维启发和学习力挖掘,表示“国际合作办学给我不一样的感觉,在提升听力的同时给了许多不同思路,注重开发学生自主性”。也就是说,学生获得的“新鲜感”指向在教学情境中的学习获得。

(二)学习价值感知

学习价值感知是指学习者经历课程学习后,将自身学习体验、学习方式、学习成效与对国际合作办学的先验认知进行对比后的主观感受和价值判断。轶事文本中与感知价值相关的体验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1.积极的价值获得

除了对国际办学课堂的在场感受外,有学生将获得的学习感受转化为对课程价值的判断。一位同学从职业选择角度描述学习体验,她觉得“国际合作课程教学模式的价值在于给了我们对未来职业和学业的更多选择”。当然,也可以从别的视角理解国际办学课程承载的价值。从个人成长价值维度出发,有学生认为“国际合作办学中英语课程特别多,对提高英语能力有很大帮助”。也有同学认为“在外教课学习到很多知识,涨了不少见识”。学习兴趣的提升是价值判断的一个切入点,有学生认为“令我印象深刻是外教授课的小班课堂,实践内容‘角色扮演’等,个人认为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增加学习兴趣”。

2.消极的学习感受

部分学习者对学习结果与期望目标进行比较后生成了负面情绪,如“在报考前以为外语课是外教授课,开学后才知道英语老师不是外国人,有点失望”。另外一类负面感受主要因外语授课产生,国际办学中授课大部分采用英文教学和英文教材,导致学生听不懂跟不上[5]。由此而起的负面情绪在本研究中表现突出,有学生表示“第一次听老师用英语讲微积分,感觉太难,在课上集中注意力听课,但情况却不尽如人意”,或者“一开始知道是英语教学,但真正上起课来还是吃不消,一上外教课就感到疲倦”,这种疲倦感的发展可能引起学习态度的转变,导致“外教老师的语速有点快,不太听得懂,逐渐变得懒惰,不认真做课本翻译”。

3.良好的情绪感受

当然,授课语言带来的情绪并不完全是消极的,当教师能够理解学生在语言上的困难时,小小的教学改变就能让学生产生良好的情绪感受。这种教学改变或是放慢语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如“外教老师特地放慢语速授课,感觉很欣慰”;或课前做先导性的课堂准备,如“中方老师先讲授,外方老师再上课,让原本比较难懂的课程变得比较容易接受,减轻我们的语言压力”。

(三)学习者期待

学习者期待是指学习者在经历课程学习后,基于当前感受对国际办学提出的未来期许。收集的轶事文本主要诉说了对学习场域和外语使用机会的期待。

1.对学习场域的期望

尽管国际合作办学聘请了外教授课,教学风格和教学方式比较西方化,但是课堂体验及学习环境还是与西方有一定的差距。部分学生表示“如果有机会去合作大学继续进修会觉得是一段难忘的经历”,也有学生对国外学习的期望不仅局限于所合作的大学,他们“希望在以后能有时间去国外亲身体验不同的教学风格及不同国家、地区的理论指导”。除了对国外学习场域的期待,受2020年年初疫情防控影响而接受线上授课的学生表达了线上学习的评价与期望,认为“线上教学效率还是要低一点,老师不能第一时间得到学生的学习反馈,或许可以丰富线上教学设计”。

2.对知识实用性的期望

在国内接受外语教学的学生对英语的实用性抱有较高的期望,他们希望英语不仅是课堂中的通用语言,还希望在课堂之外有更多使用英语的机会。这种期望一方面基于对自己英语能力的认可,渴望学以致用,如“在这种教学模式的沐浴之下,除了提高专业知识之外,还提升了英语水平和表达能力,希望有机会能在课堂之外用到英语”。另一方面有学生描述道“在课堂中收获颇多,但还是对课程的理解不尽如人意,希望学校能给我们创造更多使用英语的机会”,学生渴望通过课堂外的情境联系弥补课堂中英语学习机会的不足。

四、研究结论:国际合作办学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一)帮助学生提高外语水平

如何在国际合作办学场景下充分利用合作双方教育资源培养学生国际协作和沟通能力、创新能力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课题[6]。但是,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师生间的对话,语言问题是学生与外教课间一道待打破的屏障。因此,在国际合作办学中,要将英语水平作为招生的参考条件之一。注重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通过开设外语课程、英语学习工作坊等方式拓展学生英语学习的空间,帮助学生提高英语水平。

(二)建设一支稳定性高、专业技能强的本土师资队伍

国际合作办学教学质量标准要求,教师应“具有较高工作职业水平”。面对国内国际合作办学招生规模持续扩张,国际化办学需求与外籍教师的数量还有一定程度差距的现实情况,需要加强中方师资的境内外培训,交叉灵活采用境外研修、在岗培训、助教试岗等教师教育模式,全面增加合作办学教师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技能。培养一支具备国际化教育理念的本土师资队伍,可以保证国际合作办学教师队伍的稳定性,也可以降低国际合作办学成本。

(三)探索一套本土化的合作课程教学新样态

国外的教学方式并不能完全适应我国教育需要。国内学生上大学前接受的是中国式教育,在学习风格、认知方式等方面与西方教育有一定的差异性。全盘引进国外教学方式一方面忽略了我国学生的学习背景,另一方面没有充分关注我国社会与经济发展特性。需在吸纳国际先进办学理念、课程资源等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结合我国教育体制特征及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诉求,探索出一套本土化的、适合我国学生的国际合作课程教学新样态。

(四)推动国际合作课程评价方式创新

课程评价是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者达到什么效果的评价,同时是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证体系的重要一环。要想促进中外合作教学发展,需要制定适合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特点的课程目标[7](63-64)。课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综合素质强、社会认可度高的高校毕业生,需要构建一套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评价制度。

猜你喜欢
轶事办学英语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读英语
酷酷英语林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中外合作办学大有学问可作